“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十三期開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初十日戊子
耶穌2023年3月31日
2023年3月26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喀什大學國學院聯(lián)合主辦,洙泗書院、孟子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33期舉行。本期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孟子研究院“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楊海文先生擔任主講人,孔子研究院魏衍華研究員擔任與談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昭博士擔任主持人。本期活動在線上舉行,約有70余位學友參與了活動。
▲
主講人楊海文老師
講讀環(huán)節(jié)中,楊海文先生圍繞《孟子·盡心上》13.1-13.5章節(jié)內容進行了通講。通講內容在詳細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又結合古代不同思想家的注解進行了詳細闡述。整個內容旁證博引、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深受啟發(fā)。
13.1章是《孟子》一書中的重要篇章,因為涉及到“性與天道”的問題,歷代受到后世學者的重視。楊老師把它歸結為“盡心知性知天與存心養(yǎng)性事天”?!按妗笔侵副4娑环艞?,所謂“操而不舍”“不存則放”;“養(yǎng)”是指養(yǎng)育而不戕害,所謂“順而不害”“不養(yǎng)則戕”。
13.2章既是孟子唯一論命的專章,又是儒家天命觀的重要篇章。從《孟子》單章解釋史看,一方面,王充、趙岐激活了“行善得善”“行善得惡”“行惡得惡”的排列組合,但不符合孟子的原意,道德激勵作用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另一方面,朱熹最得孟子大義,不僅認為“正命”就是行善得善,“非正命”就是行惡得惡,而且全面彰顯了抑惡揚善的哲學基本精神。
13.3章仍然是講“命”,楊老師認為此章“為警告未達者言也”、“為最下一等人立言耳”。人生有兩種追求,“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就是要在實踐上來追求天命,仁義禮智存在于我之中,向內去追求就可以獲得,富貴權勢存在于我之外,雖然可以去追求,但能否得到還需要聽從命運的安排。
13.4章“萬物皆備于我”一句,比較難理解,其實這是一種道德境界,也就是“仁”的境界。楊老師認為,這一章需多加注意“理本論”與“心本論”的解讀,他分析了宋明道學當中“性即理”和“心即理”的區(qū)別。用朱熹的“當然之理無一不具于性分之內也”來說明“性即理”,用陸九淵的“此吾之本心也”來說明“心即理”,以此來體現(xiàn)兩者的不同。
13.5章是講人們終身行“道”而又不明白“道”是什么的原因。楊老師在這一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平凡的人生要像哲學洞若神明嗎?”楊老師用自己專業(yè)的解釋,并引用《周易》《論語》里的觀點,最后提出賢人對于百姓“后知所以然”的一種包容。
▲
與談人魏衍華老師
講讀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容做了點評和補充。
▲
主持人劉昭博士
互動環(huán)節(jié),在主持人劉昭的組織下,現(xiàn)學友們就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發(fā)言討論。楊老師和魏老師就聽眾的感想與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與心得。
(詳細內容請見稍后發(fā)布的《孟子》通講第9期講錄版)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34期將于后期繼續(xù)舉行,請隨時關注公眾號信息,歡迎廣大學友踴躍參與!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