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常飛】狀元林鴻年書院教育及其他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24-03-14 20:20:17
        標(biāo)簽:

        狀元林鴻年書院教育及其他

        作者:陳常飛

        來源:《福州晚報》

        時間:西歷2019年8月28日

         

        閩籍文人林鴻年“乃有清三百年間閩中第一位狀元”,由翰林院修撰歷官云南巡撫,為官恪盡職守,毫不懈怠。同治、光緒年間,主講福州正誼書院,“掌教多年,著有成效”,其學(xué)問與人格,深深影響書院學(xué)子。且其人樂于藏書,勤于筆耕,在當(dāng)時文界享譽盛名。

         

        (一)

         

        林鴻年(1805~1885),字孝蔭,號勿邨,又號康石、艮谷,侯官人(祖籍福清)。其出身名門,家世尚道德,詩禮傳家。道光八年(1828),林鴻年中舉人;后赴京會試,名落孫山。然其心境超然,“暇得從諸先達(dá)游……約同重修風(fēng)雅”。歸途中,還曾作詩自示曰:“狀元二字消難去,我亦摩挲鐵硯來”,終在道光十六年(1836)高中進(jìn)士,“廷試對策進(jìn)呈,擬第三,宣宗拔為第一”,旋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十八年(1838),林鴻年充冊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在琉球期間,他受到尚育王熱情迎接,深受禮遇。在琉球一百多天,摒絕當(dāng)?shù)厝损佡?,后更將剩余?jīng)費全數(shù)捐給琉球,以賑濟貧窮。數(shù)舉深得時人贊賞,其廉潔自守品格,使人敬畏?!吧杏醺巧鲜璧拦饣实郏磉_(dá)他對天朝及天使體恤的感激。”其間,他與當(dāng)?shù)匚娜擞押孟嗵?,往來唱和,留下大量詩篇,成為后人研究中琉文化的重要依?jù)。

         

        道光二十年(1840),林鴻年出任山東鄉(xiāng)試副考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京察一等,簡放廣東瓊州府(今海南?。┲?,任上關(guān)心民生,懲惡除奸,澄清吏治,重視當(dāng)?shù)匚慕淌聵I(yè)?!翱び协偱_、雁峰兩書院,為廣購書籍,增給膏火”,使人奮于向?qū)W。后歷任國史館協(xié)修、文淵閣校理、方略館纂修等職。咸豐二年(1852),丁內(nèi)艱回籍,后參加辦理團練,因功加道銜。咸豐九年(1859)任云南臨安府知府。同治二年(1863),升任云南按察使,旋補云南布政使;翌年,授云南巡撫,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任內(nèi)恪盡職守,一切公務(wù)相機調(diào)度,皆能妥善辦理。同治五年(1866),清廷以“畏寇逗留”為名,將其罷官,不久雖經(jīng)甄別復(fù)官,然其婉言謝絕,辭官歸里?!按藭r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清政府,無力應(yīng)對愈演愈烈的暴動事件,便把罪責(zé)遷延到一些官員身上?!倍稚頌橐环酱髥T,歸時余囊僅留三千金,此尤見其高風(fēng)亮節(jié)。

         

        (二)

         

        同治五年(1866)五月,閩浙總督左宗棠在新美里(黃巷)設(shè)立正誼書局,??x堂遺書。后楊慶琛、沈葆楨等建議將書局改書院,“專課十郡舉貢”,又購買東街口省立圖書館舊址民房改建書院,并聘請林鴻年為首任山長。

         

        林鴻年主講正誼書院,“造就人才極多,對于晚清文學(xué)界起了推進(jìn)之積極作用?!碑?dāng)時書院招生規(guī)定:“務(wù)必在每年二月上旬參加公開考試,投考資格以舉人和貢生為限……每年投考四五百人?!睋駜?yōu)入取。書院每月皆定期舉行考試,山長主持“師課”(內(nèi)容以制藝文章與“試帖詩”為主,“兼試古學(xué),有經(jīng)解、史論及律賦等”)。他曾為書院“客堂”題聯(lián):“客皆當(dāng)代要津,到此地只談風(fēng)月;我本昔年都講,愿諸生共筮云雷”,希冀書院諸生成才濟世。

         

        林鴻年在書院的具體教學(xué)活動,缺乏史料記載,但通過整理其生平言論,亦可窺見其人學(xué)術(shù)、精神。主講正誼書院時,林曾在書院藹吉軒中為劉存仁《屺云樓詩鈔》作序,細(xì)讀其所作序言,可得知其人心志及學(xué)問、踐履等治學(xué)精神:“竊謂人生不過百年……而境遇之不齊、時事之變幻,不惟限且困之,幸知卓自樹立,亦惟‘勿忘勿助’而已?!毕特S年間,他曾給魏秀仁校定詩文稿,并致書討論文章得失,信中有句云:“凡人精神各有所注,舍其所短,專其所傳可長,不必多多……名士氣習(xí),斷斷不可沾染。淵默靜遠(yuǎn),求是而已,不獨文也?!睘楣讲墩f云樓詩草》作序云:“憂患定因能識字,詩書最重是行仁”。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林鴻年的學(xué)者情懷。

         

        主講正誼書院期間,一則逸聞頗值一提。

         

        林紓就讀書院時,在一次“師課”中譏諷林鴻年。當(dāng)時林紓試帖詩題目為《撫孤松而盤桓》,起首兩聯(lián)寫道:“崛健何曾健,今看五大夫。支離如叟甚,節(jié)操笑君無……”整首詩八十字,借詠松而調(diào)侃鴻年。而鴻年詩藝高超,對林詩“逐句予以改竄,針對原詩也做得恰合身份?!焙髞砹旨倢Υ耸鹿⒐⒂趹?,“晚年頗以此舉為悔?!?o:p>

         

        林鴻年好讀書,亦愛藏書,一生搜求不倦,樂此不疲。曾“廣收各類圖書文籍,所藏頗富,且以術(shù)數(shù)、兵法之書為多,其藏書后傳子林晸?!痹俸髞?,林家藏書散佚,多流入當(dāng)時楊橋巷口“聚成堂”中。他曾請人制作“勿邨又號艮谷”“勿邨”“侯官林勿邨鑒藏”“曾在林勿邨處”等藏書印,鈐于藏書上。其一生銳意求書,任云南布政使時至蜀辦理公務(wù),“得沅書,讀之驚喜求問,時沅已死。因受業(yè)于沅弟子內(nèi)閣中書劉芬,盡購其書去?!绷T官后,亦通過友人求購書籍。沈葆楨曾致信其曰:“《上元縣志》已遵購便,楊濱石又寄《籌濟篇》來,堆積案頭,并未翻閱……年內(nèi)遇有人即當(dāng)附寄,不敢再延。”從其信件中亦見一斑。

         

        (三)

         

        林鴻年交游廣泛,其中多俊秀之士。除沈葆楨外,還有陳念祖、楊慶琛、林則徐、林壽圖、王慶云、郭柏蔭、郭柏蒼、劉齊銜、魏秀仁、鄭元璧、楊浚、左宗棠等人。這些人或與其共事,或曾在一起共同研討經(jīng)義、文學(xué)。

         

        郭柏蔭與林鴻年二人,乃同一年中舉。二人之間時常往來酬唱。郭曾作《題林勿村太守西游草》詩云:“詩人舊是玉堂仙,小佳峨眉亦夙緣。羨煞劍門驢北上,橦花桃竹擁吟鞭。江海分襟漫五年,把麾何日指南滇。鄉(xiāng)關(guān)心事河山感,迸入凄涼蜀國弦?!绷衷鵀楣厥a《石泉集》題詞云:“冊年北燕攸南鴻,回首名場各夢中。眼尚能青惟望子,頭雖未白已成翁。鄉(xiāng)山獨自歸鞭早,宦?;慈宋璨释S麨榛坌歉m云際,浩歌我亦況臨風(fēng)?!绷著櫮暝缙谠诰┏菚r,曾與楊慶琛等成立荔香詩社,時與王慶云(閩縣)、曾元燮、曾元澄等雅集,應(yīng)題吟哦。我們從林鴻年作品中,可見其人詩才:“草堂開傍水云隈,冠冕文章擅作才。今日湖西風(fēng)雨路,吟魂倘識故居來?!薄案`藥當(dāng)年計已迂,人間天上兩睽孤。廣寒宮里秋始洗,空說羅敷自有夫?!绷著櫮暧袕娏摇皯n患意識”,心中常思報效朝廷。旅途中,行經(jīng)“歷史故地”,前賢功業(yè)事跡,多令他有所感發(fā)。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留下佳作頗多?!稑巧4甯薪Y(jié)義事》詩曰:“異姓能同骨肉無,天教縛鹿敵當(dāng)途。桃源最是傷心地,為謝屠沽不逞徒?!笔惆l(fā)了對三國時期劉關(guān)張三人桃園結(jié)義、共赴國難的深切感受?!蹲驽压世铩吩娫唬骸扒韬由酵嫒?,幾人解著祖生鞭。中流擊楫半宵舞,當(dāng)日何曾厄兩賢?!笔惆l(fā)祖逖“聞雞起舞”,立志收復(fù)失地的精神。

         

        (四)

         

        林鴻年“敦崇正學(xué)”,主講福州正誼書院十九年,“訓(xùn)迪舉、貢,務(wù)儲館閣之才。”其門生后輩多博學(xué)俊彥,名著者,有葉大焯、陳寶琛、張亨嘉、劉大受、林紓、陳衍、吳曾祺等。光緒四年(1878),福建巡撫丁日昌將林鴻年對閩省所做的教育功績上奏,吏部“奉旨令部從優(yōu)議敘”。光緒八年(1882),閩浙總督等奏告林鴻年“經(jīng)術(shù)湛深,品行峻潔”,清廷遂特賞三品卿銜。光緒十一年(1885)十二月,林鴻年病逝家中,享年八十一歲,士林謳思不泯。鑒于其人一生“績學(xué)砥行”,對閩省文教有功,故清廷“將該故員生平學(xué)行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o:p>

         

        林鴻年沉潛學(xué)問,工于詩文,于金石等均有涉獵,且擅長書法,常為鄉(xiāng)邦人題辭書匾。任翰林院修撰期間,曾奉敕書御用折扇,一筆不茍。其砥礪于學(xué),晚年精力亦不衰減,“目力尤炯”“復(fù)友人書”時,均親自持筆,“落筆精整瘦勁,有蒼翠欲滴之觀?!绷頁?jù)相關(guān)研究資料,其在琉球期間,曾為瑞泉園林題寫“源遠(yuǎn)流長”“飛泉漱石”八個大字,字體穩(wěn)健,頗見功力。其所題寫的匾額、對聯(lián)書跡及拓本等多藏于日本沖繩縣博物館,他將儒學(xué)、書法帶入琉球,對其地文化藝術(shù)造成一定影響。

         

        他頗留心著述,在公務(wù)及教課之暇,仿效“三余”之勤。赴云南任職途中,或詠懷歷史、人物,常常將心志訴諸筆墨,結(jié)集為《松風(fēng)仙館詩草》。在京師,他參加荔香吟社,將往來酬唱的作品編輯為《續(xù)擊缽吟》,以及記錄“中法馬江海戰(zhàn)”的《甲乙稿》等。然其著述多散佚不存。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