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民 主編《王闿運全集》出版
書名:《王闿運全集》
作 者:[清]王闿運 著,朱漢民 主編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簡介】
王闿運(1833—1916)
字壬秋,世稱湘綺先生,湖南湘潭人。近代卓有盛名的經(jīng)學家、史學家和詩文大家,交游涵蓋晚清大部分重要人物。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先后擔任成都尊經(jīng)書院山長、長沙思賢講舍主講、衡州船山書院山長等,門生弟子遍及天下。民國初年,任國史館館長。工詩文,通群經(jīng),主盟湖湘文壇,被譽為“經(jīng)學大師”“湘學泰斗”。
朱漢民
湖南大學杰出教授,岳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國家重大學術(shù)文化工程《(新編)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國家清史·湘軍》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宋學源流》《湖湘文化通書》首席專家,著有《玄學與理學的學術(shù)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湖湘文化》等。
【內(nèi)容簡介】
王闿運(1833—1916),初名為開運,后改為闿運,字紉秋,又字壬秋,又有壬父或壬甫之稱,湖南湘潭人。因自命其居室為湘綺樓,遂又有湘綺之稱。晚清名士,湘學泰斗,著名經(jīng)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王闿運一生親歷清末民初眾多重大政治事件,結(jié)交眾多朝野重要人物,是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的重要見證者。更為重要的是,王闿運著述宏富,遍及經(jīng)史子集四部,是這一歷史時期的重要學者。
《王闿運全集》全面收錄王氏現(xiàn)存著述,先后列入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項目、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guī)劃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岳麓書院朱漢民教授擔綱,帶領(lǐng)專家團隊,歷時八年,點校整理,成書38冊,1240萬字。《王闿運全集》是岳麓書社繼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四大全集之后,又一湖湘名人的鴻篇巨制,其文獻價值重大,極具文化傳承意義?!锻蹶]運全集》的出版,必將嘉惠學林,造福社會,有力助推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繁榮興盛。
《王闿運全集》有兩大特點,一是比過去的更為全面。我們盡力將現(xiàn)存王氏著述全部收入,據(jù)湖南圖書館、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等館藏,增加了《六書存微》《管子注》《曾子注》《國策選本》《水經(jīng)注札記》《閱后漢書隨筆》《史贊》《校補許氏說文古籀釋》《王志》及桂陽、衡陽、東安、湘潭縣志等13種;其中,《管子注》《水經(jīng)注札記》等是十分珍稀的手稿本,借此次整理出版《王闿運全集》之機,才得以公諸于世。通過多方搜輯散見佚文,《湘綺樓詩文集》新增320余篇、20余萬字的新發(fā)現(xiàn)詩文。為全面展現(xiàn)王闿運一生學術(shù)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還匯編晚清民國以來關(guān)于王闿運的研究資料,成《王闿運研究資料匯編》一冊,附于全集之后。二是編輯更加優(yōu)良。相較于之前傳統(tǒng)的古籍版本,此次岳麓書社版《王闿運全集》重新點校整理,改正了書稿中不少的訛誤,并改繁體豎排為簡體橫排(其中兩種小學類著作仍保留繁體),劃分段落,施以現(xiàn)代標點,便于讀者閱讀使用,是一套合乎現(xiàn)代閱讀習慣、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可藏于名山大麓的湖湘名人全集。
【本書特色】
全面收錄王闿運現(xiàn)存著述,先后列入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項目、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guī)劃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由岳麓書院朱漢民教授擔綱,帶領(lǐng)專家團隊,歷時八年,點校整理,成書38冊,1240萬字。
岳麓書社繼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四大全集之后,又一湖湘名人的鴻篇巨制,其文獻價值重大,極具文化傳承意義。
內(nèi)外雙封,圓背精裝,鎖線工藝,牢固耐翻。
【名家評語】
湘中稱名士無雙, 海內(nèi)號勝流第一。
——李肖聃《湘學略》
(其詩)上掩鮑謝, 下揖陰何, 宜其獨步一時, 尚友千古矣。
——汪辟疆《近代詩派與地域》
詩才尤卓犖一世, 各體皆高絕。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
(王氏)交游廣而聞見多, 意氣盛而文辭美, 坐致大名, 殆非偶然。一代霸才, 并時無兩, 固近世文苑之雄也。
——張舜徽 《清人筆記條辨》
【目錄】
總書目
一 周易說
二 尚書箋 尚書大傳補注
三 詩經(jīng)補箋
四 周官箋
五 禮經(jīng)箋
六 禮記箋
七 春秋例表
八 論語訓 春秋公羊傳箋 榖梁申義
九 爾雅集解校 補許氏說文古籀釋
一〇 六書存微(上)
一一 六書存微(下)
一二 湘軍志
一三 湘綺樓日記(一)
一四 湘綺樓日記(二)
一五 湘綺樓日記(三)
一六 湘綺樓日記(四)
一七 湘綺樓日記(五)
一八 國策選本 水經(jīng)注札記 閱后漢書隨筆 史贊
一九 (同治)桂陽直隸州志(上)
二〇 (同治)桂陽直隸州志(下)
二一 (同治)衡陽縣圖志
二二 (光緒)東安縣志
二三 (光緒)湘潭縣志(上)
二四 (光緒)湘潭縣志(下)
二五 墨子注 鹖冠子注 莊子注 曾子注
二六 管子注
二七 楚辭釋
二八 八代詩選(上)
二九 八代詩選(下)
三〇 唐詩選湘綺樓詞選(上)
三一 唐詩選湘綺樓詞選(下)
三二 湘綺樓詩文集(一)
三三 湘綺樓詩文集(二)
三四 湘綺樓詩文集(三)
三五 湘綺樓詩文集(四)
三六 湘綺樓詩文集(五)
三七 湘綺樓詩文集(六)
三八 王闿運研究資料匯編
《王闿運全集》共38冊,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排列,具體如下:
一,周易說,宋哲點校。
二,尚書箋 尚書大傳補注,吳仰湘點校。
三,詩經(jīng)補箋,何玉龍、張千帆點校。
四,周官箋,陳之斌點校。
五,禮經(jīng)箋,張鑫潔點校。
六,禮記箋,張鑫潔點校。
七,春秋例表,王振中點校。
八,論語訓 春秋公羊傳箋 穀梁申義,黃巽齋、許超杰點校。
九,爾雅集解 校補許氏說文古籀釋,黃巽齋、馬濤點校。
一〇、一一,六書存微(全二冊),馬濤、楊超點校。
一二,湘軍志,李沛誠點校。
一三至一七,湘綺樓日記(全五冊),王勇點校。
一八,國策選本 水經(jīng)注札記 閱后漢書隨筆 史贊,王勇點校。
一九、二〇,(同治)桂陽直隸州志(全二冊),楊錫貴點校。
二一,(同治)衡陽縣圖志,梁小進點校。
二二,(光緒)東安縣志,王杰成點校。
二三、二四,(光緒)湘潭縣志(全二冊),王杰成點校。
二五,墨子注 鹖冠子注 莊子注 曾子注,張松輝、夏金龍點校。
二六,管子注,楊斌、田智、文雯點校。
二七,楚辭釋,吳廣平點校。
二八、二九,八代詩選(全二冊),唐志遠點校。
三〇、三一,唐詩選 湘綺樓詞選(全二冊),葉玉泉點校。
三二至三七,湘綺樓詩文集(全六冊),馬積高、唐紅衛(wèi)等點校。
三八,王闿運研究資料匯編,唐紅衛(wèi)整理。
【所據(jù)底本】
王闿運著述數(shù)量豐富,版本較多。在他生前及故后,曾經(jīng)多次結(jié)集,其中規(guī)模較大、收書較全的有兩次:
一是清光緒、宣統(tǒng)間以衡陽東洲講舍為主陸續(xù)刊行《湘綺樓全書》,收書十九種二百四十三卷。
二是1923年王氏后人匯印《王湘綺先生全集》,收書二十六種三百二十四卷,將王闿運撰著、編選的各種著述基本收羅在一起。岳麓書社于1996年整理出版 《湘綺樓詩文集》,收入詩文、箋啟、聯(lián)語、說詩、補遺等,計一百七十多萬字;1997年整理出版《湘綺樓日記》,計二百余萬字。
如何在上述王闿運著述結(jié)集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全面整理其著作,為后世留下一套合乎現(xiàn)代古籍整理要求的王闿運全集,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wù)。這一次整理出版的 《王闿運全集》,盡力將現(xiàn)存王氏所有著述全部收入。
一方面,本《全集》將對岳麓書社版《湘綺樓詩文集》《湘綺樓日記》以及《湖湘文庫》所收《論語訓》《春秋公羊傳箋》《爾雅集解》《楚辭釋》《湘軍志》,根據(jù)初刻、初印本或稿抄本作篇目與文字異同的校核,改正點校訛誤;另一方面,進一步整理尚未點校的王闿運其他著作,包括搜輯散見各處的佚文。
這次整理的《王闿運全集》,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排列,細目如下:
(一)經(jīng)部十四種,所用底本如下:
《周易說》 十一卷、《詩經(jīng)補箋》二十卷,均以光緒三十二年(1906)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尚書箋》三十卷、《爾雅集解》十九卷,均以光緒二十九年(1903)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尚書大傳補注》七卷,以1923年王氏后人匯印《王湘綺先生全集》本為底本。
《周官箋》六卷、《禮經(jīng)箋》十七卷、《禮記箋》四十六篇,均以光緒二十二年(1896)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春秋例表》兩種,其一,二十四卷,以光緒年間長沙刻本為底本;其二,三十八卷,以光緒三十四年(1908)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春秋公羊傳箋》十一卷,以光緒三十四年(1908)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穀梁申義》一卷、《論語訓》二卷,均以光緒十七年(1891)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校補許氏說文古籀釋》一冊,以湖南圖書館藏光緒十三年(1887)稿本為底本。
《六書存微》八卷,以1916年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二)史部十種,所用底本如下:
《湘軍志》十六卷,以光緒十一年(1885)長沙斠微齋本為底本。
《湘綺樓日記》不分卷,以1927年商務(wù)印書館排印本為底本。
《國策選本》十卷,以湖南圖書館藏1912年鉛印本為底本。
《水經(jīng)注札記》一冊,以湖南圖書館藏稿本為底本。
《閱后漢書隨筆》一冊, 以1977年廣文書局影印本為底本。
《史贊》十七卷, 以湖南圖書館藏1925年長沙刻本為底本。
《(同治)桂陽直隸州志》二十七卷, 以同治七年(1868)刻本為底本。
《(同治)衡陽縣圖志》十二卷,以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為底本。
《(光緒)東安縣志》八卷, 以湖南圖書館藏光緒二年(1876)刻本為底本。
《(光緒)湘潭縣志》十二卷, 以光緒十五年(1889)刻本為底本。
(三)子部五種, 所用底本如下:
《曾子注》一篇, 以1975年廣文書局影印本為底本。
《墨子注》三卷, 以光緒三十年(1904)江西官書局刻本為底本。
《鹖冠子注》一卷, 以宣統(tǒng)三年(1911)安仁刻本為底本。
《莊子注》三卷, 以1969年無求備齋影印本為底本。
《管子注》二十四卷, 以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藏稿本為底本。
(四)集部十四種, 所用底本如下:
《楚辭釋》十一卷, 以光緒十二年(1886)尊經(jīng)書院刻本為底本。
《八代詩選》二十卷, 以湖南圖書館藏光緒十六年(1890)江蘇書局刻本為底本。
《唐詩選》十三卷、《湘綺樓詞選》三卷, 均以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宣統(tǒng)三年(1911)東洲講舍刻本為底本。
《湘綺樓文》九卷, 第一卷至第八卷即原《湘綺樓文集》所含之篇章, 以光緒二十六年(1900)烝陽刻本為底本, 第九卷為補遺。
《王志》四卷, 卷一、卷二以光緒三十三年(1907)承陽刻本為底本, 卷三、卷四以2019年學苑出版社影印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藏稿本為底本。
《湘綺樓箋啟》九卷, 第一卷至第八卷以光緒三十年(1904)衡陽程氏竹醒樓刻本為底本,第九卷為補遺。
《湘綺樓詩》二十卷, 第一卷至第十四卷以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東洲講舍刊本暨長沙刊本(簡稱丁未本)《湘綺樓詩集》為底本, 以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東洲講舍刊本(簡稱庚子本)暨上海廣益書局刊本《湘綺樓詩集》為參照。凡丁未本所無而庚子本所存者,其五七言歌行、五言律體按編年順序編為第十五卷。庚子本中 《杜若集》 編為第十六卷, 《夜雪集》《夜雪后集》編為第十七卷。第十八、十九、二十卷為補遺。
《湘綺樓丁未后未刻詩冊》以陳云章藏王闿運手書為底本,由馬積高箋校。
《湘綺樓詞》以1917年湘綺樓藏版《湘綺樓詞鈔》為底本,補入二闋,都為一卷。
《湘綺樓聯(lián)語》五卷, 卷一至卷四以1917年存心樓藏《湘綺樓聯(lián)語》為底本,卷五為補遺。
《湘綺樓說詩》八卷,以1934年成都日新社刊本為底本。
《湘綺老人論詩冊子》以《求索》1984年第四期所刊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藏未刊手稿為底本。
《詩文輯佚》四卷,為新輯。
(五)附錄《王闿運研究資料匯編》包含四種:
其中王代功撰 《湘綺府君年譜》 六卷, 以1923年王氏后人匯印《王湘綺先生全集》本為底本;《傳記資料》《評點資料》《研究論著目錄》三種,為新輯。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