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32期禮學沙龍:禮樂文明的真精神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4-01-26 20:41:00
        標簽:

        原標題:禮樂文明的真精神

        來源:“燕園禮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十四日丁亥

                  耶穌2024年1月24日

         

        2023年12月31日,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32期禮學沙龍“禮樂文明的真精神”在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順利舉行。

         

         

         

        吳國武老師

         

        本次沙龍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吳國武教授提議發(fā)起。吳國武老師在主持時指出,吳飛教授的新著《禮以義起:傳統禮學的義理探詢》涉及經學、禮學研究的諸多議題,其中包括古史重建、喪祭禮意、親親尊尊、宗法傳統、漢宋之爭等,并嘗試從義理角度做出闡釋,有必要展開跨領域和多學科的研討。因此,本次沙龍邀請了中文、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各領域學者,共同探討“禮樂文明的真精神”,推動經學、禮學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周飛舟老師

         

        第一位發(fā)言人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周飛舟老師。周老師指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禮是傳統社會的制度和儀式,社會學研究的是當代的制度和儀式,關注的是社會中人的行動,以及這種制度和行動形成了什么樣的關系。從歷史學的角度看,禮更接近制度條文。《禮以義起》認為,禮不光是儀式的記錄,更是一種人們心向往之的理想制度。當理想生活沒有在社會中實現時,禮經看上去像干癟的文本,但歷代注釋和歷史實踐使之豐潤。因此,禮經看起來是知識和邏輯的討論,但背后是對人的行動的理解。周老師接著以喪服的斬衰三年為例指出,經典中關于三年喪的討論背后蘊藏著對行動邏輯和禮學義理的不同理解,人們都向往心安,但如何心安卻不一樣,這表明禮不僅是文本,而是通過人倫日用來體現義理。

         

         

         

        唐文明老師

         

        第二位發(fā)言人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唐文明老師。唐老師以《禮以義起》中的《古史重建與經義新詮》這篇文章為線索展開討論,文章梳理了從司馬遷、鄭玄到宋代、清代的學術體系,盡管學術形態(tài)各異,但都包含對三代理想的重新認識。唐老師指出,古史重建是用現代的學術方法來追溯古史的源頭,“以古史重建為主,呼喚經義新詮”,在現代闡發(fā)三代文明的理想,這一做法雖然為哲學留有余地,但仍以史學為主。唐老師認為,王國維、陳寅恪等人同樣懷著文明情懷,充滿敬意地看待歷史,運用現代史學的方法,以史學為主納入文學、哲學、社會科學,但在這樣的框架下,過去的經學處于什么位置成為一個問題。

         

         

         

        劉豐老師

         

        第三位發(fā)言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劉豐老師。劉老師從禮學研究的思路談起,禮學思想既要置于儒家思想的視域內討論,但又不可脫離思想所依托的禮制,否則可能淪為空談。《禮以義起》關注到了禮制中最重要的喪服制度,討論差序格局,從制度出發(fā)揭示了親親、尊尊的思想內涵及意義。接著,劉老師評論了《禮以義起》關于《禮運》的研究,《禮運》的第一章與此后的內容存在差異,該如何理解這種差異應該是《禮運》研究接下來關注的議題。

         

         

         

        范廣欣老師

         

        第四位發(fā)言人是南開大學哲學院的范廣欣老師。范老師指出,《禮以義起》所采用的方法并不等同于施特勞斯所批評的歷史主義,而是吸收了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說,接續(xù)了清代學術的看法,強調回到禮經原本的語境,尋找禮學真正的用意,可謂清學的“歷史主義”。范老師懷疑的是,原初的語境是否為揭示經典含義的唯一關鍵的語境,對原初語境的執(zhí)著是否會導致我們忽略后世(比如宋明理學)對經典的再創(chuàng)造。范老師接著提出,盡管此書從喪禮的角度對三綱的內涵和意義做了解釋,不能忽視的是,禮學的理想和實踐存在距離,近代以來出現了禮教“吃人”這樣的說法,應該考慮如何正視這一難題,在新的時代思考人倫問題。

         

         

         

        林鵠老師

         

        第五位發(fā)言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林鵠老師。林老師認為《禮以義起》在對待實證史學上,可能夸大了其學術貢獻,忽視了實證史學普遍存在的“非實證”現象,比如書中將未見《左傳》記載等同于史無其事,似乎有輕率之嫌。接著,林老師從兩個方面評論,第一,《禮以義起》比較充分地論述了“親親”這一概念,同時對“尊尊”的深入探討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思路,這是將來很值得期待的;第二,禮學背后涉及中國傳統思想天人之爭的問題,提供了重新理解天人關系的可能。

         

         

         

        陳壁生老師

         

        第六位發(fā)言人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陳壁生老師。陳老師指出,目前的討論涉及到如何理解“經”或“經學”這一關鍵問題,到底應該將六經視為文明經典,還是三代實錄?!抖Y以義起》既然關注作為文明理想的三代,那么其中必然蘊含經學義理。這一思路與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一致,應該視作古典史學,而并非現代史學。接著,陳老師認為《禮以義起》采取了文明比較的思路,在與西學的對話中獲得了新視野,但這樣也有可能陷入比較的陷阱,比如《禮以義起》關于《禮運》的研究可能取消了“大同”的維度。

         

         

         

        華喆老師

         

        第七位發(fā)言人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華喆老師。華老師熱情地回憶了參與《喪服》課程,以及與吳飛老師共同蒐集張錫恭課藝的經歷。華老師指出,吳飛老師的禮學研究引入古今中西文明比較的視野,拓展了過去的經學史研究,煥發(fā)了清代經學的學術活力,為接續(xù)和闡發(fā)清代思想提供了可能。華老師認為,實證史學并不能構成對《禮以義起》的批評,“經學”“史學”這樣的標簽意義有限,更重要的是借助文本來觀察當時人眼中的世界。

         

         

         

        李霖老師

         

        第八位發(fā)言人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李霖老師。李老師強調,實證研究和經學研究并不沖突,實證研究關注實際內容是什么,經學研究探討價值是否重要。二者相互交叉,實證研究是無法繞開的方式。但實證研究并不必然導致歷史主義,經學家的思路需要通過實證而呈現,我們通過理性判斷掌握衡量是非的標準,實證背后也存在價值判斷,《禮以義起》的研究特點即結合了這兩方面。

         

         

         

        孟琢老師

         

        第九位發(fā)言人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孟琢老師。孟老師認為,吳飛老師充分地意識到了經學面臨的歷史危機,即現代人對經學、禮學的虛無感,這是今天無論如何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抖Y以義起》從三個層面回應了這一問題,首先是深入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內部,重新發(fā)現并解釋經學文本;其次是揭示傳統文明的歷史價值,在某種意義上,這一點是在追跡太炎先生;第三是具備中西貫通的視野,在文明比較重闡釋禮學的歷史生命。這些都使《禮以義起》的研究具備經學家的特質,既蘊含極強的信念感,又能在深入文本的同時避免獨斷和瑣碎。在當代中國,如何繼承禮學的文明精華,同時避免禮學的陳腐與壓迫,是值得我們不斷反思的問題。

         

         

         

        吳飛老師

         

        吳飛老師向各位老師表達了感謝,并作出回應。吳老師首先指出,2024年是張錫恭先生去世的一百周年。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積累和討論,期望禮學研究在接下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比如,禮本身就有宗教性的面向,研究喪禮不能缺失對祭禮的關注。同時,對歷史的分析并不完全是實證史學,而是歷史哲學?!妒ソ洝房脊艑W是一個重要的參照,歷史研究否定了《圣經》中許多記述的歷史真實性,但在現代《圣經》批評的基礎上,仍然可以建立新的信仰。在現代史學的趨勢中,從哲學角度建構中國經義的哲學體系仍然是可能的。吳老師認為,經書中有原始經典和體系性經典,荷馬史詩、《舊約》就是西方的原始經典,《詩經》《尚書》《周易》是中國的原始經典。悲喜劇、柏拉圖對話、《新約》就是西方的體系性經典,《易傳》和三《禮》等是中國的體系性經典,具有明確的編纂意識和主旨。體系性經典是經典思想的闡釋,原始經典往往會溢出體系性的解釋之外,但卻是每次返本開新的重要資源。《禮》《春秋》《易》《四書》都曾經作為通群經的入手點,經學的豐富性使之存在多層的張力,正是禮義的諸多可能性。漢宋之爭并非私人恩怨,而有著深刻地意義。在目前的學術生態(tài)下,我們不能取消經學研究和實證史學其中的任何一方,經學不應成為獨斷論,而應該不斷回到其新的生長點??傊抖Y以義起》不只是過去的總結,更是未來的準備,為哲學闡釋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從古史重建出發(fā),真正的經義新詮是性命論,在《禮以義起》中只是露出了一些端倪,還遠未真正展開。

         

         

         

        沙龍現場

         

        最后,沙龍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