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迎龍《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整理說明(《十三經(jīng)漢魏古注叢書》本)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09-02 18:45:04
        標簽:

        吳迎龍《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整理說明(《十三經(jīng)漢魏古注叢書》本)

         

         

         

        書名:《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

        作者:[東漢]何休 解詁;吳迎龍 整理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3月

         

        【編者按語】

         

        為了聚焦學界經(jīng)學研究的學術動態(tài)和分享經(jīng)學研習過程的參考書目,《經(jīng)學研究》公眾號近期開設了新的推送欄目——「新書信息」。本欄目主要介紹近年來經(jīng)學相關文獻的出版信息和內(nèi)容概要,與諸位同道展開更加豐富的學術交流。每期介紹的書籍文獻,源自近幾年與經(jīng)學相關的出版物,大體分為「學者新著」「學術輯刊」「新校古籍」等三類。

         

        本期介紹的是吳迎龍整理的《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十三經(jīng)漢魏古注叢書》本。

         

        【作者簡介】

         

         

         

        吳迎龍,安徽安慶人,本科、碩士就讀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現(xiàn)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春秋》學、三禮學及漢代經(jīng)學史。

         

        【內(nèi)容概要】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為漢末何休所作,何氏精研六經(jīng),世儒無及,為著《解詁》,覃思十七年不窺門,而終成此《公羊》學最權威之讀本??紤]到公羊?qū)W對中國古代政治的諸多影響,《解詁》也就成為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必讀書目,甚至是倫理修身層面外,理解孔子的重要途徑。本次整理以余仁仲本與撫州本為主,參考了諸多??奔把芯砍晒D為讀者呈現(xiàn)一個最清晰可靠的讀本。

         

        【目錄】

         

        整理說明   1

        整理凡例   10

        漢司空掾任城樊何休序   11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隱公第一   13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桓公第二   45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莊公第三   92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閔公第四 161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僖公第五 168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文公第六 247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宣公第七 295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成公第八 346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襄公第九 392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昭公第十 458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定公第十一528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哀公第十二565

         

        【序言】

         

        漢司空掾任城樊何休序

         

        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此二學者,圣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傳《春秋》者非一。本據(jù)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說者疑惑,至有倍《經(jīng)》、任意、反《傳》違戾者。其勢雖問不得不廣,是以講誦師言,至于百萬,猶有不解。時加釀嘲辭,援引他經(jīng),失其句讀,以無爲有,甚可閔笑者,不可勝記也。是以治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至使賈逵緣隙奮筆,以爲《公羊》可奪,《左氏》可興。恨先師觀聽不決,多隨二創(chuàng)。此世之余事,斯豈非守文、持論、敗績、失據(jù)之過哉!余竊悲之久矣。往者略依胡毋生《條例》[往者略依胡毋生條例“毋”,余仁仲本作“母”,撫州本、阮刻、《義疏》本皆作“毋”,今從撫州本改。],多得其正,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

         

         

         

        【整理幫助】

         

        一、《公羊傳》及其作者

         

        孔子據(jù)魯史舊文以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以至有子貢之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毙耘c天道,即是《易》與《春秋》之教。漢儒以爲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备锌鬃幼鳌洞呵铩窢憹h立法之說。宋儒雖重性理,但于《春秋》亦極看重。邵雍以《春秋》爲“盡性之書”,程子亦言“學者不必他求,學《春秋》可以盡道矣”。

         

        然而《春秋》文簡義深,學者多不得其門而入。漢初傳《春秋》者有五家,公羊氏、谷梁氏、左氏、鄒氏和夾氏,惜“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惟三傳得以傳承。三傳之解經(jīng),《左氏》詳于事,《公》《谷》長于義。求原委本末,通古今之事,當讀《左氏傳》;玩文辭大義,辨圣人之志,則非《公羊》而不可。

         

        關于《公羊傳》的作者,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結論,《漢書·藝文志》載“《公羊傳》十一卷”,班固自注“公羊子,齊人”,沒有明確作者的身份,顔師古注曰“名高?!边@個說法大概是受了東漢戴宏的影響,戴宏以爲“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這個說法爲徐彥《公羊疏》所引,影響很大,但其實漏洞頗多,崔適就曾質(zhì)疑:“自子夏至公羊壽,甫及五傳,則公羊氏世世相去六十余年,又必父享耄年,子皆夙慧,乃能及之,其可信乎?”此外,《公羊傳》中有明文稱引的先師,除子公羊子之外,尚有子沈子、子司馬子、子北宮子、子女子、魯子、高子等人,可見《公羊傳》是由公羊氏歷代相傳的說法,并沒有十分有力的證據(jù)。

         

         

         

        那《公羊傳》又爲何以公羊爲名呢?事實上,在西漢前期,很可能并沒有《公羊傳》這一稱呼。凡《史記》稱引《公羊傳》文本,都僅稱之爲《春秋》,如《外戚世家》“《春秋》譏不親迎”、《淮南衡山列傳》“《春秋》曰:‘臣無將,將而誅。’”甚至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也未曾有《公羊傳》的說法,而只稱“《傳》曰”。故而崔適認爲“西漢之初,所謂《春秋》者,合經(jīng)與傳而名焉者也?!秱鳌氛撸笫浪^《公羊傳》也,其始不但無《公羊傳》之名,亦無《傳》之名,統(tǒng)謂之《春秋》而已”。

         

        《公羊傳》的作者之所以難以確定,乃在于《春秋經(jīng)》“口授相傳”的特性。隱公二年何休注云“《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將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記于竹帛。”《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也說“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爲有所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因爲“畏時遠害”“知秦燔書”等等原因,孔子的微言大義無法通過書于竹帛的形式得以傳承,只能在師徒之間口耳相傳。正是這個原因,人們才會將《公羊》的授受推之于子夏,雖然我們沒有子夏傳《春秋》的直接證據(jù),但考慮到子夏在孔門以文學著稱,且傳經(jīng)之功最大,托之于子夏,似乎也未爲不可。

         

        “口授相傳”能讓一些“不合時宜”的思想得以傳續(x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完全可以將《公羊傳》的“作者”視爲孔子,然而經(jīng)師代代相傳,每代經(jīng)師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補充,很難保證微言大義完全不産生偏差,這也就意味著在“著于竹帛”的定本産生以前,《公羊傳》的“作者”應是歷代經(jīng)師這一群體。而后世之所以稱之爲《公羊傳》,或許與《公羊傳》定本的産生有很大的關聯(lián),也就是所謂的“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著于竹帛”,雖然無法將公羊氏視作《公羊傳》的“作者”,但我們今天讀到的《公羊傳》文本,確實是由他和弟子胡毋生等人共同撰就的,這一點大約能夠成爲共識。

         

        二、何休與兩漢《公羊》學

         

        整個兩漢時期,作爲官學的《公羊》學,都是出自董仲舒一脈。董仲舒的再傳弟子嚴彭祖和顔安樂,在西漢時都被立爲博士,到了東漢,光武恢復五經(jīng)十四博士,這兩家?guī)煼ㄒ廊辉诹?。只是隨著章句之學的愈發(fā)冗雜,嚴、顔二家也未能獨善,以至發(fā)展出“倍經(jīng)、任意、反傳違戾者,其勢雖問,不得不廣,是以講誦師言,至于百萬,猶有不解。時加釀嘲辭,援引他經(jīng),失其句讀,以無爲有,甚可閔笑者,不可勝記也”的局面,這個時候,作爲古學代表的《左傳》學漸漸興起,成爲了當時民間學術的主流,開始挑戰(zhàn)《公羊傳》的官學地位,何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的撰作。

         

        以往的學者習慣以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的對立來理解何休的立場,其實這種對立更多是出于晚清以來學者的建構,未必符合東漢的歷史實情,這一點今人早有論辨。如果僅僅考察東漢的學術狀況,會發(fā)現(xiàn)并沒有嚴格的今古文經(jīng)學的對立,而只存在“古學”對于“今學”的反動,而所謂的“今學”,也就是被定爲官學的十四博士之學。

         

        兩漢官學的傳授,尤爲重視對師法和家法的繼承,這使得后學弟子很難對擺脫老師的約束,而學問的發(fā)展又關系到“利祿”的得失,他們只能在師說的基礎上加以擴充,這就導致了“增師法至百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講誦師言至于百萬猶有不解”的困頓局面。自新莽到光武直到章帝,屢次詔令各家刪減章句,以至有“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死于燭下”。章句學的冗雜繁浮嚴重約束了經(jīng)學的發(fā)展,于是在官學之外,逐漸興起了對章句之學的反動。班固“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爲章句,舉大義而已”,桓譚“博學多通,遍習五經(jīng),皆訓詁大義,不爲章句”,王充“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擺脫章句,追求博通,成為了當時學者的普遍風氣。

         

         

         

        在《后漢書·儒林列傳》所載的九位《公羊》學者中,嚴氏有六人、顔氏一人,于李育但言其學《公羊春秋》,而不著家法。與其他幾位皆曰“習《嚴氏春秋》”和“少習《顔氏春秋》”不同,《后漢書》并未幫助何休受過任何家法或者官學的訓練,僅說其“爲人質(zhì)樸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jīng),世儒無及”,這幫助他與東漢公羊官學的關系可能并不密切?!逗鬂h書》還說他“注訓《孝經(jīng)》《論語》、風角七分,皆經(jīng)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梢姾涡莸膶W術風格,與當時普遍流行的“古學”或許更爲接近。王鳴盛也曾指出“愚謂康成于邵公,雖意有不同,其歸一也”。

         

        之所以要強調(diào)何休與東漢《公羊》官學的距離,是爲了重新理解何休“兩漢《公羊》學之集大成”的地位。如果我們認真比較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qū)W觀點,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并不是很多。這樣看來何休的《公羊》學似乎只是對董仲舒之學的簡單繼承,這個看法會嚴重影響我們對何休《公羊》學價值的判斷。以多采《公羊》之說的《白虎通》爲例,在“即位改元”條它只說“王者改元,即事天地。諸侯改元,即事社稷”。可見當時的《公羊》師說,對于桓、文、宣、成、襄、昭、哀諸公“即位”的理解較爲平實,到了何休卻明言“惟王者然后改元立號”。這似乎只是對禮制理解的小小分歧,但背后卻牽連著何休“《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魯”的重要理論。雖然“王魯說”在董仲舒那里就已經(jīng)初見端倪,但顯然直到東漢初期,“王魯說”仍未成爲《公羊》學內(nèi)部一個貫徹全經(jīng)的理論方法,而對“王魯說”的申發(fā),顯然就是何休《解詁》的特有貢獻。

         

        除了這種對董仲舒的補充和闡發(fā),何休也有對董仲舒的否定與揚棄,譬如在對待“天”的問題上,《公羊傳》是十分謹慎的,《公羊》開篇雖然論及“元年春王正月”的“五始”之說,但其建構起的天人關系,只是爲了解決“王者受命”的合法性來源,“天”高高在上,與人道、王化自然不能完全混同,于是“天”就被擱置開去,以后的大義則以“王道”“禮義”作爲準則。顯然,“天”在董仲舒的《公羊》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天人感應”還是“人副天數(shù)”,董仲舒都對《公羊傳》的“天哲學”做了獨到的闡發(fā),但這些似乎并沒有在何休的《解詁》中得到充分的繼承。

         

         

         

        何休對董仲舒后學的批判,也要遠遠多于繼承。比如顔氏以孔子生后爲所見世,何休則以《演孔圖》改正其說;再如宣公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顔氏以爲十四日日食,而何休據(jù)隱公三年《傳》“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推定此日當爲六月二日,而非十四日。還比如成公二年鞌之戰(zhàn),徐彥《疏》曰“《公羊說》《解疑論》皆譏丑父者,非何氏意”??梢姾涡菰谧鳌督庠b》時,對于兩漢《公羊》學舊說的批評,是非常深入的。

         

        后世解讀《春秋》有義、例兩條徑路,董仲舒解《春秋》雖以義爲主,但同時也提倡以“以辭解經(jīng)”。何休沒有繼承董仲舒的方法論,而是“略依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敝劣诹x的層面,何休對董仲舒的《公羊》理論做了非常系統(tǒng)的補充和發(fā)揮,總結出了“三科九旨”的核心義理,成爲了后世《公羊》學的理論支柱??梢哉f,何休雖然與董仲舒的《公羊》學觀點沒有太大的分歧,但他對于義、例兩個層面的系統(tǒng)闡發(fā),顯然更有功于經(jīng)典。而在這兩個層面之外,何休還重視以禮解經(jīng),這一思路經(jīng)過后世學者凌曙、陳立等人的闡發(fā),也成爲了理解何休《公羊》學的一個重要維度。

         

        需要格外強調(diào)的是,雖然自董仲舒以至何休爲《公羊》學的系統(tǒng)建構了許多新的內(nèi)容,但并不能因爲這些內(nèi)容是被建構的,就不認可它們是《公羊》內(nèi)在的義理。任何經(jīng)學理論的建構,都是基于經(jīng)文本身的闡發(fā)。在《公羊》學家看來,建構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彰明,是使原本隱微不見的義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激發(fā)。正因爲這個特點,經(jīng)學才有無限的生機和可能性,《春秋》也才有了《公羊傳》所說“制義以俟后圣”的理論可能。

         

        三、《公羊傳》及《解詁》的版本

         

        《公羊傳》的版本流傳相對清晰,《漢書·藝文志》載有“《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經(jīng)》十一卷”,又有“《公羊傳》十一卷”,可知兩漢時《春秋》經(jīng)傳別行,到了《隋書·經(jīng)籍志》只載“《春秋公羊傳》十二卷”,則此時經(jīng)傳已合爲一體。宋以前的《公羊傳》版本,僅有唐·開成石經(jīng)本保存較爲完整。而宋刻白文本《公羊傳》,目前也僅有一部流傳,藏于國家圖書館,不分卷,半葉二十行二十七字,細黑口,左右雙邊,有眉欄,節(jié)錄《釋文》。

         

        不附注疏的白文本并非儒家經(jīng)籍的主流版本,存世的敦煌寫本中,儒家經(jīng)籍也以經(jīng)注本爲主,最早雕版刊行的北宋·國子監(jiān)本九經(jīng),也同樣是經(jīng)注本。整個兩宋時期,經(jīng)注本都是儒家經(jīng)籍的主流,直到越州刻八行注疏本和建陽坊刻十行注疏本的出現(xiàn),注疏本才慢慢取代了經(jīng)注本,成爲后世的主流。

         

         

         

        在《公羊傳》的經(jīng)注本系統(tǒng)中,目前所存最重要的有兩種:

         

        1.宋·淳熙間撫州公使庫刻紹熙四年重修本,簡稱撫州本。十二卷,附《釋文》一卷。半葉十行十六字,小字雙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雙邊。此本僅存世一部,藏于國家圖書館,有《古逸叢書三編》及《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2.宋·紹熙二年建陽·余仁仲萬卷堂刻本,簡稱余仁仲本。十二卷,《釋文》散于注文之后。半葉十一行十九字,小字雙行二十七字,細黑口,左右雙邊。此本存世兩部,分別藏于國家圖書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圖藏本有清·道光四年汪氏問禮堂影刻本及《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臺北藏本曾歸常熟·瞿氏鐡琴銅劍樓所藏,《四部叢刊》本即據(jù)此影印。

         

        需要注意的是,建陽坊刻十行注疏本,作爲后世諸多通行注疏本的祖本,其經(jīng)注部分,很可能直接源出于余仁仲本。刁小龍先生曾對各版本《公羊傳》的異文加以比對,并指出“余仁仲本實乃衆(zhòng)本之祖也”。而撫州本則與越州刻八行注疏本關系更爲密切,成爲與余仁仲本并行的另一系統(tǒng)。

         

         

         

        當然,余仁仲本的國圖藏本與臺北故宮藏本也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例如隱元年注“段無弟文”,國圖本“段”作“叚”,臺北本則作“段”;又如隱八年注“宿本小國不當卒”,國圖本“本”作“卒”,臺北本則作“本”;還有莊九年傳“曷爲不與公復讎”,國圖本“讎”后有“辭”字,臺北本則無;再比如閔元年《釋文》“子女子音汝”,國圖本脫去,臺北本則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根據(jù)張麗娟先生的研究,國圖本與臺北本應是初印本與重修后印本的關系,故而臺北本對于國圖本的諸多錯漏,都有所改正。顯然,從??钡慕嵌葋碚f,臺北故宮藏本是更好的選擇。

         

        此次整理,即以《四部叢刊》所印余仁仲本與撫州本互校,經(jīng)文部分參校以唐開成石經(jīng)本、宋刻白文本;注文部分參校以清嘉慶二十年阮刻南昌府學本《春秋公羊傳注疏》及《續(xù)清經(jīng)解》本《公羊義疏》。點校方面,陳立所作《公羊義疏》集歷代《公羊》學之大成,是本次點校的重要依據(jù),同時也參考了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黃侃句讀本《春秋公羊傳注疏》,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各自出版的繁體標點本《春秋公羊傳注疏》。

         

        依照叢書體例,本次整理有如下幾個調(diào)整。第一,不錄《經(jīng)典釋文》;第二,將夾注改爲段后注,并將文本過長的段落適當分段以便閱讀;第三,重新排版,以一年爲一章,一則經(jīng)傳爲一節(jié),章節(jié)前添加標注以便翻檢。第四,全書年、時、月、日皆當斷開爲宜,限于叢書的統(tǒng)一體例,本次整理不予斷開。

         

        吳迎龍

         

        二〇二〇年五月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