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莊公十一年

        欄目:經(jīng)學(xué)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4-07-27 17:21:47
        標(biāo)簽:

        《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莊公十一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二十一日辛卯

                  耶穌2024年7月26日

         

        [春秋]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于鄑。

         

        秋,宋大水。

         

        冬,王姬歸于齊。

         

        魯莊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

         

        去年,魯國可以說是收獲滿滿,兩次打勝仗為魯國贏得了安寧的外部環(huán)境。所以新的一年春天《春秋》無事可記,“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一筆帶過。

         

        到了夏天,戰(zhàn)爭再次在魯國和宋國之間爆發(fā),《春秋》夏季唯一的記錄即此,“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于鄑?!编t,在魯莊公元年“齊師遷紀(jì)郱、鄑、郚”中出現(xiàn)過,但楊伯峻先生認(rèn)為此處這個鄑與魯莊公元年的那個鄑是同名異地。

         

        這次戰(zhàn)爭,應(yīng)該是宋國去年乘丘吃了敗仗之后,一直想不通,所以過來報仇,結(jié)果魯莊公這段時間剛好戰(zhàn)神附體,導(dǎo)致宋國又被痛扁一頓?!豆騻鳌肺搓P(guān)注這條記錄?!稑b梁傳》則注意到這里特意提到了戰(zhàn)爭的具體日期——對比《春秋》之前的戰(zhàn)爭記錄,都只是寫到戰(zhàn)爭發(fā)生的某月——因此解釋了一下:

         

        內(nèi)事不言戰(zhàn),舉其大者。其日,成敗之也,宋萬之獲也。

         

        成,即雙方預(yù)約好了戰(zhàn)爭日期,堂堂正正作戰(zhàn)一決雌雄。宋萬,即南宮長萬,是宋國著名的勇士。南宮是氏,名萬,字長。魯國自己的事,不用“戰(zhàn)”,選擇最能說明事情重大程度的詞記述。之所以強(qiáng)調(diào)具體日期,是因為堂堂正正打敗了敵人,俘虜了宋國的萬。

         

        按《榖梁傳》的說法,南宮長萬是在這次戰(zhàn)爭中被魯國俘虜?shù)模揖褪且驗檫@個原因,《春秋》才特意注明了這次戰(zhàn)爭的具體日期,但南宮長萬到底什么時候被魯國俘虜,《榖梁傳》此處的說法跟《左傳》出現(xiàn)了矛盾,我們暫且放著等會說。

         

        《左傳》夏季的記錄如下:

         

        十一年,夏,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師未陳而薄之,敗諸鄑。

         

        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zhàn),大崩曰敗績,得儁(jùn)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

         

        第一段講述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陳,即列陣;薄,是迫近的意思。宋國因為乘丘之役失敗,所以來攻打魯國欲圖復(fù)仇。魯莊公親自帥軍抵御,宋國軍隊還沒列好陣,魯國的軍隊就攻過去了,在鄑大敗宋師——看來宋國人打仗講究禮儀是骨子里的傳統(tǒng),怎料魯莊公這個年輕人不講武德。

         

        第二段屬于對《春秋》用詞的理論講解。儁,通俊,即俊杰。覆,即伏,埋伏的意思?!洞呵铩防铮瑪橙塑婈犖戳泻藐?,都記錄為“敗某師”;雙方均列陣記錄為“戰(zhàn)”,一方大崩潰寫作“敗績”;俘虜了對方杰出的人物稱“克”;埋伏軍隊大敗對方稱為“取某師”;王室派出的軍隊打了敗仗寫作“王師敗績于某”。

         

        我讀到這段看到關(guān)于“克”字的注解,立刻想到了“鄭伯克段于鄢?!卑l(fā)現(xiàn)杜預(yù)注釋到此,針對“克”字也特意舉例說“謂若大叔段之比,才力足以服眾,威權(quán)足以自固,進(jìn)不成為外寇強(qiáng)敵,退復(fù)狡狀,有二君之難而實非二君,克而勝之則不言彼敗績,但書所克之名?!笨梢娔撤N程度上,杜預(yù)——也包括《春秋》——對共叔段的個人能力還是給予肯定的。

         

        這次戰(zhàn)爭宋國主動發(fā)起,但以失敗告終。禍不單行,到了秋天,宋國又遇到水災(zāi)?!洞呵铩非锛疚ㄒ坏挠涗浘褪恰扒?,宋大水?!敝翱吹健洞呵铩穼τ跒?zāi)情只記載發(fā)生在魯國的,其他諸侯甚至王室發(fā)生災(zāi)情,都不曾記載,這是《春秋》第一條關(guān)于別國災(zāi)情的記錄。對于這一特殊現(xiàn)象,《榖梁傳》解釋說:

         

        外災(zāi)不書,此何以書?王者之后也。高下有水災(zāi)曰大水。

         

        其他諸侯國的災(zāi)情我們正常是不記錄的,為何這里記錄了宋國這次災(zāi)情呢?因為宋國是殷商王室的后裔。

         

        我覺得《榖梁傳》這個解釋有點勉強(qiáng)。《左傳》在魯隱公六年有“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于宋、衛(wèi)、齊、鄭,禮也”的記錄,說明當(dāng)時王室發(fā)生了饑荒,這可是現(xiàn)成的王者啊,《春秋》當(dāng)時都沒記錄,又怎么可能為一個前朝的王者之后而破例呢?所以原因應(yīng)該不是《榖梁傳》這里說的。

         

        《公羊傳》持另一種觀點:

         

        何以書?記災(zāi)也。外災(zāi)不書,此何以書?及我也。

         

        原來這次水災(zāi)波及到魯國了——這個理由我覺得很說得通,說明這條記錄本來應(yīng)該是“秋,大水?!敝皇撬疄?zāi)起源于宋,且宋國的災(zāi)情更嚴(yán)重,所以記錄了“秋,宋大水”。

         

        宋國發(fā)生水災(zāi),魯國不只是安排史官在《春秋》記錄了一下,還表現(xiàn)出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左傳》對秋季的事情記錄如下: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zāi),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标拔闹僭唬骸八纹渑d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奔榷勚还佑f之辭也。臧孫達(dá)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吊,即慰問。淫雨,即大雨不停,《岳陽樓記》有“若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句,就是例子。粢盛,本意特指用來祭祀的谷物,此處代指莊稼。不吊,杜預(yù)注釋說“不為天所愍吊”,即老天不憐愛百姓。臧文仲,是魯國一代名臣,名辰,也稱臧孫辰,去世后謚號為文,所以后世又稱臧文仲。他是那位諫魯桓公納郜鼎的臧哀伯的孫子。“禹、湯罪己”是兩個典故。據(jù)說大禹路遇囚犯,下車為之哭泣,認(rèn)為是自己沒有管好人民導(dǎo)致此人犯罪;商湯遇到旱災(zāi),曾向上天禱告說“罪當(dāng)朕躬?!边@兩個典故,讓我想起一個詞,反求諸己,這點也一直是儒家對自我的要求。悖,通勃,表示興盛。名禮,即稱呼的時候有禮貌。公子御說,是宋莊公的兒子,是當(dāng)時宋國國君宋閔公的弟弟。臧孫達(dá),就是諫納郜鼎的臧哀伯。

         

        這段意思說,秋季,宋國發(fā)生了水災(zāi),魯莊公派使者去宋國慰問,說:“上天不停下大雨,使得莊稼都受災(zāi),老天真是不憐憫百姓??!”宋閔公回復(fù)說:“這實在是因為我對老天不敬,所以上天才降下這災(zāi)禍懲罰我們,為此事還讓貴國國君為我們擔(dān)憂,實在是愧不敢當(dāng)!”臧文仲聽說此事,就評論說:“宋國看來要興盛了。當(dāng)年大禹、商湯遇到這樣的事情將罪責(zé)歸于自己,于是夏和商就興盛起來;夏桀、商紂遇到此類事情就委罪于他人,所以在他們手里夏和商很快就滅亡了。遇到災(zāi)荒這樣不吉利的事情國君自稱‘孤’,是非常合乎禮儀的。言辭中有戒懼之意而稱呼上又合乎禮儀,宋國將來應(yīng)該是要興盛?!焙髞碛致犝f這番答辭是公子御說的話。臧孫達(dá)就評論說:“這個人很適合為國君,因為他有體恤百姓的仁愛之心。”

         

        魯國還是挺有意思,戰(zhàn)場上打歸打,但基本的禮儀和同情心不能丟,使者說話也充滿人情味。宋國的答復(fù)不卑不亢,謙遜有禮,也是很得體。

         

        臧文仲說的這段話里,“其興也悖焉,其亡也忽焉”這兩句非常有名。兩千六百多年后,這兩句話因為一代偉人與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窯洞的一場對話,而廣為世人所知。

         

        按照此前我們讀《左傳》的經(jīng)驗,顯然臧文仲對宋國的預(yù)判、臧孫達(dá)對公子御說的預(yù)判,未來都會應(yīng)驗——公子御說,后來果然即位成為宋國的國君,史稱宋桓公。

         

        到了冬季,魯國 又迎來了又一場婚禮,《春秋》記載說“冬,王姬歸于齊。”王室的女子嫁到了齊國,顯然是嫁給了齊桓公。這已經(jīng)是《春秋》記錄的第二位嫁到齊國的王室女子。

         

        《公羊傳》對此事解讀說:

         

        何以書?過我也。

         

        《春秋》之所以記錄此事,是因為迎娶的隊伍經(jīng)過了魯國。

         

        《榖梁傳》也是持同樣的觀點:

         

        其志,過我也。

         

        志,還是記錄的意思。

         

        從《榖梁傳》和《公羊傳》的解讀看,這次應(yīng)該跟上次魯國為王姬主婚不同,這次也許真的只是王姬出嫁經(jīng)過魯國而已。之所以這樣說,除了《榖梁傳》和《公羊傳》的解讀之外,參考上次魯莊公元年王姬嫁給齊襄公的事情,那次魯國前后折騰了多半年,《春秋》詳細(xì)記錄了多處細(xì)節(jié),這次則只是簡單一條就到了最后一步,所以,我個人猜測應(yīng)該是相關(guān)的流程還在,但是上一位王姬出嫁給齊國時,魯國是主婚,這些流程基本都是在魯國完成。這次魯國應(yīng)該不是主婚,所以相關(guān)流程并未在魯國完成,故而《春秋》沒有記錄。

         

        《左傳》冬季的記錄如下:

         

        冬,齊侯來逆共姬。

         

        乘丘之役,公之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公右歂(chuán)孫生搏之。宋人請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弗敬子矣?!辈≈?。

         

        第一段交代齊桓公來魯國迎娶共姬。

         

        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即《春秋》記錄的出嫁齊國且經(jīng)過魯國的是“王姬”,但《左傳》記錄來齊桓公來魯國迎娶的是“共姬”,王姬和共姬是不是同一個人?我查資料看到有人說這二人不是同一人,理由就是兩處稱呼明顯不同,但這個理由其實很牽強(qiáng),因為同一人《春秋》和《左傳》采用不同稱謂的比比皆是。

         

        我個人傾向于《春秋》的王姬就是《左傳》這里提到的這位共姬。原因很簡單,《左傳》畢竟也有史書的成分在內(nèi),如果此二人并非同一人,那共姬的身份只可能比王姬低,若齊桓公迎娶王姬《左傳》都不記錄,怎么可能反而去記錄迎娶一位身份更低的人呢?

         

        但我還看到有人說這位“共姬”,是謚號為共,所以《左傳》稱共姬。齊桓公確實有一位夫人被稱共姬,但應(yīng)該不是《春秋》這里記錄的這位王姬。按《左傳·僖公十七年》記載,齊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另有六位如夫人,長衛(wèi)姬、少衛(wèi)姬、鄭姬、葛嬴、密姬、宋華子。而且明確說“長衛(wèi)姬,生武孟”,又說“雍巫有寵于衛(wèi)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于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庇晌涿线@條關(guān)系,可見長衛(wèi)姬就是衛(wèi)共姬。王姬既然與長衛(wèi)姬區(qū)別稱呼,則顯然不是一人,即謚號為共的,并不是這位王姬。

         

        所以,《左傳》這里稱記錄齊桓公來迎娶“共姬”而非“王姬”,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左傳》在這里記錄錯了,把王姬、共姬和長衛(wèi)姬混做一人了;要么是《左傳》此處沒有錯,且如我猜測的,《左傳》此處的共姬就是《春秋》這條記錄里的王姬。如果是后者,我倒是很懷疑這位王姬是出身共國。因周封的共國在今天的河南輝縣,始封祖是王室成員共伯,所以也是姬姓,而且共國國君是畿內(nèi)之臣,某種程度上不算脫離王室,說是“王姬”也能說得過去。共國雖然不大,但在王室地位不低,共國歷史上有位很著名的君主共伯和,按《竹書紀(jì)年》記載,周厲王時期國人暴動,推舉共伯和“行天子事”,史稱“共和行政”。共伯和一共代行天子事十四年。能被推舉代行天子事,說明此人威望很高,顯然跟出身有很大關(guān)系,應(yīng)是跟王室血緣非常之近,所以才被大家接受,不至于認(rèn)為是外人篡權(quán)。中國歷史有確切紀(jì)年的開始就是始于共和元年,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當(dāng)初鄭伯克段于鄢,有一種說法說段就因為出奔至共,所以被稱“共叔段”。

         

        從宋國水災(zāi)魯國派人慰問,到齊桓公來魯國迎娶王姬,會發(fā)現(xiàn)一個挺有意思的現(xiàn)象:兩國在戰(zhàn)場上可以打的不可開交,但不影響私下其他禮儀性往來——也許,這也是周公定下來禮制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講述南宮長萬被俘。金仆姑,是箭名,所以后世常以代指弓箭。歂孫,是魯國的大夫,乘丘之役擔(dān)任魯莊公的車右。靳,杜預(yù)注釋說“戲而相愧曰靳”,就是譏笑的意思。

         

        這段記錄,就是前面我提到的,關(guān)于南宮長萬被魯國俘虜一事,《左傳》與《榖梁傳》說法不同之處。按《左傳》此處的記錄,南宮長萬是在去年的乘丘之戰(zhàn),被魯莊公用箭射中,然后被魯莊公的車右歂孫生擒。宋國人請求魯國放回了南宮長萬。宋閔公嘲笑他說:“過去我敬重你,而今,你是做過魯國囚犯的人。我再也不敬重你了?!保蠈m長萬)因此對宋閔公懷恨在心——這也為后來南宮長萬弒君埋下伏筆,不過宋閔公的情商也確實有點低。

         

        為何會用金仆姑代指箭,有個故事。說是魯國有個人,他有個仆人某天忽然消失,過了十幾天才又出現(xiàn)。這人問他去哪了,他說:我的姑姑得道升天,帶我去泰山飲宴,那真是快樂!不知不覺就十幾天過去了,臨別贈送我一支金箭,對我說這箭即使不善長射箭的人也能射得很準(zhǔn)。大家試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給起個名字叫“金仆姑”(注:感覺這名字意思就是,“黃金做的、仆人姑姑給的箭”)。從此以后,魯國做出來好的弓矢都以“金仆姑”稱之——原來金仆姑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自帶導(dǎo)航瞄準(zhǔn)系統(tǒng)的神箭。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