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簡單的方式打開生命
作者:慶喜
來源:“石庵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九日己未
耶穌2024年6月24日
何謂學習?學,覺也。習,鳥數飛也。學,為知曉天地間的道理和覺醒內在的本性。習,在日用中實踐所學,篤行所知。學、習是知行合一的打開生命的方式。
“重走朱子路·磨練少年志”,14天文化徒步營,我們以最簡單的方式打開生命。
走出精氣神
一步一步走,走出真實的力量。
從馬夫的寒泉精舍遺址(朱子建的第一所書院)到考亭書院(朱子建的最后一所書院),250公里,大家整齊結隊,戴帽背包,舌頂上顎,關注內心,靜默地走。
時間在安靜的氛圍里,走得很快。輕快在靜默的專注中,慢慢生發(fā)。走在烈日下,走在叢林里,走在泥土上,走在蟬鳴中,腿酸了,背疼了,臉黑了,頭暈了,腳磨出泡了。大家卻分享:
“好苦,卻不覺得累?!?/span>
“感覺一下子就到了?!?/span>
“沒想到我能走下來?!?/span>
“今天,我用心走路了。感覺很輕松?!?/span>
“熬過第三天的艱難期,后面就輕松了。沒想到真的是這樣?!?/span>
“原來我還有這潛能?!?/span>
“我給自己定目標了,我要堅持到最后”。
當腳掌一步步結實地踩在土地上,當散亂在外的心緒收回到一呼一吸與內心,我們一點點感受到真實的力量。原來我真的可以做到,原來我真的有這個潛能,原來用心走路,真的輕快。
因為慢,所以有力量。因為靜,所以有力量。徒步,一種腳踏實地、靜默守真的學習方式。
在五夫鎮(zhèn),輪流講解朱子文化
一字一字學,學貴在己。
我們爬上云谷山,在晦庵草堂學習《白鹿洞學規(guī)》《朱子家訓》。經過胡巷,在五夫鎮(zhèn)學習《不自棄文》。辛苦跋涉后,在朱子教學的地方學習朱子的文章,似乎更容易進入狀態(tài)。大家切磋琢磨中,慢慢讀懂朱子,看見自己。他們說:
“很慚愧,我沒有做到做姐姐的本分”
“博學是學得越多,越謙虛;越謙虛,學得越多。這點,感受很深,自己不夠謙虛,總要去掩飾自己的不足,夸耀、粉飾自己?!?/span>
“朱子看到萬物都有用處,感嘆自己也要把自己的價值發(fā)揮出來,很佩服,希望自己也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并發(fā)揮出來”。
轉變習性需要經歷人事的磨練,這次只是種下一顆種子,發(fā)覺自己的價值和不足,生發(fā)出反省改進的意愿。種子能否生根發(fā)芽,在于能否在日常中持續(xù)下功夫。朱子一生下功夫在增進自我學業(yè)、修養(yǎng)自我德行上。所以,他說讀書是第二等事,第一等是明理修己。
學以為己,是朱子繼承興起的書院精神。學習,應是下功夫在己身。學習,應是為了生命的圓滿。
在云谷山上,輪流做早飯
一點一點做,是最好的開始。
開營前,書院師生先共學了《朱熹大傳》《蔡元定傳》《宋慈傳》《胡安國傳》等相關書籍。在共學中,朱子的形象更加飽滿,朱子有讀書、寫書的認真嚴謹,也有作詩、撫琴、品茶的雅趣。朱子也困頓、偏執(zhí)過,但他沒有停止過與師友的切磋琢磨,一點一點躬行,一點一點完善。這是讓人很感動的地方。
大家也在做中一點一點地看見自己,突破自己,而不是停留在各種念頭中。
比如一開營大家都很擔心自己的景點講解。但書院的同學,首先做了很好的典范。他們在各具特色的講解中加入許多自己的思考、體會,并嘗試融匯所學。六天的示范后,大家在五夫鎮(zhèn)分批講解各個景點時,不僅沒有先前的恐懼,而且都出乎意料,講解得很流暢。這是推開恐懼的第一步。
在五夫鎮(zhèn)和將口鎮(zhèn)的文化古村落尋寶與采訪,有的以為會很無聊或者很難。但當大家同心協(xié)力按圖索驥,找到指定景點時;當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從村民口中訪問到相關的掌故時;反倒覺得很充實、很有趣。有同學說,
“第一次感覺到有一個知識,是我自己想要,想學的,然后發(fā)自內心地去追求它。以前都是被迫學習?!?/span>
這是體驗“求學”的第一步。再像團隊找路標、爬樹、野炊、做竹筒飯,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第一次,都在做的過程中,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去做,一點一點地做,是最好的開始。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