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講壇第三期 :《公羊》《喪服》“為人后”辨析/賈逵論歷/《公》《穀》所存孔子親述傳文
來源:“春秋公羊讀書會”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七日丁卯
耶穌2024年7月2日
春秋學講壇第三期紀要
2024年6月16日,河北大學哲學系講師劉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張逸軒、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貝承熙應春秋公羊讀書會之邀,圍繞宗法、律歷、《公》《穀》異同等問題展開座談。本次座談會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高瑞杰副教授主持,部分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參加此次講座。
壹
《公羊》《喪服》“為人后”辨析——兼論為父后、為祖后、為大宗后、為君后之關系
劉斌(河北大學哲學系講師)
“為人后”是關于爵位、和宗法的代際傳承的主要方式,其在經典中主要見于《春秋公羊傳》“為人后者為之子”和《儀禮·喪服》“為人后者”?!豆騻鳌贰盀槿撕笳邽橹印奔冗m用于天子、諸侯——“為君后”,也適用于卿大夫、士——“為大宗后”;《喪服經傳》“為人后者”專就“為大宗后”而言。
宗法與君臣
宗統(tǒng)與君統(tǒng)在兩漢之際已有分離之義,到漢末,鄭玄、何休提出了天子、諸侯絕宗之說,但是在為君后中,其后繼者依然要根據與君的親疏來選取。因此,宗統(tǒng)、君統(tǒng)與“為后”密切相關。具體到“為君后”則孤卿大夫不得自居為君而立后,天子通常不以諸侯為后。
《公羊傳》“為人后者為之子”辨析
何休就僖公繼閔公與閔公繼子般作了比較,認為臣繼君猶子繼父,將君臣關系比擬為父子。鄭玄與之同,但所指更廣。但據“仲嬰齊”條,不世大夫、士而言,昆弟不得相后,而就繼世諸侯、天子而言,則可,此為爵位的差異造成的區(qū)別。無論天子、諸侯還是大夫、士大宗均不能取異姓為后。
《喪服》“為人后者”辨析
《喪服》“為人后”是就為大宗后而言,故其不適用于天子、諸侯。大宗取支子時應注意以下問題:1.大宗在取支子時應盡量避開小宗長子,不使小宗廢。2.為大宗后應因原本的昭穆秩序。3.留意支子行輩。4.為人后不分生死。5.宗子殤死則不為之立后,以兄弟行代之。由于支子與大宗子親屬關系有多種可能性,《喪服》斬衰不書所服對象。
“為人后”總論
《喪服》的為大宗后通過“若子”和“降等”兩方面,兼顧了本宗之親和大宗之尊,但尊尊依然起主導作用。但在為君后的服制設計上,則尊尊足以斷親親。因此,《喪服》中的原則僅適用于為大宗后而不適用于為君后。
為父后、為祖后、為大宗后、為君后之關系
四種為后的主導原則為尊尊之義。為祖后、為父后可以通上下,為大宗后只適用于大宗,為君后只適用于天子、諸侯。為父后廣義上包含為祖后,為大宗后與為君后。
結語
(擬)父—長子關系是政治倫理秩序代際繼承的首要原理,這種關系體現(xiàn)了親親與尊尊的交融涵攝,既建構了政治倫理秩序,也安置了人情。而建立在此之上的“父子—宗法”“父子—君臣”原理則是經學的重要原則,這也是《周禮》與《春秋》之所同。
貳
漫談賈逵論歷
張逸軒(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漢代歷法沿革 /
顓頊歷
漢初沿用秦朝歷法。采用十九年七閏法,一年(回歸年)為365又1/4/日,為古四分歷,與后漢四分歷相區(qū)別。
太初歷
漢武帝時期制定的新歷法,將一日定為81分(八十一分律歷),太初歷準確性不高,昭帝時期就有人提出要恢復顓頊歷。其貢獻在于首次把二十四節(jié)氣納入歷法之中。
三統(tǒng)歷
西漢綏和二年開始實施的歷法。劉歆把董仲舒的“三統(tǒng)說”納入太初歷,稍事補充,改名三統(tǒng)歷,匯通樂律、易數(shù)、五行等,具有多元化視野。三統(tǒng)歷在準確性上要高于太初歷,但是由于三統(tǒng)歷閏法計算復雜,時人亦傾向于算法相對簡明的四分歷。
四分歷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實施的歷法。定一年為365又1/4日,19個太陽年插入7個閏月。“后漢四分歷”數(shù)據比太初歷準確。《后漢書.律歷志中》:“四分歷本起圖讖,最得其正?!?/span>
/ 賈逵論歷 /
“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日月同,于今歷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輒奏以為變,至以為日溇縮退行。于黃道,自得行度,不為變。愿請?zhí)饭偃赵滤薏炯靶嵌日n,與待詔星象考校。”
傳統(tǒng)歷法用赤道度(赤道坐標系)計算,由于天體的運動和地軸的變化,赤道坐標系會有一定的誤差。賈逵引入“黃道度”(黃道坐標系),用“入宿度”和“去極度”來確定二分二至的位置,校準赤道度的誤差,其準確性較之前歷法大大提高。
/ 余論/
賈逵采用了大量的天文觀測數(shù)據,改變原有單以赤道度的觀測計算方式,作為經學的研究方式不能拘泥于數(shù)據計算此類技術性的事物。思考古人“為什么律歷中堅持‘四分之一'的數(shù)值”,“歷法變革對王朝意義何在”等問題更具經學的意義和價值。
叁
一枝分蘗——論《公》《穀》所存孔子親述傳文
貝承熙(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孔子自解經義之語構成了二傳共享的最早傳文,而《公羊》《穀梁》對“源初之傳”俱有傳授,在公羊高、穀梁赤初傳傳文之時,二者差異未必巨大,它們均以孔子親述、可能傳自子夏的母本傳文為底本。后師進加推闊,二者日漸馳遠,方才形成兩種體系。
《公》《穀》相同傳文的同源性
《公羊》《穀梁》多有語辭全然相同之傳。共同傳文不僅數(shù)量眾多,在性質上多顯獨特:一是詭例多能相合,可以推知二者確實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二是對相同傳文的理解往往可以截然不同,可證二傳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先后關系,而是一枝分蘗而得。三是對相同傳文的發(fā)傳位置不同,同樣能體現(xiàn)出二者的獨立傳承歷程。
《公》《穀》所存孔子親述之辭
《公》《穀》語辭全同的特定傳文中,有相當一部分被標明為孔子本人之語,或是直接保留了初代儒生教導弟子之時申說孔子之語的口吻,甚或直接以孔子自述的口吻呈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為相同傳文的來源提供了重要證據。
思孟所傳《春秋》與《公》《穀》共本孔子
子思《坊記》中“《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等所錄孔子之語與《公羊》《穀梁》均存在明顯傳承關系。與子思一樣,孟子所學《春秋》不屬于《公羊》《穀梁》任一家派,而是與后世諸傳共同知悉的一部母本。這一現(xiàn)象進一步表明,孔門早共同傳有一部源于孔子本人的傳文。
余論
《公》《穀》雖多異義,至少共同秉承著孔子本人對《春秋》的某些基本理解。相比之下,《左傳》縱偶有與《公》《穀》相合之處,終遠不及其十之一二,比起看似多有怪誕之語的《公羊》《穀梁》,說解史事甚詳?shù)摹蹲髠鳌肥欠裾娴母每鬃又猓?/span>
本次講座對相關議題進行了精彩的分享和深入的研討。這些討論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經學的理解,更為我們的學術探索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和思考路徑。主持人高瑞杰老師對所有應邀參與的學者表示了誠摯的感謝,正是這些新鮮的觀點和深刻的見解,為春秋公羊讀書會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我們的學習討論向著更深層次的方向發(fā)展。
整理:熊金峰、劉俊飛
排版:熊金峰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