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2024年第1期(總第201期)目錄
來源:“孔子研究雜志”微信公眾號
時間:西歷2024年2月1日
近十年來儒學研究趨勢之回顧與前瞻(筆談)
陳來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雙創(chuàng)”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的實踐要求
陳衛(wèi)平丨學術中國化的轉向與十年來的儒學研究新向度
黃玉順丨近十年來儒學研究的客觀評估
舒大剛丨全面恢復經學教育,真正落實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楊朝明丨繼續(xù)講清楚,用心做扎實
朱小健丨守正訓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王云路丨加強詞語溯源研究,為儒學文明做出貢獻
呂文明丨近十年儒學發(fā)展的趨勢和瞻望
中華文化資源與國家治理
馬秋麗丨從思維方式看孟、荀王霸思想的殊與同
李慧子丨孟子思想中民心與民意的差異——探究孟子民本論的深層意涵
左康華 朱林鋒丨家國一體的天下秩序及其理論邏輯——以《白虎通》為中心的考察
社會科學視野下的儒家思想
林存光 蔡魚游丨何以修己以安民?——人的需要與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層意蘊
王沁凌丨仁智并顯與旁通時行——試論焦循《孟子正義》的人性論和政治思想
原典新詮
武樹臣丨儒者柔也——禮樂之師與儒之本色
劉國民丨《春秋》“序辭”的微言大義——董仲舒對《春秋》《公羊傳》的詮釋
鹿博丨“默識”如何成為一種工夫?——基于歷史與哲學的考察
儒學源流
王長紅丨《周易》經、傳與《墨子》關系發(fā)微——兼論戰(zhàn)國時期的儒、墨關系
李會富丨畿南王學的四書學建構——以鹿善繼、孫奇逢為中心的考察
郭畑丨宋代子思道統(tǒng)地位的確立
宋明理學
李敬峰丨胡渭《大學翼真》與明清之際的“朱、王之爭”
魏義霞丨康有為視界中的二程
近十年來儒學研究趨勢之回顧與前瞻(筆談)
編者按: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曲阜視察并發(fā)表重要講話,開啟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嶄新歷程,成為我國思想文化進入新時代的標志性事件。2023年9月13日,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聯合主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曲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十周年座談會”,旨在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展示并提升在弘揚中華文明、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構筑自主知識體系方面的學術創(chuàng)作力和思想引領力。本組筆談即是此次會議的部分成果。
關鍵詞:儒學研究趨勢 雙創(chuàng) 兩個結合 中華優(yōu)秀文化
從思維方式看孟、荀王霸思想的殊與同
馬秋麗
摘要:孟、荀王霸思想的殊與同,可以通過思維方式上的二分思維和三分思維得以彰顯。孟子堅信仁者無敵,提倡仁政王道,貶黜霸道,是一種價值立場鮮明的王霸二分的思維方式。荀子提倡禮治,在王、霸、危亡的三分思維的框架中呈現自己的王霸兼用思想。孟、荀王霸思想的分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在“是”與“應當”的問題域,孟子重視王道與霸道歷史事實中蘊含的價值導向,主要是從價值立論;荀子更注重王道與霸道的歷史事實,也體現了一種價值選擇。其二,在王霸之別的判定上,孟子的王霸之別是本質上的差異;荀子的王霸之別主要是程度上的不同。其三,在對王霸的態(tài)度和定位上,二者都推崇王道,都將王道視為最高追求;對霸道的定位,體現了孟、荀二分思維與三分思維的主要差異。孟子尊王黜霸,主要是批判霸道;荀子以“信”界定霸道,并在危亡之道的反襯中,認同與接受霸道。在荀子的三分思維中,霸道作為王道的候補,地位明顯提升??傊?,孟、荀王霸之辨的二分思維與三分思維,既是基于二者的學說特色,也是對不同時代問題的思想回應。
關鍵詞:王霸之辨 事實與價值 二分思維與三分思維 孟子與荀子
作者:馬秋麗,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孟子思想中民心與民意的差異——探究孟子民本論的深層意涵
李慧子
摘要:以民為本、民貴君輕、與民同樂一直被視為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內容,但要注意分辨孟子在何種層面上主張民本、民貴,又在何種意義上提倡與民同樂。在孟子思想中,民心與民意存在差別:民心具有同然的理義,包含大共理,是純善的;但民意會受到偏私意見的影響而有善有不善。政權的基礎和依據應是民心,而非民意。國家不僅要通過行仁政而獲得民心、滋養(yǎng)民心,還要警惕民意的偏私不公,因而要以善政結合善教來引導民意。厘清民心與民意的區(qū)別與聯系,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關鍵。
關鍵詞:孟子 仁政 民心 民意 民本
作者:李慧子,哲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
家國一體的天下秩序及其理論邏輯——以《白虎通》為中心的考察
左康華 朱林鋒
摘要:秦漢之際社會秩序的劇烈變化使傳統(tǒng)的“家國同構”模式遭遇嚴重挑戰(zhàn),如何在帝制中國重新建構起規(guī)范齊整的倫常秩序、社會秩序以及政治秩序,成為兩漢之際統(tǒng)治者和思想家們面臨的難題。伴隨著禮治原則的確立與禮治秩序的延伸,以《白虎通》為中心,東漢思想家們建立“三綱六紀”之說,在重構倫常關系的基礎上,通過更為嚴密的理論邏輯,使帝制時代家、國之間的嵌合變得合理而可信,兼具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家國一體”模式真正出現在古代中國?!栋谆⑼ā窐嫿ǖ募覈惑w的天下秩序,奠定了中國人的天下觀與家國觀,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心理和文化共識,也為新時期家國觀的建構提供了重要資源。
關鍵詞:家國同構 家國一體 三綱六紀 《白虎通》
作者:左康華,哲學博士,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代禮學。 朱林鋒,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東漢儒學。
何以修己以安民?——人的需要與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層意蘊
林存光 蔡魚游
摘要:孔子儒家之“學”不外是一種修己安民的君子之學,亦可說是一種以君子為治體的修己治人或經世濟民的道德政治學?!叭逭?,人之需也”,孔子儒家之學實為適應人的需要而生,對于人類心理的認識乃是其一切理論主張的重要根據。從適應人的需要特別是參照或借鑒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人們可以更好地來理解和闡釋孔子儒家之學的本質義涵,尤其是君子之學與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層意蘊。要而言之,孔子儒家的君子之學及修己安民之道的核心要義、最具深意的地方就在于它們是對人類不同層次的需要或人民生活的各種需求與愿望所做出的某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回應。正唯如此,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理念才能在歷史上逐漸與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產生共鳴,并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信徒。
關鍵詞:孔子 儒家 修己安民 人的需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
作者:林存光,山東省泰山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儒學史、中國政治思想史、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 蔡魚游,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
仁智并顯與旁通時行——試論焦循《孟子正義》的人性論和政治思想
王沁凌
摘要:《孟子正義》是清代學者焦循探討人性論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在書中,焦循根據人可以教以仁義的事實,論證人性本善。人性由本于血氣形能的欲、情、知共同構成,三者發(fā)用中出現的弊端只能依靠知的向學工夫來補救。仁的彰顯擴充依靠知的活動,運用知追求“合宜”的生活乃是人道的基礎。從歷史演進的角度看,人道經歷了不斷的通變,圣賢所標舉的執(zhí)中時行、注重日用常行和為民造命等原則代表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方向,對后世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孟子正義》 性善論 旁通 政治思想
作者:王沁凌,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經學。
儒者柔也——禮樂之師與儒之本色
武樹臣
摘要:“儒者柔也”是古人對儒字最經典的注釋?!叭帷钡墓抛质恰叭唷薄皵_”“犪”,本義為“馴擾”即教育約束?!榜Z擾”是游牧時代先民馴服動物的經驗總結?!叭徇h能邇”體現了遠古先民以禮樂教化治國的傳統(tǒng)理念?!岸嘈琛焙汀岸囫恪笔且笊痰亩Y樂之師,其職能是通過教授詩歌音樂舞蹈來實行教化。他們與周之樂官“大胥”“小胥”有傳承關系。殷亡周衰,禮樂之師失去俸祿而散落民間,仍以相禮和傳授禮樂知識為生??鬃拥呢暙I是通過民間教育,傳授《詩》《書》《禮》《樂》等三代經典,使儒者從相禮訓俗之師演變?yōu)榱噦鹘浿畮煛H寮抑链藛柺馈?/span>
關鍵詞:儒 柔 馴擾 多胥 柔遠能邇
作者:武樹臣,西北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國法律思想史。
《春秋》“序辭”的微言大義——董仲舒對《春秋》《公羊傳》的詮釋
劉國民
摘要:《公羊傳》是解釋《春秋》之作,是春秋公羊學的開端?!豆騻鳌芬粤x傳經,主要通過書法或筆法,以闡發(fā)圣人的微言大義?!皶ā?,即《春秋》記事的一般法則,其內容主要表現在書與不書、稱謂、用詞、時月日錄、地錄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曲折深微?!靶蜣o”,即辭序或詞序,是詞在詞組或句子結構中的先后順序?!豆騻鳌氛J為,序辭是《春秋》書法之一,有微言大義。董仲舒是西漢公羊學的大師,在解釋《春秋》《公羊傳》時,一方面明確地概括出“序辭”的觀念,且把序辭作為《春秋》正名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在繼承《公羊傳》的基礎上推見至隱,曲折幽深地闡釋序辭的微言大義;再一方面,通過《春秋》序辭的書法而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出天人之道,所謂“天之道,有序而時”。公羊學家所闡釋序辭的意義即微言大義,與序辭的通常意義即常言常義有重大的間距,這有利于公羊學家發(fā)揮其主觀思想以填補意義間距的空間。
關鍵詞:董仲舒 公羊學 辭序 微言大義
作者:劉國民,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闡釋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史學、文學。
“默識”如何成為一種工夫?——基于歷史與哲學的考察
鹿博
摘要:“默識”在漢唐期間的《論語》詮釋中本屬一般性的知識論議題。至宋明,伴隨心性哲學的發(fā)展,得力于理學對“心”之認知力的開拓、心學對認知隱默面向的極力發(fā)揮,乃至佛學之禪修理念的影響,“默識”逐步轉變?yōu)橼て醣倔w之認知方式與主體涵養(yǎng)之實踐要求。“默識”的工夫論演化呈現了儒家心性修養(yǎng)路徑在“道問學”與“尊德性”之間的微妙轉換,同時凸顯了儒家心性哲學乃是朝向兩個層面的確定性尋求,即確定得者為真(朝向本體)與確定真得(朝向主體)。對“默識”的工夫化進程的梳理和分析可為儒家心性哲學工夫論的探討提供一歷史與邏輯的線索。
關鍵詞:默識 工夫 尊德性 本體 主體
作者:鹿博,貴州師范大學陽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哲學、明清思想史。
《周易》經、傳與《墨子》關系發(fā)微——兼論戰(zhàn)國時期的儒、墨關系
王長紅
摘要:《周易》在古代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思維范式和思想內容不但是儒家思想體系產生、發(fā)展的形上根據,而且與部分諸子學說的思想架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比較《系辭傳》和《墨子·節(jié)用篇》語言文字、邏輯理路的異同,可見《易傳》《墨子》間的內在關聯;梳理《周易》古經的思想元素與《墨子》思想內容的內在聯系,可見《周易》古經在墨家思想體系形成中的作用,進而管窺戰(zhàn)國時期的儒、墨關系。
關鍵詞:《周易》經、傳 《墨子》 篇章形成 思想體系 形上根據
作者:王長紅,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易學與古代傳統(tǒng)文化。
畿南王學的四書學建構——以鹿善繼、孫奇逢為中心的考察
李會富
摘要:畿南王學是明代萬歷年間在京師以南的畿輔地區(qū)興起的崇信陽明學(或稱王學)思想、傳承陽明學學脈的學術群體。鹿善繼、孫奇逢是畿南王學的核心人物?!端臅f約》和《四書近指》是畿南王學進行四書學建構的主要文本,它們在詮釋四書的過程中采用了直接闡發(fā)義理的文本建構方式,體現了其作為心學一脈的文本詮釋特點。在思想建構方面,畿南王學強調反求本心的反約之道、重視慎獨為宗的修養(yǎng)工夫,主張明理適用的實踐之學,具有和會朱王的學術傾向。
關鍵詞:畿南王學 四書學 鹿善繼 孫奇逢
作者:李會富,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陽明學。
宋代子思道統(tǒng)地位的確立
郭畑
摘要:唐代將孔廟附祭人選擴大到孔子門人之外,打開了子思進入孔廟的制度性窗口。北宋中后期,子思憑借孔圣后裔的身份得以封侯和從祀。由于宋代《中庸》地位的提升,以及宋人欲解決孔子和孟子之間是如何實現思想傳承而作的思想努力,子思在明道和傳道上的貢獻日益凸顯,在儒家道統(tǒng)系譜中的位置逐漸確立,并最終形成了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這一以傳道為主要線索的道統(tǒng)系譜。南宋后期,這一道統(tǒng)系譜得到了官方的制度化肯定,子思因此得到封公和配享,其父伯魚也得以入祀孔廟,而子思后來更逐漸擁有了自己的祠廟。
關鍵詞:子思 道統(tǒng) 孔廟 四配
作者:郭畑,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學術思想史。
胡渭的《大學翼真》與明清之際的“朱、王之爭”
李敬峰
摘要:《大學》是明清之際“朱、王之爭”的典據所在。與閻若璩并稱為“清初經師”且為清初啟蒙期代表人物的胡渭,承襲由《大學》介入“朱、王之爭”的學術共法,通過撰寫九萬余字的《大學翼真》來積極回應這一全國性的學術思潮。他首先致力于“正經”,以“折中今本,否定古本”的形式重定《大學》文本,打造“胡渭改本《大學》”。而后進行“釋經”,以“尊朱辟王”的形式對《大學》的義理骨架“三綱領”以及“八條目”的核心“格物”給予發(fā)明和推闡,顯豁出“注重訓詁”“廣引諸家”和“漢宋兼采”的學術特質,從而衍生出豐富的學術史意義:一是以取證于經書的形式將“朱、王之爭”從義理的戰(zhàn)場延展至考據的戰(zhàn)場;二是助推明清之際“尊朱辟王”思潮壯大,成為朱子學再度官學化的重要推手。
關鍵詞:胡渭 《大學翼真》 朱、王之爭 尊朱辟王 考據
作者:李敬峰,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
康有為視界中的二程
魏義霞
摘要:關于康有為視界中的二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分析:審視維度、學術歸屬、思想解讀和態(tài)度評價。就審視維度而言,康有為是最早將二程納入近代哲學視野的哲學家。二程在他那里的境遇與大多數國學人物的情況類似,集中出現在其戊戌維新之前的早期思想中。就學術歸屬而言,康有為對二程的思想來源和身份歸屬津津樂道,與其熱衷于考辨中國文化的“學術源流”密不可分。就思想解讀而言,康有為注意到了二程的義理、中庸和變化氣質方面的內容。就態(tài)度評價而言,康有為對待二程的態(tài)度取決于他的孔教立場,給予二程的評價褒貶參半??涤袨榈亩逃^信息量豐富,對于體悟康有為的國學觀以及宋明理學觀提供了有益資源。
關鍵詞:康有為 二程 近代哲學
作者:魏義霞,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代哲學與文化。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孔子研究》2023年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