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奠家風根基
作者:孔麗(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
來源:《圣人家風》
孔子被后人尊為“先師”“至圣”,他本人卻說“吾少也賤”,不敢自稱“圣與仁”??鬃訛楹芜@樣說呢?他是怎樣成為“師”與“圣”的呢?這要從孔子的家世和一生來說。
(一)孔子家世
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一個低級貴族家庭。父親叔梁紇是一個武士,做過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無子;再娶一妾,生子曰孟皮,腿有殘疾。當時規(guī)定,身有殘疾者不能做家族繼承人。無奈,年老的叔梁紇又娶了年輕的顏徵在,生了孔子,起名丘,字仲尼。
叔梁紇是子姓,為殷商后裔,在姬姓的魯國屬于異姓。但是,叔梁紇父子在魯國不但沒有受到歧視,反而頗受尊重。原因在于,叔梁紇的先祖微子,是商紂王的庶兄,有仁德;周滅商以后,微子被封在宋,是宋國的始受封之君,即開國之君。微子的后代弗父何將國君位置讓與其弟,有讓國之德。弗父何曾孫正考父輔佐宋國三位國君,三次任命一次比一次恭敬,并且在鼎上刻下銘文“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告誡子孫要謙卑、盡職、節(jié)儉,正考父自身也聲名洋溢,遠近皆知。正考父之子孔父嘉為孔子六世祖,在宋國內(nèi)亂中被殺,他的曾孫防叔避禍奔魯,從此成了魯國人。到孔子時,魯國仍然傳誦弗父何、正考父的盛德。大貴族孟僖子臨終前囑咐兩個兒子要拜孔子為師學禮,說:“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史記·孔子世家》)為什么認為孔子是圣人之后?因為弗父何讓國,讓國是大德,所以被尊為圣人??梢?,孔子遠祖非同一般,雖后來家族權(quán)勢與地位下降,但德聲令名經(jīng)久不衰。
至叔梁紇時,只屬于低級貴族—士階層。叔梁紇因多次立下戰(zhàn)功,“以勇力聞于諸侯”,在魯國比前幾代稍有威望??墒强鬃?歲時,叔梁紇便去世了。顏徵在只好帶著年幼的孔子離開了陬邑,來到了魯國都城闕里生活。
(二)孔母教子
當時的魯國保存了比較完整的周代文化與典籍。周初分封天下時,周公旦被分封到魯國。因周公輔助武王滅商,后又輔佐成王制禮作樂、治理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所以魯國“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等較為齊備,典籍、禮樂、祭器等比其他諸侯國更為完備。
即使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魯國仍保有較為完備的文化典籍,保持濃郁的文化氛圍。如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國季札出使魯國,“請觀周樂”。魯人為他奏樂詩,季札聽后贊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史記·吳太伯世家》)可見,當時魯國禮樂文化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在實踐中得到積極應用。保存下來的這些樂曲,正是孔子晚年刪《詩》、制《樂》的重要資源。再如,晉國韓宣子出使魯國,去掌管文獻檔案書籍的太史處翻《易·象》與《春秋》等書,不禁贊曰“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當時的吳國、晉國在經(jīng)濟和軍事等方面雖強盛,在文化上卻遠不及魯國繁榮。
魯國都城濃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顏徵在來這里養(yǎng)育孔子的重要原因。顏徵在注重對孔子的教導,可是孤兒寡母遷居異地,生活充滿艱辛??鬃幼匝裕骸拔嵘僖操v,故多能鄙事?!保ā墩撜Z·子罕》)因出身幾近于平民,家里貧窮,孔子年少時便學會做許多事,掌握了多種生活技能。如他所說:“我是擅長趕馬車呢?還是擅長射箭?我還是擅長趕馬車吧!”多層面的歷練讓孔子體會到生活的種種艱辛,形成了他堅毅剛強的性格,也激發(fā)了他改變困境、向往美好生活的志向。
孔子小時也玩耍,所玩的是“陳俎豆,設(shè)禮容”(《史記·孔子世家》)的游戲,以模仿大人擺放禮器、祭祀行禮為樂??鬃幽芡孢@些游戲,是見過大人這樣行禮,受到禮儀方面的教育,并得到了母親的允許與認可。練習行禮的游戲,暗含著孔子的興趣所在,也隱含著顏徵在對孔子的期望。她希望兒子盡快掌握禮儀規(guī)范,長大后能成為知禮博學的君子。這份期望深深影響著孔子,對他的志向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再加上魯國都城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滋養(yǎng),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年少時便堅定了向?qū)W的意志。
(三)好學不厭
孔子15歲立下向?qū)W的意志,學貫穿了他一生。他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墩撜Z·公治長》)自我評價最值得稱贊的并不是忠信之德,而是“好學”的精神??鬃影l(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學,以學為樂,并且善于學,總結(jié)了一系列好的學習方法。
1.學無常師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這是孔子學習得以不斷精進的主要原因。他以優(yōu)秀者為師,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而沒有固定的老師,老師眾多。如,孔子對以禮聞名的老聃充滿敬意,后在魯國國君資助下,終于到了都城,同禮于老聃,向萇弘學樂,考察了周王祭祀天地之處,觀看了宣明政教的明堂和周朝的宗廟等,對禮、樂、制度等有了更加系統(tǒng)的認識。回到魯國后,孔子弟子更多了。
孔子除了向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學習請教,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墩撜Z·述而》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笨鬃优c別人歌唱,只要這個人唱得好,便讓這個人再次唱,并向他學習,與他唱和??鬃尤ヌ珡R觀禮,每事要問個究竟。郯子來魯國,孔子向郯子請教少昊氏以鳥名官的來歷,等等。正是孔子學無常師,虛心向多人請教學習,才能學問日長、知識日豐,終成為通曉禮樂文化的博學多識之人。
2.精學多練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跟隨當時著名的樂師師襄子學琴,連續(xù)數(shù)十天,只練一首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彈新曲了?!笨鬃诱f:“我還沒掌握技巧?!庇謴椓藥资?,師襄子再次讓他學新曲子??鬃哟疬€沒領(lǐng)會此曲的旨趣。在孔子彈了幾十天后,師襄子又如前說??鬃踊卮疬€沒感受到作此曲的人。又彈了數(shù)十天,孔子突然仰首遠望,說:“我見到此人了:他身材高大魁梧,臉色黝黑,目光深邃,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作此曲!”師襄子聽后很佩服,說:“此曲正是文王所作《文王操》?!笨鬃訉W琴反復練一首曲子,精益求精,直到掌握其精髓為止。這種專一的精學態(tài)度,不僅讓孔子熟練掌握了禮、樂、射、御等技能,而且精通了《詩》《書》《禮》《易》等古代典籍,思想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
3.勤學一生
孔子一生勤學,即使晚年仍“讀《易》,韋編三絕”,無數(shù)次翻閱《易》,致使最結(jié)實的韋編也多次斷開,可見學習之勤奮。通過勤學,孔子對《易》有了深入認識,作了《易傳》,使《周易》得以升華。可以說,孔子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不斷進步,對夏商周三代文化有了深入認識,成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學習的方法還有學思結(jié)合、學行結(jié)合等。學既是孔子的人生樂趣,也是進身之階,是使孔子人生發(fā)生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通過學,孔子掌握了詩書禮樂等豐富知識和多種技能,成為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沒有學,就沒有學貫古今的圣人孔子??鬃雍脤W的品質(zhì)深深影響了其子孫后代,成為孔氏家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和風氣,是家族保持長盛不衰的重要動力。
(四)誨人不倦
孔子“三十而立”——30多歲就學有所成,對古代典籍有深刻理解,以博學知禮聞名于魯國。有多人要拜他為師。于是,孔子收徒講學,開辦私學教育。直至去世,他一直從事教學活動,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豐富,涵蓋文化知識、行為規(guī)范、道德教化、政治倫理等多個方面。他既重視德的培養(yǎng),也重視知識的傳授,意在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木??!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些數(shù)字或許只是一個概數(shù),意在說明孔子的弟子眾多。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兒子、孫子等也與弟子們一起接受教育,家教與庠序之教相結(jié)合。
孔子“誨人不倦”,即使在周游列國的艱辛十四年內(nèi)也沒有停止對學生的教誨。在多年的教學中,孔子積累總結(jié)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1.有教無類
孔子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所以他招收各個階層的學生,且以貧困的平民為主。他招收弟子的要求極低,“自行束脩以上”,只要年滿15周歲到了束脩的年齡,有志于學便可以來,而不限制出身地位、富貴貧賤、國家地域等。這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教育,加快了學術(shù)向民間下移。
在這一教育理念下,孔子的弟子來源十分廣泛。有顏回等貧窮者,有南宮敬叔等貴族子弟,有子貢等富商巨賈,還有子路等鄉(xiāng)野之人。富者貧者濟濟一堂,五湖四海的人融洽相處,沒有尊卑之等。難怪南郭惠子會問:“夫子之門,何其雜也?”(《荀子·法行》)子貢回答,孔子學問高深,端正自身,以身示范,等待前來求學的人,想來者不拒絕,想去者也不挽留。這就像良醫(yī)之門多病人、正直樹木之側(cè)多不直的小樹一樣,孔子靠博學多識吸引了眾多求學者。子貢這一回答可謂說出了孔子辦學的特色。
弟子學有所成后,散游四方。他們雖從事不同的工作,但在成家生子后,也多將所學傳于其子孫后代,將儒學作為家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家族中傳承下去。如顏子、曾子等,就以孔子所教內(nèi)容家學,形成了自己的優(yōu)良家風。
2.因材施教
孔子認識到人與人在性格、特長、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于是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態(tài)度與方法。如,對“聽到后是否接著行動”這一問題,孔子告訴子路:“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后接著行動呢?”對冉求則說:“聽到后要接著行動?!敝匀绱嘶卮?,是因子路率直,做事比較魯莽,故而要讓他先問問父兄的意見再決定,養(yǎng)成他慎重的習慣。冉求做事優(yōu)柔寡斷,所以要讓他果斷一些??鬃泳褪沁@樣根據(jù)弟子的不同個性加以合理引導,讓他們的能力發(fā)揮到最好。
孔子因材施教,還表現(xiàn)在注意揚長避短,充分施展每個人的天賦特長上。如,孔子認為子路有從政才能,可治理“千乘之國”,冉求略差一點,可治理“千室之邑”,公西華能說會道,適合接待賓客。根據(jù)不同的特長,施與不同的教育,使各自的才能和天賦得到最大發(fā)展,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孔氏家族的家教中也發(fā)揮了顯著效果,使家族中涌現(xiàn)出多方面的人才。
3.啟發(fā)誘導
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教育方法,是要引導弟子主動思考,積極尋找答案,觸類旁通。顏淵曾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墩撜Z·子罕》)老師在前面循循善誘,教以文,約以禮,弟子們緊隨其后,想停都停不下來,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是對孔子啟發(fā)教育的恰當描述。通過啟發(fā)誘導,調(diào)動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孔子還有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教學相長、寓教于樂等。通過這些教學方法,孔子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弟子和家族內(nèi)的子孫們??鬃觿?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由此在社會上傳播開去,同時在家族中傳承發(fā)展下去,成為家學的主要內(nèi)容??鬃拥慕逃砟钆c方法也成為家教的重要部分,在家族中形成了重教風氣。
(五)整理“六經(jīng)”
孔子開創(chuàng)私學、教授弟子,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便自己整理典籍文獻,編訂教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周王室衰微,禮樂制度廢壞,典籍缺失已經(jīng)很嚴重??鬃訐倪@些文化典籍逸失,從中年就開始有意對典籍加以收集、整理,對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進行總結(jié)。在弟子們的幫助下,孔子晚年終于將魯國豐富的典藏及周游列國獲得的豐富資料整理、編訂完成,結(jié)集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jīng)典,被稱作“六藝”或“六經(jīng)”。“六經(jīng)”是孔子教育弟子所用的主要教材,是影響中國文化發(fā)展數(shù)千年的儒家元典。
《詩》又稱《詩經(jīng)》,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古者詩三千余篇”,至春秋時期繁多而雜亂。孔子對這些詩加以整理,主要表現(xiàn)在:刪除重復篇章,僅留下305篇;進行篇章的調(diào)整,“《關(guān)雎》之亂以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史記·孔子世家》),把《關(guān)雎》《鹿鳴》《文王》《清廟》作為風、小雅、大雅、頌的首篇;給每首詩都配以樂曲,“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樂歸于正,《詩》的各篇皆有其所,《詩》的精華部分得以保存下來。
《書》,又稱《尚書》,屬于政治類的歷史文獻??鬃又埃杏?、夏、商、周四代的史料??鬃印靶驎鴤?,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廣泛搜集、整理古代文獻資料,然后對夏、商、周的史料進行選擇和編排,成為《書》。
《禮》指的是《儀禮》,記載了周代的禮儀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周滅殷后,周公“制禮作樂”,在殷禮的基礎(chǔ)上制作了周禮??鬃雍枚Y,對三代之禮都有探究?!抖Y記·雜記》記載:“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即魯哀公曾派孺悲跟孔子學習士喪禮,于是有了《禮》中的《士喪禮》一篇?!妒酚洝芬灿涊d“《禮記》自孔氏”??梢哉f,孔子對《儀禮》有修起之功,對夏、商、周三代的禮儀典章進行了整理與傳授。
孔子重視樂,教育弟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樂具有重要作用,既可與禮構(gòu)成禮樂之制,又能怡情養(yǎng)性,助人達致完美的境界??鬃由瞄L樂,曾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子,與魯國太師談?wù)摌罚跇贩矫嬖煸労苌?。他“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晚年回到魯國后,對《樂》進行整理修定,使“樂正”??上У氖?,《樂》現(xiàn)已不存。
《易》指的是《易經(jīng)》。孔子之前有《周易》,為卜筮之書,深奧難懂??鬃幼⒁馓接憽吨芤住诽N涵的義理,為《易》作了注解,“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史記·孔子世家》),即《易傳》,賦予《易》更多哲學意味,使它更為易懂,能被大眾所接受。
《春秋》是孔子依據(jù)春秋時期魯國史記而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言辭中暗含著孔子的思想傾向和政治主張,不再是一般的史書,而是端正人心、勸善懲惡而作?!睹献印る墓隆穼λu價:“《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可以通過它來“撥亂世,反諸正”,針砭時弊,規(guī)范世人。兩千多年來,幾經(jīng)變化的春秋學就賴于孔子《春秋》而傳。
可見,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與重新編撰,這六種典籍的內(nèi)容得以升華,具有了廣泛的普世價值,被后世尊為“經(jīng)”。“六經(jīng)”的整理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使古代文化典籍得以有效保存下來,并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其次,“六經(jīng)”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是儒家弟子必讀的經(jīng)典,是儒學得以發(fā)展的根基,并從漢代起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依托。最后,“六經(jīng)”作為孔氏家族家庭教育的“教材”,是家學傳承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為孔氏家族“道德文章”傳家奠定了基礎(chǔ)、提供了依據(jù),是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
總起來看,孔子在魯國豐富文化的滋養(yǎng)下,通過好學不厭,成為思想深邃且博學多識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時,作為孔氏圣人家風的奠基者,孔子的學問成就了孔氏家學,特別是他整理的“六經(jīng)”成為孔氏家學長久不衰的精髓;孔子的言傳身教成就了孔氏家教,其教育中所積累的教育方法多成為家教的方法;孔子的品格和思想決定了孔氏家風的內(nèi)涵和特色。于是,有底蘊深厚的家學為基礎(chǔ),有科學合理的家教為引領(lǐng),優(yōu)秀的孔子至圣家風應運而生。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王穆清】相見為禮說
【下一篇】?書香啟新年:明德書院活動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