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社科大講堂”社科宣傳闡釋系列活動首場分享會在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舉行,王秦豐博士分享“國學與文化自信”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4-08-15 22:29:07
        標簽:

        原標題:經(jīng)典與概念 讓你讀懂國學

        來源:“廣東清遠嶺南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十一日庚戌

                  耶穌2024年8月14日

         

        國學是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我們?nèi)绾斡行W習國學,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呢?

         

        3月31日,2024年“社科大講堂”社科宣傳闡釋系列活動首場分享會在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舉行,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王秦豐博士,以“國學與文化自信”為題帶來分享。

         

        他為大家找到了一條學習國學的捷徑,這也是他在《國學要義》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即只要讀懂五本經(jīng)典和十個概念,就能掌握國學要義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王秦豐,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教授。1978年考入中山大學哲學系學習,1982年分配到中央國家機關(guān)工作,1999年考入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攻讀博士學位。長期堅持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著有《論語與人生》《老子與哲學》《孟子與政治》《韓非與法治》《品讀國學經(jīng)典》《國學要義》《國學溯源》。其中《論語與人生》《老子與哲學》《品讀國學經(jīng)典》《國學要義》已在香港出版發(fā)行。

         

        什么是國學

         

        國學名詞古已有之,意指學校?!吨芏Y》曰:“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曰:“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span>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因而提出了近代國學的概念。首先是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就是后來國學概念的雛形。1902年,梁啟超明確提出了意指傳統(tǒng)文化的近代國學概念。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進入近代社會,始終面臨著如何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guān)系問題。近代國學概念的提出,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國學概念雖有爭議,但大家基本是認同的。關(guān)于國學定義,許多學者提出過不同見解,今天我們介紹這些定義,并不是討論定義是否科學,而是要了解不同定義對我們的啟發(fā)意義。

         

         

         

        梁啟超沒有直接定義國學,只是指出了研究國學的路徑。他認為,國學有文獻和德性兩門學問。文獻的學問是搜集、整理和研究文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他所說的德性學問,則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文化從古希臘開始,一直重視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科學精神比較發(fā)達;中華文化從老子、孔子開始,一直重視人和人的關(guān)系,人文精神比較發(fā)達,倫理道德的學問比較大。梁啟超的德性學問啟示我們,就是學了國學,學了關(guān)于做人的道理,一定要去實踐,即按照內(nèi)省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

         

        胡適也對國學下過一個定義:“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國學”?!皣省边@個名詞,最為妥當,因為它是一個中立的名詞,不含褒貶的意義?!皣省卑皣狻保职皣?。我們?nèi)舨涣私狻皣保绾味谩皣狻保?/span>

         

        這一定義給我們的啟發(fā)是,面對當前的國學熱和傳統(tǒng)文化熱,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正確辯證地對待國學,繼承弘揚國粹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批判揚棄國渣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

         

         

         

        章太炎著有《國學概論》,他提出了國學本體的概念,認為國學本體一是經(jīng)史非神話;二是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三是歷史非小說傳奇。

         

        馬一浮認為,國學主要是指儒家文化,“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绷囉袃蓚€含義,一個含義為“六經(jīng)”,意指儒家經(jīng)典。另一含義是先秦時期,學生到學校讀書要學六門課程,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綜合分析,國學就是以儒學為主體、佛道為兩翼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shù)的統(tǒng)稱。

         

        三大文化流派:糧食店 百貨店 藥店

         

        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影響最大的是三大文化流派:儒家、佛家、道家。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的文化政策,儒家文化歷史性地占據(jù)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地位,深遠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影響。南懷瑾對三大文化流派的不同影響,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儒家就像糧食店。人一日三餐離不開糧食,說明儒家文化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

         

        佛家就像百貨店。百貨店有實用價值,如果你的牙膏、肥皂或衣服、鞋子沒有了,可以到百貨店去買。百貨店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不買東西,也可以進去逛逛,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心里也會產(chǎn)生美感,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說明佛家有修心養(yǎng)性的功能。

         

        道家就像藥店。人如果不生病,藥店就離我們很遠,但人吃五谷雜糧,怎么可能不生病呢?一旦生病,藥店就會成為救命的地方。

         

        道家不是治人的身體毛病,而是治人的心理毛病。人在順利的時候,不會有心理毛病,只有人生或事業(yè)遇到挫折時,才會產(chǎn)生心理毛病。道家也沒有好辦法,就是叫你忘記名、利和權(quán)力。忘記是不可能的,看淡是可能的。只要淡薄名利,你的心理感受就會好一些,痛苦也會減少一些。道家這家藥店更重要的目的,還是要治療社會的毛病。傳統(tǒng)社會凡是由亂到治,都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有意識地運用道家學說治國安邦。

         

         

         

        在三大文化流派中,佛家有點特殊性,既是外來文化,又是宗教。所以,本土產(chǎn)生的真正對中國人產(chǎn)生影響的是儒家和道家。

         

        學好五本國學經(jīng)典

         

        《老子》是道家的元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儒家的元典,讀懂道家和儒家的元典,就是讀懂了國學要義,理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老子》亦稱《道德經(jīng)》,5000余字,是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被譽為人生寶典和萬經(jīng)之王,全面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觀、方法論、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學?!独献印费芯繛樘熘?,是一部哲學書籍,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我們學習《老子》,既可以想像形上本體和終極意義,又可以指導現(xiàn)實政治和人生旅途。

         

        《論語》15000余字,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研究的是為人之道,系統(tǒng)闡述了儒家的倫理價值、政治主張和人格理想。不同于老子關(guān)心形上本體問題,孔子只關(guān)心人世間的事情,“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在此基礎(chǔ)上闡述了為政以德和君子人格的理想?!墩撜Z》是中國人的圣經(jīng),應當作為案頭書,終身閱讀,以指導我們做人做事。

         

         

         

        《孟子》35000字,是五本經(jīng)典中篇幅最長的,相傳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共同編纂,重點記錄孟子的人性思想、治國理念和政治行為。學習《孟子》,應注意把握“人性本善”的性善論,“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制民之產(chǎn)”的仁政學說,以及“浩然正氣”的大丈夫精神。

         

        《大學》僅為1700余字,相傳為曾子思想,為曾子后學所寫定,著力論述儒家修己安人、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圍繞“修己以安百姓”的主題,提出并闡述了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的“三綱領(lǐng)”,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中庸》只有3500余字,相傳為子思所作,主要論述儒家心法和心性修養(yǎng),富有哲學色彩和意蘊。學習《中庸》,就是要堅持做人做事不要走極端,而要不偏不倚、無過猶不及。然而,中庸之道,一定不要理解為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當好好先生,而是有原則、有是非的不偏不倚。對于好好先生,孔子有一個“鄉(xiāng)愿”的專用名詞,他說:“鄉(xiāng)愿,德之賊也。”

         

        《老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本經(jīng)典,加起來不到六萬字,作為中國人,是必須認真閱讀學習的。

         

         

         

        讀懂十個國學概念

         

        概念是人們思維對于客觀事物普遍本質(zhì)的認識和反映。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十個概念,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漢字約為8萬余個,之所以選擇十個國學概念,是因為傳統(tǒng)社會一直重視價值觀的提倡。最早是管子,他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儒家提出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理念。宋朝又一次強調(diào)了傳統(tǒng)的價值觀,提出了八德的概念,即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上述十個國學概念就是概括提煉了管子的“四維”、儒家的“五常”和宋朝的“八德”。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在老子看來,道是造物主,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仁是孔子學說的最高范疇。在孔子看來,仁的本質(zhì)是愛人,先從血緣親情開始,“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進而推己及人及物,誠如孟子所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義是儒家的五常理念,確實與利相對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同時,“義者,宜也”,意指具體的場景,你的言行得體合適,使大家都感到舒服,這也是義的重要內(nèi)容。

         

        禮是儒家的五常理念?!岸Y之用,和為貴”,禮就是規(guī)矩,要求人人遵守規(guī)矩,和睦相處,和諧共存。

         

        智是儒家的五常理念,既包括知識又包括智慧。智有機構(gòu)成了君子的人格,“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信也是儒家的五常理念,主張人人都要講誠信,以利于安身立命。否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孝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疇,要求人人既要贍養(yǎng)父母,更要敬重父母。孝也是中華文化的基礎(chǔ),“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忠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疇,不僅有忠誠的含義,更有忠恕的內(nèi)容。我們要多從忠恕的角度認識忠的概念,包容不同個性的人,寬容知錯能改的人。

         

        廉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一個政治倫理范疇,強調(diào)官員不能利用權(quán)力獲取不義之財,“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恥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概念,具有心理學意義,意指做了錯事,說了錯話,要感到慚愧和羞恥,“知恥而后勇”。

         

         

         

        學習國學,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文明的國度,這充分證明中華文化具有勃勃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有理由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我們都應該自覺地學習國學,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首先要認真閱讀經(jīng)典。任何解讀經(jīng)典的書都比不上經(jīng)典本身,只有經(jīng)典本身,才是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學習時,如果能讀懂原文,就不要去看注釋;如果看了注釋能理解原文,就不要去看白話譯文;如果還看不懂,再去看白話譯文,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其次要注意總體把握?,F(xiàn)在解讀經(jīng)典的書很多,觀點不盡一致,我們不要在字句理解上過于較真。因為我們不做學術(shù)研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字斟句酌。只要從宏觀上能夠把握經(jīng)典的內(nèi)容,能夠捋順經(jīng)典內(nèi)部的關(guān)系,就非常有學習收獲了。

         

        再次要學思結(jié)合。學習的同時,一定要思考,才能提高學習質(zhì)量;思考的同時,一定要學習,才能夯實思考的基礎(chǔ)。學習與思考密切聯(lián)系,缺一不可。否則,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最后,學習時一定要動筆,盡量做到不動筆不學習。動筆寫文章,是一件難事,而動筆讀書學習,卻不是一件難事。

         

        在書上看到好的句子,畫一條杠幫助自己記憶,是動筆;有的話寫得好,是警句名言,就在旁邊注個感嘆號,是動筆;如果對某些內(nèi)容有疑問,可在旁邊畫個問號,也是動筆;有了感悟,在書頁邊上寫下來,更是動筆。

         

        只在書上動筆還不夠,進一步就要在書外動筆,譬如,摘錄一些卡片;又如,寫一些學習體會;再如,就是更高層次的動筆,試著寫研究文章。動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質(zhì)量,而且也是讀書學習的真正標志。只有動筆,才能證明你是真的在讀書學習。

         

        當然,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還要注意電子媒介的學習,但不要被電子媒介所淹沒,忽視紙質(zhì)媒介的學習。紙質(zhì)媒介仍然是讀書學習的主渠道,且有著電子媒介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從國學概念,到經(jīng)典導讀,再到學習方法,王秦豐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大家認識國學,不少聽眾都有所收獲。市民梁女士曾經(jīng)是一位語文老師,后來她在國學機構(gòu)教書三年,也教過《論語》。在聽完王秦豐的分享后,她有很深的感觸,“我教國學,有30多個學生,其中有7位能把《論語》全篇都背下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在那么多個孩子當中,這7位孩子確實是最優(yōu)秀的。”她的學生正是因為認真學習閱讀《論語》,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本次活動由中共清遠市委宣傳部、清遠市精神文明建設(shè)辦公室指導,清遠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主辦,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一默書房承辦,清遠市人才驛站江心島分站協(xié)辦。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