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恕近仁
作者:余足云
來源:《中國紀(jì)檢監(jiān)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初三日丁未
耶穌2023年12月15日
強恕近仁,出自《孟子·盡心上》:“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币馑际牵M力按照恕道去行事,追求仁德的道路沒有比這更近的了??鬃拥膶W(xué)生顏淵也說:“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笨梢?,恕是成就仁德的途徑和方式,也是儒家仁學(xué)思想的精髓和要核。
恕,會意兼形聲字,《說文》:“恕,仁也。從心,如聲?!薄墩f文》直接用仁來解釋恕,可見二者內(nèi)涵之相似。從字面來看,“恕”就是“如心”,即依照內(nèi)心、推己及人之意?!堵曨悺费裕骸耙孕亩任镌凰??!薄顿Z子·道術(shù)》言:“以己量人謂之恕?!彼。傅木褪求w諒、仁愛、推己及人的心,引申為原諒、寬恕。
那么具體而言,怎么做才能夠稱得上“恕”呢?《論語·衛(wèi)靈公》記載了一段故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抖Y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边@些論述都表明,“恕”的本質(zhì)是用自己的至誠之心去推及他人之心,注重?fù)Q位思考,對自己“不欲”之物,更不能強施于他人。這種從自身出發(fā),以反躬自束的方式去處理、應(yīng)對自己與他者之間關(guān)系的寬恕之道,蘊含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寬容愛人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道德圭臬,千百年來被智士賢者所信奉和恪守。
《宋名臣言行錄》記載了陳諫議教子的故事。宋代陳諫議家中有一匹烈馬,此馬很難駕馭,之前已經(jīng)踢傷、咬傷很多人。一次,他的兒子將這匹烈馬賣給了一位商人。陳諫議得知后,嚴(yán)厲斥責(zé)道,家人都管不住的烈馬,商人又怎么能養(yǎng)得了它呢?這是把禍害轉(zhuǎn)嫁給別人??!接著趕緊讓人追回商人,牽回馬匹,退還錢款,并告訴家人一定要把此馬養(yǎng)到老死。陳諫議能從自己和家人不想被烈馬踢傷推及到他人同樣不希望如此,這種將心比心、替他人著想的情感是對“恕”道的恰當(dāng)詮釋。時人稱贊陳諫議有古仁人之風(fēng)。
踐行恕道,不僅在于堅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不把自己“不欲”之物強施、傷害于他人,更要達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是推行“恕道”的更高境界。仁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使別人立身于世,自己想做事通達,也使別人通達。與他人相處,當(dāng)以心換心,換位思考,互相幫助,相互成就。否則,如果一味地用零和思維模式,嚴(yán)苛、粗暴地去處事接物,結(jié)果只會帶來怨恨和沖突,實乃害人不利己。
《孔子家語》言:“思仁恕則樹德,加嚴(yán)暴則樹怨?!薄恫烁T》也言:“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毙拇嫒仕?,樹立的就是德行。面對矛盾,用恕道去解決難題、寬以待人,這實際上也是在幫助、成就自己。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彼〉朗且环N修養(yǎng),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相互影響。在現(xiàn)實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在應(yīng)對、處理各種關(guān)系和矛盾時,都應(yīng)該保持一種視人如己、寬恕待人的博大胸懷和氣度。如此,方能修煉仁德,人生之路也會更加寬廣和順暢。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