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著《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補編》出版暨序言
書名:《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補編》
作 者:牟宗三
編 者:李明輝
出版社: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
時 間:2023年7月
【內(nèi)容簡介】
當代新儒家中最富原創(chuàng)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牟宗三先生,他是近代中國重要的哲學家與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弘揚中華文化,對于中國文明的推廣及其現(xiàn)代化厥功甚偉。
2003年由聯(lián)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規(guī)劃,編輯委員會歷時六年精心整理編校完成了《牟宗三先生全集》,其篇幅龐大、并匯聚了當代著名學者共同編纂,詳實地呈現(xiàn)牟宗三先生的學思歷程。
本書編者李明輝教授亦為當年《全集》編輯委員的一員,負責編輯牟先生的早期文獻。在《全集》問世后,學界陸續(xù)發(fā)現(xiàn)數(shù)十篇牟宗三先生早期的著作。例如,彭國翔教授在哈佛大學發(fā)現(xiàn)了牟先生所撰兩萬多字的小冊子《GC國際與ZG批判》,推測為當年招商局訓練員工時所使用的政治教育教材。本書不只收錄此文,也收錄了彭國翔教授為此一新材料所撰寫之解說。此外,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達,海峽兩岸的學術研究者搜集到更多未收入《全集》的文章。李明輝教授結合兩岸學界之力,仔細考定其真?zhèn)?,并收入董志威先生所做之考辨。這些新文獻再度反映了牟先生一生的現(xiàn)實關懷,有助于后代研究者更加認識牟先生的思想,并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牟先生的思想內(nèi)涵。
【作者、編者簡介】
作者:牟宗三
1909-1995,字離中,出生于山東省棲霞縣。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是現(xiàn)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任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臺灣師范大學、東海大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等校教授。1987年獲香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
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之為“當代新儒家中最富原創(chuàng)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牟先生畢生致力于弘揚民族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作出巨大的貢獻。其許多著作被譯成英、韓、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心體與性體》《現(xiàn)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圓善論》等;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學》《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斷力之批判》、維特根斯坦《名理論》等譯作,以上各書均收錄于《牟宗三先生全集》套書中。牟宗三先生的哲學成就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的新水平,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編者:李明輝
原籍臺灣屏東,1953年出生于臺北市。臺灣政治大學哲學系及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yè)。其后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于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目前已退休。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xiàn)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fā)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中國》(德文)《孟子重探》《四端與七情——關于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儒家人文主義:跨文化的脈絡》(德文)《儒學:其根源與全球意義》(英文)《康德與中國哲學》,譯作有H.M.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未來形上學之序論》及《道德底形上學》。
【目次】
編者序言 李明輝
《牟宗三先生全集?早期文集》佚文考 董志威
1 中西兩大社會思潮之評判
2 合理與革命
3 召集臨全代會之真義何在?
4 辯證法總檢討
5 讀懷悌海著的《理想之前進》
6 盡能與佉執(zhí)
7 國士
8 風尚
9 從詩詞方面研究中國的人生典型
10 從《水滸傳》到青紅幫
11 論讀經(jīng)
12 青年與社會
13 關于中國農(nóng)村的現(xiàn)狀
14 中國人與不容中律
15 張君勱著《明日之中國文化》書評
16 張東蓀著《認識論的多元論》書評
17 從公有到私有
18 編者后記(一):談本刊態(tài)度
19 編者后記(二):談本刊目標
20 編者后記(三):談戰(zhàn)爭
21 編者后記(四):談國家哲學與社會學
22 編者后記(五):談輿論
23 說自己的話
24 評現(xiàn)行大學教育
25 一個開明階段是必須的
26 輿論的造成與保障
27 廬山禮賢之政治意義
28 加拿普著《言語之邏輯句法》書評
29 論因果
30 邏輯之“必”與實事之“必”
31 論構造
32 解惑
33 知識階級之命運
34 《立國之道》末章:我人思想之哲學背景
35 GC國際與ZG批判
附錄 牟宗三的GC主義批判:以《全集》未收之《GC國際與ZG批判》為中心 彭國翔
【編者序言】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補編》編者序言
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李明輝
2003年,在牟宗三先生辭世八年之后,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出版了《牟宗三先生全集》,共33冊。這是當代儒學研究的一大盛事。其中,收入第25及26冊的《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是由筆者和黎漢基先生負責編輯的。當年的網(wǎng)絡不像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為了搜集牟先生早期的著作,筆者曾親赴美國東西兩岸的大學圖書館、國會圖書館及北京的若干圖書館,并且得到不少大陸及香港學界朋友的協(xié)助。搜求所得極為豐富,共得68篇,排版后超過一千頁。當時筆者 雖然不敢保證無所遺漏,但估計遺漏的文章不會太多。
不意《全集》出版的次年,即2004年,當時任教于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目前任教于浙江大學哲學系的友人彭國翔教授偶然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發(fā)現(xiàn)牟先生撰寫的兩萬多字的小冊子《GC國際與ZG批判》(臺北:招商局訓練委員會,1952 年3 月),并將全文影印給筆者。筆者在參與《牟宗三先生全集》的編輯工作時,根本不知道有這份材料存在,也從未聽到牟先生提過這本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可能是當年招商局訓練員工時所使用的政治教育教材。由于它不對外公開發(fā)行,故不為學界所知。彭教授特別為這份新發(fā)現(xiàn)的材料撰寫了《牟宗三的GC主義批判——以〈全集〉未收〈GC國際與ZG批判〉為中心》一文。筆者便安排將此文連同牟先生的《GC國際與ZG批判》全文刊登于“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3期(2009年9月出刊)。
及至2011年,當時的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生李強先生(目前任教于西安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又藉由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牟先生早期一批未收入《全集》中的文章。李強先生除了提供筆者這批資料的原始照相版之外,還將部分文章轉成了Word檔。但是這批材料極為雜亂,尤其是署名“光君”的若干文章很難斷定是否出自牟先生之筆?!肮饩笔悄蚕壬缙诔S玫墓P名之一。筆者當時的研究工作極其繁重,加上罹患糖尿病與梅尼爾氏癥,體重暴跌20公斤,經(jīng)常耳鳴、暈眩,實無馀力處理這批材料。但筆者還是委托研究助理吳明峰先生校訂李強先生所提供的Word檔。
2017年8月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生董志威先生也藉由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牟先生早年一批未收入《全集》中的文章,而將這批文章及其Word檔傳給筆者。在這批文章中有部分文章與李強先生所提供的文章重復。筆者便將李強先生所提供的材料傳給他。他將這兩批材料加以匯整,并將李強先生所提供的三篇文章由照相版轉為Word檔。更重要的是,他對這兩批材料加以考證,剔除了其中顯然非出于自牟先生之筆的材料后,共得35篇,約20萬字。董先生的考證極有說服力,經(jīng)筆者與他反覆討論后定稿,即《<牟宗三先生全集?早期文集>佚文考〉一文,今收入本書中,作為導論。這批新材料之發(fā)現(xiàn),主要得力于這十幾年來網(wǎng)絡搜尋功能之快速發(fā)展。
除了以上的35篇文章外,本書亦收入彭國翔教授所發(fā)現(xiàn)《GC國際與ZG批判》,并收入其《牟宗三的GC主義批判——以<全集>未收
近年來,大陸儒學界流行“港臺新儒學是心性儒學,大陸新儒學是政治儒學”的二分法。彭國翔教授最近著有《智者的現(xiàn)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6年)一書,其構思雖早于這種二分法提出之前,但在客觀上有力地反駁了這種偏見。持此論者恐怕都未全面研讀過牟先生在政治與社會方面的文字,尤其是早期的著作。因為在牟先生早期的著作中,討論政治與社會問題的文章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反映出他早年對現(xiàn)實問題的深切關懷;而正如彭教授該書所示,牟先生這一關懷也是貫徹終生的。筆者相信,本書之出版有助于澄清這種偏見,使研究者能更全面地把握牟先生的思想。
李明輝
2023年5月于臺北
【選文】
中西兩大社會思潮之評判
事實、實踐與理論
(一)這三個東西有分別清楚的必要。不然,科學即有點危險,而客觀知識也就不可能。所以在寫本文以前先提出這三個問題以討論之。
(二)先說事實,事實即是外于人類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東西,或更具體點說是占有一特殊“空、時”格的那件生起+現(xiàn)象。每一生起現(xiàn)象是一事實。每一事實,一經(jīng)發(fā)生,即有其客觀存在,即有“是其所是”的性德。我們不能隨便去取,我們要從它,它不能從我們。我們可以如實地認識之,了解之,解析之。固然,當認識或解析事實之時,主觀色彩不能說一點沒有,但我們卻有意識地總希望其沒有??茖W家之對付事實即是如此,而科學也即是由這種態(tài)度研究事實所得的結果。
(三)我們可以把事實大別為二:一是自然事實,一是社會事實。自然事實不成問題,社會事實則有說明之必要。社會事實易與實踐相混。其實社會事實由人類實踐而成,但不就是實踐。實踐是實際行動即是說他在那里作。至于“他在那里作”這個活動現(xiàn)象則是一件事實,這個活動現(xiàn)象終了的時候,即可以把它看成一件已成的事實。陳涉揭竿而起,當其作實際行動時是實踐,即由于某種刺激而發(fā)生某種思想以作某種行為,他這種活動現(xiàn)象是一件事實。其行動終了時活動現(xiàn)象即成了歷史上揭竿而起的一件革命事實。社會事實即由這類性質而形成。社會事實與實踐分不開也就在此。雖然分不開,兩者卻非同一。
(四)社會事實既與實踐分不開,所以即有說明實踐之必要。實踐即是人類一切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之實際行動。故一個人之實踐,必有其個人的思想、背景、動機與目的,換言之,總有其特殊的主觀性。因為其有主觀性,故有責任可負;有責任可負,故有是非善惡之評判。是者、善者,名之曰“合理的行為”。殺身成仁之文天祥,我們可以說他的實踐行為是合理的;賣國求榮的秦檜可以說他是非的、惡的行為。然而兩人之行為一旦成為科學所對付的歷史事實,則事實本身即成為客觀的,是其所是的。我們只解析其組織與性德,而不能批判它的是非善惡。判其是非善惡者,判其行為也,非判客觀事實也。
(五)因為實踐帶有主觀性,即帶有情感的沖動性,所以就有合理與否的差別。此于群眾行為上尤然,并且因此,明知合理而不為,明知背理而為之的情形,也即發(fā)生出來。所以實踐總是實踐,而不能與事實混。
(六)再說理論。理論有“實踐理論”與“科學理論”,或亦曰“事實理論”。事實理論即是按事實而說話。這樣的理論是事實的一幅圖像,是與事實相照應的。雖然有時不能完全相應,但終期其相應??茖W即是這種理論的總集。故事實理論亦可稱“科學理論”。我稱這種理論曰“純理論”,稱其所對之實事曰“純事實”。言“純”者,不帶色彩而可以客觀地、如實地研究之之謂。這樣可以救住科學,科學理論是超階級、超時空的東西,近頗聞有人謂“資產(chǎn)階級的科學”與“資產(chǎn)階級的哲學”,科學與哲學亦有了階級,實在是一偏之見,沒有明白純理論與純事實是甚么。你說研究這些東西大半是資產(chǎn)階級的人則可,但不能因之而說“資產(chǎn)階級的科學”。2+2=4,在資產(chǎn)階級承認,在無產(chǎn)階級亦得承認;牛頓的物理律,資產(chǎn)階級承認,無產(chǎn)階級亦不得不承認。因為這全是純事實與純理論的緣故。
(七)實踐理論即是行為理論或道德理論,即人當怎樣行,且按什么道德標準而行的理論。這個問題是道德哲學上所研究的,而我們研究的路徑,又免不了風俗習慣與人類社會之窺探。所以,這種理論與科學理論不同,既無客觀事實與之相應,又不能以應于事實為能事。所以,這種理論全是根據(jù)人類本性而進入“理想”與“感應”。換言之,實踐理論即是評衡之理論,與價值之理論。
(八)本文的目的,即從對演法的唯物論世界觀為基礎,而批評與之有關的兩大實踐理論,以期建設一種新道德哲學或新實踐理論。
誤會諧和之錯誤
(一)本段批評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哲學所研究的問題,大別可分為道德的基礎與道德的理想。這樣的研究要作玄學上的探討。但本文不從此處著眼,只在說明中國社會意識及傳統(tǒng)倫理之由來,并加以批評。道德哲學研究人當有什么樣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并當如何實現(xiàn)之。本文不從自我的實現(xiàn)這方面,去作普遍理想的研究,換言之,不從那種宇宙觀及人生觀應用于個人上以期其實現(xiàn)之研究,而從其應用于社會上以期社會之實現(xiàn)這方面去研究與批導。
(二)凡一種倫理必找一種世界觀為其基礎,必以其行為與基礎相融洽為其理想,為其實現(xiàn)。所以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也就不同。但觀察世界時,又不能不受主觀之影響,與特種目的之利用。所以人生觀不同,世界觀常亦隨之而不同。本文但述由對演的世界觀而引出的兩大倫理。這兩種倫理是東西根本不同之所在。先述中國。
(三)中國的古圣先哲之世界觀,也即是一種對演法的唯物論。所以名之曰“對演”者,因其為唯物也,因其為唯物,所以他們所講的辯證是事實的辯證,而不是概念的辯證。事實的辯證,吾名之曰“對演”;概念的辯證,吾名之曰“矛盾”。所以,吾以“對演法”名馬克司的辯證法,以“矛盾法”名黑格兒的辯證法。所以
(三)中國的古圣先哲之世界觀,也即是一種對演法的唯物論。所以名之曰“對演”者,因其為唯物也,因其為唯物,所以他們所講的辯證是事實的辯證,而不是概念的辯證。事實的辯證,吾名之曰“對演”;概念的辯證,吾名之曰“矛盾”。所以,吾以“對演法”名馬克司的辯證法,以“矛盾法”名黑格兒的辯證法。所以,馬克司的辯證法即是對演法的唯物論,而黑格兒的辯證法即是矛盾法的唯心論,理由在此不述,吾曾詳于他文。
(四)中國人的世界觀即是這么一種對演的物質或事實觀,此于《周易》一支思想中尤其顯然,陰陽、五行、八卦都是在那里指出事實之對演。對演的公式,一般地說來即是(一)相反相成;(二)矛盾之諧和。須知此所謂“相反”不是邏輯上的正負,乃是事實上的對立。言事實上的對立,即言占有特殊的時空?!跋喑伞奔词菍α⒅e和,這全是物理化學上的事實,不能與黑格兒的講法相混。矛盾之諧和是站在唯物論或實在論的觀點,用邏輯與概念來解析事實,因為嚴格說來,矛盾只能在邏輯上講,而事實不能有矛盾。以矛盾來解事實,與事實有矛盾是不同的,以矛盾作事實,即以概念作事實,乃是黑格兒的唯心。我們現(xiàn)在必要分別清楚,故矛盾之諧和即可作相反相成之解析,故以矛盾可解事實上之對立或相反,以諧和解事實上之相成或化合。
(五)我們現(xiàn)在要看這個相反相成的事實上的對演,純是物理事實,沒有正負可言,沒有高低上下貴賤之別,沒有價值意味在。它們的相成,是對立物之相成,不是一正一負、一高一下之相成;它們的化合,是物理因子之絜和,不是黑格兒之正負以趨于絕對之合,更不是尊卑貴賤之絜合。他們的對立是占有時空之實物,不是黑格兒之概念,既不是“概念自身”所反射之正負,復不是由概念之正負而至絕對。故此與黑格兒全無關系,現(xiàn)在可以不管它?,F(xiàn)在所要顧及的,即是對立不是有價值性的對立;相成也不是有價值性的對立之相成?,F(xiàn)在即從這一點批評中國的舊倫理。
(六)這個沒有價值的物理對演,即是《莊子》所謂齊物之論,也即是等視一切有情之見??墒窃谥袊钫紕萘Φ娜寮遥箾]有把握住這點齊物之見,而引出合理的社會。然而他卻對于本來之物加以誤解,而造成封建社會、宗法社會的畸形的絜和倫理。他們以君臣、庶人、男女、夫婦來比配陰陽、八卦、天地、上下,以造成了尊卑貴賤而有階級性的諧和,所以這種諧和是有價值意謂的對立物之諧和。他們說這是有根據(jù)的,即天在上地在下,故天為尊、地為卑;尊而上者為君、為男、為夫,故卑而下者即為臣、為女、為婦;尊而上者為貴,故卑而下者即為賤。這種以為天然的必然的比配,使人無可逃脫,無可懷疑。雖然有階級有貴賤,但須要絜和。因為天地本來如此。這樣,既可以維持住宗法組織,又可以維持住社會治安,并可以實現(xiàn)其與天地合德的理想社會。
(七)但是,這是不合理的絜合,畸形的絜合。這是對于事實的誤解,對于事實所下的錯誤判斷。這種誤解我叫它“誤會諧和”,這顯然是一種錯誤。可是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社會組織,全受這個誤會原則所支配。從此也可知社會現(xiàn)象,大多是由這類誤會、沖動而造成。合理的可以造成社會現(xiàn)象,不合理的亦能造成社會現(xiàn)象。從此而觀,我們當怎樣小心提倡甚么運動呢?中國數(shù)千年的不合理造成數(shù)千年的悲劇,現(xiàn)在我們是覺得了,現(xiàn)在我們要革命了。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