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陜西經學的總體風貌
作者:周淑萍 楊批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十五日己丑
耶穌2023年11月27日
陜西作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論是歷史遺址、文物遺存、古代墓葬,還是漢魏經學、宋明關學、明清詩文,都在全國聞名遐邇。整理、保護和研究陜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提升陜西文化軟實力,打造文化強省意義重大。
漢魏六朝陜西經學的總體風貌
周淑萍 楊批額
經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學歷史上,陜西經學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漢魏六朝陜西經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影響深遠。
西漢陜西經學在古代經學史上地位關鍵。漢武帝與漢宣帝是陜西經學發(fā)展史上兩位重要的帝王。漢武帝采納董仲舒興辦太學的意見,批準公孫弘為博士置弟子員的方案,規(guī)定漢代太學的主體教學內容為五經、《論語》《孝經》,并確定太學教官為五經博士。太學生通經,則可以出仕做官。自此儒家經典以及解釋儒家經典所形成的經學獲得官方認可,經學的官學地位得以確立。此后,經學教育一直是古代學校教育的主體。迨至漢宣帝時,對經典的解釋出現(xiàn)紛爭,累世經學而形成的儒宗地主與早期軍功地主和“素封”地主之間產生矛盾,為此,漢宣帝召開石渠閣會議,解決紛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經學統(tǒng)一。為維護皇權,漢宣帝大力扶持重視禮制和宗法情誼的《榖梁春秋》,由此榖梁學大興。
西漢專門注釋經典、研究經學的陜西學人不多,但居于杜陵(今陜西西安)的田何卻是例外。根據《史記》記載,孔子易學經由商瞿等人傳至田何,田何將其所學傳給王子同等人,西漢時立為經學博士的今文易學,如施氏學、孟氏學、梁丘學、京氏學等皆出自于田何。田何實為漢代易學的開創(chuàng)者。
司馬遷雖無專門解經之作,卻無疑是西漢陜西人中最通經學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對中國經學有兩大貢獻:一是考證了六經與孔子的關系,認為孔子是六經的整理者,高度肯定了孔子在經學史上的地位;二是整理、記錄了先秦至漢武帝時經學的發(fā)展演變,《仲尼弟子列傳》《儒林列傳》所記大多是經學人物,為后世研究早期經學史留下了寶貴資料。司馬遷是中國經學史上承前啟后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啟超稱“太史公最通經學,最尊孔子”。
西漢陜西經學的演進,既有帝王對經學的推舉,也有重要易學家田何對經學人才的培養(yǎng),還有史學家的經學書寫。
東漢陜西經學有了長足發(fā)展。東漢經學家與經學著述的數(shù)量均遠超西漢,在今古文之爭中,陜西經學家成為推動古文經學地位提升的主要力量。
東漢陜西經學家主要有賈徽、杜林、班固、賈逵、李育、孔奇、孔嘉、段肅、張禹、馬融、趙岐、樊光等。除張禹、趙岐、樊光外,其他都是陜西扶風人,可見扶風是東漢陜西經學的大本營,扶風地區(qū)的經學家主導了東漢陜西經學的發(fā)展。
東漢陜西經學著述有二十五部?!兑住穼W一部,即馬融所作《周易注》。《尚書》學四部,即杜林所傳《古文尚書》、賈逵《尚書古今文同異》與《古文尚書訓》、馬融《尚書注》?!对娊洝穼W兩部,即賈逵《毛詩雜議難》與馬融《毛詩注》。禮學著述中,《周禮》學兩部,即賈逵《周禮解詁》與馬融《周官傳》;《禮記》學兩部,即馬融《禮記注》與《喪服經傳》。東漢陜西經學家并未為《儀禮》作注?!洞呵铩穼W十一部,即賈徽《春秋左氏條例》、賈逵《春秋左氏長經章句》《春秋左氏解詁》《春秋釋例》《春秋左氏經傳朱墨列》《春秋三家經本訓詁》、李育《難左氏義》、孔奇《春秋左氏刪》、孔嘉《春秋左氏說》、馬融《春秋三傳異同說》、段肅《春秋榖梁傳》?!缎⒔洝穼W兩部,即張禹《孝經安昌侯說》、馬融《古文孝經傳》?!稜栄拧穼W一部,即樊光《爾雅注》?!睹献印穼W一部,即趙岐《孟子章句》。至于《論語》,只有張禹、馬融二人為之作注,而張禹的《論語》注本成為后世《論語》文本的基礎。東漢陜西經學著述以《春秋》學著述為多,說明《春秋》學受到陜西經學家的重點關注,這與《春秋》學在漢代受到特別尊崇有關。在今古文之爭中,古文經學是東漢陜西經學的主體。在古文經中,他們以研究《左氏春秋》學為主。
東漢陜西經學的重鎮(zhèn)是賈逵、馬融,兩人在東漢經學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史稱經學盛宴、學術“盛宴”的白虎觀會議上,賈逵在與今文學家的論辯中占據上風,極大地提升了古文經學的政治、學術地位。賈逵、馬融一生致力于推廣古文經,但也兼容今文經學之說,古今文經學兼治,有力地推動了古今文經學的融合。
綜上,東漢陜西經學是以賈逵、馬融為代表的扶風地區(qū)的古文經學家為主導,《左氏春秋》是其研究的重點,治學以古文經為主,兼容今文經。
魏晉六朝,儒學式微,佛玄盛行。儒家經典雖仍是官學教育的內容,但已失去獨尊地位。在此語境下,經學出現(xiàn)新變,呈現(xiàn)變異多姿的形態(tài),產出了具有新意的精品。
魏晉六朝有11位陜西經學家,分別是魏國弘農(今陜西華陰)董遇、魏國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杜寬、晉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杜預、晉北地郡泥陽縣(今屬陜西銅川)傅玄、晉京兆長安(陜西西安)摯虞、晉弘農(陜西華陰)董景道、南齊扶風郿(今陜西眉縣)馬樞、北魏華陰(今陜西渭南)徐遵明、北齊北地泥陽(陜西耀縣)杜乾光、南朝馮翊(今屬陜西)田倚之、南朝劉宋秦郡秦縣(今屬陜西)僧人慧琳。與東漢經學家多為陜西扶風人不同,魏晉六朝陜西經學家所處地域較廣。
魏晉六朝陜西經學對《易》、三禮、《春秋左傳》《論語》《孝經》有注,未對《詩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孟子》作注。魏晉六朝陜西經學著述約有20部?!兑住穼W一部,即董遇《周易董氏章句》。“三禮”學七部,即杜寬《刪集禮記》、傅玄《周官論評》、杜預《喪服要集》、摯虞《決疑要注》、董景道《禮通論》、馬樞《邇儀》、南朝田俊之《儀禮注》?!洞呵铩穼W十部,即董遇的《春秋左氏傳章句》《春秋左氏傳朱墨別異》、杜寬《春秋左氏傳解》、杜預的《春秋釋例》《經傳長歷》《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古今盟會地圖》《春秋左氏傳音》、徐遵明《春秋義章》、杜乾光《春秋釋例引序》?!缎⒔洝穼W、《論語》學各一部,俱為僧人慧琳所撰。三禮、《左氏春秋》是魏晉六朝陜西經學家關注的重點。三禮中尤為關注《儀禮·喪服》,反映了當時重視禮學、禮學中尤重《喪服》的社會風尚。杜氏一族對《春秋左氏傳》的研究貢獻尤大,研究《春秋左氏傳》的大家杜寬、杜預、杜乾光俱是京兆杜氏一族,反映出經學家族化傳承的特征。
魏晉六朝陜西經學的重鎮(zhèn)是杜預和徐遵明。魏晉六朝十部春秋學著述中有五部為杜預所作,其代表作《春秋左傳集解》是春秋學史上的力作。徐遵明在北朝講學20余年,為北朝培養(yǎng)了一批經學人才,主導了北朝經學的發(fā)展,成為上繼漢魏經學、下啟隋唐經學的重要人物。
魏晉六朝陜西經學由陜西不同地區(qū)的經學家建構,“三禮”與《春秋左氏傳》是研究重點,而對《論語》《孝經》唯一一部注解之作都出自僧人慧琳之手,體現(xiàn)出這一時期陜西經學演進中的佛教色彩,也反映出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對儒家文化的依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孟子與宋代經學”(22BZX052)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