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再無來者的生命表達
——寫在《西漢經(jīng)學史》出版之際
作者:魏彥紅
來源:“董子與儒學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八日己卯
耶穌2024年5月15日
這部四十余萬字的《西漢經(jīng)學史》終于要出版了,回憶該書誕生的艱難歷程,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本書作者華友根先生,已經(jīng)于2021年1月11日仙逝,他再也無法將這部嘔心瀝血之作捧在掌心。華先生生前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的研究員,他對董仲舒研究的代表作是1992年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董仲舒思想研究》。
初識華友根先生是在2012年,當時《衡水學院學報》為了打造“董仲舒研究”特色專欄,為了征集一批高質(zhì)量的董仲舒研究的學術論文,決定召開全國董仲舒思想高端學術論壇。經(jīng)北京師范大學周桂鈿先生推薦和提供聯(lián)系方式,我和華友根先生取得了聯(lián)系,華先生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非常高興地答應來衡水學院參加會議。這是第一次見華先生,也是最后一次。因為華先生身體一直不好,不方便出遠門,所以就沒有再來過衡水。在2012年召開的這次會議上,時任衡水學院院長的王守忠教授親自為華先生等諸位學者頒發(fā)了特聘教授證書。自此,華友根先生以衡水學院特聘教授的身份關注并支持著衡水學院董學事業(yè)的不斷成長,尤其對《衡水學院學報》情有獨鐘,關愛有加。
華先生是一位純粹的學者,從不在社交或其他事情上浪費時間,即使退休在家,再無科研任務,他依然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研究學問與居家著述上。從知網(wǎng)上獲悉,自2013年起,華先生撰寫的10余篇文章都以衡水學院特聘教授的身份賜給了《衡水學院學報》發(fā)表。
華先生一生不會操作電腦,所有作品,無論是文章還是著作,均為用手一筆一劃所寫完成,即使電腦已普及多年,不會用電腦打字成為當今寫作工作不可思議的事情,但華先生并沒有放棄這種效率非常低的寫作方式,依然故我,手寫每個字,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
華先生經(jīng)常給我寫信,通過郵局輾轉(zhuǎn)寄給我。在信中他咨詢文章發(fā)表的進展,談他對學術觀點的看法,順便說說他身體的近況,并囑咐我多保重身體,尤其是和我談了他的學術研究計劃——在有生之年撰寫一套《兩漢經(jīng)學史》!我對華先生這個宏大的計劃既深感敬佩,但也有些許擔憂,年屆八旬高齡,完成這樣繁重的工程談何容易。當我將學校領導給以支持的消息轉(zhuǎn)告了華先生后,他非常高興,好像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大好前程。每天投入到書稿的整理與撰寫工作中,并不時給我寫信過來,談談寫作進展。
在去世的前一年,他可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堪為擔憂《兩漢經(jīng)學史》不能完成,于是他便緊抓所剩無幾的時間忙于書稿的整理與撰寫。按照華先生的預計,《兩漢經(jīng)學史》分上下兩冊,大約90萬字。這90萬字,一切都要由手寫完成啊!
華先生于2021年1月11日因糖尿病并發(fā)癥、肺部大面積感染、心臟衰竭而離開了我們,我得到華師母發(fā)過來的消息是在14日。我是于2020年12月23日收到華先生通過郵局寄過來的40萬字的手稿《兩漢經(jīng)學史》上冊(西漢部分)的內(nèi)容,內(nèi)附信文說下冊(東漢部分)正在整理中……華先生過于擔心書稿整理不完而留下遺憾,過于忙碌而著急使得病情惡化,在上冊整理完的第一時間便通過郵局寄給我。華師母說,華先生在病危期間念念不忘這部著作,說:“如果兩漢經(jīng)學史上冊能出版我就沒有遺憾了?!彼?,在他住院期間,多次讓華師母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收到了書稿。華先生的書稿到達衡水市的郵局時,恰逢學報編輯部和董子學院兩個部門的所有人員在離市區(qū)較遠的衡水湖邊的龍源大酒店舉辦河北省董仲舒研究會學術年會暨儒商文化研討會,會務非常緊張繁忙,沒能抽出人來回市區(qū)郵局取包裹,延遲了幾日,雖然告訴了華師母,估計華老師仍會非常焦急,我一天沒告訴他拿到書稿,他就會擔心一天,因為他怕書稿會丟掉,而且他在醫(yī)院已經(jīng)病危(當時華師母并沒有告訴我華先生已住院一事)。書稿如果丟掉,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可想而知。這部書稿凝聚濃縮了他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寄托;這是他用最后的生命寫就的人生華章,是此生再無來者的生命表達。愿華先生在天之靈原諒我工作的不力,在該書出版之際,請華先生安息。
當我打開華先生郵寄過來的厚重的兩大捆書稿,捆扎得整齊方正的800多頁的稿紙,感慨萬千,在當今這個功利泛濫的時代,還有這樣一個人,退休多年,年事已高,不用再評職稱,單位不再考核您的工作量,沒有人給您課題的壓力,沒有人再為您提高薪資,您仍埋頭苦讀,筆耕不輟,是真正用“筆”在耕耘,一字一畫一標點地耕耘。這是為什么?我想,學問不是用來讓單位考核工作量的,不是用來填寫單位科研數(shù)據(jù)表的,不是用發(fā)在省級刊物還是C刊去考評的。學問,在您看來,是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重要的積累記錄下來,傳承下去,這才是您一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做學問,傳承學問,是您一生的摯愛,是您視作生命的無悔的追求!
收到華先生手稿之后,我們立即安排了文字錄入工作,我校公共管理學院30余名同學主動承擔了這項艱巨的文字錄入工作。董子學院的老師們對書稿又進行了多遍的文獻校對、補充以及文字編輯整理等工作,當整理好的書稿終于交給出版社時,我的心才些許輕松,終于可以看到華先生滿意的微笑了。
兩漢經(jīng)學雖有憾,西漢經(jīng)學幸學林。
《兩漢經(jīng)學史》就更名為《西漢經(jīng)學史》吧。
衡水學院董子學院院長
《衡水學院學報》主編
河北省董仲舒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魏彥紅書于董子故里
2022年7月14日
【目錄】
引言 兩漢經(jīng)學史芻議 /1
一、經(jīng)籍與儒學的形成 /1
二、經(jīng)學與今、古文學 /2
三、今、古文派系之分 /5
四、魯學、齊學、燕學及晉學之分 /8
五、提倡儒術的斗爭 /13
第一章 漢初儒學及其與道、法、雜等家的關系 /19
一、漢初諸儒 /19
二、孔鮒與叔孫通 /23
三、陸賈 /36
四、張蒼與賈誼 /45
五、伏勝與晁錯 /55
六、賈山與袁盎 /69
七、《高祖?zhèn)鳌放c《孝文傳》 /76
八、儒與道、法、雜等之爭 /84
第二章 漢武帝時期的經(jīng)學——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100
一、三次賢良對策 /100
二、定禮樂、立制度 /118
三、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的思想 /132
四、張湯與趙禹 /179
五、司馬遷 /188
六、武帝時的經(jīng)學 /210
七、儒家內(nèi)部爭論 /216
八、獨尊儒術的意義及其深遠影響 /220
第三章 昭帝、宣帝時期的經(jīng)學 /226
一、昭帝與經(jīng)學 /226
二、鹽鐵會議 /227
三、著名經(jīng)學家 /236
四、宣帝與經(jīng)學 /241
五、石渠閣會議 /243
六、戴德與《大戴禮記》 /254
七、《禮記》與《王制》篇 /269
八、經(jīng)學的極盛時期 /288
九、名臣賢臣 /296
第四章 元帝、成帝、哀帝時期的經(jīng)學 /306
一、元帝與經(jīng)學 /306
二、輔政之臣與經(jīng)學 /309
三、匡衡的經(jīng)學思想及禮樂主張 /313
四、成帝、哀帝時期的經(jīng)學 /324
五、元、成、哀時期的宗廟禮法 /332
六、成帝時郊祀之爭 /339
七、哀帝時樂制改革 /345
八、陰陽災異與《經(jīng)》《傳》禮義 /349
九、劉向、劉歆與第一次今、古文之爭 /359
第五章 平帝與王莽時期的經(jīng)學 /383
一、概述 /383
二、王莽與經(jīng)學 /388
三、揚雄的經(jīng)學成就 /402
四、著名經(jīng)學家 414
第六章 西漢時期的禮義與禮儀研究 /431
一、選舉制度 /431
二、教育制度 /438
三、家庭與鄉(xiāng)黨之禮 /449
四、斷事與決獄/ 461
五、《儀禮》研究與 《大射儀》 /480
參考文獻 /485
華友根先生(1939-2021),男,出生于上海市川沙縣,上海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衡水學院特聘教授,多年從事兩漢經(jīng)學、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以及中國近代法律思想等領域的研究。著有《董仲舒思想研究》《西漢禮學新論》《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上、下)等著作。在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并多次獲獎。在學界獲得較高評價。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