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仁者藏“壽”歸靈源
作者:危磚黃 林振壽
來源:《福州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八日辛丑
耶穌2024年2月7日
朱熹:仁者藏“壽”歸靈源
靈源洞蹴鰲橋下的“壽”字題刻。
朱熹一生多次來到福州,或講學(xué),或訪友,或途經(jīng)、逗留,空閑時登鼓山一游,留下他對友人、對鼓山的寄語。
鼓山靈源洞蹴鰲橋下西壁上留有他的“壽”字巨幅題刻。此字楷書,高4.15米,寬3.05米,字跡剛勁敦厚,是鼓山單字最大的摩崖石刻,也是福建省內(nèi)罕見的巨字摩崖榜書。“壽”字左側(cè)下方有署“晦翁”,右側(cè)下方刻著“淳祐壬寅季秋”,淳祐壬寅已是1242年(此時朱熹已去世42年)。為什么刻著這個時間?存疑。這個“壽”字之所以刻在蹴鰲橋下隱蔽處,據(jù)說是取“藏壽”的諧音,寓意“長壽”。
鼓山登山古道第一亭,因以朱熹所題“閩山第一”為額,遂被稱為閩山第一亭。
靈源洞水云亭內(nèi)東壁正中,鑲有一塊青石,陰刻朱熹對鏡自畫像,乃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名士魏杰捐資重修時所刻。這是存世不多的朱熹自畫像。水云亭也因此被稱為“朱子亭”。
那么,朱熹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來到福州、來到鼓山的?
一
朱熹第一次到福州是在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這一年他只有十三歲。
這年九月,少年朱熹跟著父親朱松來到福州。朱松此次來福州,一個比較直接的目的,是拜訪福建安撫使程邁。次年三月二十四日,朱松在建安去世,臨終前以家事托付劉子羽,隨后朱熹母子移居崇安五夫里,朱熹在五夫里入劉氏家塾求學(xué)。
朱熹第二次到福州是在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這年五月,二十四歲的朱熹赴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命早已下達(dá)),途經(jīng)福州,然后經(jīng)莆田往同安,于七月抵任。朱熹在福州逗留了一些時日,他拜訪了幾位知名學(xué)者,包括李樗、林之奇、劉藻、任文薦,請教和探討詩、書、禮方面的學(xué)問。
紹興二十六年十二月,朱熹(幾個月前已“秩滿”)攜老幼歸崇安,途經(jīng)福州。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春,朱熹返回同安“候代者”,直到十月,代者不至,朱熹“以四考滿”罷歸,北歸途中再經(jīng)福州。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朝廷決意出師北伐,召樞密使、江淮都督張浚入朝制定作戰(zhàn)方略。朱熹應(yīng)福建安撫使汪應(yīng)辰之請,到福州討論北伐用兵有關(guān)事宜,以及閩中鹽法。汪應(yīng)辰問到閩中“賣鹽一事”,朱熹主張“寧可作窮知州,不可與民爭利”,然汪應(yīng)辰?jīng)]聽進(jìn)去,朱熹無奈歸閩北。
隆興二年(1164年)正月,朱熹到延平哭祭老師李侗。二月,從延平到福州,再見汪應(yīng)辰,一個月后歸閩北。四月,李侗安葬,朱熹再往延平挽祭,然后又到福州,再見汪應(yīng)辰,既討論和戰(zhàn)之事,也探討學(xué)問之道。
這期間,朱熹還在福州開講堂,講學(xué)傳道。福州今天留下的“紫陽”“講堂前”等地名,即緣于朱熹曾在這里講學(xué)。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十月,朱熹南下福州、莆田、泉州,先后訪趙汝愚(時任福州知州)、陳俊卿(南宋名相,淳熙九年致仕,退居莆田)、陳知柔(永春人,號休齋)等,吊唁故友傅自得。朱熹的此次南行,是應(yīng)趙汝愚、陳俊卿之邀,他先經(jīng)福州往莆田,再往泉州,返程再到福州。朱熹于這年的十一月中旬到福州(返程),至十二月九日離福州回閩北,在福州待了近兩個月(此年有閏十一月)。這是他平生在福州時間最長的一次。
這次在福州期間,朱熹與趙汝愚交游甚歡。趙汝愚在福州開浚西湖,早已完工。他邀請朱熹游覽西湖,并把此前和陳俊卿在西湖唱和的詩作拿給朱熹看。于是朱熹寫下《游西湖》二首,詩中有句云:“酬唱不夸風(fēng)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敝祆湫睦镅b著百姓,裝著國家,所以才會寫下這樣的詩句。
十二月九日朱熹離開福州,趙汝愚、林亦之等為他送行。餞別之際,朱熹作詩《伏承子直都督侍郎臨餞遠(yuǎn)郊,仍邀嚴(yán)州郎中及諸名勝,相與燕集分韻賦詩,熹得時字,輒成鄙句》(見《朱文公文集》卷8)。詩中有句“昨夕西門道”,說的是從西門出福州城。“但覺四坐歡,不知寸晷移。流云暗寒空,蒼煙染人衣。相看暮色至,我去公當(dāng)歸?!毕嗾勆鯕g,不覺時光已逝,流云蒼煙里,知己者依依不舍,但也不得不告別了。船從懷安出發(fā)的時候,朱熹寫下《臘月九日,晚發(fā)懷安》一詩,敘友情,表心志。
二
自少年時第一次到福州之后的數(shù)十年間,朱熹多次來到福州,應(yīng)是到訪過鼓山,只是史料上大多沒有明確記載具體時間。
朱熹登鼓山曾被明確記載下來的,是在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這年正月,朱熹南下莆田,吊唁陳俊卿(陳俊卿于上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辭世),然后往泉州訪舊,返程經(jīng)過福州,二月離福州歸閩北。
在福州逗留的時候,朱熹和友人、學(xué)子游了一趟鼓山。行至水云亭后,朱熹想念老友趙汝愚(已調(diào)任四川制置使),提筆寫下題記:
“淳熙丁未,晦翁來謁鼓山嗣公,游靈原,遂登水云亭,有懷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陳膚仲、潘謙之、黃子方、僧端友?!?/span>
淳熙丁未,即1187年?;尬碳粗祆洌ㄖ祆渥衷?,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嗣公即鼓山僧人元嗣。子直即趙汝愚(字子直)。王子合名遇,時稱東淵先生;陳膚仲名孔碩,淳熙二年進(jìn)士,有《北山集》;潘謙之名柄,懷安人,時稱瓜山先生,這幾位都是朱熹門人。
此題記鐫刻在鼓山靈源洞東邊石門附近,至今猶存,表達(dá)了朱熹對故友強(qiáng)烈的思念之情,是朱熹、趙汝愚深厚友誼的見證。
朱熹的“淳熙丁未”題記,趙汝愚幾年后再任福州知州時才看到,并感慨賦詩。那是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十一月,趙汝愚再次奉命擔(dān)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當(dāng)時朱熹在知漳州任上,并奉命在漳州施行“經(jīng)界”。紹熙二年(1191年)九月,趙汝愚接到朝廷新的調(diào)令,“召知福州趙汝愚為吏部尚書”。啟程入朝之前,趙汝愚登了一次鼓山。在鼓山靈源洞東邊石門的崖壁上,看到了朱熹的題記。老友不在,只見字跡,不禁感慨賦詩,即《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fēng)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人生只如此,危欄獨(dú)倚更裴回(徘徊)。
其詩后小記云:“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趙子直同林擇之、姚宏甫來游,崇憲、崇范、崇度侍,王子充、林井伯不至?!背鐟?、崇范、崇度均為趙汝愚之子。
此詩亦刻于石門附近的崖壁上,緊挨著朱熹的題刻。
古人交往不像現(xiàn)在這樣方便,趙汝愚與朱熹以石刻“留言”,雖是無奈,卻成一段佳話。
這首詩抒發(fā)了趙汝愚在多年政治生涯中壯志未酬的惆悵心情和對故友朱熹、涌泉寺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懷,歷來被推為游鼓山的絕唱。
趙汝愚題寫這首詩的時候,朱熹已離任漳州知州歸閩北(朱熹于紹熙元年二月赴漳州任)。幾年后朱熹離任湖南,才有機(jī)會再到福州,并攜黃榦等人游歷鼓山,當(dāng)他看到趙汝愚的題詩時,感慨系之,便從“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fēng)直送海濤來”詩句中節(jié)選“天風(fēng)海濤”四字,題刻于鼓山絕頂峰,題款特別注明:“晦翁為子直書。”
三
紹熙五年(1194年)正月,朱熹有書信致福州州學(xué)教授常濬孫,助辛棄疾(時辛棄疾為福州知州)、常濬孫修建整頓州學(xué)。常濬孫,字鄭卿,常同之孫,紹熙四年來福州任州學(xué)教授,按照辛棄疾的意圖,他大力整頓州學(xué)。朱熹《福州州學(xué)經(jīng)史閣記》對常濬孫大加夸贊:“福州府學(xué),在東南為最盛,弟子員常數(shù)百人……今觀常君之為教,既開之以古人教學(xué)之意,而后為之儲書以博其問辨之趣,建閣以致其奉守之嚴(yán),則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二月,朝廷催促朱熹赴潭州(長沙)任職,朱熹推辭不掉,于四月中旬啟程赴潭州,任潭州知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
不久,宋寧宗慶元年間,朱熹理學(xué)遭到打壓,被指為“偽學(xué)”,一場“慶元黨禁”向朱熹襲來?!皯c元黨禁”時期,是朱熹人生的最后幾年,他不止一次來到福州,一是為了避禍,二是講學(xué)傳道,福州多地留有朱熹講學(xué)的遺跡和故事。
朱熹一生為什么這么多次來到福州?或者說,他來福州都做了什么?大致來說,一者是職事的往來,包括政事的奔走;二者是訪學(xué)講學(xué),這過程中很多人跟朱熹結(jié)成既是師生也是朋友的關(guān)系;三是訪友,包括協(xié)助、參與友人的政事,就政事交流意見。
南宋時,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為一個大后方,是一個相對安定的福地。朱熹長期居閩北,福州是福建的經(jīng)濟(jì)、政治、文化中心,他來福州自然比較頻繁。另一方面,福州自唐宋以來文化教育興盛,至北宋已有“海濱鄒魯”之稱,出現(xiàn)了“海濱四先生”等一批理學(xué)先驅(qū),涵養(yǎng)了豐厚的文化教育土壤,讀書之風(fēng)、學(xué)術(shù)之風(fēng)盛行,朱熹的到來更把福州的文化教育推向了一個高峰。
孔子有語云:“知者樂,仁者壽。”仁者,仁愛、仁厚、仁義也。朱熹,正是這樣一位仁者,他的思想也是仁者的思想,他用一生實(shí)踐之。朱熹留在靈源洞的巨幅“壽”字,寄托著他對鼓山、對福州的祝頌,也寄托著他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期許。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岫云】朱熹講學(xué)福州遺跡探尋
【下一篇】【十九先生 李善旺】朱子在晉安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