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莊公二十八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4-08-13 20:57:46
        標簽:

        《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莊公二十八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初九日戊申

                  耶穌2024年8月12日

         

        [春秋]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wèi)。衛(wèi)人及齊人戰(zhàn),衛(wèi)人敗績。

         

        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

         

        秋,荊伐鄭,公會齊人、宋人(、邾婁人)救鄭。

         

        冬,筑微(郿)。

         

        大無麥、禾。

         

        臧孫辰告糴于齊。

         

        魯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

         

        春季,《春秋》只有一條記錄,“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wèi)。衛(wèi)人及齊人戰(zhàn),衛(wèi)人敗績?!睕]有提魯國,說明這次戰(zhàn)爭只是齊國攻打了衛(wèi)國,也說明去年冬天城濮之會,魯國大概率并未同意出兵參與此次伐衛(wèi)——衛(wèi)國終于為當初的錯誤抉擇付出了代價,齊桓公的“尊王”,看來不只是喊喊口號。

         

        《左傳》春季的記錄也是關于此事:

         

        二十八年春,齊侯伐衛(wèi)。戰(zhàn),敗衛(wèi)師。數(shù)之以王命,取賂而還。

         

        魯莊公二十八年,齊桓公帥軍隊討伐衛(wèi)國,與衛(wèi)國開戰(zhàn),打敗了衛(wèi)國,然后遵照周王的命令數(shù)落衛(wèi)國的罪狀,收取了衛(wèi)國的禮物之后班師回齊。

         

        一邊義正辭嚴的痛斥衛(wèi)國當初擁立王子頹叛亂是如何的大逆不道,要求衛(wèi)國要深刻反思檢討,另一方面收受賄賂后大事化小,這兩面落好假公濟私的手法,齊桓公玩的很溜嘛。

         

        《榖梁傳》對這條記錄解讀如下:

         

        于伐與戰(zhàn),安戰(zhàn)也?戰(zhàn)衛(wèi)。戰(zhàn)則是師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為微之也?今授之諸侯,而后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其人,衛(wèi)何也?以其人齊,不可不人衛(wèi)也。衛(wèi)小齊大,其以衛(wèi)及之,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其稱人以敗,何也?不以師敗于人也。

         

        《春秋》在這里用了“伐”又用了“戰(zhàn)”,是在哪開戰(zhàn)的(注:安,表示疑問)?是在衛(wèi)國開戰(zhàn)的。既然開戰(zhàn),就應該說是“師”才對,為何這里說是“(齊)人”?是表示鄙視他(注:聯(lián)系后文看應該是指輕視齊桓公)。為何鄙視他?既然之前已經承認他是諸侯之長了,現(xiàn)在又有了侵伐衛(wèi)國這件事,因此鄙視他。為何衛(wèi)國也說是“人”?是因為既然齊國稱“人”了,則衛(wèi)國也就不能不稱“人”。衛(wèi)國是小國齊國是大國,為何《春秋》這里說是“衛(wèi)人及齊人戰(zhàn)”(注:即本來應該是“齊人及衛(wèi)人戰(zhàn)”)?是因為鄙視齊國所以這里說是“衛(wèi)人及齊人戰(zhàn)”。這里說“衛(wèi)人敗績”是為何?表示不是衛(wèi)國的軍隊(而是衛(wèi)國的民眾)敗給齊國人了。

         

        《公羊傳》解讀如下:

         

        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戰(zhàn)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故使衛(wèi)主之也。曷為使衛(wèi)主之?衛(wèi)未有罪爾。敗者稱師,衛(wèi)何以不稱師?未得乎師也。

         

        “戰(zhàn)不言伐”,原因見前面魯莊公十年,《公羊傳》有“戰(zhàn)不言伐,圍不言戰(zhàn),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啊洞呵铩贩フ邽榭?,伐者為主”,前一個“伐者”表示發(fā)起攻伐的一方,既然是發(fā)起戰(zhàn)爭則是主動去攻打別的國家,那對于他們所侵入的土地而言,自然就是客;后一個“伐者”表示“被攻伐的一方”?!拔吹煤鯉熞病保魬懊嬲f的齊國一到就開戰(zhàn),打了衛(wèi)國一個措手不及,這是批評齊桓公不講武德啊。

         

        這段解讀意思說,討伐一個國家《春秋》一般不記錄日子,這里為何記錄?是表示記錄下(齊國軍隊)到達衛(wèi)國的日子。用“戰(zhàn)”就不用說“伐”,這里為何還用了“伐”?是因為齊國軍隊一到衛(wèi)國就立刻開戰(zhàn)了?!洞呵铩返挠涗浝铮シサ囊环绞强?,被伐的一方是主,所以記錄里以衛(wèi)人為主(注:即后面記錄的“衛(wèi)人及齊人戰(zhàn),衛(wèi)人敗績”,都是衛(wèi)人為主語),為何使衛(wèi)人為主人呢?因為就這次戰(zhàn)爭而言,當時的衛(wèi)國并沒有罪。戰(zhàn)敗的軍隊稱“師”,為何這里沒有稱“衛(wèi)師”(注:即正常這里應該記錄為“衛(wèi)師敗績”),因為衛(wèi)國軍隊還沒來得及列好隊伍迎戰(zhàn)。

         

        當時的戰(zhàn)爭,遠遠不像后來戰(zhàn)爭那么復雜殘酷,很多放今天看,就是一群人械斗。就像我們形容日本的戰(zhàn)國時代是幾個村子之間互相打架一樣,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少戰(zhàn)爭其實也差不多。

         

        夏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边@位瑣跟之前的邾子克是兄弟關系還是父子關系或者別的什么關系,已經不可考了。這條記錄三傳也均未關注。

         

        《左傳》夏季的記錄,依然是晉國的事:

         

        晉獻公娶于賈,無子。烝于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嬖,欲立其子,賂外嬖梁五,與東關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國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笔咕阍唬骸暗抑畯V莫,于晉為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晉侯說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二五卒與驪姬譖群公子而立奚齊,晉人謂之“二耦(ǒu)”。

         

        這段記錄說晉獻公“烝于齊姜”,則齊姜本來應該是晉獻公的長輩,杜預認為是晉武公的妾,從稱呼看應該是娶自齊國,按《史記·晉世家》的說法,齊姜是齊桓公的女兒,不過早早就死了。齊姜為晉獻公生的女兒后來嫁給了秦穆公,所以稱秦穆夫人,兒子申生則成為了晉獻公的太子。另有兩位戎人女子為晉獻公生下了重耳和夷吾——這也是為何后來重耳避難的時候選擇前往戎人那里的原因所在。重耳的母親是狐姬,說明其母族是狐氏,《左傳》后面記載重耳稱呼狐偃為“舅范”,所以有認為重耳的母親就是狐突的女兒。驪戎,是戎人的一支,杜預注釋說“在京兆新豐縣,其君姬姓,其爵男也?!眲t大致就是在今天的臨潼一帶,估計之所以稱“驪戎”,跟驪山有點關系。“驪戎男女以驪姬”,這里的“驪戎男”指的就是驪戎的首領,“女”是動詞,表示把女孩子送給晉獻公,驪姬就是對這個女子后來的稱呼。驪姬為晉獻公生的兒子是奚齊,跟隨她一起嫁給晉獻公的妹妹,為晉獻公生了兒子卓子。驪姬很受晉獻公的寵愛,所以想要讓晉獻公立卓子為繼承人,于是她就拉幫結派,賄賂了晉獻公的兩位寵臣梁五和東關嬖五——這里說這倆人是“外嬖”,楊伯峻先生認為就是男寵,如果是則晉獻公男女通吃,但我覺得也許只是晉獻公跟前比較得寵的大夫罷了。

         

        梁五和東關嬖五于是在晉獻公前進言說:“曲沃,是先君宗廟所在的城邑。蒲(注:杜預注釋說“今平陽蒲子縣”,即今天的山西隰縣一帶)與二屈(注:即南屈和北屈,今天的山西吉縣一帶),是國君的邊疆重鎮(zhèn)。這幾個地方不能不安排重要人士去管理。宗廟所在地沒有人主管,則人民就不知道國家的威嚴,邊疆重地無人主管則戎人就會產生異心。戎人生了禍心,人民又輕慢政府,這都是國家的隱患。不如安排太子去主管曲沃,讓重耳、夷吾去主管蒲和屈,這樣就可以讓老百姓知道政府的威嚴,也讓戎人產生懼怕,還能宣揚國君您的功勞(注:“旌君伐”,杜預注釋說,“旌,章也;伐,公也?!保??!庇肿屗麄z一起去對晉獻公說:“戎狄的土地廣大,晉國可以在那里建立都邑(注:即派重耳、夷吾去主管蒲和屈,還有開疆拓土的意思)。晉國的疆域得到拓展,這不是好事嗎?”晉獻公很高興。夏季,安排太子去了曲沃,重耳去了蒲城,夷吾去了屈。其他的公子都去了偏遠的城邑,唯獨留下驪姬和她妹妹所生的兩個孩子在絳陪伴晉獻公。梁五和東關嬖五于是和驪姬在晉獻公面前不斷進讒言誣陷群公子,最后晉獻公立了奚齊為繼承人,晉人因此稱梁五和東關嬖五為“二耦”。

         

        這段記錄,為后面晉國長期的內亂埋下了伏筆。

         

        《國語·晉語》里,第一個記錄是《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死》,講述的就是《左傳》魯桓公三年春季的汾隰之戰(zhàn)。接著用了大量篇幅講述晉獻公時代的事情——而晉獻公時代事情的肇始,就是《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對應到《左傳》在這里的記錄,則有《史蘇論驪姬必亂晉》《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優(yōu)施教驪姬遠太子》《優(yōu)施教驪姬譖申生》等,較之《左傳》和《史記》,多出了很多細節(jié)上的描述,有興趣的推薦去閱讀下,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人筆下對于晉國這段驚心動魄往事的記述。

         

        拋去這段記錄中關于政治斗爭的內容不說,單看晉獻公娶的女人,似乎晉國在當時并不是很在乎什么華夏和蠻夷的區(qū)分,即使是國君,與戎人狄人通婚也很常見了,而且還能娶同為姬姓的賈國女子,看來并不是很講究什么同姓不婚。說明晉國雖然是周王室的嫡系,但在執(zhí)行周禮這一方面,似乎相對開明,也可能是入鄉(xiāng)隨俗被當?shù)厣贁?shù)民族影響甚至同化了。

         

        到了秋天,戰(zhàn)爭再次爆發(fā)。關于這次戰(zhàn)爭的記錄,在引述《春秋》時《左傳》和《榖梁傳》都是“秋,荊伐鄭,公會齊人、宋人救鄭。”《公羊傳》則是“秋,荊伐鄭,公會齊人、宋人、邾婁人救鄭?!眳⑴c救鄭國的多了邾婁?!豆騻鳌穼@條記錄沒有關注,《榖梁傳》簡單解讀了一下:

         

        荊者楚也。其曰荊,州舉之也。善救鄭也。

         

        荊就是楚國,這里稱之為“荊”,是用州指代。之所以《春秋》記錄此事,是嘉許魯莊公救援鄭國。

         

        《左傳》則詳細說了一下楚國這次為何打鄭國: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于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婦人不忘襲仇,我反忘之!”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于桔柣(dié)之門。子元、鬥御疆、鬥梧、耿之不比為旆(pèi),鬥班、王孫游、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h門不發(fā),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蹦酥埂?/span>

         

        第一段講述楚國為何攻打鄭國引發(fā)戰(zhàn)爭。蠱,即引誘、勾引的意思。文夫人,就是之前提到的息媯。令尹子元,是楚文王的弟弟。萬,是舞蹈的名字,《左傳》在魯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時候提到過,據(jù)說跳這個舞蹈的時候一邊跳一邊振動鈴鐺打節(jié)拍,所以這里說“振萬”。

         

        第一段意思說,楚國的令尹子元,想要引誘楚文王夫人,于是在息夫人的宮室旁邊建造館舍,在里面搖動鈴鐺并且跳《萬》舞。息夫人聽到之后,就哭泣說:“先君當年用這個舞蹈來演習戰(zhàn)備。而今令尹大人不想著去復仇,心思反而在我這個未亡人身邊,這不對?。 笔谭畹娜税堰@話告訴了子元。子元說:“婦人尚且不忘復仇,我反而忘了這件事!”

         

        楚國此時的國君是楚成王,在楚文王去世之后,楚國也經歷了一次內亂。楚文王去世之后即位的是兒子熊囏(注:《史記·楚世家》稱“莊敖”,也稱“楚堵敖”),是息夫人的兒子。按《史記·楚世家》的記載,他在位第五年的時候,想要殺掉弟弟熊惲——這是他的同父同母的親弟弟。熊惲出奔隨國,帶領隨國軍隊殺回楚國弒莊敖而立,就是楚成王。

         

        息夫人口里提到的“先君”是楚文王,但楚文王是死于魯莊公十九年攻打黃國回師途中。楚國如果要報仇,按說應該去攻打黃國才對,不知為何這次要打鄭國?感覺鄭國這次挨揍挨得有點莫名其妙。

         

        第二段講述諸侯救鄭。桔柣之門,是鄭國都城的城門。鬥御疆、鬥梧、耿之不比、鬥班、王孫游、王孫喜都是楚國的大夫。旆,本意是旗子,這里引申為執(zhí)旗前行引導,與后面的“殿”對應。杜預注釋說“純門,鄭外郭門也。逵市,郭內道上市?!闭f明楚軍一直攻入鄭國都城。“縣門不發(fā),楚言而出”的縣通“懸”??h門不發(fā),則只是閉門,并未表現(xiàn)出如臨大敵的樣子。杜預注釋至此說“鄭示楚以閑暇,故不閉城門,出兵而效楚言,故子元畏之,不敢進?!眲t“楚言而出”的意思是有人說著楚國方言從城里出來——感覺后來諸葛亮的空城計有點像鄭國人這一招。桐丘,杜預注釋說“許昌縣東北有桐丘城”,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扶溝縣一帶。

         

        第二段意思說,秋天,子元帥兵車六百乘攻打鄭國,攻入了桔柣之門。子元、鬥御疆、鬥梧、耿之不比為前軍,鬥班、王孫游、王孫喜殿后。軍隊從純門進入,到了大路上的街市。鄭國的城門并沒有放下來,楚國人有點疑慮,大家討論了一會還是退了出來。子元說:“莫非鄭國這是有能人啊?!敝T侯聯(lián)軍也來救助鄭國,楚國軍隊連夜退走。鄭國人本來都準備逃往桐丘,鄭國的探子來報告說:“楚軍的帳篷上有烏鴉停駐。”于是鄭國人知道楚國留下的是空營人都已經撤走了,所以也沒有再逃奔。

         

        冬季,《春秋》記錄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修筑了一個地方的城池。但是關于這個地方是哪,三傳說法不同。《左傳》記錄是“冬,筑郿?!薄豆騻鳌泛汀稑b梁傳》則是“冬,筑微?!本唧w這兩個地方是今天的哪里,也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這兩個地方就是同一地,出現(xiàn)差異就是讀音差異所致。不過與之前的修筑城池記錄比,這里的動詞變成了“筑”而非“城”。

         

        這條記錄《公羊傳》未關注?!蹲髠鳌穭t解讀了一下動詞的含義

         

        筑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可見這個地方,沒有設置安放魯國先君神主的宗廟。

         

        《榖梁傳》則解讀如下:

         

        山林藪(sǒu)澤之利,所以與民共也。虞之,非正也。

         

        藪,是沼澤。虞,本意是名詞,指古代掌管山林川澤之官,這里做動詞講。山川林木沼澤出產的東西,應該是人民共有的(即人民可以隨意去獲取使用),設置了官員來管理(注:即禁止人民隨意進入獵?。┦遣徽?shù)摹础稑b梁傳》這里的觀點,言下之意是說這次筑城,目的是設立了一個類似我們今天的關卡。

         

        冬季,《春秋》記錄的第二件事是“大無麥、禾?!卑l(fā)生了饑荒,麥子和黍稷稻谷等(即禾)都嚴重歉收。《公羊傳》對這條記錄的解讀跟前一條筑城的事情聯(lián)系了起來:

         

        冬既見無麥禾矣,曷為先言筑微而后言無麥禾?諱,以兇年造邑也。

         

        為何《春秋》先說“筑微”而后才說“無麥禾”?是避諱說災害之年還修城。

         

        《榖梁傳》強調了一下為何用“大”:

         

        大者,有顧之辭也,于無禾及無麥也。

         

        之所以說“大”,是把全年的農業(yè)收成回顧了一下放到一起說的,冬季,確定黍稷稻谷等是嚴重歉收了,然后回顧到(之前夏季)麥子也嚴重歉收。

         

        災難發(fā)生之后,魯國也積極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緩解災情,《春秋》冬季記錄的第三件事即是此,“臧孫辰告糴于齊。”臧孫辰,即魯莊公十年在《左傳》曾經出現(xiàn)過的臧文仲。《左傳》對這件事的解讀如下:

         

        冬,饑。臧孫辰告糴于齊,禮也。

         

        魯國發(fā)生了大饑荒,臧孫辰求助齊國購買糧食,是符合禮制的。

         

        《公羊傳》則解釋了一下:

         

        告糴者何?請糴也。何以不稱使?以為臧孫辰之私行也。曷為以為臧孫辰之私行?君子之為國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糴,譏也。

         

        告糴是什么意思?就是請求購買。為何不說是派他為使者去齊國購買(注:即《春秋》此處為何沒有記錄為“使臧孫辰告糴于齊”)?是把這件事當臧孫辰的私人行為。為何要把這個行為作為臧孫辰的私人行為?因為君子治理國家,至少要有三年的備用之糧(注:委,即儲備)。這次才一年沒收成就要向別國求助,這是譏諷魯國。

         

        《榖梁傳》的說法與《公羊傳》一致,解釋的更詳細了些:

         

        國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一年不升,告糴諸侯。告,請也。糴,糴也。不正,故舉臧孫辰以為私行也。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無六年之畜,曰急。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諸侯無粟,諸侯相歸粟,正也。“臧孫辰告糴于齊”,告然后與之,言內之無外交也。古者稅什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雖累兇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不言如,為內諱也。

         

        一個國家如果平時沒有儲備足夠應付三年災情的糧食,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國家。如今一年收成不好,就得向別的諸侯求救。告,是請求的意思。糴,是買進糧食。這是不正常的,因此說臧孫辰,以表示這是他的私人行為。一個國家的糧食儲備不夠應對九年的災情,就稱之為“不足”。不夠應對六年災情的儲備,就稱之為“急”。不夠應對三年災情的儲備,就稱之“國非其國”。諸侯沒有糧食,其他諸侯相贈送糧食,這是正當?shù)男袨??!洞呵铩酚涗浾f“臧孫辰告糴于齊”,先有“告”然后齊國才給,意思是說魯國缺乏良好的外交水平。過去收稅收十分之一,用豐年的收成補充災年,不用向別的國家求助就可以君民上下都夠用。即使連年遭災(注:累,指連續(xù)),人民也不會受到饑餓之苦。如今才一年歉收就導致百姓挨餓(注:艾,通“刈”,收割莊稼意思),所以君子認為這是不應該的。不稱“如”,就是為我們魯國內部隱諱遮羞。

         

        這段解讀,顯然是批判魯莊公治國失誤,應對災情的儲備欠缺。

         

        雖然《春秋》有些解讀確實有點燒腦,但這件事里,我覺得《榖梁傳》與《公羊傳》對魯國應對災情儲備不足的批評還是非常正確的。即使到今天,糧食問題依然是國家的命根子,沒飯吃了天下必然大亂。

         

        臧孫辰告糴于齊這件事,在《國語·魯語》里有一段故事,詳細講述了魯國饑荒發(fā)生后,臧文仲主動向魯莊公請纓,以及如齊之后如何向齊國陳述請求的,其中提到臧文仲主動請纓時身邊人認為他沒必要多事,他回答說:“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币粋€大義凜然主動擔當?shù)恼嫘蜗筌S然紙上,不由得人肅然起敬。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