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必須“知幾”“通變”
作者:章關(guān)鍵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初七日庚辰
耶穌2024年1月17日
哲學的產(chǎn)生皆有本原,如果說西方哲學的本原始于希臘先知之見,則中國哲學的本原始于“三圣三古”之說。本原不明,其流不清。返本歸原,直道而行。以中國哲學言,返本,就是返中華第一經(jīng)典《周易》之本;歸原,就是歸孔子精心傳述《易傳》之原。
《漢書·藝文志》云:“《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shù)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它告訴我們:《樂》《詩》《禮》《書》《春秋》五經(jīng)分別闡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相互配套。歸根結(jié)蒂,本原在于《周易》。而《周易》的思想理論高度,恰恰取決于《十翼》騰飛的高度?!妒怼芳础兑讉鳌?,孔子晚年傳研《周易》的十篇哲學巨著。因此,今天我們倡言“返本歸原”,乃是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性工程。新近出版的拙著《經(jīng)典新讀〈周易〉暨孔子哲學講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6月)作為個人第六本易學系列著述,正是為了打開從《周易》之門進入孔子哲學殿堂的理論通道,以實現(xiàn)中國哲學返本歸原之旨。
堅持實事求是
走出疑古時代
“走出疑古時代”是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基于歷史新證與現(xiàn)實情勢而作出的一項高瞻遠矚的學術(shù)判斷與文化認知。事實上,我們尚未完全走出疑古時代,而是正在走出疑古時代。即如李先生采取公認的“兩重證據(jù)法”,綜合地下的文物考古成果與歷史的文獻考證,在2006年出版的《周易溯源》著作中通過對《西周春秋的〈易〉》《〈易傳〉的年代問題》《戰(zhàn)國秦漢竹簡與〈易〉》《帛書〈周易〉經(jīng)傳》等多方面的研析論證,最終得出清晰明確的結(jié)論:“孔子不僅是《易》的讀者,也是一定意義上的作者,這正是因為他作了《易傳》(《周易溯源·第五章論帛書〈周易〉經(jīng)傳》379頁 )?!睂τ谶@一具有重大歷史文化意義的學術(shù)論斷,也還有人不以為然,仍在我行我素,繼續(xù)翻新疑孔舊說。從而啟示我們在肯定上世紀中葉以來考古、考據(jù)與文獻鑒證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端正學術(shù)風氣,克服認知慣性,真正從思想上走出疑古時代,正確對待經(jīng)典,對待《易傳》,對待孔子哲學。
疑古并非不可,但須疑之有據(jù),解疑求真。絕不能重溫古史辨派的“層累說”與“不立一真,唯求流變”的舊訓,以至“寧可疑而錯,不可信而錯”。在這方面,學術(shù)前輩錢穆先生勇于實踐并善于實踐,從中探究真理,修正錯誤,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錢穆先生年輕時一度附和胡適、顧頡剛等的學術(shù)主張,推動疑古思潮,還將崔述疑《易傳》非孔子之作的“七證”發(fā)展為“十證”。但此后在進一步研究考證古典文獻的過程中,終于發(fā)覺古史辨派指導思想有誤,立刻進行認真反思。他在1935年出版的《先秦諸子系年·自序》中指出:“夫為辨者有破有立,破人有余,立己不足,此非能破之勝也。”在《崔東壁遺書序》中直言:“數(shù)年以來,有聞于辨?zhèn)我晒胖L而起者,或幾于枝之獵而忘其本,細之搜而遺其巨。離本益遠,岐出益迷。”(《中國學術(shù)思想論叢(八)》第284頁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近人盡從疑古辨?zhèn)蝸碇问?,所以終難摸到歷史大動脈之真痛癢?!保ā妒穼W導言》,臺北中央日報,1974年版第30頁)“頡剛史學淵源于崔東壁之《考信錄》,變而過激,乃有古史辨之躍起?!保ā栋耸畱涬p親·師友雜記》第167-168頁)可謂反戈一擊,切中古史辨之七寸。此后,錢穆先生胸懷堅定的文化自信與理論自覺,積極傳承與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碩果累累,成為一代宗師。錢穆先生的文化實踐之路,從本質(zhì)上看,正是我們當下亟須倡行的“返本歸原”之路,也是真正胸有成竹地走出疑古時代之路。
清除“層累說”
還原“文獻說”
顧頡剛先生在上個世紀初葉提出的“層累說”,是服務于“改造國故”的臆說,雖遭魯迅先生嚴厲批評(“他是有破壞而無建設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就知道已將古史“辨”得沒有了。”[ 轉(zhuǎn)引自般鵬《歷史的浪漫派——魯迅廈門時期寫作中的事與古史》,載《文藝批評》2022.05.18]“只希望有歷史癖和考古癖的胡適之先生們,將來或者能夠?qū)こ鲈S多新端緒,但是我這《阿Q正傳》到那時卻又怕早經(jīng)消滅了。”[鄧宏輝:《古代層累說是指什么》,2020.03.03文,載于百度]),依然風行一時,而其余息至今猶存。為此必須進一步深入探究,辨明是非。歷史的真相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史絕不是經(jīng)由傳說層層累積起來的,而是通過文獻層層考證不斷記錄下來的。從春秋的孔夫子到西漢的司馬遷,以迄清代的章學誠,“文獻說”一脈相承,從未中斷。其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論語·八佾篇》中告訴我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笨鬃诱J為,盡管杞國君主是夏禹的后代,但文獻不足,雖在杞國也不能證實夏代的體制。盡管宋國君主是商湯的后代,但文獻不足,雖在宋國也不能證實商代的體制??鬃訉v史的態(tài)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边@位熱衷于研究古代史事的考古大師對征詢核實得到的歷史文化成果(包括六經(jīng)),總是原原本本地傳述給弟子,從不隨意把自己個人的揣想添加其中。古代賢士老彭正是他內(nèi)心的榜樣。(歷來的《論語》闡釋多將“述而不作”解為“只口述,不著作”似屬誤讀。)他傳述夏禮、殷禮,是經(jīng)過多方調(diào)查研究,認真搜集文獻考據(jù),直到確證無疑,方才作出定論??鬃铀缘摹拔墨I”,“文”指歷史典籍,也包括“夏之時,殷之輅,周之冕”一類歷史傳紀與文物??鬃铀缘摹矮I”,則指掌握有關(guān)史事的社會賢達。
在孔子的言傳身教下,歷代史家均強調(diào)文獻,尊重事實。文天祥《正氣歌》中贊頌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孤筆”,正是春秋時期兩位置生死于度外而堅持秉筆直書的史官。司馬遷作《史記》不僅匯集研析大量歷史文件,而且遍歷五湖四海調(diào)查研究,如毛澤東所評:“覽瀟湘,登會稽,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握哓M徒觀覽山水而已哉!”按司馬遷自己的說法是“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以期“究天人之際”,而“通古今之變”。方志學家章學誠認定“六經(jīng)皆史”,并非視六經(jīng)只是史書,而是啟導人們認識六經(jīng)的歷史真實性,從中考究史事、史境、史情、史證。他提出《修志十議》,從職掌、考證、征信、征文、傳列、書法、援引、裁制、標題、外編等十個方面對史志編纂進行規(guī)范,以確保記述的真實性。并倡導“乘兩便,盡三長,去五難,除八忌,而立四體,以歸四要。”四要者,要簡、要嚴、要核、要雅。從而在方志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文獻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守持并踐行的歷史認知觀如此清楚明白,豈是輕輕一句“層累說”所能顛倒黑白的。正是基于“文獻說”的深厚底蘊,當代史學、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一經(jīng)提出“二重證據(jù)法”,就立即為學界普遍接受并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效驗。自上世紀下半葉以來,考古考據(jù)領域更是碩果累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jié)提高,必將進一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傳承與考證學說。
研發(fā)弘揚孔子哲學
是彰顯中華文明的時代課題
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的急劇變化,使人類面臨著重大而緊迫的考驗:如何認識與面對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對此,孔子哲學將幫助我們從認知理論上明確方向,觀“消息盈虛”,通“天下之故”。就宇宙自然而言,宏觀世界從奇點爆炸開始,繼續(xù)不斷地膨脹擴大,反映著“易有太極,是生二儀”的過程還在運變發(fā)展。星系與星系、星體與黑洞、物質(zhì)與反物質(zhì),能量與暗能量始終處于推移消長的過程中。而微觀世界發(fā)生的量子波粒二象性及其糾纏現(xiàn)象,同樣可以用剛?cè)嵬鶃怼㈥庩柦桓械脑砑右躁U釋。就人類社會言,不論是戰(zhàn)爭危機、人口危機、資源危機或者現(xiàn)代科技倫理危機,同樣地都表現(xiàn)著“一陰一陽”之道在相關(guān)領域中的偏離與失衡。最重要的是,孔子哲學告訴我們:面向未來,必須“知幾”“通變”?!皫渍撸瑒又?,吉兇之先見者也?!薄熬右妿锥?,不俟終日?!睘榇艘茫骸耙魂H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笨鬃诱軐W不僅啟示我們與時俱進地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而且啟示我們一以貫之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從生生出發(fā),堅持“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秉持乾坤易簡之理,“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由此可見,孔子哲學是驅(qū)除世界黑暗的曙光,指點人生迷津的明燈,推動歷史進步發(fā)展的強大正能量。因此,研發(fā)弘揚孔子哲學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項時代使命,也是彰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
知行合一
深耕孔子哲學的理論園圃
《易傳》蘊涵的孔子哲學,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疇、新認知、新命題,大大超越了《論語》的圣賢政治與道德思想范疇。須要花大力氣,下真功夫,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解讀,開拓思路,發(fā)掘精義。拙著《經(jīng)典新讀》概括的“十識”“六諦”和七大鮮明特色,只是拋磚引玉,開渠引流,敲鐘打鼓以推動群策群力“講經(jīng)說法”,爭取廣大學人同探真如勝境,共覓菩提妙果。事實上,這也是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進而奠定理論基石、探索中國特色哲學的理論路徑與框架體系??鬃诱軐W要發(fā)揚光大,必須改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局面。仁者智者是孔子哲學的理論隊伍,人民群眾是孔子哲學的實踐主體。編織兩者的連結(jié)紐帶,基礎當在教育。毫無疑問,高等院校是孔子哲學研究開發(fā)的主陣地,鑒于“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除國學和史哲外,其他專業(yè)亦可視情有所結(jié)合。
就時代意義言,除“三才之道”“天人合徳”、時位中正、正性修命等基本理念外,當今最值得加以深度關(guān)注的孔子哲學精蘊是獨具一格的文化理性、意象思維與“知幾通變”的感通力。文化理性具有寬廣的包容性、獨特的生動性和普遍的適宜性。它與西方傳統(tǒng)哲學理性的根本區(qū)別,一是前者囿于求真,易于異化為實用理性、工具理性;后者則在求善中求真求美,三位一體,相得益彰。二是前者死摳邏輯,僵硬固板;后者理通于情,情達于理,情理交融,升華智慧。文化理性既運用抽象思維,又融合形象思維,二者有機結(jié)合,形成廣開智見慧識的認知新徑。以色列知名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將七萬年前人類在運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開始運用抽象思維而具有了編造故事的能力稱之為第一次認知革命,則一萬年前伏犧氏運用意象思維設制八卦當是人類認知革命過程深化的新節(jié)點或第二次認知革命的起始點,它為象形文字的誕生提供了順理成章的思想基礎。在文化理性與意象思維的認知常青樹上,還結(jié)出了“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感通力慧果。它們基于“天人合徳”“三才之道”的生命土壤,生根發(fā)枝,開花結(jié)果,三位一體,相映生輝,顯示出孔子哲學理論園圃的無限生機與中國特色哲學的深遠淵源。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