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復 著、馬延輝 校點《儀禮圖》出版
書名:《儀禮圖》
作者:楊復
點校:馬延輝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內(nèi)容簡介】
《儀禮圖》十七卷,附《儀禮旁通圖》一卷,南宋楊復撰。以圖治禮,素為禮家所倡。禮圖之學淵源甚早,但此前多集中于器服名物,少制度儀節(jié)。楊復《儀禮圖》以《儀禮》經(jīng)注為本,分章析節(jié),以儀節(jié)圖研習禮經(jīng)文本,以名物圖作為說明。全書體大精深,濫觴乎張惠言《儀禮圖》。《儀禮圖》現(xiàn)存 早刊本為上海圖書館所藏之元刻明遞修本,此外北大圖藏有明嘉靖十五年盧堯文刊本,清康熙年間《通志堂經(jīng)解》本,北大圖藏日本寬政十年刻本。此次校點以哈佛燕京學社影印《通志堂經(jīng)解》本為底本,元刻本、盧刻本對校,另以他書作參校。校點者為清華大學禮學研究中心馬延輝博士。
【目錄】
校點幫助
晦菴朱文公乞修三禮奏札
序(楊復)
序(陳普)
儀禮圖卷第一
士冠禮第一
筮于廟門之圖陳服器及即位圖迎賓加冠受醴見母送賓之圖若不醴則醮用酒圖孤子冠圖庶子冠圖
儀禮圖卷第二
士昬禮第二
納采及問名圖醴賓圖納征禮圖壻家陳鼎及器圖親迎禮圖夫婦即席圖徹饌成禮圖婦見舅姑及醴婦圖婦饋舅姑圖舅姑饗婦一獻圖舅姑沒三月乃奠菜圖不親迎三月壻見妻之父母圖
儀禮圖卷第三
士相見禮第三
士相見受摯圖
儀禮圖卷第四
鄉(xiāng)飲酒禮第四
設(shè)席陳器圖主人迎賓圖主人獻賓圖賓酢主人圖主人酬賓圖主人獻介圖介酢主人圖主人獻衆(zhòng)賓圖一人舉觶爲旅酬始圖主人迎遵獻遵圖樂賓圖司正中庭奠觶圖旅酬圖二人舉觶爲無算爵始圖無算爵圖鄉(xiāng)飲酒義
鄉(xiāng)射禮圖
儀禮圖卷第五
鄉(xiāng)射禮第五
司射誘射圖
上耦升司馬命去侯司射命射圖
上耦次耦升降相左圖
三耦拾取矢進退相左圖
三耦再射釋獲圖
大夫與其耦射圖
再射取矢視算圖
飲不勝者圖
獻獲者及釋獲者圖
大夫與其耦拾取矢圖
三射以樂爲節(jié)圖
燕禮先后之序圖
儀禮圖卷第六
燕禮第六
具饌設(shè)縣陳器即位圖主人獻賓圖賓酢主人圖主人獻公及自酢圖主人酬賓圖下大夫二人媵爵圖公爲賓舉旅圖主人獻孤卿圖主人獻大夫圖司正中庭奠觶圖
大射禮圖
儀禮圖卷第七
大射儀第七
司射誘射圖上耦揖升司馬命去侯司射命射圖上耦次耦升降相左圖三耦拾取矢進退相左圖三耦再射釋算圖公及賓射圖飲不勝者圖獻服不及釋獲者圖大射義
儀禮圖卷第八
聘禮第八
授使者幣圖使者受命圖致館并設(shè)飱圖擯出迎賓圖揖賓入及廟門圖受玉圖受享幣圖禮賓圖賓私覿圖公送賓問君問大夫勞賓介圖歸賓饔餼圖賓問卿面卿圖還玉圖
聘義
儀禮圖卷第九
公食大夫禮第九
陳器饌及迎賓即位圖拜至鼎入載俎圖公設(shè)酰醬大羹飯粱食賓圖公以束帛侑賓及賓卒食圖大夫相食禮圖
儀禮圖卷第十
覲禮第十
郊勞圖諸侯覲天子圖行享禮圖賜侯氏車服圖會同見諸侯圖
儀禮圖卷第十一
喪服第十一 子夏傳
斬衰正義服圖齊衰三年降正服圖齊衰杖期降正服圖齊衰不杖期降正義服圖齊衰三月義服圖殤大功降服圖大功降正義服圖小功殤降服圖小功降正義服圖緦麻降正義服圖五服衰冠升數(shù)圖
喪服制度
衰裳圖冠圖絰帶圖
婦人喪服制度
本宗五服圖天子諸侯正統(tǒng)旁期服圖己爲姑姊妹女子女孫適人者服圖大夫降服或不降圖大夫婦人爲大宗服圖己爲母黨服圖母黨爲己服圖妻爲夫黨服圖己爲妻黨服圖妻黨爲己服圖臣爲君服圖臣從君服圖君爲臣服圖妾服圖公士大夫士爲妾服圖
儀禮圖卷第十二
士喪禮第十二
疾者齊處適室圖始卒禮圖君使人吊襚圖陳具沐浴圖飯含襲圖陳小斂衣物圖小斂圖小斂奠圖陳大斂圖徹小斂奠圖大斂殯圖大斂奠圖君視士大斂圖朝夕哭位圖徹大斂奠圖朝夕奠圖朔月奠圖卜日圖
儀禮圖卷第十三
既夕禮第十三
啓殯朝祖之圖載柩陳器圖還柩祖奠圖公賵圖賓賵奠賻贈圖遣奠圖反哭于祖廟遂適殯宮圖
儀禮圖卷第十四
士虞禮第十四
虞祭陳牲及器圖門外門內(nèi)堂上位圖設(shè)饌饗神圖主人迎尸入九飯圖 主人獻祝佐食圖主婦亞獻圖尸謖圖陽厭圖無尸饗祭圖餞尸于門外圖
儀禮圖卷第十五
特牲饋食禮第十五
筮日圖宿尸圖視濯視牲圖視殺視爨實器陳饌圖設(shè)俎豆敦厭祭圖迎尸正祭及酳尸圖尸醋主人圖主人獻祝及佐食圖主婦亞獻尸尸酢主婦圖主人主婦致爵醋圖賓作止爵至酢于主人凡六爵圖獻賓及衆(zhòng)賓宗人公有司圖主人酬賓圖主人獻長兄弟衆(zhòng)兄弟及私臣之圖主人獻內(nèi)兄弟圖嗣舉奠圖旅酬及弟子舉觶于其長圖二人圖徹俎及陽厭圖
儀禮圖卷第十六
少牢饋食禮第十六
殺牲摡器實鼎圖即位筵幾舉鼎匕載圖陰厭圖迎尸正祭及酳尸圖尸醋主人圖主人獻祝及二佐食圖主婦獻尸及祝二佐食圖賓長獻尸及祝圖祭畢尸出圖四人圖
儀禮圖卷第十七
有司徹第十七
迎尸侑圖舉鼎設(shè)俎圖授尸幾圖主人獻尸圖主人獻侑圖尸酢主人圖主婦亞獻尸圖主婦獻侑圖主婦致爵于主人圖尸酢主婦圖上賓三獻尸圖主人酬尸圖乃羞于尸侑主人主婦圖主人獻賓圖主人酬賓圖主人獻兄弟圖主人獻內(nèi)賓及私人圖尸作賓爵及賓獻侑致主人尸酌酢圖主人舉觶旅酬圖兄弟之后生舉觶于其長圖盛尸俎圖
儀禮旁通圖
宮廟門
寢廟辨名圖兩下五架圖鄭注大夫士東房西室之圖諸侯五廟圖賈疏諸侯五廟之圖大夫三廟圖賈疏大夫三廟圖
冕弁門
冕圖
雜附
弁圖內(nèi)司服圖
牲鼎禮器門
牲體圖鼎數(shù)圖禮器圖
【校點說明】
《儀禮圖》十七卷,附《儀禮旁通圖》一卷,南宋楊復撰。
楊復,字志仁,(《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十謂「字茂才」。考楊復師友文集,皆云「志仁」,唯趙希弁《讀郡齋讀書附志》云「字茂才」,《總目》當本此。)號信齋,福建福安秦溪人。生卒年不詳,據(jù)葉純芳考證,其卒年在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前后。(葉純芳:《楊復再修〈儀禮經(jīng)傳通解續(xù)卷祭禮》導言》,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二〇一一年,第八頁。)爲朱子門人,后卒業(yè)于黃干。治學謹嚴,朱子稱其「有過于密之病」(《朱子語類》)。終其生不仕。真德秀主政福州,創(chuàng)貴德堂于郡學以處之(弘治《八閩通志》)。著有《祭禮》十四卷,《儀禮圖》十七卷,《家禮雜說附注》卷。楊復卒后十余年,鄭逢辰將其所著《祭禮》獻于朝廷,追贈文林郎(趙希弁《讀書附志》)。
以圖治《禮經(jīng)》,素爲禮家所倡。誠如楊復《儀禮圖》序言所云:「莫難明于《易》,可以象而求;莫難讀于《儀禮》,可以圖而見。圖亦象也?!苟Y圖之學淵源甚早,《隋書·經(jīng)籍志》錄禮圖之書甚多。至宋代,如聶崇義、陳祥道等亦甚有可取者,然皆集中于器服名物之考辨。楊復以《儀禮》經(jīng)注馬本,分章析節(jié),以儀節(jié)圖研治《儀禮》文本,實屬首創(chuàng)。其序謂「蓋《儀禮》元未有圖」,當指儀節(jié)圖言。全書體大思精,足以嘉惠后學。楊復又著《儀禮旁通圖》考證名物制度總。
有關(guān)楊復《儀禮圖》之學術(shù)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曾批評其「但隨事立圖」,「似滿屋散線,全無條貫」。于其官室制度,則謂「遠近廣狹,全無分數(shù)」。筆者認爲,《總目》先論「讀《儀禮》者必明于古人官室之制,然后所位所陳,揖讓進退,不失其方」,確爲精當之論。按楊復所繪《禮圖》,往往僅標與所涉儀節(jié)相關(guān)之方位,未畫之物并非不存在,而是與所涉儀節(jié)無關(guān)。如《鄉(xiāng)射禮》主賓獻酢,楊氏筐畫出前堂兩楹,至于主賓即席,則畫出后楹。由于《鄉(xiāng)射禮》的「州序」一般認爲無房無室,因此堂與室的隔墻也不復存在,墻內(nèi)的楹柱當顯露出來。而歷代宮室圖、儀節(jié)固于此皆遺漏,連力主「四經(jīng)柱」之說的黃以周亦莫能外。因此,不能把楊氏的儀節(jié)圖孤立地拿出來作爲宮室制度之根據(jù)。另外,清儒于《禮經(jīng)》宮室研究雖精密,然而在建筑尺度上過求確解,因而往往牽強附會,以《爾雅? 釋宮》《考工記》等文獻硬加論證推算,而失于對《儀禮》本經(jīng)儀節(jié)的探賾,從而有「紙上談兵」之弊。就《儀禮》本經(jīng)而言,寶無宮室尺度之明確記載,楊氏如此處理,乃本于經(jīng)注而立論,實爲審慎之舉。
著《儀禮圖》之背景,據(jù)其序云,楊氏先從朱子讀《儀禮》,爲圖而見義,后趙彥肅作《特牲》《少牢》禮圖,朱子乃云:「更得《冠》《昏》圖并堂室制度考之,乃爲佳爾?!埂秲x禮圖序》稱成書于紹定戊子(元年,一二二八),與《祭禮》成書的年代接近,而楊復本人又參與《儀禮經(jīng)傳通解》的編纂,是《儀禮圖》之成書,實與朱子師門之禮學研究有莫大聯(lián)系。除了二百余幅儀節(jié)圖外,是書還以「朱先生曰」的形式,保留了大量朱子治禮之論述,又記載了諸如呂大臨、陳祥道、陸佃等宋代學者的言論,對于分析朱子師門之禮學研究特點,以及宋代的禮學研究狀況,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例如,《聘禮》「凡執(zhí)玉,無藉者襲」,鄭注:「藉謂繅也,繅所以縕藉玉。」此處事關(guān)下文「褐襲」儀節(jié),而此記文「襲」究竟何解,是指瑞玉垂繅與否,還是指是否有束帛附加于玉器上,自南北朝時便聚訟不已。楊氏于此,先引賈疏中熊安生、皇侃的論述,然后綜述陳祥道、陸佃、朱子之研究,再下案語得出結(jié)論。雖未必確當,卻能就《儀禮》經(jīng)文,針對其中細節(jié),向讀者展示歷代學者之研究脈絡(luò),對于今天研究《儀禮》文本具有重要意義。
《儀禮圖》之體例,在于分別章節(jié),把記文內(nèi)容分散到各個儀節(jié)的經(jīng)文中,并加入《禮記》中對應(yīng)文獻以闡明經(jīng)義,除儀節(jié)重復之處外,每一節(jié)均繪有儀節(jié)圖。對于鄭注,楊復基本盡錄,但多有刪節(jié)、概述之處,而非全文照抄。對于賈疏,楊復在注后以「疏云」引出,而賈疏原文用以標明闡釋條目所引用的經(jīng)文、注文,楊氏也予刪去。對比今本注疏,楊氏《儀禮圖》中保留的注疏文字也存在與今本不一致之處。這對于我們探究南宋時期《儀禮注疏》文本的流傳情況,以及朱子師門對鄭注、賈疏的理解及其研究范式,同樣有重要意義。
有關(guān)《儀禮圖》的版本,宋元之際學者陳普《儀禮圖序》謂:「大淵獻之歲,昭武謝子祥刊《儀禮》本經(jīng)十七篇及信齋楊氏《圖》成?!梗ā妒孟壬z集》)此當即最早刊本。今上海圖書館所藏《儀禮圖》之元刻明遞修本,即是此本之修補本(簡稱元刻本)。此外,尚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五年國子監(jiān)生盧堯文刊本(簡稱盧本),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康熙年間刊刻《通志堂經(jīng)解》本(簡稱通志堂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日本寬政十一年(一七九九)刻本(簡稱寬政本)。比較這幾種版本,發(fā)現(xiàn)寬政本在版式、字體乃至錯訛之處與通志堂本基本一致,可以認定是通志堂本的翻刻。而通志堂本很多錯訛之處以及與《儀禮注疏》不一致的地方,基本與元刻本一致,而與盧本不同,可以認爲元刻本與通志堂本屬于一個系統(tǒng),而盧本可以補通志堂本之不足,特別是禮圖所繪方位,往往虛本較爲確切。乾隆朝修《四庫全書》亦曾收入此書,文字錯訛較通志堂本爲少。元刻本年代久遠,字跡漫漶不清,盧本有幾處缺頁,考慮到通志堂本經(jīng)過徐干學等大儒手訂,版本精善,??敝攪溃褚钥滴蹰g通志堂本爲底本,以元刻本、盧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為校本,同時參考《十三經(jīng)注疏》的一些??背晒?。有關(guān)禮圖之???,如果是大段解說文字,則按照文字部分加圈碼的處理辦法,如果是標示器物、人物位置,以及宮室方位等無法用文字描述的問題,則在原圖據(jù)盧本改。又如原圖黑底、白底本自分明,但個別地方卻不統(tǒng)一,今據(jù)體例訂正,不再出校。另外,卷末《儀禮旁通圖》除第一部分宮室圖外,其余名物圖基本空白,當是楊氏原書所有而后世刊刻未能記載,對這一部分也只能闕疑。
校點者 馬延輝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吳鉤】臣的“周秦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