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成人——淺議《大學》的精神?
作者:施一葦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人生有限,時空無限。而人活在現(xiàn)實世界,終歸是有所追求,會在不同領域追求自己存在的意義,無意義的人生就叫麻木不仁。修身成人,是需要一輩子去努力的方向。何為修身?何為成人?在《大學》中有了很好的解釋。
《大學》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大學》的要義所在。“道”是什么?在中國哲學范疇里分為天道和人道。天道是無情的,人道是有情的,以有情通達無情,可謂一往情深?!暗啦贿h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闭f明“道”并非是高高在上,它既獨立于人類本身,卻也在每個人身上體現(xiàn)。明道則能見微知著,這也是我們修身的目的所在。古代大學的用途,在于讓學習的人明白善的行為,體現(xiàn)在愛民,從而達到天下和諧的目的。古人接受教育的多為貴族子弟,在于“成人”而后教化子民,是處上位,執(zhí)教執(zhí)權以匡天下。現(xiàn)代人接受教育,多是落入功名層面,而缺少更高的精神追求。但處上位不意味就是“成人”,也不意味著就能真正體悟到“德”。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表示發(fā)揚、彰顯。第二個“明”是形容詞,表示德性的光輝。在后文“八目”的關系中,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最后到平天下的關系遞進,從八個方面共同闡述“明明德”,其中包含了從個體而至于公共的“親民”,目標則為“止于至善”。
“致知在格物”。有關“格物”耳熟能詳?shù)木褪峭蹶柮髌呷崭裰癫〉沽?,“格”有分辨的意思,筆者認為王陽明在格竹上得不出想要的答案,是因為沒有回歸到“知”上,《大學》在后文寫到:“物格而后知至”,單純的看外在是無法看到內(nèi)里深層的東西,所以說觀照的本身是要能確切的聯(lián)系到本體上。這里的“物”也不單單是所看到的具象物體,也包括發(fā)生的事情背后的真意,這就與每個人的“知”的層次有很大的關系。但我們生活里頭很多是蝸角之爭,蝸角之爭是可以避免的,取決于入思角度。假如常因不善而落于表象,而我們又習慣于在自己的一方辯解,認為自己更有道理,其實是私意的滿足。這時己身往往會缺少冷靜和自觀,若周圍還有人應聲道和,我們也常常會沾沾自喜,殊不知已經(jīng)掉入了陷阱。長此以往,在時間的流逝中,會有越來越多相似的事情出現(xiàn),而己身卻自怨自艾,感慨不公。回到“格”上,明辨并不是簡單的對立兩面,而是能使對立和諧的至情至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情識分別。人容易移情,因為關系好,就會降低彼此的要求和水平點。要能做到至情至性十分難,直面自己都難,更何況人與人之間有羈絆呢?在面對分別時,我們是否能把事件本身看出來并幫助對方呢?這都是值得思考的。致知和格物兩者之間是一個互證的關系,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體系,為的是能明辨,明辨后為的是能看清事情的本來面貌。
誠意最基本的是不自欺,“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聞到難聞的味道會心生厭惡,看到美好的景色會感到歡喜,這是真實的反應。從出生開始,最初的感知就是如此,隨著成長身份的改變,在很多場景下,對于東西的真實反映,卻會遷移。做出評判前,我們會思考前因后果、利害關系??赡茏龀龅倪x擇就不再是最真實的答案,而是最合適的答案,這也是做到誠意很難的地方。前面講到了格物和致知的互證,“知至而后意誠”,這是說內(nèi)心的慎獨,有了善的充盈,在誠意上才會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靶∪碎e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這句話也很有意思,講到人平常不做好事,有人看到了馬上做點,為了給別人看而做,但在無人監(jiān)管的時候卻又不見得好,遂于患得患失中自我內(nèi)耗。這里的好事不單單是指狹義的好事,筆者認為也可以指對于自己有益處的面子工程。雖在外面風光無限,但當自己獨處時,更多的是空虛和猜忌,缺少善念的人,對于別人的善意很難感知,長久以來,“止于至善”對于他們終究有一層隔閡所在。吊詭的是,在危機的時候能感受到外在的追逐如曇花一現(xiàn),而在得意頂峰的時候外在的東西又遮擋了內(nèi)在。所以緊接著說到“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誠意最終還是回歸到內(nèi)在,明面的東西是外在的,在紛擾中要有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胸中要有宇宙。進一步說,“慎獨”乃直面生命本真,接著由胸中宇宙轉(zhuǎn)為“天下觀”,故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笨梢?,儒家的“天下”并非占領天下,而是恢復心性之“仁”。恢復心性之“仁”即“成人”,其要在修身。
修身一方面在誠意,另一方面在正心。“忿懥、恐懼、好樂、憂患”,都會讓心有所偏移。憤怒最為直觀,怒氣一上來,容易說傷人的話做出格的事情,但更加傷害的是自己的內(nèi)心,一分惡語向人十分向己。但不是說在遇到令人憤慨的事情我們還嬉笑面對,而是說要將憤怒轉(zhuǎn)為更加實際的行為,解決事情,盡己所能,誠意無愧面對自己的心,也是“明明德”所推崇的??謶忠彩侨诵员灸埽丝膳碌氖虑?,對于自己要攀登的“高山”,退縮是常人之舉,上坡難,向下走容易?,F(xiàn)實中在遇到困境時,我們常常無意識落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用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打破恐懼,有沖勁,是活潑潑生命的體現(xiàn)。好樂,不同于忿懥,恐懼,它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變換新的形式,吸引我們的注意忘記自己前行的路,不自覺會使生活碎片化,久而久之志向被磨滅,心無法在其位,在應投入全身心精力的地方疲軟,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有一個前進的目標,才能把自己的時間進行規(guī)整,將碎片化規(guī)整,才能在鬧中感覺片刻安寧帶來的愉悅。只要人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里,無論大小,都會有各自的憂慮煩惱,沒有處理好將有隱患在后頭。俗世的導向在功利層,在學校獲得好成績?nèi)〉霉馊Γ蠹亿呏酊F,當光環(huán)越來越大,逐漸看不到陰影。讀書如果在痛苦中,很難讀好,因為把自己能喘息的空間壓得很小。當光環(huán)一時沒有照到,得失心會讓人焦慮惶恐。尋求其他東西粉飾自己,受不得身上有任何一點陰影,嬌、蠻、橫就會掩蓋我們本然質(zhì)樸的樣子,快樂變得難尋,與自己很難和解。有時需要一個有魄力的人在身邊?!靶叛圆幻溃姥圆恍拧?,在聽到不同的話能否先把情緒放在一邊,以誠意、正心回觀自己呢?在我看來,處下位不是卑微,而是躬行,德性修為亦是如此。
身、家、國、天下,由小及大。前面談格物時也提到了情識分別,在家中更加容易受影響。“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對于親近的人會有所偏頗,盡可能的包容照顧,沒有掌握好分寸,會使各自的身份混亂,出現(xiàn)更大的問題,孩子當起了“王”,大人卑躬屈膝,自我中心使得自己看不到更大的天地。待走出小家后,在更大的環(huán)境里受不到關注就無法自處。譬如對于敬畏的人會有距離,當兩方的思維層次不在一條線上時,會將對方的好意代入自己的思維,于不對稱中曲解誤度,變成了惡意,此后在自以為是的日子里,錯失了一次次成長的機會。再比如,對于輕忽怠慢的人,通常只看到了對方的缺點,無法以平和的心去應對,結(jié)局就是動氣傷身。所以說當我們將情緒放在第一位時,看人和事情都在對立的兩極。因此只有修好身,才能齊家。齊家關鍵的一點在于家風,“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家風的傳遞在于長者,長者以“慈”為先?!按日?,所以使眾也?!泵總€人的成長需要大愛,慈有威嚴和力量,能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一味地寵溺疼愛,會把孩子的志向過早的磨滅,沉溺于物質(zhì)和好言之中。
從家到國,家是基礎,故而家風反映了國風。反之,國風也影響到了家風?!对姟吩疲骸疤抑藏?,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痹賱t,從國到天下,其要也在家風。當然,天下是一個范圍更為廣闊的實體,但在前面“明明德”的分析中,大家知道,如果僅僅把天下看作是一個地域性的認知,則會以利為利,陷天下于爭奪戰(zhàn)亂。故而,在“克己復禮為仁”的“明德”“慎獨”中,建立天下的基礎在“德”,即“以義為利”,而非“以利為利”。從家到天下,人的公共性顯得很重要。從環(huán)境來講,山水空間很廣闊,但現(xiàn)代人的生存環(huán)境比較逼仄,加上各方面的壓力,如果一路的成長缺少腳踩大地的質(zhì)樸,本身思維只剩下利己,何談公共呢?從成長來講,若沒有跳脫出應試教育的思維局限性,當結(jié)束了讀書生涯,還能有多少向上心呢?所以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痹谖铱磥恚瑥募荷沓霭l(fā),參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再到家國,最后到天下層面,德性的發(fā)揮貫穿了其中?!拔镉斜灸?,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备鶕?jù)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抓住“本”,再考慮“末”,就能接近道了。這里不難發(fā)現(xiàn),修身是合內(nèi)外之道,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o:p>
綜上所述,在對誠意、正心、修身三個方面的說明中,體現(xiàn)了明德的內(nèi)在觀照,繼而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方面體現(xiàn)了明明明德在公共環(huán)境中的親民。其中,修身是關鍵。而格物、致知既是修身的重要方向,也是止于至善的前提。止于至善是到達“仁”,是“成人”過程中的指南針。善是美好的,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受環(huán)境影響而心不在其位,遂使德性有所偏頗,而習相遠,甚至遠離了善。誠意是人的天性,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受繁文縟節(jié)影響而不能立于禮?!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靈將恐廢”,沒有上善若水、止于至善,資源最終會干涸,心性最終會破壞。也就是說,有形終將滅亡?!爸苟笥卸?,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讓我們從現(xiàn)實的有形轉(zhuǎn)向“仁”的體認和印證,“止”是在“知”的前提下去行動,“定”是有了一個“善”的方向,“安”是內(nèi)心的安定平穩(wěn),“慮”是在慎獨中有周全的思考,最終才有“得”。這也是我讀《大學》體認到的從現(xiàn)代性的語境轉(zhuǎn)入儒家的傳統(tǒng)之“在”的成人之路。簡言之,成人之路乃生命在場。正由于生命在場,故而“大學之道”實則為一個生命體,理解這個生命體,《大學》從“三綱”“七證”“八目”展開論述,體現(xiàn)了儒家剛健有為的精神。
【下一篇】【吳萬偉】君子是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