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佳好 清韻綿長
作者:王漢峋
來源:《走進孔子》2023年第4期
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蓬瀛閣刊本)之“自序”有云:“余自少時,即好訪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猶不甚解,及讀歐陽公《集古錄》,乃知其事多與史書相證明,可以闡幽表微、補闕正誤,不但詞翰之工而已。”朱劍心《金石學》(1955年商務印書館重印本)總結“金石文字”具備“考訂”“文章”“藝術”三種“價值”。朱氏所言及者已為顧氏所道出,學人在對金石的評說上正有相通之處。顧氏提到“詞(文章)翰(藝術)之工”,但最看重的乃是“考訂”(“闡幽表微、補闕正誤”)。
作為孔子故鄉(xiāng)的曲阜,有諸多與孔子、儒家學者、孔氏后裔、傳統(tǒng)思想等相關的碑刻。筆者到此地工作后,即被各類石碑吸引,常去賞鑒??鬃友芯吭涸洪L楊朝明先生素來留心于曲阜碑刻,尤重其證史意義,屢次說起要進行“搶救性著錄”。2013年,楊先生以“中國曲阜儒家石刻文獻集成”為名申請國家社科基金,被列為重點項目。商定體例時,他提議在釋文前加入“校勘記”,又倡導同仁寫解讀文章,后又以碑刻為主題在院內舉辦學術活動。如上種種,均可算作其重視“考訂”價值的表現(xiàn)。
《曲阜儒家碑刻文獻集成》
2022年9月,《曲阜儒家碑刻文獻集成》在齊魯書社出版,是該項目之“最終成果”。此書實際字數(shù)約126萬,精裝3冊,計插圖、導論、目錄、正文等,共有1600余頁。筆者一直忝列項目組中,負責初步審閱等事務,也參與了整理和研究,對相關情形有較多了解,茲于此處做些簡單介紹。
首先是宏觀過程。2013年上半年申請基金時,項目組已著手工作,參與者陸續(xù)開始整理碑文,撰寫文章。2015年至2019年,以“曲阜儒家碑刻文獻輯錄(第×輯)”的名稱在齊魯書社出版五冊“階段性成果”。2013年至2020年,參與者在《孔子學刊》等刊物上發(fā)表研究文章,也是“階段性成果”。此項目最初吸納了孔子研究院20多位中青年學者,又逐漸向曲阜地區(qū)其他單位擴展,最終有30余人參加。原以地域為準將參加人員分成數(shù)組展開工作,不久后又兼顧碑刻時代做過個別調整。2020年,將階段性成果合在一起重新編排,刪汰一些冗余注釋,“最終成果”得以成型,并于12月結題。2021年再次校訂,2022年交付出版社后,又據(jù)對方意見進行了一些完善,包括對字形略作統(tǒng)一。
項目階段性成果
其次是撰著體例。我們按時間順序著錄碑文,題目盡可能采用刻立年份加碑中題名的形式。先于說明文字中點出當前位置、具體形制與損毀狀況等,再依據(jù)現(xiàn)存碑文,校勘前人金石著作。以下則是釋文,有殘缺便參照前人著錄在括號中補足,后面有“注釋”與“論說”,輔助讀者理解碑文之內容與意義。“階段性成果”中原有一部分欠缺“注釋”和“論說”,后期曾擬加補充,但研究文章已然不少,參與者也有其他事務,索性作罷。“最終成果”附錄了22篇研究文章以及未出釋文的碑刻存目。
關于此書的具體價值,可以分三點來說。
第一是“考訂”上面。曲阜碑刻林林總總,文字多寡不等,價值大小不一,同仁優(yōu)先選取重要且合乎自身學術興趣的,多年下來,總共整理了近630篇碑文,與儒家思想、孔氏家族相關者多已囊括其中。就石刻文獻而言,拓本往往容易展讀而節(jié)省目力,可惜我們能夠見到的十分有限,工作便主要依據(jù)照片進行。碑面偶見不平坦之處,工匠疏忽則會失拓,一些殘損文字的刀痕尚隱然可辨,拓本卻難以顯示出來,而照片有時能增加對比度。這樣,我們結合原碑和照片的優(yōu)點,花費較多精力來進行整理與詮說。在標點釋文、翻閱前人文獻時,形成了一些想法,并進而做了初步研究。曲阜與孔子、經(jīng)學(尤其是魯學)、儒家諸子等均有關聯(lián),這在碑刻上有個別反映。另有一些碑文可用來校訂作者的文集。而各種碑刻關鍵且明顯的價值在史學上,我們的研究便是結合思想經(jīng)典及史書如方志等展開的。要以言之,此成果完成了有所側重的文本整理工作,對儒家思想與廣義史學均有所涉及。
第二是“文章”上面。曲阜有不少圣旨碑、紀事碑、神道碑等,文體特殊,前人著錄時上下款識未必齊備,正文或許也是節(jié)選,我們的釋文相對完整,而且盡量據(jù)金石學著作補足缺損文字,若有后人題記也一并錄入。某些碑文出于名家手筆,具備章法、詞句之美,既可作學習古文之范本,又可作語言研究之材料。贊語、駢文也有助于了解不同時期某些文字的韻部變化。當然,限于成本或書寫人、鐫刻者的水平,一些碑碣石料質地平平,其上文章結構不佳,語言水準不夠,甚至用字不規(guī)范,比如“文後”之“後”作“后”(《至元元年王元慶等謁廟題名碣》),“其餘”之“餘”作“余”(《后至元二年修理曲阜啟圣林廟碑》),“臘月”之“臘”(或“蠟”)誤作“蠟”(《弘治五年孔謇墓表》),我們原樣保留,以便呈現(xiàn)不同階層或特殊時段的文章狀況。
第三是“文化”上面。此書前附少量石碑、拓本之照片,是想給大家留下一些印象,對于感受書法藝術沒有太大價值。我們在正文的碑石形制部分標明了書體,若要查看,可以順此書之線索去尋覓實物。該著作對了解曲阜書法藝術、中國書法文化有側面的幫助?!案戒洝钡难芯课恼乱材苤嬷T君明曉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省思傳統(tǒng)觀念的價值。
筆者在職責范圍以內,已盡可能地提醒整理人反復核實碑文、琢磨標點,但參與者眾多,學術眼光和學術態(tài)度不同,最終成果或許并不完美。不過,該著作依然有學術意義,一些師友給予了正面評價。希望時人或后輩以此書為基礎,對碑刻進行欣賞、詮釋或更深入而細致的研究。比如針對大名鼎鼎的《禮器碑》,闡述其石料特征、位置變動、剜剔痕跡、拓本系統(tǒng)與流傳情形、對書法史及文化史的影響,并評章前人的相左意見,便可寫出篇幅不短的專著。除開單碑研究,又可結合其他地區(qū)的碑刻與其他類型的文獻探討一些問題,如南北朝的文化狀況,便是有趣的題目。但愿有志者能躬身從事,若不憚勞苦、費心思索,或許能做到“闡幽表微”。
以往翻查鏡銘材料時,曾見《丹鉛總錄》(嘉靖刻本)卷八所錄漢銅鏡銘文,有如下一則:“上方作鑒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壽如金石佳且好。”羅振玉《古鏡圖錄》(1916年影印本)卷下第四款有逆時針圈狀銘文云“壽如金石,佳且好兮”,其內又有十字形銘文云“長宜子孫”。綜合考量多種相近的漢代鏡銘,“壽如金石佳且好”是祝愿銅鏡的歷屆主人壽長如金石、佳好如金石。那么便可以說,部分金石器物有壽、佳、好的特征,換言之,它們易于保存、質地優(yōu)良、成品美觀。
《古鏡圖錄》書影
如果想讓文化有類似金石的三種特征,即長長久久不會斷絕、優(yōu)異可信被人仰慕、有品位有美感,便需要我們去欣賞、繼承和修習,并使其有向深向廣的發(fā)展。大抵而言,需要關注對物質與社會的研究,帶來資源的豐足與學術的繁盛,面對新問題、大問題不會茫然無措,可制定好方案以圖解決。文藝要直抵靈魂高處,不凡俗、不淺白,能優(yōu)雅、能包容。我們的整理,是一種繼承和修習;我們的研究,大概還欠些火候。期待面對此書的諸位讀者,從中體會金石魅力,感知中華傳統(tǒng),又能進以創(chuàng)造“佳且好”的新物品、新思想、新文化。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