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莊錫華】《論語》說老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3-07-31 20:19:24
        標簽:《論語》

        《論語》說老

        作者:莊錫華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十八日甲子

                  耶穌2023年7月5日

         

        進入老齡化時代涉老話題引起大家濃厚的興趣,尊老、養(yǎng)老已成社會共識,相比之下,對老的品性、老的需要、老有所為等問題關注度較低。事有不明問道于智,兩千多年前孔子對老就有許多思考,尊老、崇孝之外,《論語》中有好幾條關于“老了如何”的解說,那就讓我們看看這位古代智者當時表達的意思,能給今日人們的相關思考及應對貢獻多少倫理的、文化的參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此說大家耳熟能詳?!皬男乃挥饩亍?,講人與周圍環(huán)境、人與人的和諧,講生活活動中合于事理的自由,具體而微,實實在在,孔子著鞭在先,很早就為中國人描畫出極具審美意味的生存方式,誰不想擺脫生活中不免會有的種種掣肘與羈絆,誰不想為自己營造一個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誰不向往自由的徜徉和率性的高蹈?雖然這一論述只是孔子對自身不同年齡段經歷的體認,但隨著年齡增長,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待人接物更加周全的情形大家有目共睹??磥矸蜃右彩亲鹄稀⒅乩?,對老的成熟有充分認識的?!袄先ピ娖獪喡c,春來花鳥莫深愁”,上了年紀,看慣了云卷云舒,苦難與歡樂被視為與人隨影隨形、相伴相守的經歷,從容面對,坦然處之,就不會陡生時憂時喜的心瀾。心態(tài)一平和,氣定神閑,進退自如、左右逢源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這樣恬然平和的老境怎不令人羨慕?“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然不限于靜觀,與外部世界動態(tài)的協(xié)合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做;周圍誰是朋友,誰是路人;誰可深交,誰只能敬遠,全都了然于心。世態(tài)復雜、人情紛擾,周旋其間,日久年深,收獲了豐富的經驗,應對各種世務就不大會出現(xiàn)太過離譜的差池。

         

        以上說的是老的好處,但是且慢高興,《論語》中還有“老而不死是為賊”的罵詈??鬃影l(fā)聲一向和顏悅色,讀《論語》中的“侍坐”,常為這位睿智的儒者容物的胸襟與氣度所折服,這樣惡狠狠的重話從他嘴里說出,確實令人驚訝??疾椤墩撜Z》,知道挨罵那位的做派實在令人側目,這才讓平時溫文爾雅、談吐不俗的老先生真的動了氣。不過孔子的這一罵,對后來人有莫大的幫助,不用費力就認識了許多與之對應的歷史人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福自專,被人斥為“漢賊”。據(jù)說此人少小頑劣,鄉(xiāng)中前輩早就有老大做賊的判詞??梢娔旮吣芊竦论恳茨贻p時的修為,生活中“守己不茍,待人無憾”(戴震語),自然是“漸老漸熟”,行事得體,面面俱到,處處受人敬重;與之相反,損人利己,一意放縱,言動失于檢點,為老也必不尊,作惡更趨極端?!墩撜Z》中上面兩種描述說出了現(xiàn)實中各類老人絕然不同的生活樣貌,“世態(tài)已更千變盡”,人性本就是復雜的,行善與作惡只在一念之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孔子是古代的哲人,考慮問題當然懂得超越線性思維與兩極思維的局限,在兩種對立說法之外,先賢執(zhí)兩用中,對老還有柔性的、溫馨的體認:“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一句聽起來有濃濃的文化味,讀《論語》,我們常常能看到此類審美含量極重的表述,對后人的思想則往往有極大的影響。“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將自己心儀的工作當作畢生的志業(yè)、生命的依托,憂也在斯,樂也在斯,心無旁騖,矢志不渝,如此充實、愉快的活法,能不讓人心向往之?孔子的一生正如韓愈所說,“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處心有道,行己有方”,他歷經艱難奔走道路,向各諸侯國當政者們宣揚他的以仁為核心的治國理念,其道不行,即退而著書立說、教授學生。其行藏出處一稟仁心,孔子的入世意識、身體力行的守持,適足以成為后世有志之士的楷模。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一生躓蹶坎坷,孜孜矻矻,不經意間就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位通達的古人也是人,不免會有“不知老之將至”的感慨,因為心愿未了,對人世也便生出許多留戀,覺得生命可貴,不愿遽去。王羲之《蘭亭集序》便有這樣的描述:“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薄靶榔渌?,暫得于己”何等曼妙的境界,知己同好在惠風和暢、鳥語花香的越中山野間切磋詩文、把酒言歡,這樣愜意的相聚同莊子與蝶互變的逍遙可謂異曲而同工。推想讀過《論語》《莊子》,深諳其中道理的王羲之遂將老和物我兩忘的自由聯(lián)系在了一起,珍愛生命也因此深入人心,成了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的達人雅士眼里,形而上的欣悅遠勝于形而下的享受。杜甫《丹青引》“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對自己信從勝業(yè)的癡迷,居然到了不計貴賤、罔顧生死的地步。需要指出的是,《論語》中“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與“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或是孔子自己的體驗,或是他在別人心目中一貫的形象,當事人都是孔子,考察他平日的為人,如他自己所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律己之嚴到達了凡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看來只有像他這樣平日能守護仁心、修持極謹?shù)母呷搜攀坷狭瞬拍苓M入如此超凡脫俗、使人敬仰歆羨的境界。為了能像孔子那樣在生命的盡頭有一個圓滿的落幕,世人也必要認真思考如何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早早地開始性行的修煉,頭白后方可免去悔之晚矣的懊惱。誰不想有一個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生命結局?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嘆年華易逝、青春不再時確實滿懷惆悵,但我們也不難讀出其珍愛生命的賦意中欲有所為的秉持。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孔子人中俊杰,并不缺少踔厲奮發(fā),死而后已的決心:愈是生命短暫,愈應讓其發(fā)出耀眼的光彩?!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孔子在《論語》中已將自己自覺承擔的人生責任表述得清清楚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先哲們一息尚存、奮斗不已的壯志豪情一直激勵著他們身后欲有所為的志士仁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涕”,“搖落深知宋玉悲”“白頭吟望苦低垂”,“數(shù)分紅色上黃葉,一瞬曙光成夕陽”。生命遲暮,讓志存高遠的古人耿耿于懷,忖度當事人發(fā)此感慨時的心態(tài),必是一下浮現(xiàn)了許多未了的心愿并滋長起功業(yè)未建的不甘?!澳郎S芡?,為霞尚滿天”,走出政爭陰影、回歸生活常態(tài)的劉禹錫,晚年詩藝又有了令人欣喜的進步,因而對進入古稀之年的自己有更上層樓的期許?!袄戏蛄陌l(fā)少年狂”,性情豪邁的蘇軾比劉禹錫更積極,對老的體認中居然融入了浪漫的激情——“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發(fā)誓要將余生當作少年來過!這樣的氣概確實讓人欽敬。是的,老了絕不能消極,更應該珍惜留給自己不多的光陰?!巴砭奥洵偙?,照眼云山翠作堆”,在蘇軾眼里,暮色自有吸引人、讓人感發(fā)興起的燦爛。含飴弄孫,固然可以娛老,消磨去最后的時光,但老當益壯,不泯雄心、不泯希冀,盡其所能,有所作為,不也能讓短暫的生命有更長的延伸,活出更多的意義、更大的價值?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