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徐大明】文王之德與天下意義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4-06-30 10:11:51
        標簽:

        文王之德與天下意義

        作者:徐大明

        來源:作者賜稿

        ?

        提要:文王之德和文王對中華文明形成的影響,在諸多經(jīng)典歷史文獻和研究成果中都有體現(xiàn);文王之德主要有敬老、克己、勤政、尊賢、親民、禮讓、中道、帥型祖考之德等;文王之德是不王而王的典范、德行天下的典范、開放發(fā)展的典范、把中國事辦好的典范、修身為本的典范、“三不朽”的典范,對于中國融入天下,建設(shè)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多方面文化價值。

        ?

        關(guān)鍵詞;文王之德?主要方面?特征與意義

        ?

        一、文王之德的歷史傳承

        ?

        從周天下建立到先秦時期八百多年,周文王為歷代君王、先哲所敬仰;他們對周文王敬畏之心和敬仰之情,體現(xiàn)在諸多經(jīng)典或歷史文獻中;對文王的敬仰,主要是文王高山仰止的德行及其德化天下的歷史影響,還有對周文王德化天下的自信和傳承。一個古老的邦國之君,在他逝世后幾十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他的德行仍然為他的子孫和后人所敬仰和傳承,這在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恐怕是第一人。

        ?

        (一)經(jīng)典和圣賢的肯定

        ?

        1、《史記 ·周本紀》概括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武王伐紂,載著文王“木主”,使用文王選拔的原班人馬執(zhí)政,以文王受命稱王之年為元年,表示繼嗣文王“受命”的基業(yè)。

        ?

        2、《尚書·周書》30章,其中22章都有周文王德行、受天命和遺志傳承的記述。其中《大告》《立政》出現(xiàn)8次,《君奭》出現(xiàn)7次,《康告》出現(xiàn)6次。如《周書·泰誓下》,就有武王“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惟我有周誕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o:p>

        ?

        人們都知道周公輔佐周武王、攝政周成王、制禮作樂,但周公文誥或其他文本,大多數(shù)都提及到周文王的事跡或教誨。如《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薄毒龏]》“‘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薄拔┪耐跎锌诵藓臀矣邢摹薄拔┪耐醯仑С小薄拔蚁坛晌耐豕τ诓坏∝啊??!犊岛啤贰八儆晌耐踝髁P”“惟文王之敬忌”“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天乃大命文王”,等等。

        ?

        3、《逸周書》。根據(jù)《書序》,《逸周書》75章,有25章為文王所作或直接涉及對文王的記載,還有12章是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祭公謀父等圍繞文王德行的對話,共37章,占《逸周書》全書的一半。這在《逸周書·周書序》有符合時間邏輯的具體介紹。如“昔在文王,商紂并立,困于虐政,將弘道以弼無道,《作《度訓(xùn)》。紂作淫亂,民散無性習(xí)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訓(xùn)》。上失其道,民散無紀,西伯修仁,明恥示教,作《文酌》。”《文儆》則告誡武王,要尊重和服從百姓的利益但自己不能過于自私。《文傳解》載,文王受命第九年的暮春三月,在鎬京告誡太子姬發(fā):“吾厚德而廣惠,忠信而志愛,人君之行?!眹@文王德行的對話如,武王建立西周當年的第一月,就告訴周公旦,文王普遍推行的五戎(維在王考之緒功,維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①]。周公曰:“茲在德,敬在周,其維天命,王其敬命。遠戚無十,和無再失,維明德無佚。佚不可還,維文考恪勤,戰(zhàn)戰(zhàn)何敬,何好何惡,時不敬,殆哉!”要想到先父文王勤懇謹慎的樣子,想到他敬重什么、愛好什么、厭惡什么。周公則在武王二月來訪時告訴他,要想到先父文王勤懇謹慎的樣子,想到他敬重什么、愛好什么、厭惡什么(維文考恪勤,戰(zhàn)戰(zhàn)何敬,何好何惡,時不敬,殆哉?。②]。還告訴武王:“在我文考,順明三極,躬是四察,循用五行,戒視七順,順道九紀。[③]成王命大正正刑書說,“今予小子聞有古遺訓(xùn),亦述朕文考之言,不易?!盵④]《逸周書·謚法解》概括文德的特征: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xué)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边@些文德特征,只有文王的德行幾乎全部具備。文王的謚號名副其實。

        ?

        4、《詩經(jīng)》

        ?

        《詩經(jīng)》“風(fēng)·雅·頌”305篇,起碼21篇有對文王德行的贊頌或懷念?!对娊?jīng)·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大雅·靈臺》描述百姓受文王德行感召,自愿為西周靈臺建設(shè)效勞的積極行動。《大雅·皇矣》“比于文王,其德靡悔?!薄洞笱拧に箭R》,《毛詩序》認為是寫“文王所以圣”,朱熹說是“歌文王之德”《詩經(jīng)·周頌·清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是說參與祭祀的官吏,都能秉持文王的德行?!渡袝髠鳌贩Q“古者帝王升歌《清廟》……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澤。茍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fù)見文王焉。”《周頌·維天之命》稱“文王之德之純”?!吨茼灐ぞS清》贊文王“維清緝熙,文王之典”《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同,文王康之”是周文王對古公亶父偉業(yè),對周邦人民安康的發(fā)展和貢獻。《周頌·我將》“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意即于效法文王的德行典范,四方就會安靖。

        ?

        5、《左傳》《僖公·僖公十九年》子魚言于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fù)伐之,因壘而降?!薄断骞荒辍罚睂m文子言于衛(wèi)侯曰:“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芍^則之。文王之行,至今為法??芍^象之?!薄豆騻鳌穭t有,“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的記述。[⑤]

        ?

        6、《墨子·兼愛下》稱:“《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创搜晕耐踔鎼厶煜轮┐笠玻黄┲赵?,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王取法焉!”《荀子·解蔽》稱,“文王監(jiān)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表n非子也承認,“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盡管他認為文王的經(jīng)驗有歷史局限性。[⑥]

        ?

        7、《郭店楚墓竹簡·五行》《呂氏春秋·開春論 》《韓詩外傳·卷五》都有對周文王德行的記載?!俄n詩外傳·卷五》稱周文王為大儒:“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用百里之地,則千里國不與之爭勝矣;棰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之勛。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檢應(yīng)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法先王,依禮義,以淺持博,以一行萬;茍有仁義之類,雖鳥獸若別黑白;奇物變?所未嘗聞見,卒然起一方,則舉統(tǒng)類以應(yīng)之,無所疑;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節(jié),是大儒者也。文王亦可謂大儒已矣。”

        ?

        (二)考古資料說明文王之德的影響

        ?

        如西周早期《何尊》有“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西周早期大盂鼎記載“王若曰:孟!丕顯文王,受天有大令(命),在武王嗣文作邦,關(guān)厥匿,匍有四方……今我唯即井(型)稟于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銘文中,成王表示型效、秉持文王正德。

        ?

        西周中期史墻盤謂:日古文王,初整龢于政,上帝降懿德大粵,匍有上下。銘文意謂文王開始做到了政事和諧,上帝降懿德大定,普有天下。同類銘文還有西周中期痹鐘“曰古文王,初整龢于政,上帝降懿德大粵,匍有四方,匌受萬邦”,是說在很古遠的時代,上帝賦予文王以“德”,文王遂廣有四方,匯合萬邦。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則稱頌光明偉大的文王、武王,上天長足其德,當受大命,謂“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銘文中的“懿德”,學(xué)者們多根據(jù)傳世文獻,從古注釋家之說,將其理解為文王美德。[⑦]

        ?

        (三)對文王德行最有信心的是孔子和孟子

        ?

        《論語·子罕》記載孔子被困于匡國時,有一段很有自信和擔當?shù)目犊愒~:“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孟子則說“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边€說:“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nèi),必為政于天下?!盵⑧]

        ?

        (四)學(xué)者研究說明文王之德的歷史貢獻

        ?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認為,故自五帝以來,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東方,惟周獨崛起西土。自五帝以來,都邑之自東方而移于西方,蓋自周始……而周自大王以后,世載其德,自西土邦君,御事小子,皆克用文王教,至于庶民,亦聰聽祖考之彝訓(xùn)。是殷、周之興亡,乃有德與無德之興亡;故克殷之后,尤兢兢以德治為務(wù)。[⑨]

        ?

        余英時在《論天人之際》中例舉,日本小南一郎特引西周前期《史墻盤》銘文言“上帝降懿德”于文王,使他“匐有上下,合受萬邦”。[⑩]

        ?

        臺灣學(xué)者楊儒賓先生認為,在周初的文獻中,文王形象相當清晰,他不斷地被朗誦、被征引、被視為圣王的化身,他的影響無遠弗屆……文王在周代歷史以及儒家傳統(tǒng)中應(yīng)當居有特殊的地位。西周文獻時常追溯先王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但沒有一位先王比得上文王受到那么深忱的懷念。文王不管在政治意義上,或是文化意義上,都是周王朝的奠基者”。[11]

        ?

        趙法生研究得出結(jié)論,周代諸王中,對于西周立國貢獻最大的是文王。文王身上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政治品德,給周公等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構(gòu)成西周思想核心的德,不是指這種無價值規(guī)定性的德,而是另一種德:文王之德。[12]

        ?

        沃格林在《天下時代》一書中概括中國歷史經(jīng)驗提到的三項原則之一,是“根據(jù)德(通常被譯為“德性”或“力量”)來建構(gòu)歷史。德是秩序的神性實質(zhì),能通過杰出祖先的功績而在一個家族中累積增長達到一定程度后,這個家族便適合行使社會統(tǒng)治者的功能。”[13]這很符合符合周文王那個時期的發(fā)展特點,甚至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具備這一特征的時期。

        ?

        二、文王之德的主要方面

        ?

        文王可說是歷史記載的全德之人,摘其要者,文王之德可概括為八個方面:

        ?

        (一)敬天

        ?

        多位學(xué)者研究得出結(jié)論,“天”是周人的發(fā)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至深至遠的“天”之觀念,是周人的創(chuàng)造。據(jù)現(xiàn)有文獻,周人在文王的時代,已視天為在上神明,經(jīng)過武王、周公時期的發(fā)展,周人“天”的觀念在西周早期臻至成熟。[14]周文王主要是對天的敬畏和天道的遵循,以德配天的德行,得到天的信任器重,這在歷史文獻多處可見。如《君奭》:“在昔上帝割(曷)申勸寧(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薄段暮钪贰拔r上帝,集厥命于文王?!薄妒穳ΡP》“曰古文王,初和於政,上帝降懿德大,匍有上下,?受萬邦”?!对娊?jīng)·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薄洞笱?·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天監(jiān)在下,有命既集……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薄洞笱拧せ室印贰暗壑^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o:p>

        ?

        由原始農(nóng)業(yè)文明所決定,周文王敬天,首先是對以天象為主的自然規(guī)律的敬畏,但也有順天而為的智慧參與,據(jù)北京大學(xué)在周原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陜西省水利博物館展示,在周原和西周的豐京,都有人工的水利設(shè)施。二是虔誠向天祈禱。周文王建筑靈臺,可以說是周文王感知和祈禱上天的圣臺。很多人認為這是迷信,但筆者2017年在終南山下聽香港理工大學(xué)原校長潘宗光演講,潘宗光通過論證肯定的說,法神取雨是科學(xué)。他的道理好像是,取雨是人間的取雨意識與天上雨個意識對接后的結(jié)果,我淺薄理解,類似于量子糾纏。三是從自然出現(xiàn)的異象中,反思自己作為一國之君的過失,然后下決心改過。這應(yīng)該是周文王做的最好的。如周文王在“蒞國八年,夏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中反思到“夫天之道見妖,是以罰有罪也,我必有罪,故此罰我也。”[15]以后的董仲舒將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天人感應(yīng)”,用以告誡漢武帝,但那是近1000年以后的事了。

        ?

        需要說明的是,在有關(guān)西周的文獻資料中,有許多涉及“天”的文誥或其他表達,用“天命靡?!闭f明武王伐商、建立周朝的合法性,說明“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道理,更有對后輩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告誡?!案邓鼓隁w納“周誥”理論,“凡求固守天命者,在敬,在明明德,在保人民,在慎刑,在勤治,在毋忘前人艱難,在有賢輔,在遠檢人,在秉遺訓(xùn),在察有司;毋康逸,毋酣于酒,事事托命于天,而無一事舍人事而言天,祈天永命,而以為惟德之用”(傅斯年,1952:Vol.III,92-99)。”[16]但這些都是周文王以后出現(xiàn)的。

        ?

        (二)敬老

        ?

        敬老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首要和堅守最好的美德,這個美德的自覺堅守和擴大,是從周文王開始的。

        ?

        周文王的敬老首先是孝敬父母?!抖Y記·文王世子》記載:“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nèi)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nèi)豎曰:‘安?!耐跄讼?。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jié),則內(nèi)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腹膳,然后亦復(fù)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應(yīng)曰:‘諾?!缓笸?。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边@些無微不至的孝敬行為,似乎有點過于謹小慎微,但說明了文王孝敬之心的真誠。

        ?

        周文王的敬老,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懷。孟子評價文王,“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dǎo)其妻子使養(yǎng)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薄渡袝髠魇枳C》春子曰:“昔者衛(wèi)聞之樂正子曰:文王之治岐也,五十者杖于家,六十者杖于鄉(xiāng),七十者杖于朝,見君揖杖。八十者杖于朝,見君揖杖。君曰:趣見客,毋俟朝。以朝乘車端輪,御為仆,送至于家,而孝弟之義達于諸侯。九十杖而朝,見君建杖。君曰:趣見,毋俟朝。以朝車送之舍。……此文王之治岐也。君如欲行孝弟之大義,盍反文王之治岐?”[17]

        ?

        周文王養(yǎng)老,借鑒了前朝幾代經(jīng)驗,又有結(jié)合國情的發(fā)展,《禮記·王制》載:“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o:p>

        ?

        文王時期的“西伯善養(yǎng)老”,為西周贏得了“天下有善養(yǎng)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的凝聚力。孟子舉例,“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偌q,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盵18]

        ?

        (三)克己

        ?

        克己的表現(xiàn)首先是勤政?!吨軙ご笳a》稱“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楚語·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左史倚相曰:“《周書》曰:‘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萦谛∶?,唯政之恭。’文王猶不敢驕?!?o:p>

        ?

        克己的重要表現(xiàn)是擔當?!俄n詩外傳·卷三》載:昔者周文王之時,蒞國八年,夏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有司皆曰:“臣聞:地之動,為人主也。今者、君王寢疾,五日而地動,四面不出國郊,群臣皆恐,請移之?!蔽耐踉唬骸澳魏纹湟浦??”對曰:“興事動眾,以增國城,其可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道見妖,是以罰有罪也,我必有罪,故此罰我也。今又專興事動眾,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不可以之。昌也請改行重善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遂謹其禮節(jié)祑皮革,以交諸侯;飾其辭令幣帛,以禮俊士;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有功。遂與群臣行此,無幾何而疾止。這種“我必有罪”的反思和改正,歷代君王絕對很少,彌足珍貴。

        ?

        善于納諫。文王曾說,“惟仁人能受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19]。又有記載,有人告訴老百姓怨恨咒罵文王時,文王則更加敬慎自己的行為;有人舉出過錯則自覺承認,而不是惱羞成怒。[20](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眲t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痹嗜魰r,不啻不敢含怒)孔子曾稱贊文王:知任其過,其興也勃焉。過而改之,是不過也。[21]

        ?

        文王善于總結(jié)汲取前朝的歷史教訓(xùn)。《尚書·酒誥》中周文王自述:“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

        ?

        (四)親民

        ?

        1、文王親民得民心。孟子有句名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22]哲學(xué)家趙汀陽則論證:對于制度的合法性的證明來說,“民心”比“民主”更為正確?;蛘哒f,民心才是關(guān)于制度合法性的證明, ……民心問題與民主問題的根本差異在于,民心是制度合法性的真正理由和根據(jù),而民主只是企圖反映民心的一個技術(shù)手段(還可以有其他的手段)。[23]文王是古老社會得民心的最成功實踐者。

        ?

        “懷保小民,惠鮮鰥寡”。文王曾告誡他身邊的要員:“余體民,無小不敬,若毛在躬,拔之痛,無不省。[24]孟子稱“文王視民如傷”。[25]《容城氏》稱“文王時故時而教民時,高下肥墝之利盡知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使民不疾。昔者文王之佐紂也,如是狀也?!蹦诱f文王,兼愛天下的廣大,好像太陽、月亮兼照天下,而沒有偏私。[26]

        ?

        為人民免受紂王炮烙之刑??!秴问洗呵铩ろ樏瘛份d:“文王處歧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里之地。文王載拜稽首而辭曰:“愿為民請炮烙之刑?!蔽耐醴菒呵Ю镏兀詾槊裾埮诶又?,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妒酚洝ぶ鼙炯o》也有同樣內(nèi)容的記述?!俄n非子·難二》載:文王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薄洞蟠鞫Y記·保傅》有:“是以國不務(wù)大,而務(wù)得民心;佐不務(wù)多,而務(wù)得賢臣。得民心者民從之,有賢佐者士歸之。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

        ?

        《墨子·二十八非命上》稱:昔者文王封于岐周,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則。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罷(通“疲”)不肖、股肱不利者,處而愿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吾則吾利,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俄n詩外傳·卷一》稱文王“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o:p>

        ?

        2、與民同樂。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对姟吩疲骸?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27]《說苑·君道》稱:“修文積恩為愛,積愛為仁,積仁為靈,靈臺之所以為靈者,積仁也。神靈者,天地之本,而為萬物之始也。是故文王始接民以仁,而天下莫不仁焉。文,德之至也,德不至則不能文?!薄犊讌沧印ぜ窝浴?,“曰文王之興,附者六州,六州之眾,各以子道來,故區(qū)區(qū)之臺,未及期日而巳成矣?!?o:p>

        ?

        齊宣王問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28]孟子對梁惠王談話時強調(diào)“與民同好”“與民同樂”,都是以文王的德行為例的。

        ?

        3、關(guān)懷弱勢群體。墨子·兼愛中》說:“昔者文王治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有所雜于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長。”

        ?

        《孟子·梁惠王下》稱“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o:p>

        ?

        《呂氏春秋.孟冬紀》記載了文王澤及髊骨感天下的事:“周文王使人掘地,得死人骸。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耐踉唬骸刑煜抡?,天下之主,今我非其主邪?’遂令吏以衣棺葬之。天下聞之,曰:‘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晚出的劉向《新序·雜事第五》也有記載。唐代白行簡作《文王葬枯骨賦》以表其事感其德。據(jù)說到兩千多年后的明朝,當?shù)厝藗優(yōu)榧o念文王這一大愛精神,表達對亡靈的敬仰,在棺葬髊骨的地方堆起土冢,(當?shù)厝朔Q“枯骨?!保┻€建有廟宇,門匾為枯骨冢,并有冢碑。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村里人每年都有祭拜。

        ?

        4、重視發(fā)展經(jīng)濟。文王在繼位治岐期間,對內(nèi)行即劃分田地,讓農(nóng)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guān)稅;有蓄,以刺激勞動興趣。[29]后遷于程,又自程遷于豐,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程發(fā)生旱災(zāi)。豐國位于終南山下,灃河沿岸,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好,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至今仍是高產(chǎn)糧田。成熟于西周的井田制,就是當時調(diào)動和保護農(nóng)人勞動生產(chǎn)積極性的有效措施。

        ?

        (五)為國以禮

        ?

        為國以禮,[30]是孔子說給弟子的??鬃拥臑閲远Y也許是來自對周文王治國經(jīng)驗的啟發(fā)。

        ?

        《周本紀》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彼爝€,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楊寬先生認為“虞芮質(zhì)厥成,文王蹶其生?!笔钦f兩國結(jié)好的書契終于制成,因此文王的行動感動了貴族,許多人都來歸附,歸來了許多捍衛(wèi)國家之臣。[31]善待鄰國,是周文王為國以禮對外的體現(xiàn)。《詩經(jīng)·大雅·綿》描述文王秉其仁德,以禮事夷,雖然周人在開疆辟土的過程中無法平息混夷的怒氣,但文王仍不失風(fēng)度地以禮恤問混夷,最后混夷終于臣服于周。孟子在回答齊宣王“交鄰國有道乎?”時,曾例舉文王事昆夷(包括湯事葛)說明,“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32]《帝王世紀》稱:“文王受命四年,周正丙子,混夷伐周,一日三至周之東門,文王閉門修德而不與戰(zhàn)?!薄对娊?jīng)·大雅·皇矣》稱:“帝遷明德,串夷載路”。鄭箋認為,“串夷即混夷,西戎國名也。路應(yīng)也,天意去殷之惡,就周之德,文王則侵伐混夷以應(yīng)之?!薄逗鬂h書·西羌傳》說:“及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o:p>

        ?

        文王也曾興師動眾,但屬正義之師?!对娊?jīng)·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洞笱拧の耐跤新暋罚骸拔耐跏苊?,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文王烝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衛(wèi)國北宮文子說:“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左傳·僖公十九年》記宋國子魚說:“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召降,退修教而復(fù)伐之,因壘而降?!?o:p>

        ?

        顧頡剛認為,周文王晚年雖多征伐,但仍然將修德滲透在用兵之中。諸如伐密之戰(zhàn),其時文王大可借密須攻阮、共兩國待兩相削弱之際將三國一齊取下,但他選擇除強助弱,以此宣示自己并非逞勇好殺之輩,反而向諸侯展示了今后周家取天下能帶來的強不欺弱、大不凌小的和平前景,這與窮兵黷武的商紂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33]

        ?

        (六)中道

        ?

        中道后發(fā)展為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的古老智慧,這一智慧的最早開啟者是周文王。

        ?

        1、中道首先體現(xiàn)在《易經(jīng)》八卦中。在《周易》記述中,只有處于“執(zhí)中”位,才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兇”,從而促進陰陽之“氣交”,“贊天地之化育”,達到“中和”之境界。從詮釋六十四卦卦辭的《彖傳》可以看出,六十四卦含有豐富的中道智慧或思想,其中有明確“中”表述的40卦,含有中意思的12卦,合計52卦。在中的表述中,大多是對處于剛位的評價、分析、告誡和規(guī)范,如“剛?cè)崾冀欢y生,動乎險中”“亨行時中”“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剛來而得中”“剛中而應(yīng)”“剛中而志行”“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yīng),君子正也”“大中而上下應(yīng)之”“剛中而應(yīng),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中正以觀天下”“得中而應(yīng)乎剛”“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剛中而應(yīng),故聚也”等;含有明確中意思(多用當位、止、正、節(jié)表述)的如,“坤厚載物”“卑而不可逾”“巽而止”“文明以止”“能止健,大正也”“順而麗乎大明”“剛當位而應(yīng),與時行也”“大者正也”“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進以正,可以正邦也)“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剛?cè)嵴划斠病薄V械奶卣骺梢詮亩鄠€方面開出,如地理意義的中間,如“何尊”中的“宅之中國”。方東美先生在“專論“皇極大中””,認為 “極”之一字,其具體原義但指某建筑物之“主棟”或“屋極之中”,或某房屋之“屋脊”,進而逐漸引伸出諸如“中”、“中央”、“中心”等七個方面抽象義。[34]

        ?

        2、《帛書<衷>篇斷裂缺行問題考論》[35],認為《衷》篇名之“衷”,當讀為“中”。孔子認為易學(xué)的核心思想,是剛與柔、文與武、動與靜的均衡適中,顯然是“中道”思想。

        ?

        3、文王《保訓(xùn)》的核心思想是“中”。周文王在位五十年時候患重病,預(yù)感到將要離開人世,于是在戊子這一天召來太子發(fā),講了守中的歷史智慧: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縱自己。

        ?

        需要指出的是,文王的中道,有地理空間意義,但更是心靈意義和道德意義,如《中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之皆中節(jié)謂之和”。

        ?

        (七)尊賢

        ?

        聚賢尊賢,不拘一格網(wǎng)絡(luò)天下人才,是周文王實現(xiàn)西周強大的關(guān)鍵措施。

        ?

        《史記·周本紀》說:“太顛、閎天、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蔽耐跤萌瞬痪幸桓?,沒有種族的偏見。周公評價“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盵36]楊寬分析文王重用的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和南宮括等五位大臣,其中只有虢叔是周族的人,其余四人都是別族投奔來的。[37]“文王也還接受和重用了一批前來投奔的殷的貴族知識分子。”“從文王開始,周已經(jīng)建立了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制,政權(quán)機構(gòu)比較健全了。同時對開拓的領(lǐng)土也很注意治理?!盵38]

        ?

        在《詩經(jīng)·大雅》中,多處可見對文王舉賢授能、擢育英才的贊頌?!洞笱拧の耐酢贩Q“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棫樸》贊美周文王善于舉賢授能、培育人才?!端箭R》第五章歌頌文王勤而無倦地培養(yǎng)人,大人、小孩都有所成就且享有美譽。墨子贊“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西土服”。[39]根據(jù)孟子記述,文王還啟用了紂王臣子膠鬲。[40]《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費仲說紂曰:“西伯昌賢,百姓悅之,諸候附焉,不可不誅;不誅,必為殷禍?!?o:p>

        ?

        周文王開始的分封制,也為賢人提供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

        (八)“帥型祖考之德”

        ?

        錢穆在《中國歷史精神》一書中多次提到:中國歷史精神之最可寶貴之處就是道德精神。[41]?“帥型祖考之德”,是對先祖高尚道德的堅守與遵循,體現(xiàn)了早期中國自覺的歷史道德精神的重要來源。[42]羅新慧在《周代的信仰:天、帝、祖先 》一書中,對西周“帥型祖考之德”的行為有具體分析和評價:“周人賦予祖先以德的內(nèi)涵,祖先是為有德者。正是依靠“帥型祖考之德”,即效法祖先之德,周人開創(chuàng)出了最早的成德路徑,找到了如何擁有德行的方法。周人通過祖先崇拜的形式,將更廣闊的人群納入到修“德”的范圍之中,為此后儒家發(fā)明德之自修、德之內(nèi)修奠定了基礎(chǔ)。”周人以繼承祖先之德自勵,此成為家法,盛行于西周社會。[43]

        ?

        對“帥型祖考之德”的傳承,周文王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性巨大貢獻,周文王首先繼承了先祖的美德,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明確寫道,“王季歷死后,其子文王姬昌,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雖然沒有更詳細的記載或考古資料證明,應(yīng)該是有根據(jù)的。古公亶父在“太任生昌,有圣瑞”后曾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44]周文王起碼從古公亶父那里聽說了很多有關(guān)祖先德行的生動感人故事,更有爺爺古公亶父與父親王季的言傳身教,這些對文王德德行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基礎(chǔ)影響。周文王的后輩,如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周康王、周平王等,又很好的繼承周文王的道德精神,使西周頑強的生存近300年。西周的青銅銘文中,正如于省吾先生所說“昭其德業(yè)光烈,傳諸子若孫,以享以祀,世守而永寶之。冀其拊循遺澤,奮發(fā)濯磨,趾美前徽而不墜也”,銘文中的“懿德”,學(xué)者們多根據(jù)傳世文獻,從古注釋家之說,將其理解為文王美德。祖先之德需要子孫效法祖先、模仿祖先,就是周人自矢的“肇帥型祖考之德”,意謂子孫敬敏地以偉大的祖考為效法對象,遵循祖考之行。周人通過遵循、效法祖考,就有可能獲“德”,成為秉“德”之人,這是西周時期人所發(fā)明的“修”德的重要途徑。[45]

        ?

        三、文王之德特征與天下意義

        ?

        習(xí)近平2013年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傳統(tǒng)天下智慧的現(xiàn)代表達,但怎么樣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樣發(fā)揮作用,文王之德可以提供諸多有益參考。如沃格林所說,“盡管這些洞見來自具體事件,出現(xiàn)在具體個人的意識中,但對所有人均為有效?!盵46]

        ?

        (一)不王而王的典范

        ?

        文王不是當時的天下共主,在不居于權(quán)力中心的情況下,依靠德行和德行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形成強大的無形道德精神凝聚力,收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影響,成為事實上的天下道德中心,仁愛中心,責任中心?,善良中心,正義中心(而不是權(quán)力中心,武力中心,更不是邪惡中心),實在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王者,往也。如芮、虞兩國為地權(quán)糾紛慕名而來西周,看到西周不同人們禮讓行為后的感動和慚愧,說明“惟德動天,無遠弗屆”[47]也如孔子所說,“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48]各諸侯國之所以選擇西周,是西周的德政帶來的良善和有序,是諸侯國在與殷紂王惡政比較中做出的選擇,而不是周文王說了多少動聽的漂亮語言。孟子評價周文王:“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盵49]

        ?

        蔣慶認為,“周在文王時,因施仁政天下三分之二歸往,……周當時就很小,只是做事仁道公義,天下歸心,所有分散的力量都歸攏他,他才慢慢強大起來,古人言“文武以豐鎬興”就是這個意思。”[50]

        ?

        沃格林也發(fā)現(xiàn):“王是天下的統(tǒng)治者。在原則上,他是通過文化之德而統(tǒng)治的。”他比較歸納了兩套截然不同發(fā)展路徑,“有兩套符號發(fā)展出來,與天下、文、德、王”這個系列相對應(yīng)的,是“國、武、力、霸”這個系列。”[51]沃格林還寫到“在中國的所有歷史記憶中,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同屬于‘百姓’這一禮儀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將自身理解為天下,而一個成為王的首領(lǐng)則是該共同體在禮儀上的首腦?!盵52]這雖然不符合中國的全部歷史,但符合西周先期不短時期的歷史,符合先秦儒家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或發(fā)展目標。

        ?

        中國要融入世界,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shè),就要借鑒文王“不王而王”的德行和智慧,發(fā)揮道德文化的無形影響力,形成文化凝聚力。

        ?

        (二)德行天下的典范

        ?

        趙汀陽認為,中國的基本精神在于“化”,并且關(guān)鍵是要以己化他而達到化他為己。[53]但“化”的根本條件是這個化具有超時空的普遍性,能夠為其他民族、地區(qū)或國家所認同,而不是自作多情的一廂情愿?!凹偃鐩]有普遍性,那就沒有人類,有的只是一個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物種的成員集合體;那就沒有人類的歷史,就像沒有貓類的歷史或馬類的歷史一樣?!?[54]

        ?

        “個體之德有別于集體之德。個體之德是一些個人所擁有的,他們或是身為‘祖先’,對家族的增長有貢獻,或是身為‘有德性的’統(tǒng)治者,在一段時間恢復(fù)了王朝的好運;集體之德是一個家族所擁有的,這個家族通過累積下的增長而走向王位。接下來,德已獲得必要增長的家族如果獲得上天的敕令或任命(亦即‘命’),便會上升到統(tǒng)治天下的地位,一個有著卓越功績的家族由于命而成為一個王朝。”[55]盛洪說:“中國的天下體系很重要的一點是文化體系,我覺得這一點特別重要。天下體系的核心我覺得是它不僅有一個最高的權(quán)威,關(guān)鍵在于這個權(quán)威是道德最高尚的 ”[56]

        ?

        前輩許倬云在他的《西周史》中寫道:“周人以蕞爾小邦,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都遠遜商代,其能克商而建立新的政治權(quán)威,開啟了中國人道精神及道德主義的政治傳統(tǒng)?!薄拔髦芪幕粩鄶U散,其文化的同化力也極為強大。”“周人的世界,是一個‘天下’,不是一個‘大邑’;周人的政治權(quán)力,摶鑄了一個文化的共同體。周人克商,又承認商人曾克夏。這一串歷史性的遞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個文化秩序的延續(xù)。這是周人‘華夏’世界的本質(zhì)。中國人從此不再是若干文化體系競爭的場合。中國的歷史,從此成為華夏世界求延續(xù),華夏世界求擴張的長篇史詩。”[57]周文王為這個文化共同體的摶鑄和華夏世界延續(xù),打下了很好道德基礎(chǔ)。文王靠德化天下,或德文化化天下。

        ?

        周文王的德文化具有普世意義,完全可以超越西周,為任何一個文化區(qū)域接受;當然也可以接受任何一個區(qū)域的普遍性文化內(nèi)容,只是由于西周后期的當權(quán)者的文化背叛和衰落,人們不再提起。這也才有了孔子“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的感慨。

        ?

        但從歷史看,以天子的身份推行或推廣一種文化,往往會因為天子道德、思想分歧或手段缺陷的問題,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從而弱化了文化效果;即使擴散,也多局限在官僚各層次或在官僚層次被大打折扣,人為阻隔了文以化人的普遍性效果。在當代,還有如何發(fā)揮社會力量的問題。

        ?

        西周以至于后來的帝制時期,中國社會縱向構(gòu)成官與民兩個層次,以此形成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代表統(tǒng)治者的官處于教化的地位,民處于被教化的地位。國家的道德建設(shè)主要由以國君為首的官來承擔?,F(xiàn)代社會,則有一個參與廣泛、分布很廣、組織活躍、力量強大、影響很大、成長很快的社會組織及其他民間力量;尊重、發(fā)揮好非官方組織的教化作用,效果可能會更好。但目前官方在思想認識和調(diào)動方式上都很不夠。除非倫理規(guī)范帶有強制約束性外,道德教育要堅持以化為主,堅持多樣性,尊重人們的信仰選擇,避免把道德育變成道德綁架或令人反感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

        ?

        中國在參與德化天下的世界行動中,目前存在問題可能更多。中國是一個文化自信的古老民族。文化自信內(nèi)涵豐富,涉及藝術(shù)、宗教、制度、民俗等諸多方面,但首先的,恐怕是以德性和德行為主的道德文化自信。這種自信首先和主要的則是個人始終如一的堅守和踐行,用身體力行的德行給別人做出樣子,然后潛移默化的推而廣之,文化更大范圍的更多人們,乃至為更多國家所認同,成為世界德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就此,中國在看到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還要看到歷史文化傳統(tǒng)自身的缺陷(如專權(quán)、勢利、奴性、封閉等)及其帶來的國民性格、意識形態(tài)、制度規(guī)范等多方面的問題。

        ?

        (三)開放發(fā)展的典范

        ?

        文王之德具有開放性。周人雖居西部,起初還是撮爾小邦,但后期能夠發(fā)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與文王開放的胸懷和手段無不關(guān)系。周文王應(yīng)該是這樣一種胸懷:只要以人民福祉為目的,持開放態(tài)度,對一切外來文化都會接受,都會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輸入而實現(xiàn)不斷的發(fā)展。周文王堅守和繼承了農(nóng)業(yè)文明的優(yōu)點,但同時吸收了游牧民族和殷商文化的特點。有前輩學(xué)者研究指出,“周人自身既有古老的農(nóng)業(yè)文化傳統(tǒng),當然也容易同他們攜手相處,經(jīng)營共同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由周的氏族組織‘維新’而來的國家政權(quán)并不絕對排斥外族,相反,還要吸收其馴順而富有才干者,讓他們擔任一定的公職?!盵58]根據(jù)周文王的境界和胸懷,可以肯定的說,周文王雖然會堅守農(nóng)業(yè)文明的優(yōu)點,但對給人民帶來福祉和社會發(fā)展的海洋文明進入,一定會持歡迎合作的態(tài)度;如果周文王了解同個時代古希臘等文化的發(fā)展,一定會開放接納甚至主動學(xué)習(xí)……如趙汀陽所言:“在古代中國,人們所感覺到的或?qū)嶋H上知道的“世界”非常有限,但天下概念本身卻事先就意味著至大無邊的世界,并不依賴著關(guān)于實際世界的經(jīng)驗知識。”[59]?文王和西周是開放的,先秦國家在治理上基本上也都是開放的。

        ?

        但秦始皇實行帝制以后的兩千多年,由于皇權(quán)的天朝心態(tài),盲目自信和擔心恐懼心理,客觀上限制了朝政的視野,某些時期甚至用病態(tài)心理拒絕世界文明進入,有些至今仍頑固存在,成為中國開放的心理障礙和阻力。

        ?

        在地球村已經(jīng)形成的情況下,中國作為村里落的一個成員國,更要學(xué)習(xí)文王謙恭的開放心態(tài),自覺學(xué)習(xí)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汲取現(xiàn)代文明的成果,彌補自己的短處,豐富和完善國家的治理理念和制度;遵守地球村規(guī)則,成為地球村里善的形象;再用善的智慧和方式,為地球村善化與和諧做出貢獻。文化的過程是平等的、善意的、柔性的、隨緣、對話式的;而不是盲目自信,指手畫腳;更不是叫花子式的死乞賴臉,不能惹人反感,更不能別有用心借機搞勢力擴張,攻城略地。

        ?

        (四)“把自己事辦好”的典范

        ?

        這里的“把自己的事辦好”,源自于國家主席習(xí)近平的兩次講話。2017年12月1日,習(xí)近平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提出:“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022年7月26日至27日,習(xí)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lǐng)導(dǎo)干部專題研討班講話中又指出,“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天下”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符合中國國家發(fā)展的歷史邏輯,《四書》之一的《大學(xué)》,就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的歷史智慧。習(xí)近平把國家的事辦好,應(yīng)理解為首先把人民的事辦好,讓人民安居樂業(yè);建設(shè)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使中國成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要文化天下,首先要文化中國。

        ?

        周文王發(fā)展西周的經(jīng)驗,為當下中國提供了很好的歷史參考:通過個人修德和德化,形成了一個親民勤政的官僚服務(wù)系統(tǒng)或社會治理系統(tǒng),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各得其所;關(guān)愛老人和弱勢群體撫恤,使人民熱愛他的國家,擁戴周文王的領(lǐng)導(dǎo);通過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的發(fā)展,使西周不斷強大;通過國家良好風(fēng)氣和國力不斷強大的形象,為其他邦國所向往。

        ?

        盛洪在與蔣慶對話中提到,王道的重要方面,是對內(nèi)的王道,輕徭薄賦,施行仁政,使內(nèi)部老百姓有激勵從事生產(chǎn),提高社會的生產(chǎn)效率。孟子講“百里可王”,就是施行仁政,四方百姓歸附于我。如果實施王道和仁政的話,其實會使這個社會更為強大。蔣慶談到,“講王道首先要發(fā)展生產(chǎn),要解決人民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需要,要使老百姓有恒產(chǎn)。同時還要在政治上實行禮治,要教化百姓,要得到國人人心的認同。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明確產(chǎn)權(quán),讓人民有一個自由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有體面的物質(zhì)生活和基本生活保障;讓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有健康的宗教生活;治國要遵循圣人之道,要選賢舉能尊重士大夫,統(tǒng)治者自己也要修身。”“我們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文化,又怎么讓別國了解我們的文化?我們自己國內(nèi)還沒有實現(xiàn)王道的內(nèi)政理想,又怎么向美國講王道?王道的起點是在國內(nèi)以仁義治天下,我們做到?jīng)]有?按照儒家的王道標準,我們的經(jīng)濟是否富了?富中是否有義了?富后是否教了?我們的政治是否公正了?是否公開了?是否合理了?是否清明了?是否廉潔了?是否符合圣人之道了?”[60]這些都可以從周文王的德行上找到借鑒。文王德行及其不懈勤努力,都是為了人民利益,最終也確實發(fā)展了人民利益,使西周走向民富國強。

        ?

        今天的中國,首先要用周文王超常智慧和高尚道德,讓人民首先富裕起來,把全國人民凝聚起來,讓其他國家刮目相看,翹首以待產(chǎn)生向往。

        ?

        對中國目前的問題,首先要認識到它的存在,檢討它的表現(xiàn)、危害和根源,積極尋找對策。例如,如何用周文王勤政為民的擔當,解決目前仍普遍嚴重存在的領(lǐng)導(dǎo)和公共服務(wù)機關(guān)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特別是一把手權(quán)力任性、橫行霸道,勞民傷財,徇私枉法,貪污腐敗等問題。如何用“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智慧,糾正和避免決策和管理上的折騰問題,避免好大喜功(或別有用心)的大拆大建和其他造勢工程、形象工程。如何把“西伯善養(yǎng)老”“人不獨親其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懷用于國家今天的養(yǎng)老保險,解決至今在公職人員、工人和農(nóng)民退休待遇不公平問題,特別是農(nóng)民被另眼相待的問題。如何用“和而不同”“和生萬物,同則不繼”的理念,解決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不同信仰、不同地域人們的自由選擇和表達問題,尊重不同人們的表達權(quán)力和合理訴求。如何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胸懷,給人民充分有效的知情權(quán)、表達權(quán)、監(jiān)督權(quán),真誠回答人民的關(guān)切,及時解決改革發(fā)展中出現(xiàn)和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涉及老百姓權(quán)益的問題。

        ?

        目前的現(xiàn)狀是,我們對正面做法和成績的闡釋十分及時,近乎陶醉,但對傳統(tǒng)型的存在問題甚至是致命的問題,卻認識分析不夠,或視而不見,或麻木不仁,或人為掩飾有意回避,甚至視糟粕為精華,視丑為美,誤惡為善,以至于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中國的健康發(fā)展,也讓其他國家感到害怕和擔心,為自己走進天下、加入人類命運共同體人為設(shè)置了障礙。

        ?

        (五)修身為本的典范

        ?

        《大學(xué)》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的經(jīng)典名言。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路徑是,國君通過修身,承擔起齊家和治國的責任和具備齊家治國的能力,完成齊家治國的任務(wù),再把自己融入天下的大世界,使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成為天下的一員,為天下大同,天下和平做出積極的貢獻。

        ?

        《呂氏春秋》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孟月和《禮記·月令》中,都對天子在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自然狀態(tài)和天體運行下,坐什么車、住在哪里,穿什么衣、說什么話,做什么事以及不能做的,有近乎刻板的規(guī)定,并有做不到或違反規(guī)矩可能引發(fā)后果的警告。這可以說是對天子部分行為的強制規(guī)定。盡管實際做的是另一回事,但畢竟有章可循。至于曾經(jīng)為一些人津津樂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是有人民對西周晚期最后一個昏王(周幽王,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不公平勞役不滿的無奈表達和發(fā)泄,而不是心悅誠服的接納或擁護;也不是那一個天下共主的自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能是后來某天子的野心或陶醉,但從來就不是歷史事實(五服的統(tǒng)治方式,可以說明當時的“王朝”與不同距離勢力范圍的關(guān)系處理原則)。沃格林也看到,“在古代,天下優(yōu)先于統(tǒng)治者;如今的秩序則顛倒過來……”[61]

        ?

        周文王可以說是從我做起,身先士卒修身的歷史典范。西周的強大,首先得益于文王近乎全德的德行以及以他為主的朝廷官員道德行為。以上文王之德的八個方面具體內(nèi)容,就能說明問題。閱讀歷史文獻,看不到周文王對權(quán)力的貪欲,看不到耀武揚威,看不到橫行霸道或歷史上其他君王常年的惡習(xí)。

        ?

        文王的德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他不是天子,沒有對天下發(fā)號施令的權(quán)力?;也不是卿大夫,不能向國王或天子諫言;他主要是依靠言傳身教,感動身邊的重要人物,由這些人物口耳相傳,代代相承,再德化更多的人們。文王之后,由于德將不德,不仁不義的行為在統(tǒng)治階層普遍出現(xiàn),才出現(xiàn)周公制禮作樂,以此約束和規(guī)范君王和官僚體系人們的行為。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盵62]

        ?

        但也要看到,當時的周文王還是有很多局限的,如周文王有很多特權(quán),黎民則處于被奴役的地位,缺乏基本的人權(quán)和自由,甚至生存得不到保障,這種君王有特權(quán),人民無保障的現(xiàn)象,至今頑固存在,構(gòu)成今天官僚主義特權(quán)的思想根源。

        ?

        從2014年開始十多年來,國家主席習(xí)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講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個方面?!辈簧俚胤筋I(lǐng)導(dǎo)人也有類似的重要講話。目前體制下下,主要領(lǐng)導(dǎo)人的德行,對這個地方的道德建設(shè)和社會風(fēng)氣,特別是公共服務(wù)機關(guān)人員的德行和地方的社會風(fēng)氣,具有直接的影響。我們目前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體現(xiàn),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差距明顯很大。其直接的原因,是我們的不少領(lǐng)導(dǎo)在重要講話后,身體力行很差,起了相反的帶頭作用,敗壞了社會道德風(fēng)氣。這些領(lǐng)導(dǎo),應(yīng)該繼承西周“帥型祖考之德”的傳統(tǒng),以周文王(包括其他德才兼?zhèn)洌谡槊竦念I(lǐng)導(dǎo)人)為榜樣,修正自己的德行,讓“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合和、求大同”自覺體現(xiàn)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上,進而在家庭、鄉(xiāng)里、邦國、天下的道德建設(shè)中發(fā)揮化導(dǎo)作用。如《老子》所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盵63],

        ?

        從中國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看,由于天賦、教育、經(jīng)驗、環(huán)境等原因,前任君王的德行很難被他以后的繼承者遵循,隔不長時間(幾代或一代),君王中就會出現(xiàn)一個懈怠墮落,追求享受,專權(quán)霸道、爭權(quán)奪利或昏庸無能、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導(dǎo)致朝政衰敗,人民受苦,最后被改朝換代。商朝之所以被推翻,除與包括紂王在內(nèi)的四朝帝王或王室腐敗無能有直接關(guān)系。文王之德也并沒有為以后的每個周王持續(xù)繼承。西周雖有“刑錯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也有周穆王的開疆擴土和周宣王的中興之舉,但實際從周昭王(公元前995——977年在位))南征遇難開始的200多年,就進入動蕩時期,出現(xiàn)周厲王被逐出客死他鄉(xiāng),平民暴動,周幽王被殺死,周平王無奈東遷洛陽后大權(quán)旁落等敗象。

        ?

        為此,要尋找一套辦法,把周文王等明君身上具有超時空普遍意義的德行,轉(zhuǎn)換為對擁有國君權(quán)力的每個領(lǐng)導(dǎo)人的強制規(guī)定,轉(zhuǎn)化成一種具有硬約束性質(zhì)的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并由公民和相應(yīng)權(quán)利機關(guān)進行監(jiān)督,對行為惡劣或不以為然的領(lǐng)導(dǎo)人進行相應(yīng)查處,使任何地方、任何級別的領(lǐng)導(dǎo)在任何時期,都必須做和不得不做,而不是由領(lǐng)導(dǎo)人憑個人意愿,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趙汀陽曾寫到,“天下體系的最基本責任就是以制度權(quán)力去限制人類無法承擔后果的逆天行為,特別是后果不可控制的技術(shù)冒險或政治冒險,這是為了保證人類的生存安全?!边@對今天中國的領(lǐng)導(dǎo)人修身,很有針對性。[64]不僅要查處腐敗分子,更要把預(yù)防和防止腐敗作為根本任務(wù),加強教育,警鐘長鳴,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避免和挽救更多的領(lǐng)導(dǎo)人成為被查處的“老虎”。中國的所有文化人,都要有儒家士大夫“以道事君”,仗義執(zhí)言的精神,承擔起為民請命,捍衛(wèi)公平正義的義務(wù),敢于挺身而出,犯顏直諫,給領(lǐng)導(dǎo)提出意見和建議。

        ?

        與此同時,“文王”與現(xiàn)代文明違背的特權(quán)要全面徹底取消,而現(xiàn)代公民的享有的權(quán)利則應(yīng)得到充分尊重。參照現(xiàn)代文明國家的成熟做法:國王由為民做主的主人轉(zhuǎn)化為人民服務(wù)公仆;國家大事由國王個人說了算到人民說了算;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由以朝廷為中心到以人民為中心,國家圍繞人民的發(fā)展需要做好服務(wù)工作。這個轉(zhuǎn)變帶有顛覆性,但“文王”別無選擇,必須這樣做。依法治國主要是依法規(guī)范政府行為,首先是依法治君,把“文王”置于法律的嚴格約束之下?!耙兰o依法設(shè)定權(quán)力、規(guī)范權(quán)力、制約權(quán)力、監(jiān)督權(quán)力”,[65]“讓人民監(jiān)督權(quán)力,讓權(quán)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里”,[66]“決不允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quán)?!盵67]

        ?

        (六)“三不朽”的典范

        ?

        “三不朽”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魯國叔孫豹與晉國范宣子就何為“死而不朽”討論中,叔孫豹的經(jīng)典表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币院蟮牟簧俚赖吕硐虢逃蛉松非?,都把“三不朽”作為人生目標。

        ?

        過去人們評價中國歷史上的三不朽人物,多提到孔子、王陽明與曾國藩。以上三位確實構(gòu)成歷史上三不朽的風(fēng)范,但實際上應(yīng)該遠不至于以上三位,而周文王無疑應(yīng)該是中國歷史上“三不朽”的第一人。

        ?

        立德,文王可以說是歷史上的君王中,德行最自覺、踐行最認真,道德形象最好,道德影響最大的圣者,他敬老、克己、親民、中道、尊賢、禮讓等德行,永遠值得今天和以后的大小領(lǐng)導(dǎo)乃至每個人學(xué)習(xí)。

        ?

        立功,文王從西部的蕞爾小邦起家,憑借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贏得民心,贏得諸侯國歸附,最后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宗主。這一歷史創(chuàng)舉,恐怕世界歷史上也難有其二。

        ?

        立言,文王的立言,除散見于《尚書》《逸周書》《國語》等傳世文獻記載外,最大貢獻是推演六十四卦及其蘊涵豐富智慧的《易經(jīng)》?!兑捉?jīng)》歷來被尊為群經(jīng)之首,給以后的智者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啟示和想象空間,給不同領(lǐng)域、不同職業(yè)、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人們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近乎神秘的智慧指導(dǎo)。

        ?

        需要申明的事,在我們這個官本位文化至今十分濃厚且無所不在的社會,文王首先之德對領(lǐng)導(dǎo)人特別是處于權(quán)力高層的領(lǐng)導(dǎo)人,有對號入座的道德啟發(fā)意義,甚至可以構(gòu)成人們評價領(lǐng)導(dǎo)德行歷史標準。但文王德行的內(nèi)容,同樣可以用于每一個人的德行遵循。錢穆先生曾對人生三不朽做過分析,認為立功立言受到權(quán)力、知識、環(huán)境等條件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但立德完全可以成為一個人的自主選擇?!笆聵I(yè)要看機會,哪能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大事業(yè)的呢?哪能每個人都著書立說成大學(xué)者的呢?所以中國觀念中之立德、立功、立言,‘德’為首,‘功’‘言’次之?!薄爸挥械赖戮?,是人人所具有,而又是人人所喜歡的?!薄安恍嗟纳?,不單是大圣大賢可以獲得,人人都可得。孟子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罡叩娜松?,誰都可得?!薄暗赖戮袷菬o條件的,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可以發(fā)揮?!盵68]全中國每個人都學(xué)習(xí)文王之德,都有發(fā)自德性的自覺德行及其德行帶來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氣象,就都有可能成為有德行的“文王”;進而善化人際關(guān)系,啟發(fā)和帶動更多身邊人行善;中國就可能成為人人有“文王德行”的天下道德王國,所謂“六億神州盡舜堯”。中國以強大的國力,很高的國民素質(zhì),良好的道德形象,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shè),就一定會引來全世界的刮目相看,乃至尊重向往或積極主動合作。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shè)中,一定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

        作者:長安人文研究所所長,長安西周文化研究會顧問
        ?
        電子郵箱:xudaming1953@163.com
        ?
        [①]?《逸周書·柔武解》
        ?
        [②]?《逸周書·大開武解》)
        ?
        [③]《逸周書·小開武解》
        ?
        [④]《逸周書·五權(quán)解第》
        ?
        [⑤]《公羊傳·文公九年》
        ?
        [⑥]《韓非子·五蠹第》
        ?
        [⑦]?羅新慧,《周代的信仰:天、帝、祖先》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第218頁
        ?
        [⑧]《孟子·離婁上》《滕文公·章句上》
        ?
        [⑨]?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
        [⑩]?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中華書局,2014年7月,第85頁
        ?
        [11]?楊儒賓,《殷周之際的紂王與文王—新天命觀的解讀》,《深圳社會科學(xué)》2018年第2期
        ?
        [12]?趙法生,《殷周之際的宗教變革與人文精神》,《文史哲》2020年第3期
        ?
        [13](美)埃里克·沃格林,譯者葉穎,《天下時代》譯林出版社,2018年4月,第377頁
        ?
        [14]?羅新慧,《周代的信仰:天、帝、祖先》第24、30頁
        ?
        [15]《韓詩外傳·卷三》
        ?
        [16]?許倬云,《西周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9月,第123頁
        ?
        [17]《尚書大傳疏證》(清)?皮錫瑞 撰?/?吳仰湘 點校,中華書局,?2022年4月,第319頁
        ?
        [18]?《孟子·盡心章句上》
        ?
        [19]?《六韜·文幍》
        ?
        [20]?《尚書·無逸》
        ?
        [21]?《韓詩外傳·七十九)
        ?
        [22]?《孟子·離婁章句上》
        ?
        [23]?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xué)導(dǎo)論》,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23年9月第?20頁
        ?
        [24]?《尚書·無逸》
        ?
        [25]?《孟子·離婁下》
        ?
        [26]?《墨子·兼愛》
        ?
        [27]?《孟子·梁惠王上》
        ?
        [28]?《孟子·梁惠王下》
        ?
        [29]?顧頡剛,《國史講話》(上古)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2015年7月第1次印刷,第73頁
        ?
        [30]?《論語·先進》
        ?
        [31]?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328頁
        ?
        [32]《孟子?梁惠王下》
        ?
        [33]?顧頡剛,《國史講話》(上古)第84頁
        ?
        [34]?方東美,《中國哲學(xué)精神及其發(fā)展》中華書局,2012年6月第1版,第53頁
        ?
        [35]?劉彬,《帛書<衷》>篇斷裂缺行問題考論 》《周易研究》?2018年5期
        ?
        [36]《尚書·君奭》。
        ?
        [37]?楊寬,《西周史》第398?頁
        ?
        [38]?楊寬,《西周史》 第89頁
        ?
        [39]《墨子·尚賢上》
        ?
        [40]《孟子·告子下》
        ?
        [41]?錢穆,《中國歷史精神》(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6、8、9、121頁
        ?
        [42]?劉源,《試論西周金文“帥型祖考之德”的政治內(nèi)涵》,中國社會科學(xué)網(wǎng),2020年9月15日
        ?
        [43]?羅新慧《周代的信仰:天、帝、祖先 》第149、224、183頁
        ?
        [44]《史記·周本紀》
        ?
        [45]?羅新慧《周代的信仰:天、帝、祖先 》第183、213、217頁
        ?
        [46] [美]埃里克·沃格林,譯者葉穎,《天下時代》第?50頁
        ?
        [47]《尚書·大禹謨》
        ?
        [48]《孟子·公孫丑上》
        ?
        [49]《孟子·公孫丑上》
        ?
        [50]?蔣慶、盛洪,《以善致善》,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4年9月第139頁
        ?
        [51][美]埃里克·沃格林,譯者葉穎,《天下時代》第395頁
        ?
        [52]?同上,第43頁
        ?
        [53]?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xué)導(dǎo)論》,第10頁
        ?
        [54] [美]埃里克·沃格林,譯者葉穎,《天下時代》,第411頁
        ?
        [55] [美]埃里克·沃格林,譯者葉穎,《天下時代》,第400頁
        ?
        [56]?蔣慶、盛洪,《以善致善》,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4年9月,第133頁
        ?
        [57]?許倬云,《西周史》第125、317、327頁
        ?
        [58]?趙世超,《周代國野制度研究》(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第69頁
        ?
        [59]?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xué)導(dǎo)論》第40頁
        ?
        [60]?蔣慶、盛洪,《以善致善》,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4年9月,第144頁
        ?
        [61]?沃格林,《天下時代》,第411頁
        ?
        [62]?《老子·三十八章經(jīng)》
        ?
        [63]?《老子·第十七章》
        ?
        [64]?(趙汀陽《天下觀與新天下體系》《中央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2019年第2期。)
        ?
        [65]?《中共中央關(guān)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新華社,2021年11月16?日
        ?
        [66]?習(xí)近平,2014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的講話》,新華網(wǎng)
        ?
        [67]習(xí)近平,《在新的起點上深化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2019年2月28?日
        ?
        [68]錢穆,《中國歷史精神》, 第130、132、136頁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