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尊師重道
作者:劉余莉
來源:學習強國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八日丁丑
耶穌2024年9月10日
在《論語》的開篇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學”字作為整部《論語》的領(lǐng)起,可謂意味深遠,說明學是安身立命、經(jīng)世致用的關(guān)鍵。古人所學乃圣賢之道,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尊師則無法超凡入圣,修齊治平亦淪于空談。故《學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尊師、敬學對于明德、傳道、治國、平天下皆至關(guān)重要。
尊師與明德
縱觀當今之世界,無論貧富貴賤,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實與不學圣賢教誨而迷失本性密切相關(guān)。正如孟子所言:“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span>
《禮記》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笨梢?,古人所學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成就圣賢。
《說文解字》謂:學,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即后覺習效先覺之所為也??梢姡瑤?,先覺者也;弟子,后覺者也。弟子拜師,以求覺悟也,而覺悟是自性本具,必從真誠恭敬心中求得,因此師與弟子當兩俱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尊師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具體講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用真誠恭敬之心去學習、落實老師的教誨。
在社會污染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更要懂得親師擇友,即親近賢德的老師,選擇善友。荀子說:?“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辨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人雖然稟性質(zhì)樸、美善,心智聰慧,但必須求賢師學習,選擇賢友交往。如果遇到真正賢明的老師,并向他學習,那么每天所聽到的都是堯、舜、禹、湯這些古圣先王的大道;如果得到善良的朋友并且與他交往,那么所見到的都是忠誠信實、恭敬禮讓的品行。?每天進修仁義不斷進步,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jié)果。?反之,如果結(jié)交的都是不善之人,所聽的都是欺騙、巧詐、虛偽的言行,所看的都是邪污卑下、放蕩邪曲、貪圖利益的行為,則將會使自己遭受刑罰殺戮還不知不覺,這也是潛移默化的結(jié)果。
古人還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庇H近善良有德行的師友,就像在霧水、露水中行走,雖然打濕不了衣服,但能時時蒙受其德風的滋潤,自然能“德日進,過日少”,使自己也熏修成為有德之人?。
尊師與傳道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道,即圣賢相傳之道??鬃友浴笆龆蛔鳎哦霉拧?。師道其所以尊嚴,是因為真正的明師皆不標榜自己,而只是為往圣繼絕學,傳承古圣先賢道脈的傳道者。這種無我的精神,正是為師者所以光載千秋、萬眾敬仰之原因。
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義輕利,醫(yī)生和老師這兩種職業(yè)最受世人尊敬。因為醫(yī)生救人身命,不言財利;老師成就慧命,使人明道。古人云:“千金不賣道?!惫糯睦蠋煵挥脤W問謀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學生,不僅不收供養(yǎng),還要補貼學生。正是為師者“謀道不謀食”的品質(zhì),深受社會尊重。
在中國古代,對師道的尊重是通過禮加以保證。《禮記·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蹦凶釉诙畾q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從稱謂方面講,此時親友會贈予一字,自此以后,親友都要稱其字表示尊重。即便入朝為官,天子也要稱其字而不稱名??梢砸簧Q名的只有兩種人:一是生養(yǎng)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培養(yǎng)自己慧命的老師??梢姽湃藢τ诶蠋熓呛蔚茸鹬?。
古人入私塾讀書,要先行拜師禮。而行禮者不僅是學生,連學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師行跪拜禮:父親帶領(lǐng)學生,先向“大成至圣先師孔老夫子神位”行最重禮,之后老師入座于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的最敬禮。如果是一個家族禮請老師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長者代表族人向老師行最重禮。中國古代家道謹嚴,長幼尊卑秩序分明。試想,身為一家之尊的家長是懷著何等恭敬之心,才會向老師行如此大禮?而這種儀式,又會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樣深刻的“尊師重道”之印記?
古人云:“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所謂人師,乃德行才識并皆卓越者,可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不必在朝在位。在人類歷史中,出現(xiàn)了不計其數(shù)的政治家、軍事家、經(jīng)濟學家等,但是真正的人師卻如珍如瑞。因為他們無論在誠意正心的修養(yǎng)上,還是在平治天下的智慧上,都堪為學人表率,足為后世取法。正是他們表里如一地為人演說圣賢之道,才令無數(shù)人重拾對圣賢教誨的信心,使中華傳統(tǒng)圣賢文化薪火不滅、代代承傳!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賢之道有賴于行道之師而光大。孟子尊孔子,“雖未得為孔子之徒也”,卻“私淑諸人”以求其教誨,學為“亞圣”而超于孔子門生。其原因只為“至誠”二字。所謂“至誠如神”,唯有至誠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見,對老師的尊重既是對圣賢之道的尊重,更是傳承圣賢學問所必需。
尊師與治國
《論語》中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诱f:“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蓖?,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師重道,就必須自己率先垂范。古代圣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氏春秋》)
漢明帝就是一位尊師的典范。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漢明帝為太子時,曾向桓榮學習《尚書》,在他做皇帝后,仍以學生身份自居。漢明帝造訪太常府時,以師生之禮與桓榮相見,并設(shè)幾杖,召集百官和桓榮的弟子數(shù)百人一起向桓榮行弟子禮,并由他親自執(zhí)禮,帶頭聽受老師講學。老師每有不適,明帝就派使者去慰問,而專門負責皇帝膳食和醫(yī)療的官員都絡(luò)繹不絕地去服侍桓榮。明帝還親自到老師家詢問病情,進入老師所居住的街巷就下車步行,手捧經(jīng)書走到老師跟前,輕撫老師,垂淚哭泣。他還送老師床具、衣物等用品,讓老師更舒適地休養(yǎng),久久不忍離去。從此以后,文武官員來探病,再不敢到門口才下車,而且都在桓榮床前下拜。桓榮去世,漢明帝親自改換喪服送葬,并把老師安葬在尊貴的位置。
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戰(zhàn)亂后短期內(nèi)就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使天下太平、萬國來朝,與他尊師重道并賜予皇子、諸王們學習《群書治要》密不可分。清朝“康乾盛世”的締造,更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設(shè)立了禮請儒釋道大德為國師、堅持講經(jīng)教學的制度相關(guān)。反之,唐朝之所以衰于唐玄宗,清朝之所以亡于慈禧太后,與圣教的廢弛、對師道的輕忽不無關(guān)系。
天子之所以應(yīng)尊師重道,因為天子的職責是踐行圣道,而老師的職責是傳承圣道。天子唯有從師而學,才能修德明道,進而平治天下。縱觀中國千年歷史的興衰,可以發(fā)現(xiàn):凡是尊師重道的時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現(xiàn)的時期;凡是輕師賤道的時期,都是王朝走向衰敗和滅亡的轉(zhuǎn)折點。正如《荀子·大略》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在古代,“天下之命懸于天子”,能否盡早為太子選擇明師教導,決定著國家的安危。這說明,國家是否有真正的后繼人才,主要取決于是否有好老師的教導。所謂“天下有真教術(shù),斯有真人材”。《淮南子》中記載,孔子“養(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尊師與平天下
“非圣人者無法”,由于東西方疏離了圣賢教育,結(jié)果,人們拋棄了倫理道德的標準,變得唯我獨尊、為所欲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盛行,貪婪、傲慢、嫉妒、懷疑等負面思想蠶食著人之本性,致使人與人、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整個人類都處在巨大威脅之下而惶惶不安。
人類如何在未來世界中生存和延續(xù)?這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博士把人類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因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仁義忠恕。而傳統(tǒng)文化必須靠師道的恢復,才能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如今,愈來愈多的志士仁人達成共識,“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類要想延續(xù),就必須對自以為是、恣意妄為的價值觀痛加反思,并重振師道尊嚴,以謙卑的心態(tài)仰承古圣先賢的智慧,如此方可真正實現(xiàn)二十一世紀的和平與發(fā)展。
師道,背后承載的是千年萬世的圣賢智慧。尊師,就是尊重古圣先賢、列祖列宗。唯有尊師重道,才能開啟自性明德,把扭曲的人性導歸正途,才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化解當今人類社會的種種矛盾沖突,把世界帶向一個安定和平的未來。重振師道,無疑乃當今之要務(wù);師道之隆,必然為天下之福祉。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文明論視野中的歷史與秩序”研討會紀要
【下一篇】【周慶許】何謂“木鐸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