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的理念與愛人情懷”講座現(xiàn)場互動
作者:向世陵
來源:“屈子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初七日辛亥
耶穌2023年12月19日
導言
“博愛”作為仁愛的基本蘊含,是中華文明本有的智慧和優(yōu)秀傳統(tǒng)。儒家既說“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又曰“愛由親始”。仁愛與博愛的關(guān)系是什么?“博愛”思想的內(nèi)涵、價值與意義何在?近代以來,世人對“博愛”和“愛有差等”存在哪些誤讀?如何愛人愛己,構(gòu)建和諧文明的社會?
2021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向世陵先生蒞臨屈子書院講壇,發(fā)表“博愛的理念與愛人情懷”的主旨演講,并與現(xiàn)場觀眾進行了精彩的互動。講座由鳳凰網(wǎng)湖南頻道全球同步直播,在線參與人數(shù)多達46.2萬;長沙理工大學設(shè)計藝術(shù)學院教授、湖南汨羅屈子書院執(zhí)行院長王琦擔任嘉賓主持。
“博愛的理念與愛人情懷”講座現(xiàn)場互動
主持人(王琦):非常感謝向教授的精彩演講。向教授以古今觀照的情懷與中西對比的視野,不僅追溯了博愛理念發(fā)展的歷史,而且闡釋了“仁者愛人”與“博愛”的內(nèi)涵與關(guān)系,并對近代人對“愛有差等”的誤解以及應如何推行“博愛”進行了闡發(fā),為我們帶來以一場融學術(shù)性與通俗性、思想性與理論性為一體的精彩演講。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再次感謝向教授。接下來,我們進入現(xiàn)場互動環(huán)節(jié),歡迎朋友們積極向主講嘉賓提問。
觀眾提問一:向教授這幾年在博愛領(lǐng)域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取得了很多成果,厘清了很多問題,體現(xiàn)了作為一流學者的功底和能力。我提一個小小的問題,您強調(diào)博愛是仁愛的一個基本內(nèi)涵,跟很多學者的理解的差等之愛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墨子一直講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受到了孟子的批評。儒家強調(diào)仁愛是一種差等之愛,很大程度上跟墨家有一種對話,對于這個文獻,您怎么解讀與看待?請問儒家的博愛與墨家有什么不同?
觀眾提問二:向教授,您好!請問年輕人在自己經(jīng)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實現(xiàn)博愛?
向世陵:第一個問題問的是儒家的博愛和墨家愛無差等的關(guān)系問題,提到當年孟子和墨子的辯論,但這可能會有一點誤解,即把墨者夷之當時講的“愛無差等,施由親始”斷定為墨家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但是從原文仔細來看,是夷之對儒家觀點做了迎合自己的理解,即“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滕文公上》),等于說跟你們的觀點和我們是一致的,他的意思是這樣的。
“愛無差等”可以說是墨家的觀點,但是夷之這個話也表明他承認兼愛是可以由愛自己的父母推廣出去的。但既然承認愛沒有差等,你的父母和其他人的父母應當同樣去愛,你卻又講施由親始,是不是又有了差等,這就是兩個根源,孟子叫做“二本”,儒家自己則是一個根源(“一本”),所以孟子認為這個是矛盾的。我們再看看兩家各自的觀點:孟子當時批楊墨,他講“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時代,楊墨兩家的觀點在天下普遍傳播,儒家反而不被提及,孟子非常擔憂,所以激烈地反對墨家。但是通看孟子著作會發(fā)現(xiàn),這個反對本身是他“不得已”而言,因為他要為儒家學派爭地盤,在論證中他是比較激烈的。但是這種激烈的論證并不全面,這是孟子自己承認的。
在孟子正面闡釋自己學說的情況之下,他自己也是講普遍之愛的,比如說“仁者愛人”,還特別舉例人的一身,難道你愛自己的手足就不愛自己的頭腦,或者愛自己的頭腦就不愛自己的手足嗎?他比墨家多了一個字:“兼所愛”的“所”。孟子講大體和小體都應該愛,不能夠只愛重要器官而不愛次要器官,所以特別強調(diào)愛的普遍性——親親仁民、仁民愛物,提出了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孟子跟墨家的區(qū)別,在有沒有一個最初的仁愛的發(fā)端或根源,這也是后來一直到宋元明清所講的儒家跟墨家的根本區(qū)別。愛從哪個地方生成,有沒有推出的根源?儒家是有根源的,從本來的仁性出發(fā),自然推廣,就像一棵大樹有了根源,就有了枝葉花朵。墨家不講根,光說愛無差等,光講普遍之愛。愛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那就會流于空談。所以儒家認為自己和墨家不一樣。但是這個不一樣并不妨礙他們也使用“兼愛”這個名詞。后來的儒家學者批評兼愛的時候,大都附加上一個限制如“而”這個并列連詞,講兼愛“而無別”“而無義”等,即如果兼愛推廣不適宜就是不對的,而不是“兼愛”本身不適合。因為儒家學者也是使用“兼愛”這個名詞的。
從墨家層面來看,在墨子本人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施由親始”,是墨者夷之在和孟子辯論時認為是儒家和墨家兩家的共同點,即講兼愛也不妨礙施由親始,像都關(guān)愛初生的嬰兒一樣。在這個意義上,到了戰(zhàn)國的時候,墨家并沒有去專門反對儒家的“愛由親始”。儒家的反對面(即“愛無差等”),墨家自己并沒有提出來,他們沒有談這個方面的問題,也就是他們不認為這個是關(guān)鍵性的問題。關(guān)鍵性的問題,是當時社會的相互殺戮而不愛人,所以他們認為要普遍地講愛,而不要殺戮,要講止戰(zhàn),所以說墨子是中國第一個和平主義者。而且,事實上墨家的思想后來被儒家所繼承。漢以后,其他家的思想都被儒家所吸收,到了東漢班固對各家進行了總結(jié),在《漢書》里邊肯定了墨家之所長,而且這個所長被儒家繼承下來了。
當時儒家、墨家之外的老莊、法家,他們都不認為儒家和墨家有什么區(qū)別,他們都認為儒家和墨家是一樣的,都是講仁愛講兼愛的。剛才還講到一個例子,到了宋代徐鉉注解《說文》"仁”字的時候,對這個“仁"是用“兼愛”注解的:“仁者兼愛,故從二?!碧隽碎T派之別來看他們兩家之學。一定程度上,儒墨兩家之爭有學派門戶之爭的因素,即要維護自己的學統(tǒng),不能讓別的學派占領(lǐng)。如果說過去強調(diào)兼愛、博愛、仁愛的區(qū)別,今天更應該看到它們的共通之處。墨子本身也學孔子之術(shù),后來因為一些觀點不同而獨立出來了。
第二個問題是年輕人在自己經(jīng)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實現(xiàn)博愛。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精神層面,一個是物質(zhì)層面。在物質(zhì)層面,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這很難辦到,需要物質(zhì)條件極大豐富才能真正實現(xiàn)。但是反過來,不是說古代社會就沒有實行博施濟眾。不同時代的地方官,不同的人士,他們盡自己的努力救助孤老、殘疾和賑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博施濟眾。如何實現(xiàn)博愛?孔子當年回答學生問什么是“孝”時說,奉養(yǎng)父母如果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愛,就跟飼養(yǎng)犬馬沒有什么區(qū)別。心靈的交流和體貼、關(guān)愛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同理,物質(zhì)的財力可能有多有少,這是其次的,關(guān)鍵在有愛人之心。
(王琦整理并經(jīng)主講嘉賓審定)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賈芳芳】宋代的家塾
【下一篇】【張騰達】《詩經(jīng)》中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