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十九期開講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3-07-13 22:41:14
        標簽:《孟子》通講第三十九期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十九期開講

        來源:“孟子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初三日己酉

                  耶穌2023年6月20日

         

        慢是一種節(jié)奏,更是一種心態(tài),它倡導親近經(jīng)典、敬畏經(jīng)典,希望在對經(jīng)典的親近、敬畏中,撫慰心靈、純潔心靈、高尚志向、高尚行為。

         

         

         

        2023年6月17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喀什大學國學院聯(lián)合主辦,洙泗書院、孟子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39期舉行。本期由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傳承普及部部長殷延祿老師擔任主講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岳博士擔任與談人,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曉擔任主持人。本期活動在線上舉行,約有40余位學友參與了活動。

         

         

         

        講讀環(huán)節(jié)中,殷延祿老師圍繞《孟子·盡心下》14.24-14.36章節(jié)內容進行了通講。通講內容在詳細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又結合古代不同思想家的注解進行了詳細闡述。整個內容旁證博引、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讓人深受啟發(fā)。

         

        14.24章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性命之辨。殷老師講到,在孟子看來,人的“性”實際有兩個層面,一是自然之性;一是道德之性。“性也,有命焉”的“性”是從自然之性而言的;“命也,有性焉”的“性”是從道德之性而言的。孟子在這兩種性中選擇了道德之性作為人的真性。從人與禽獸不一樣的“幾?!碧幯匀诵?,這是孟子性善論的關鍵所在。

         

        14.25章講修身的進階和方法。這一章比較難解。殷老師將“可欲”解釋為自然而然地因性而為;將有諸己解釋為自覺地循性而為。殷老師說,“可欲,是自然而然地因性而為”,這樣的解釋可能引起誤會:堯舜由仁義行,不就是自然而然地因性而為嗎?其實,這兩者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入門先求平正,然后務求險絕,最后要復歸平正?!跋惹笃秸迸c“復歸平正”,境界大不相同。

         

        14.26章論包容。儒家有堅定的思想主張、原則操守,也有寬廣的包容胸懷。殷老師講到,正因為儒家有此寬廣的包容胸懷,儒家思想才能海納百川而成其大,才能深造自得成其深,才能日新其德而成其新,才能“斯受之而已矣”而去除“又從而招之”的弊端。

         

        14.27章論薄稅斂。孟子是主張民為貴的,民為貴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民為貴的政治主張,在具體行政中的實踐,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富而有教”——“富”又是“教”的基礎。

         

        14.28章論諸侯應以土地、人民、政事為可貴。殷老師解讀說,土地所以養(yǎng)民,政事所以保民,所以,“寶三”只是“寶一”。能以人民為寶,則保之、安之、富之、教之。能保之、安之、富之、教之,則得民心得天下。

         

        14.29章為恃才逞強者戒。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是因為他們上體味天道,下洞察人性,對人情世事看得明白。預知盆成括有殺身之禍,不是孟子掐指一算得來的,而是他看到其中的理之必然。殷老師總結到,才是德之輔,有德無才,不足以廣德;有才無德,才足以取禍。德者,得于道也。

         

        14.30章記錄的是孟子在滕國期間發(fā)生的一件趣事,文字實在是奇妙的很,以至于讓歷代許多的人不理解、甚至誤解。殷老師說,孟子對待不理解自己的旅店老板態(tài)度是平和的,不像有些人講的那樣非常生氣,甚至幾十年過去了還念念不忘,把它寫進書里。孟子是要借館人之口表達自己對門徒的態(tài)度、設科的目的。

         

        14.31章教人擴充仁義。殷老師說,解讀本章義理,要把“其所忍”與“其所不忍”、“其所為”與“其所不為”,相對去看。殷老師認為,“其所忍”,既是不仁。將其不忍之心“達之于其所忍”,就可以變“其所忍”而為“其所不忍”,那就是行仁了。“其所為”,既是不義。將其羞惡之心“達之于其所為”,就可以變“其所為”而為“其所不為”,那就是行義了。能行仁行義,那就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無事不可為了。

         

        14.32章本章特為“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的人所發(fā)。殷老師說,君子的言語,就是“善言”;君子的操守,就是“善道”。君子的言語、操守,指引修身的正道;“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警示修身的邪路。

         

        14.33章論道德修養(yǎng)。殷老師認為,這不是要區(qū)分堯舜、湯武的高下,而是強調二者對于修養(yǎng)道德的必須。堯舜是本性的流露,湯武是明覺本性的反求。孟子舉了三個方面的例子,來說明堯舜湯武為你我提供的生命的親切示范。而這三個方面正好涵蓋了家庭、職業(yè)、社會這三個人最基本的生活空間,也涵蓋了孝、忠、信這三種為人處世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

         

        14.34章論君子當人格獨立、修己以濟世。殷老師講到,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大人”,是以“堂高數(shù)仞,榱題數(shù)尺”“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為尊貴的人。這樣的尊貴,在孟子看來不過是“人爵”而已,比起“天爵”來,它什么都不是。

         

        14.35章當是針對士人的修養(yǎng)而發(fā)。孟子認為,人人都具有本心、良心,但本心、良心又有放失的可能。放失的原因,常常是因為人的欲望太多了。所以養(yǎng)心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寡欲”。要想做到“寡欲”,一要心中明理;二要腳下力行。

         

        14.36章稱贊曾子大孝。曾子不忍心吃父親愛吃的羊棗,這正是他孝心的表現(xiàn)。殷老師引用唐文治《孟子大義》的話解釋道:“不忍,性也。人而無性,非人也。不忍之發(fā),情也。人而無情,非人也。曾子,性情中人也,其孝足為萬世法也?!币罄蠋熡痔貏e指出,以曾子之孝為師法,正要師法其孝而推擴,從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講讀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陳岳博士就通講內容做了補充。

         

         

         

        主持人劉曉對兩位老師的解讀做了總結,并感謝線上線下聽眾一年多來的堅持與陪伴。

         

        (本期講錄的詳細內容及視頻,請關注后期的孟子研究院公眾號及B站。)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40期將于后期繼續(xù)舉行,請隨時關注公眾號信息,歡迎廣大學友踴躍參與!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