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格筠】玉在匣中——《論語點睛》推薦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2-02-15 08:00:00
        標簽:

             
         
             
             
             
            玉在匣中——《論語點睛》推薦
            作者:格筠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fā)表
            時間:西歷2012年2月15日 


             
             作者簡介:格筠,女,西歷1970年生,河南省靈寶市人。教育工作者,儒學愛好者,詩人。 



              
             
            東海先生余樟法的《論語點睛》去年粗看一遍,并無細體,這幾日重新細看,深感其博、精、純,尤其在當今,無論對于熱愛傳統(tǒng)文化者還是童稚啟蒙,都具有重要意義。
            
            
            《點睛》各條先注釋,次譯,后點。常征引多家,錄用前人的解釋以參照比較,或者是點明背景出處,利于讀者了解。比如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引言說:《禮運篇》曰:“變而從時”;《禮器篇》曰:“禮時為大。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笨梢姸Y經是以改制和革命為隨時之宜的。《大易》有《隨卦》與《鼎革》二卦?!峨S卦》曰:“隨時之義大矣哉”;《雜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說的都是隨時革故鼎新之義。以《春秋》為指導的儒家外王學說就是關于制度建設和創(chuàng)新的學說。
            
            
            東海 “點睛”,或在論述前人解釋得失的基礎上闡發(fā)議論,或就某一點引證舉論,深入剖析,將人常忽略或誤解處指出來并提升,達到正本清源又畫龍點睛的作用。
            
            
            比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在注釋中先引《新解》的兩種解釋,然后分析。在點睛中以夷夏之辨(華夷之辨)為引子,深述此一儒家核心思想:“華夷之辨開始或含有種族、地域等因素,成為儒家思想之后,即以禮樂文化和文明程度為主要標準。以文化高下、道德優(yōu)劣來區(qū)分華夷,崇尚仁義道德的國家就是華夏,不遵循禮義德行的部族就是蠻夷。華夷之辨,實質上是文明與野蠻、先進與落后的區(qū)分,而政治文明則是華夷之辨的核心?!苯又锌溃骸肮誀c說,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于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歐洲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對此東海深有同感?!?
            
            
            學術文章很多是有術無氣,東海點睛與其為文一樣,氣概、氣象躍然出紙,令讀者親切可感。
            
            
            再如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綜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條,他在點睛中不惜筆墨:
            
            
            十五歲開始求學,三十歲學有根柢。“而立”立個什么?立人格,立志。志者士心也。那可不是現代人所“立”的小人之心、名利之心、富貴享樂之心、稱“王”稱霸之心,也不僅僅是“年十五而志于學”的求學之心。那是向道之心,行仁取義之心。李澤厚《論語今讀》把“三十而立”翻譯成白話文“三十歲建立起自我”,他說:三十而立,有人強調與“立于禮”有關,是指人從六歲習禮到三十歲才算完全掌握熟練,但后世注疏多不拘泥于學禮,而泛指人格的成熟,更佳?!?
            
            
            ……
            
            
            世人的心性大都受環(huán)境影響,被物欲污染,遭惡念所遮,被妄念所蔽,所謂從心所欲,從的不是真正的本心而是習心,所謂率性而為,率的不是純粹的自性而是習性。職是之故,一般世俗之人哪有資格講什么從心所欲率性而行?便是英雄豪士,心性不純,一旦隨心率性,難免逾矩悖道。
            
            
            對于本心與習心(或曰本性與習性),打通了佛儒兩家的熊十力認識最為透徹。他認為,本心人人具有,但一般人很容易受到了外界無量無邊的的習氣污染而成為"習心"。成為圣人的唯一途徑就是返回"本心"的本然狀態(tài),即解除染習的蔽障,即"斷染成凈".使"欲皆從理"(詳見熊氏《新唯識論》)。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經過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等階段和狀態(tài)之后,直到七十歲才達到的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人的心理已從必然王國臻于自由王國,人的生命已與整個宇宙秩序合而為一,即自我生命價值和自然宇宙價值的融合統(tǒng)一。
            
            
            儒家內圣之學是一種為己、返己之學,返到粹然至善的良能良知之心,從心所欲,自然一切不逾矩;返到毫無渣滓的本然至善之性,率性而行,自然一切合乎道。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鬃由星乙狡呤拍苓M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一般人終其身難以抵達,如果缺乏良法良制的約束,有機會從心所欲,必然逾越各種“規(guī)矩”。
            
            
            很多點睛之筆令人拍案。如論述周和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懂得萬物一體的道理,自然以道義合,廣大周遍,仁愛無限,尊賢容眾;小人反之,本性長泯,習心作主,難免以利益合,狹小偏黨、黨同伐異,溺愛循私。
            
            
            論述知與不知:很多人喜歡引用孔子這句話來告誡別人做人為學要謙虛,要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但很多人忽略了“不知為不知”前面一句是“知之為知之”,忽略了謙德之上還有誠德。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常建議中小學生讀讀古代經典。四書五經乃經典中的經典。它首先是指導提升一個人生命質量的學問,是養(yǎng)賢成圣的教科書,具有萬世不沒的價值。這些經文詞簡意核,莊嚴肅穆,深讀之,身心安寧,唇齒生香,不由得讓人懷疑棄文言變白話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倒退?!墩撜Z點睛》為我們架設了一座出入古今的高品質橋梁。
            
            
            越人曾感慨道,孔子只所以不能從政,是因為沒有人向上天推薦他呀。他自己說,我施教化與眾人,怎么能說沒有從政呢?后來又說:吾待賈,吾待賈。春秋時雖禮崩樂壞,但也出現了這樣一位圣人,當今禮崩樂壞無異于那時,而賢人大德發(fā)出聲音卻難乎其難;石頭和玻璃越來越暢通無阻,玉石卻只能待于匣中,正所謂措諸枉于直。但愿識珠者亦有資本,使《論語點睛》早日和讀者見面。
             
            
            西歷2012年2月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