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桓公十三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4-07-11 22:14:38
        標簽:

        《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桓公十三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六日丙子

                  耶穌2024年7月11日

         

        [春秋]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wèi)侯、燕人戰(zhàn)。齊師、宋師、衛(wèi)師、燕師敗績。

         

        三月,葬衛(wèi)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魯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

         

        春季,《春秋》一共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wèi)侯、燕人戰(zhàn)。齊師、宋師、衛(wèi)師、燕師敗績。”魯桓公十三年春季二月,魯桓公與紀國國君以及鄭厲公會面。己巳,魯、鄭、紀三國與齊僖公、宋莊公、衛(wèi)惠公以及南燕聯(lián)軍開戰(zhàn)。齊、宋、衛(wèi)、燕聯(lián)軍被打敗。

         

        《春秋》這條記錄沒有記載會面的地點,按此前三傳有關理論看,應該是在魯國境內。顯然是去年冬天吃了敗仗之后,魯國、鄭國聯(lián)盟想復仇,見面商討此事,三國之間達成了一致后,立刻主動發(fā)起攻擊。

         

        宋國這邊顯然也早就有了應對準備,也拉攏了齊、衛(wèi)、南燕組成聯(lián)軍。從現(xiàn)有的記錄看,南燕是宋國的死忠。之前鄭莊公時代,齊僖公雖然與鄭莊公一直共進退,但此時鄭厲公即位不久,估計還沒拜齊僖公的碼頭,反而跟魯國站在了一起。齊僖公則應該是權衡利弊后覺得跟宋國聯(lián)手更劃算,畢竟鄭國離齊國太遠了未必能幫自己的忙反倒是吞并紀國更實惠。而且自己喜歡的那個公子忽此刻又不是國君,如果能把鄭厲公趕下來扶助忽復位,那就太劃算了,加之此前因為紀國的緣故,齊國已經與魯國翻臉,因此毫不猶豫站在了宋國一邊。衛(wèi)國這時候還是先君衛(wèi)宣公的葬期,之所以還愿意參與進來,一者衛(wèi)國一直與宋國關系不錯,二者,此時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客居衛(wèi)國——即鄭莊公的法定繼承人忽,如果鄭厲公被齊、宋、衛(wèi)、南燕聯(lián)手拿下,那忽復位后衛(wèi)國必然也是獲益匪淺。

         

        關于這條記錄,特殊的一點在于齊侯宋公的排序,以及對應的齊師宋師的排序。但具體原因在之前的《番外篇:試論<春秋>人物稱謂及排序》已講過,此處不再贅述。

         

        《榖梁傳》對條記錄解讀如下:

         

        其言及者,由內及之也。其曰戰(zhàn)者,由外言之也。戰(zhàn)稱人,敗稱師,重眾也。其不地,于紀也。

         

        《春秋》在這里用“及”字,是表示由我們魯國而及他國。用“戰(zhàn)”,則是強調從魯國的外部而言。這場戰(zhàn)爭稱對方為“人”,但在講述結果的時候則說是“師”,是為了強調對方人多。沒有記錄戰(zhàn)爭的地點,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紀。

         

        《公羊傳》的觀點如下:

         

        曷為后日?恃外也。其恃外奈何?得紀侯、鄭伯,然后能為日也。內不言戰(zhàn),此其言戰(zhàn)何?從外也。曷為從外?恃外,故從外也。何以不地?近也。惡乎近?近乎圍。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猶可以地也。

         

        意思是說,為何《春秋》把交戰(zhàn)的具體日期寫在后面(注:即寫在三國國君會面之后)?是因為這次戰(zhàn)爭,主要靠鄭國和紀國等外部力量??客獠苛α坑秩绾危克孕枰姷郊o侯和鄭厲公了,才能確定日期?!洞呵铩返膽T例是“內不言戰(zhàn)”,為何此處用“戰(zhàn)”字(注:即此前反復解釋過,如果用“戰(zhàn)”就意味著魯國失敗了,但這次戰(zhàn)爭魯國一方勝利了卻用了“戰(zhàn)”字)?是因為站在別國的角度來記錄的。為什么說是站在別國角度記錄此事呢?因為這次戰(zhàn)爭的主要力量是靠鄭國和紀國的,所以就站在別國(注:即紀國和鄭國)的角度記錄此事。為何沒有記錄戰(zhàn)爭發(fā)生的地點?是因為離我們魯國國都很近。有多近呢?近到幾乎圍住我們魯國國都了。那上次郎之戰(zhàn)也很近,為何又記錄了地點?郎是可以記錄下來的。

         

        “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猶可以地也”……這是什么鬼理論?反正我看到的時候就是一臉問號。這不就是“你為啥郎之戰(zhàn)的時候要寫地名?不為啥,我就是想寫”的意思嗎?

         

        《春季》的第二件事是“三月,葬衛(wèi)宣公?!辈贿^這條記錄三傳都未關注。

         

        夏季只有一條簡單的記錄,“夏,大水?!比齻饕捕嘉搓P注。

         

        秋季和冬季,《春秋》沒有記錄具體事件,“秋,七月”和“冬,十月”一筆帶過。

         

        再來看《左傳》這年的記錄: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彼煲姵釉唬骸氨貪鷰??!背愚o焉。入告夫人鄧曼。鄧曼曰:“大夫其非眾之謂,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niǔ)于蒲騷之役,將自用也,必小羅。君若不鎮(zhèn)撫,其不設備乎?夫固謂君訓眾而好鎮(zhèn)撫之,召諸司而勸之以令德,見莫敖而告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師曰:“諫者有刑。”及鄢,亂次以濟,遂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于荒榖,群帥囚于冶父以聽刑。楚子曰:“孤之罪也?!苯悦庵?。

         

        宋多責賂于鄭,鄭不堪命,故以紀、魯及齊與、宋、衛(wèi)、燕戰(zhàn)。不書所戰(zhàn),后也。

         

        鄭人來請修好。

         

        第一段承接《左傳》在去年講的羅人伯嘉三數(shù)楚軍之事,是楚國攻打羅國的記錄。鄧曼,是楚武王的夫人。前面提到過鄭莊公也有一位夫人被稱作鄧曼,似乎鄭莊公跟楚武王還有姻親之誼。鄧曼說“莫敖狃于蒲騷之役”的狃即沿襲、習慣了而不愿改變的意思?!疤熘患僖住钡募僖?,是寬容的意思。賴人,即楚武王手下的出身于賴國的人。賴國,據(jù)考證為姬姓,子爵,始封祖是周文王之子姬穎,最初的都城在賴,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所以稱賴國。

         

        第一段意思說,魯桓公十三年春,楚國的屈瑕帥軍隊攻打羅國,鬥伯比去送行?;貋碇髮λ鸟{車之人說:“莫敖這次去一定會打敗仗。他行為趾高氣揚,心態(tài)必然就不穩(wěn)重?!庇谑蔷腿ヒ姵渫跽f:“咱們一定得再增加軍隊?!背渫蹙芙^了他,回到宮里把這件事告訴了夫人鄧曼。鄧曼說:“大夫之意,不是為了增加軍隊。他的意思是說,國君安撫小民靠的是信,訓誡官員靠的是德,震懾莫敖靠的是刑法。莫敖剛經歷了蒲騷之役的勝利,肯定會自大,這樣必然就會輕視羅國。國君您若不及時提醒他,他肯定不會對羅國做好防備。鬥伯比的本意,應該是想請國君訓誡大家好讓大家能保持應有的鎮(zhèn)定,把我們的官吏召集起來勸勉他們要保守美德,叫莫敖來告訴他老天是不會寬容狂妄自大之人。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大夫又怎么會不知道這次出征,我們楚國已經派出了全部兵力?”楚武王趕緊派賴人去追莫敖屈瑕,但沒有追上。

         

        第二段記錄講述楚國這次出戰(zhàn)如何失敗。徇,即宣布命令、通令全軍的意思。鄢,這里不是當初段被打敗的那個地方,杜預注釋說“鄢水,在襄陽宜城縣,入漢?!北R戎,是羅國的盟友,杜預注釋說是“南蠻”?;臉b、冶父,杜預注釋說“皆楚地”,楊伯峻先生注釋說兩地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縣一帶。

         

        第二段意思說,莫敖派人告知全軍說:“誰要提建議就軍法處置?!避婈牭搅僳?,過河的時候混亂無序,又沒有做好防備。到了羅國,羅國和盧戎兩面攻擊楚國,大敗楚國軍隊。莫敖也自縊于荒穀,其他將帥都自囚于冶父等候處分。楚武王對他們說:“(這次失敗)都是我的過錯。”赦免了眾人。

         

        看完這部分記錄,我第一很佩服鄧曼,這個女人太聰慧了,能透過表象看本質,而且對軍政大事的判斷相當準確,莫敖屈瑕公開不允許大家提意見充分證明了鄧曼說他“將自用也,必小羅”的預判;第二很佩服鬥伯比,知微見著深謀遠慮,當然,對于他沒有直諫一事,也能理解,畢竟屈瑕是三軍統(tǒng)帥,又有蒲騷之役的勝利之威,風頭正盛,事實也證明楚武王那時候是聽不進去不同建議的;第三挺佩服楚武王,知錯能改,對于戰(zhàn)敗的將軍們能寬大處理,還是很有擔當?shù)木?。這次戰(zhàn)爭的失敗,表面看是屈瑕的驕傲自大所致,其實莫若說是楚武王乃至整個楚國的驕傲自大所致。楚武王說“孤之罪也”,倒也是事實。

         

        第三段記錄,是對宋鄭之間發(fā)生矛盾的來龍去脈做了交代。之所以鄭國與宋國翻臉,是因為宋國多次向鄭國索賄,鄭國已經不堪重負忍無可忍了,于是聯(lián)合紀國、魯國與齊、宋、衛(wèi)、南燕聯(lián)軍開戰(zhàn)?!洞呵铩窙]有記載開戰(zhàn)的地點,是因為我們魯國后去的。

         

        “宋多責賂于鄭”,當初突正是因為答應了宋國的賄賂,所以宋國才扶植他上位;“鄭不堪命”,可見這位宋莊公也確實貪得無厭,以至于鄭厲公不堪重負;“不書所戰(zhàn),后也”——這也真是奇怪,打仗說好的都能晚去,真不靠譜

         

        最后一段記錄,講述魯國和鄭國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戰(zhàn)爭之后,鄭國派人來魯國修好——應該是兩次戰(zhàn)爭,讓鄭厲公深感必須牢牢抓住魯國這根救命稻草,所以乘熱打鐵,主動做出加深雙方合作的表示。

         

        戰(zhàn)爭結束之后,各回各家,該干啥繼續(xù)干啥。鄭國派人來魯國鞏固一下雙方的聯(lián)盟關系。紀國人暫時出了一口被齊國欺壓的惡氣。齊、宋、南燕估計回去反思總結了。衛(wèi)國則繼續(xù)回去給先君辦葬禮。衛(wèi)國即位的這位惠公,上任第一件對外的事情就是參戰(zhàn),而且是在老子尚未入土的情況下,感覺這兆頭似乎不是很好。不過這位老兄即位的過程就是一部狗血大戲,當然,導演和主角還都不是他,而是他那位此刻已經死去的老爹——等后面魯桓公十六年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相關記錄,到時候再詳說。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