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朱江】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謙謙兮君子,行以至道

        欄目:青春儒學
        發(fā)布時間:2023-09-07 19:53:28
        標簽: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謙謙兮君子,行以至道

        作者:朱江(蘭州交通大學2021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

        來源:“書院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十三日辛卯

                  耶穌2023年4月3日

         

         

         

        編者按:朱江同學是蘭州交通大學2021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于2022年9月份通過思政課對《論語》產生了深厚興趣,2022年寒假申請加入明明德讀書會,每天堅持誦讀打卡,從未間斷。今天,2023年4月3日,誦讀《論語》的第100天,他特用文字記錄下與經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寫在前面

         

        當我看到老師給我定制的書簽時,心里充滿了感激和感動,感激是因為老師的那份細心,感動則是因為那句經典的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也將激勵著我保持時常溫習的習慣。初遇《論語》是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那時尚處于懵懂的狀態(tài),只是按部就班的上課、寫作業(yè),一段時間之后也能背誦下來,只是那時的學習實在有限,節(jié)選內容也不多,所以歸根到底也只是走馬觀花式的學習,再次與論語相遇,就已經是大學,這次相遇卻令我感到十分欣喜,因為這填補了我內心的一塊空白,使得原本荒蕪的土地得到了開墾,在開墾這片荒地時,我收獲了很多,這一過程是十分充實的,也讓我見識到了經典的魅力。

         

         

         

        一直以來,《論語》等國學經典都未能被人們真正了解,對于這一問題,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學語文課堂中按部就班的講法和觀點不能完全被接受,也就是將其過于理想化,束之高閣卻未能真正關乎實際,《論語》等國學經典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如果是倚老賣老式的闡釋,很多人都不會去認可,之前有聽過這樣的話,“滿嘴的仁義道德,卻從來都不關乎人的感受,要它又有何用?”雖然這話乍一聽有些刺耳,但實際上卻道出了人內心最真實的心聲,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尊崇道德禮義,是因為我們受益于它,并且愿意為之遵守,可當我們信奉的東西遭到破壞時,就會產生一種信仰缺失的危機感,進而就會變得反感,甚至是厭惡,如此一來,聽到刺耳的話也就見怪不怪了。所以說,要讀經典,就不能只讀經典,而是要有所思,有所感,并有所行。

         

         

         

        博學于文

         

        從小到大,我們的課堂一直在強調要多多讀書,不管是國學經典,還是文學小說,但是卻從來都沒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真正愛上讀書、如何享受這一過程,我想就這一點應當是悲哀的,但這就是教育本身,它需要一個更新的過程,當我今天能在這里寫下諸如此類的文字時,我就應當慶幸我所接觸到的教育已經在進步。

         

         

         

        大概是因為人的天性吧,每個人出生時都會帶有一點獨特的天性,有的人樂于實踐,有的人則樂于思考,有的人天真無邪,有的人卻自小就眉頭緊鎖,我呢,就是不折不扣的后者,自小就對數(shù)學沒有太大興趣,一直都是按部就班的學著,更不會去喜歡思考那些晦澀難懂的函數(shù)問題,與之相反,我對語言文字更有興趣,喜歡看那些文學小說,喜歡看那些充滿彎彎繞的思想哲學,更喜歡了解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我會因為寫的作文被老師夸獎而自豪,會因為一段歷史故事而感到愉悅,更會因為一些自覺高深的思想而感到充實,這些樂趣也直接影響了我的很多次選擇,高中選科毫無疑慮選擇文科,高考之后填報志愿又會選擇漢語言或者歷史一類的專業(yè),之所以如此選擇,也僅是因為自己真正喜歡,雖然我深知這些選擇不是最佳的,但卻是最適合我的。

         

         

         

        我在小標題那里寫了博學于文,文中卻鮮有提及關于博學的對象和目的,但我也有暗示博學于文的作用,那就是能在每次抉擇中都能選到自己樂于為之奮斗的目標,歸根到底一句話,那就是通過博學于文的過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即要有主見。當然,我們個人的觀念有些時候也是錯誤的,這個時候就應該虛心學習,從書籍和生活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唯有如此,才能更加科學、客觀的看待事物。

         

         

         

        約之以禮

         

        “不學禮,無以立。”人類和其他動物同屬于地球的居民,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而且人本身也是動物,可偏偏為什么要把人和其他動物相區(qū)別呢?就是因為人懂禮、知禮。懂得禮貌的背后是人類具有最基本的羞恥心,正是因為我們懂得羞恥,所以才穿上了衣服,正是因為我們懂得羞恥,所以才建立禮儀制度,公布于眾并以法相約,我們學習禮儀,是因為我們是人,是懂得禮義廉恥的人,而不是只具備懂得衣食飽暖的動物本能,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就是因為我們具有能動的意識,具備主觀能動性。

         

         

         

        《論語》中有大量關于禮義約束的篇目,例如《泰伯》篇“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衛(wèi)靈公》篇“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這些關于禮義約束的語句不勝枚舉,我們所了解到的其實也不在少數(shù),但關鍵在“行”,懂禮且守禮者,才能算的上是真正的文明人。

         

         

         

        行以至道

         

        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學習并理解這些禮儀道德不算難事,但真正將其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并為之身體力行的人卻是寥若晨星,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學行一致”的話,那他就是值得尊敬和學習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君子”二字,不錯,正是這兩個字,《論語》中幾乎每一篇中都會有這一字眼出現(xiàn),圣人孔子為何要反復出現(xiàn)君子二字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想將其作為一種典范和榜樣,首先,君子是一個德才兼?zhèn)渲?,君子博學、知禮,心中有仁愛大義,君子從容不迫,君子身體力行。其次,君子不是至圣之人,君子會犯錯誤,君子也有缺點,如此論說是因為首先他是人,其次才是君子,沒有人是完美的,君子也不例外。在現(xiàn)代社會,君子似乎已經很難保留原有的意義,反而帶上了一些貶義色彩,有此現(xiàn)象也不足為怪,因為生活在工業(yè)時代的人類面目已經變得日益“猙獰”,社會的各種壓力讓人性的假惡丑逐漸暴露,當然這不是說較為低級的古代社會就不猙獰,古代社會同樣充斥著野蠻和暴力,只是這種人性的弱點在今天暴露的尤其明顯。

         

         

         

        最后,對于君子這一話題,我欲以塑心、塑形來結尾?!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道理我們都懂,如果我們做不了那個叱咤時代、縱橫天下的人,那么就請做一個有德行、有才學的人,即花費一生的時間去“塑心”、“塑形”,我所要塑的心,是向上向善的心,是崇尚正義的心,是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心,更是寬容大度、張弛有度的心;我要塑的形,是體態(tài)豐偉的形,是舉止得體的形,是儀態(tài)端莊、合乎禮儀的形,更是眾人尊敬、值得學習的形,這便是我對于“君子”一詞的理解認識。

         

         

        結語

         

        行文至此,落筆為終。我有如此感慨和體會,也完全得益于杜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她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杜老師總是十分認真地聽我們每個人的錄音,并且提出建議和指導,這些點點滴滴的細心讓我備受感動,此外,明明德讀書會里的其他成員也時常激勵著我,因為他們將堅持體現(xiàn)在了每一天不驕不躁的誦讀聲中,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會。想到一百多天來誦讀《論語》的這一段日子,我常常感覺十分奇妙,不僅是因為通過誦讀《論語》讓我打破了很多以往固有僵化的認知,經歷了一個推倒重建的過程,而且還因為通過這一途徑,讓我真正感受到了誦讀經典的魅力,那就是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生活,它教會我的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處事泰然的生活態(tài)度。

         

         

         

        長路無際,學海無涯,君子必也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以行至道哉!

         

         

         

        作者簡介:

         

        朱江,蘭州交通大學2021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喜歡打籃球、騎行旅游、讀書練字等。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