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田天 著《秦漢國家祭祀史稿(修訂本)》出版暨后記、緒論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08-09 22:42:03
        標簽: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

        田天 著《秦漢國家祭祀史稿(修訂本)》出版暨后記、緒論

         

         

         

        書名:《秦漢國家祭祀史稿(修訂本)》

        作者:田天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內(nèi)容簡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古人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態(tài)。國家祭祀不僅是理解中國古代歷史及宗教傳統(tǒng)的重要視角,也與政治權(quán)力及思想文化的變遷密切相關(guān)。

         

        本書對秦漢時期的國家祭祀展開了綜合全面的研究,勾勒出統(tǒng)一王朝國家祭祀范式“形成期”的演變進程。秦初“禋祀萬靈”,始皇帝整合戰(zhàn)國傳統(tǒng)、首創(chuàng)統(tǒng)一王朝國家祭祀框架。漢承秦制,經(jīng)文帝、武帝、宣帝等多次變革重構(gòu),西漢王朝通過祭祀建立了“漢家制度”。王莽創(chuàng)制了“元始儀”,改變了原國家祭祀神祠分散而廣布的形態(tài),強調(diào)南郊的唯一神圣性,從而使國家的行政中心與祭祀中心得以統(tǒng)一,由此開啟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南郊祭祀時代”。

         

        作者對秦漢各階段國家祭祀的具體制度,如祠畤位置、祭祀對象、祭祀方式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舉證與考辨。其研究關(guān)注祭祀活動的地理特征、詮釋了國家祭祀的空間涵義,同時綜合中央地方權(quán)力關(guān)系、政治地理格局、儒學思想發(fā)展等因素,呈現(xiàn)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tǒng)”歷史進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

         

         

        本書首次提供了一份對秦漢國家祭祀的全面、綜合的研究。作者抓住了這一時段的特殊性,在研究中關(guān)注祭祀活動的地理特征,很好地詮釋了秦漢國家祭祀的空間意義。本書對秦漢國家祭祀變遷,及其與地理格局的變動、與歷史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有精彩的分析。

         

        ——唐曉峰

         

        秦漢時期的國家祭祀是個值得深入開掘的研究課題,不僅需要讀書,也要學會跑路。田天具有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廣闊的地理視野。她曾從我問學,并一起外出調(diào)查,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研究。我想,她的著作,無論對中國的歷史地理,還是中國的宗教傳統(tǒng),都是一種新視角。

         

        ——李零

         

        本書對秦和西漢國家祭祀的具體制度,各祠畤的位置、祭祀對象等一系列問題做了細致考證,對國家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政治地理格局、學術(shù)思想等相關(guān)因素也進行了分析,勾畫出秦漢國家祭祀變遷的基本框架。全書思路清晰,言之有據(jù),論述有深度,也有分寸。

         

        ——陳蘇鎮(zhèn)

         

        【作者簡介】

         

         

         

        田天

         

        1984年生于山東青島,先后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現(xiàn)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秦漢歷史、思想史和出土文獻的研究。在《歷史研究》《文物》《文史》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

         

        【目錄】

         

        緒 論

         

        第1章  禋祀萬靈:秦代的國家祭祀

         

        第一節(jié) 前帝國時期的秦人祭祀

        一、秦諸畤的成立及其性質(zhì)

        二、陳寶與怒特

        三、雍地諸祠與秦國祭祀的特征

        第二節(jié) 帝國國家祭祀的建立

        一、秦帝國的祭祀構(gòu)成及其來源

        二、秦帝國的祭祀格局

         

        第 2 章  從雍到云陽:西漢國家祭祀的建立

         

        第一節(jié) 西漢初年的國家祭祀

        一、高祖朝的重建

        二、變革之始:五帝與文帝朝的祭祀改革

        第二節(jié) 漢家制度:泰畤—后土祠的設(shè)立

        一、西漢的太一祭祀

        二、汾陰后土祠祭祀及其意義

        第三節(jié) 云陽甘泉宮綜考

        一、甘泉宮的興起

        二、武帝朝的甘泉宮

        三、甘泉宮的衰落

        第四節(jié) 與天下為始:漢武帝時代的國家祭祀

        一、武帝的巡行與祭祀中心

        二、武帝朝國家祭祀變革的性質(zhì)與背景

         

        第 3 章  走向南郊:祭祀體系的重構(gòu)

         

        第一節(jié) 西漢國家祭祀的短暫定型

        一、宣帝朝的新祠

        二、祥瑞與致神:宣帝朝祭祀的新發(fā)展

        三、“復(fù)興武帝故事”的深層解讀

        第二節(jié) 西漢末年國家祭祀的變革與重構(gòu)

        一、“天地之祠五徙焉”:成、哀年間郊祀改革的興起與反復(fù)

        二、重建秩序:《周禮》與元始儀的成立

         

        第 4 章  定山川之位:東周秦漢山川祭祀的演進

         

        第一節(jié) 東周的山川祭祀與國家

        一、說“望”

        二、神授與王權(quán):從世守山川到國之群望

        三、祭不越望:疆界認同與拓展

        第二節(jié) 秦與漢初的山川祭祀

        一、名山大川可得而序也:秦代山川祭祀格局

        二、秦代山川祭祀的西與東

        三、漢初山川祭祀承秦考

        第三節(jié) 五岳四瀆的成立

        一、“五岳”

        二、五岳祭祀的成立

        三、西漢山川祭祀的雙重內(nèi)涵

         

        結(jié) 語

         

        附錄一 畤·廟·祠:秦漢祭祀場所考

        附錄二 武帝巡行路線簡表

        附錄三 武帝時代郊祭儀式之變

        附錄四 在縣道與郡國:論秦及西漢宗廟制度的演進

         

        參考文獻

        后 記

        修訂本后記

         

         

        【緒論 】

         

        * 為節(jié)省篇幅,腳注從略

         

        文丨田天

         

        身處祭祀活動漸已遠離日常的時代,藉由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回溯古代祭祀,難免隔膜。隔膜最甚之處或在于,并非不能理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涵義,卻很難真正對祭祀在古代世界中的核心地位感同身受。對于倚恃科學技術(shù)遠過于神靈精怪的現(xiàn)代人而言,這無可避免,也無需刻意改變。

         

         

         

        《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初版(三聯(lián)書店,2015年1月)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秦與西漢的國家祭祀,首先有必要對此作一界定。秦與西漢的國家祭祀,由分布于全國的神祠組成。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即有廣立神祠的傳統(tǒng)。至戰(zhàn)國末年,秦的畤、廟、祠以雍為中心,遍布關(guān)中地區(qū)。秦統(tǒng)一后,原六國山川祭祀及齊地八主祠也被納入中央祠官的管轄范圍。西漢承秦舊制,這種以分布廣泛的神祠為主體的祭祀形態(tài),直到西漢末年郊祀制度改革時,才真正被改變。

         

        《史記·封禪書》描述秦代祭祀時曾說:

         

        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去則已??たh遠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lǐng)于天子之祝官。

         

        這段話概括了秦代神祠的層次。除了由地方民眾自奉的“郡縣遠方神祠”,余者都在太祝的管轄下?!妒酚洝し舛U書》言西漢初年之山川祭祀形勢,亦曰:“始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領(lǐng)?!笨梢?,“領(lǐng)于天子祝官”,即在中央祠官的管轄范圍中,可作為界定秦漢“國家祭祀”的重要標準。

         

        秦及西漢的神祠,祭祀對象數(shù)量繁多、種類豐富,地理分布格外廣泛,大異于后代在首都南郊施行的郊祀。其祭祀對象,不宜也無法用禮書或南郊郊祀的框架規(guī)范。要理解秦漢國家祭祀,就必須深入時人的看法與分類。對本書的主題最重要的兩種文獻,分別是《史記·封禪書》與《漢書·郊祀志》。《封禪書》記事至漢武帝朝中后期而止,《郊祀志》的記載下限至于西漢末年。作為最直接、也最詳盡的兩種材料,它們對祭祀對象的選汰,也有助于認識當時國家祭祀范圍。

         

        簡言之,本書所論的秦與西漢的“國家祭祀”是指:受中央祠官直接管轄的神祠祭祀。

         

        在古代中國國家祭祀的發(fā)展歷程中,南郊郊祀占據(jù)了絕對主導(dǎo)地位。自東漢直至清末,最高祭祀在首都南郊進行,皇帝親祭天地、禮敬百神。南郊郊祀制度確立后,其內(nèi)部雖有不斷調(diào)整,但基礎(chǔ)理論與整體框架未再發(fā)生重大變革。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至西漢末年平帝元始年間,國家祭祀的結(jié)構(gòu)始終處于劇烈的震蕩中。這一時段,始于統(tǒng)一王朝的國家祭祀之形成,止于南郊郊祀制度的最終確立,可稱為“前南郊郊祀時代”。

         

        所謂“前南郊郊祀時代”又可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戰(zhàn)國時代來源各異的祭祀對象走向統(tǒng)一王朝國家祭祀,第二段為帝國自神祠祭祀轉(zhuǎn)變?yōu)槟辖冀检搿_@兩個階段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關(guān)鍵的過渡期,上承先秦余緒,下啟延續(xù)千年的南郊郊祀歷史。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整合了來源不同的祭祀對象,建立起首個中央集權(quán)的郡縣制統(tǒng)一國家的國家祭祀體系。這一體系的基本框架與制度,為劉邦所繼承。及至文帝朝,國家祭祀的變革始見端倪。隨著新垣平事敗,文帝對祭祀的關(guān)注陡然冷卻,但他所作的努力,仍應(yīng)視為西漢祭祀改革的發(fā)端。到了漢武帝時代,祭祀活動進入全盛期。武帝的祭祀改革,是他變更秦制、另立漢家法式諸舉措中的一部分。這一經(jīng)秦始皇創(chuàng)立、漢武帝豐富的國家祭祀制度,在西漢中后期的禮制復(fù)古運動中受到質(zhì)疑??锖馐紫劝l(fā)難,得到了一批主張復(fù)古的儒生的支持,祭祀制度再次進入大變動的時期。自成帝朝初年開始的三十余年間,原最高國家祭祀幾經(jīng)廢立。最終,在平帝元始五年(5),王莽提出了一套完備的南郊郊祀實施方案,即學界習稱的“元始儀”。元始儀的成立,確立了南郊郊祀制度的地位。秦以來神祠祭祀為主體、空間分布廣泛的國家祭祀制度,至此終結(jié)。上述變遷中的細節(jié),將在后文逐一呈現(xiàn)。現(xiàn)在,僅需對這一時段中幾個大的變革作一概括。

         

         

         

        漢長安南郊禮制建筑復(fù)原圖

         

        “前南郊郊祀時代”,是統(tǒng)一王朝的國家祭祀自初創(chuàng)至定型的歷程。在這段歷程中,“郊”/“郊禮”的概念、首都的功能、皇帝的祭祀方式,以及國家祭祀的傳統(tǒng)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首先是“郊”/“郊禮”概念的變遷。后代習稱的“郊祀制度”,一般指儒家經(jīng)典設(shè)計的南郊郊祀制度。據(jù)甘懷真總結(jié),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一、皇帝以天子身份主祭;二、祭祀設(shè)在天子所在的京城之郊;三、被祭祀對象主要是“天”;四、郊祀禮中的圜丘祭天之禮,特色是萬神殿。以這幾條標準衡量,西漢末年元始儀的成立,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元始儀及其后的國家祭祀制度,無疑可稱為“南郊郊祀”。而元始儀之前國家祭祀應(yīng)如何理解,學者有不同看法:或以元始儀為分界點,將前后的國家祭祀分別稱為“大郊祀”與“小郊祀”;也有學者認為,郊祀理論源于西漢初年以來的儒家經(jīng)說,此前的國家祭祀談不上“郊祀”;還有學者雖將元始儀之前的國家祭祀稱為郊祀,但卻形容其為“巫術(shù)的”。這些看法都注意到古代中國早期國家祭祀的變革,以及其中元始儀的關(guān)鍵作用。要厘清元始儀之前國家祭祀的性質(zhì)與定名,首先需對“郊”的用法略作梳理。

         

        經(jīng)學家每談及“郊祀”,往往追至西周制度,更有溯及夏、商者。文獻不足征,西周時代是否有郊禮,及其如何進行,只能暫且置而不論。文獻中可考者,一類為《左傳》中所載春秋魯國郊禮,魯于周歷春正月在國都之郊舉行祭祀儀式。另一類為先秦禮書中記載的郊祀制度,其中頗多構(gòu)擬,彼此相異。禮書中記載的制度,也頗不能與《左傳》所載魯國的郊祀制度對應(yīng)。

         

        秦與西漢,無論至上神的身份如何變遷,在官方文件與時人言論中,往往稱最高祭祀為“郊”。如秦漢皇帝祭祀雍諸畤,《封禪書》稱之曰“郊見上帝”或“郊見雍五畤”;文帝祭渭陽五帝廟,史載“上親郊見渭陽五帝廟”;自武帝元鼎五年立甘泉泰畤后,西漢皇帝于泰畤祭太一神,史籍一律記為“郊泰畤”。當時人所稱之“郊”,從祭祀對象、理論來源與祭祀儀式等方面看,與元始儀以來的南郊郊祀全不相同,與《左傳》或先秦禮書中記載的“郊”也并非一事。元始儀前后的最高國家祭祀,古書皆稱為“郊”,其理論、結(jié)構(gòu)與內(nèi)涵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今人習稱的“郊”與“郊祀”,往往基于西漢中后期以來不斷強化的儒學語境。要理解秦與西漢中前期之“郊”,必須跳出這一語境。

         

        秦與西漢的“郊”之名,借自先秦經(jīng)典與戰(zhàn)國以來流傳的禮書,將本朝行事納入經(jīng)典話語體系,是古人的習慣;再者,時人并不認為當時的最高祭祀有悖禮制,而認為其由來有自,自應(yīng)稱之為“郊”。從這一角度考慮,似不宜強行將“郊”之名從秦與西漢剔除。至于以“巫術(shù)”等詞形容秦漢國家祭祀,一來不夠確切完整,未能揭示秦漢國家祭祀的核心特征;二則似預(yù)設(shè)了價值判斷,容易導(dǎo)致誤解。

         

        自秦統(tǒng)一至西漢元始五年,應(yīng)看作“郊”的概念不斷變化、“郊禮”的儀式與內(nèi)涵不斷變更的過程。對于元始儀之前的郊禮,不必另擬新名。本書在引述古書時一從原文,稱之為“郊”,一般敘述中則徑稱“最高國家祭祀”、雍五畤祭祀、泰畤—后土祠祭祀。為示區(qū)別,本書將元始儀及其后的郊禮稱為“南郊郊祀制度”。

         

        再談首都功能與皇帝祭祀方式的轉(zhuǎn)變。秦與西漢的大部分時間,最高國家祭祀從未設(shè)于首都。咸陽城中并無神祠,長安僅未央宮與近郊設(shè)有零星神祠。此時,首都只是最高行政中心,不承擔祭祀中心的職能?;实郾仨氃谔囟〞r間離都親祭,方始禮成。這說明,在秦與西漢,祭祀對象尚未失落其地理意義:只有神祇或神顯之所在,方具備神圣性?;实奂漓氲姆绞绞恰巴蟆?、而非“來致”諸神。因此,長距離巡祭是皇帝完成祭祀的必要手段。至于南郊郊祀制度成立,皇帝長居的國家政治中心——首都,被賦予了唯一的神圣性?;实蹮o需遠行郡縣、親致祭祀,只需在南郊與天對話,便可完成祭祀上下神祇的任務(wù),即所謂“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

         

        最后,是國家祭祀傳統(tǒng)的轉(zhuǎn)變。秦人用本國國家祭祀的基本形式,搭建出帝國國家祭祀的框架,又吸收了東方山川、八主等關(guān)東地區(qū)的祭祀。此外,始皇還東行封禪、入海求仙。這些都不是秦人舊有的觀念,而是引自關(guān)東傳統(tǒng)。它們作為秦代國家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西漢繼承。武帝時代,甘泉泰畤太一祭祀、泰山明堂等重要祭祀對象的設(shè)立,都帶有鮮明的東方文化印記。如果說在秦代,戰(zhàn)國的東方傳統(tǒng)進入國家祭祀并造成了一定影響,那么在西漢武帝朝,藉由鄒魯儒生和燕齊方士,東方文化與東方傳統(tǒng)大規(guī)模復(fù)歸,直接參與了最高國家祭祀的重塑。

         

        在東方傳統(tǒng)深刻影響西漢國家祭祀的過程中,黃帝傳說的盛行十分突出。武帝所立的很多祭祀,如靈星祠、明年祠、東泰山等,都與黃帝傳說有關(guān)。國之重祭泰畤太一祭祀、泰山封禪等,也與黃帝有根深關(guān)聯(lián)。以至于縱觀《封禪書》《郊祀志》,會感到方士只要托名黃帝,其方必能得用。方士們渲染的黃帝傳說,自然多有夸飾,但大致應(yīng)本于戰(zhàn)國時代的舊說。武帝自視甚高,自比于圣君,內(nèi)則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外則重九譯、通殊俗。他唯一的焦慮,是無法征服死亡。前代圣君中唯一達到這一成就的,就是傳說中化去不死的黃帝。這是武帝朝許多祭祀設(shè)立的背景,理解黃帝對武帝的意義,方能理解這些祭祀的存在。

         

         

         

        黃帝像 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

         

        不過,無論是甘泉泰畤、泰山奉高明堂,還是其他神祠,在元始儀確立之后,都被冠以“不合古制”之名,驅(qū)逐出了國家祭祀的范疇。戰(zhàn)國時代多元的文化傳統(tǒng)也就此退出國家祭祀,取而代之的,是相對單純的理論來源與闡釋方式。

         

        上文粗略地勾勒了秦漢國家祭祀演進的過程,接下來,還有必要對推動這一進程的主要角色略作介紹。在秦漢國家祭祀中有三支重要的力量:祠官、儒生與方士。

         

        顧頡剛曾指出,儒生與方士為西漢中前期的兩個重要的群體,這一看法至今仍極具概括性和解釋力。就秦漢國家祭祀而言,本書還想特別指出“祠官”作為一個群體的存在。在《封禪書》《郊祀志》中,常常與方士并列而稱的并非儒生,而是祠官。如《封禪書》有:“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庇衷唬骸叭雺蹖m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等。這是因為,祠官與方士,是秦漢國家祭祀活動中影響最為持續(xù)的存在。方士提出新的祭祀對象,祠官則是具體儀式的設(shè)計者與周期性祭祀的實施者。方士常作為個人施加影響,持論與所獻之方彼此差異很大。祠官則難以區(qū)分個體差異,他們的編制穩(wěn)定,職事的相似度較高。在國家祭祀中,祠官不以個人身份發(fā)揮力量,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正作為禮儀的代表,擁有制度運行的沉默的力量。在秦與西漢國家祭祀的運行中,祠官與方士更像是咬合的齒輪,推動著大空間范圍內(nèi)祭祀活動的運轉(zhuǎn)。史籍不約而同地將祠官與方士并列,其原因在此。

         

        儒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自秦初就出現(xiàn)在國家祭祀活動中。始皇封禪泰山之禮,雖然最后“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但最初亦曾“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西漢,儒生也在封禪、五岳四瀆之立等重大祭祀中參與意見。不過,西漢中前期,儒生在國家祭祀中的影響力并未勝于方士。直到西漢中后期的禮制復(fù)古運動,他們才真正對國家祭祀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這一變化,與西漢中期禮學的發(fā)展有直接關(guān)系。而去儒家禮學徹底掌控國家祭祀之后,方士在國家祭祀中的身份才最終改變。

         

        如何理解方士的身份,涉及對秦與西漢國家祭祀基本構(gòu)成的理解。以儒家禮制作為衡量的標尺,秦皇漢武所立多為淫祀,方士更是“挾左道,懷詐偽”,皆為窺朝亂政之屬。這類看法,秉儒家祭典為正統(tǒng),與西漢中后期的復(fù)古風潮關(guān)系密切。最常見的對古代祭祀與方士的評價,基本上來自于這種認識。在不否認這套話語之合理性的前提下,本書還希望強調(diào),秦與西漢國家祭祀中方士的存在自有其合法性與合理性。

         

        所謂合法性,指方士在國家祭祀中具有合法的身份。他們以方士待詔、尚方待詔、本草待詔等名目存在于國家祭祀系統(tǒng)中。進言一旦見用,便可主管神祠,甚至拜郎封侯,致大貴幸。西漢的封禪大典,以及幾個以“郊”為名的重大祭祀之建立與儀式設(shè)計,都與方士有直接關(guān)系。武帝使祠官從學于方士,祠官所用典禮直接襲自方士。這些做法在后代很難想象,在西漢中前期則是順理成章、無人質(zhì)疑之事。

         

        所謂合理性,與秦漢國家祭祀的主要特征有關(guān)。秦漢的國家形態(tài)上承先秦,君主本人與國家之間的界限模糊。國家祭祀的功用也具有相似的特征:既為國家致禮百神,也為君主個人禳禍求福。秦皇漢武的海上尋仙,武帝所設(shè)緱氏延壽城仙人祠、壽宮神君等祭祀,都是希求長生不死。國家祭祀活動中既然存在致神尋仙、祈年延壽的訴求,方士的存在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在南郊郊祀制度成立后,儒學經(jīng)典定義與規(guī)范了國家祭祀。南郊郊祀不關(guān)心君主個人的禍福,方士與祈福禳禍之祭禱,在這一系統(tǒng)中沒有容身之處。方士在國家祭祀中的邊緣化與污名化,與國家祭祀的儒學化相生相伴。重新定位方士,有助于擺脫儒家話語帶來的成見,更準確地理解秦與西漢國家祭祀的性質(zhì)。

         

         

         

        趙伯駒繪《漢宮秋圖》,對于漢代甘泉宮有描繪

         

        秦與西漢兩朝兩百余年之間,國家祭祀在至上神、祭祀傳統(tǒng)、空間分布、祭祀理論來源等方面,始終處于劇烈的變動之中。這一過程的終點,就是南郊郊祀制度的成立。脫胎于秦與西漢的南郊郊祀制度,又深刻塑造了東漢以來人們對國家祭祀的認識。司馬遷寫作《封禪書》,欲“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具見其表里”。至《漢書·郊祀志》的班固“贊”,則只關(guān)心漢家正統(tǒng)。至于“方士祠官之變”,他贊同谷永的觀點:不可或以神怪、不可罔以非類、不可求報于無福之祠。這一表達,含蓄地否定了西漢早中期國家祭祀的合法性,也塑造了后人對秦漢國家祭祀的認識。循著《封禪書》到《郊祀志》書寫方式的變化,正可理解秦漢國家祭祀的演進及其影響。

         

        【修訂本后記】

         

        本次修訂對初版的表達做了不少調(diào)整,個別觀點略有補充。近年來,秦漢祭祀遺址的考古工作頗有進展,修訂版補充了這些新的發(fā)現(xiàn)。限于時間與原書的結(jié)構(gòu),小書出版后的新研究未及一一吸收。

         

        考古發(fā)現(xiàn)使我注意到史籍中秦漢郊禮祭祀方式的變化,補寫了一條札記,附于書后。2021年寫作的《在縣道與郡國:論秦及西漢宗廟制度的演進》一文討論秦漢郡國廟的興與廢,似與本書主題呼應(yīng),也反映了我最新的認識,同附于附錄。

         

        感謝三聯(lián)書店,給我修訂小書的機會。感謝所有讀者。感謝每一位陪伴、幫助與匡正我的師友,在智識與情感上,你們使我成為我自己。

         

        小書出版后的幾年間,我常感到自己處在持續(xù)的劇烈變化中。關(guān)心的問題、處理材料的方式,甚至對世界和歷史的認識都是如此。不斷摸索、調(diào)整,甚至打碎從頭開始。重讀舊稿,這種感受尤為強烈,仿佛旅人在途中又瞥見出發(fā)時的港口。

         

        我依然滿懷著熱切與好奇,而道路前面仍是道路。

         

        田天

        2022年2月9日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