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潘定武】戴震與江永關(guān)系辨說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11-17 12:03:26
        標簽:

        戴震與江永關(guān)系辨說

        作者:潘定武(黃山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十六日甲申

                  耶穌2024年11月16日

         

        江永(1681—1762年)和戴震均為清代中葉知名學者,江、戴同出徽州,學界共知戴震的學術(shù)思想深受江永的影響。不過,關(guān)于二人之間的交往關(guān)系始終存在諸多爭議,很有進一步辨說的必要。

         

        首先是戴震初識江永以及拜師的時間。據(jù)段玉裁《戴東原年譜》:“乾隆七年(1742年),二十歲……婺源江先生永治經(jīng)數(shù)十年……先生一見傾心?!苯詠?,很多學者認為戴震初識江永時間不應(yīng)當如此之早,有認為應(yīng)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更有認為應(yīng)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錦波等《江慎修年譜》:“乾隆十八年,歙門人方矩、金榜、汪梧鳳、吳紹澤從學,休寧鄭牧、戴震,歙汪肇龍、程瑤田前已拜門下問業(yè)?!贝髡稹督餍尴壬侣誀睢罚骸昂髷?shù)年,程、吳諸君子已歿,先生家居寂然……而與戴震書曰……”程、吳指程恂、吳紱,均卒于乾隆十五年前,因此戴震與江永初識絕無可能遲至乾隆十五年,更無可能晚至乾隆十八年。最能說明江、戴初識時間的,無疑是江永《善余堂文集》所附戴震的《江慎修先生七十壽序》,此《序》稱:“震少知向慕,既數(shù)年始獲一見,又數(shù)年,始拜先生于吾邑之斗山?!鼻∪辏?738年),婺源廩生張元泮坐館于戴震家鄉(xiāng)休寧隆阜,少年戴震與之多有交往,共論學術(shù)及時文,張氏當向戴震推崇同邑大儒江永之學。而與江永至交的休寧學者程恂,又屬戴震尊敬的前輩,戴震初識江永,正因程恂的引薦,所以戴震對江永“少知向慕”,當非虛語。根據(jù)《江慎修先生七十壽序》,段玉裁所言戴震、江永初見時間當屬可信。而戴震正式拜師江永,則又在數(shù)年之后的乾隆十年(1745年)左右。

         

        其次,江、戴的師生關(guān)系,尤其是戴震是否諱言師尊及是否尊師。近代以來,王國維、孟森等均批評戴震師從江永而并不尊師,甚而諱言其學問所自,證據(jù)即是戴震有稱江永為“吾郡老儒”,其學術(shù)承自江永,而著述中很少明確言及這一點。戴震著作中兩處“吾郡老儒”一詞,分別見于《聲韻考》和《六書音均表序》。此為對同鄉(xiāng)前輩學者的習見稱謂,雖然恐非如梁啟超等認為實是出于尊敬,但也并非不敬之詞。而眾所周知,戴震本字慎修,后避而不用,專字東原,當正是尊師之舉,且綜觀戴震的為人態(tài)度與為學精神,無論如何都難以與“背師”聯(lián)系起來。戴震為人一方面不邀世譽,且視借重昔儒先師之名為鄙陋之舉,另一方面在看待師生關(guān)系上也極為謹慎,絕不好為人師,從他先后謝絕姚鼐、段玉裁等拜師可見一斑。而戴震也始終沒有諱言其師,乾隆十九年(1754年)初到京師,戴震即向秦蕙田推薦其師的著作,并使秦氏將其采入《五禮通考》中。王昶《江慎修先生墓志銘》開篇即言:“余友休寧戴君東原,所謂通天地人之儒也,常自述其學術(shù)實本之江慎修先生?!倍X大昕因不滿戴震推崇江永歷算之學,作《與戴東原書》曰:“當今學通天人者莫如足下,而獨推江無異辭,豈少習于江而特為之延譽耶?”桂馥《上阮學使書》稱:“及見戴東原,為言江慎修先生不事博洽,惟孰讀經(jīng)傳,故其學有根據(jù)。”桂馥見戴震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館開館之后,可見自戴震離鄉(xiāng)直至晚年,始終不乏稱頌其師江永之語。

         

        戴震的著述中,不時有“江先生曰”之語,只是未見闡明其學術(shù)具體傳自江永之處。其實,這應(yīng)是當時學界的普遍現(xiàn)象。眾所周知,段玉裁對戴震可謂禮敬有加,且其治學受戴震影響極大,我們在段玉裁著作中雖屢見引用戴震之說,同樣難以看到其明言傳承戴震之處。

         

        江永晚年有《答戴生東原書》曰:“暮年得兩知己,天資敏妙,志識不凡,可與劇談天地古今,甚慰平生夙愿。聚首兩三日,未罄鄙懷,相距非遙,所欲言者,筆札可代。”可見江永始終以得到戴震這樣的弟子為欣慰,而于此也可知戴震拜師后得江永面授時間較少,大多為書札往來探討學術(shù)。因乾隆十九年(1754年)后,戴震長期漂泊異鄉(xiāng),極少回到徽州,這對師徒二人來說,確為憾事,但二人關(guān)系實屬學問知己、忘年知交,師徒情誼無疑甚深。江永甫一逝世,戴震即精心結(jié)撰《江慎修先生事略狀》,以數(shù)千字長文全面總結(jié)并高度推崇江永的學術(shù)思想成就,同時精心整理江永遺著,以期傳于后世。后《四庫全書》收錄江永著作達16種之多,戴震功莫大焉,這是以實際行動最好地證明了江、戴關(guān)系。

         

        再次則是戴震、江永在治學上存在的異同。戴震在尊敬并繼承江永學術(shù)思想的同時,確實也存在與其師的若干異趣,尤為人關(guān)注的是對待朱熹和西學方面。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徽人向以朱子為驕傲。江永更是朱熹的同邑后學,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作為實事求是的學者,江永雖著有《近思錄集注》《禮學綱目》等闡揚朱子學術(shù)思想的著作,但他并非一味維護朱子。本著研經(jīng)聞道的精神,江永對朱子之學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尤其反對徽州后人的空疏理學。而自幼即有嚴謹求是態(tài)度的戴震,治學中既充分吸收朱子之學的合理成分,更不憚于批評其不合理的因素,對理學末流“以理殺人”、漠視民生的殘酷現(xiàn)實則痛加批判。無疑,戴震對待朱熹及理學的批評態(tài)度較江永更為鮮明與激烈,但深入考察則知,戴震并非為批判而批判,更非為與朱子爭席,而是為了樹立其體情遂欲的新理學,體現(xiàn)其對現(xiàn)實民生的高度關(guān)切。從這個意義上說,戴震可謂發(fā)揚了江永的民生理念而又能更進一步。

         

        當下有學者認為,戴震持“西學中源”說為違背師道,對此也需稍加分析。江永在《翼梅》中肯定西方天算學,并認為其有創(chuàng)始之功,而非源自中國。江氏論說不但受到梅文鼎之孫梅瑴成的痛批,也被錢大昕指為“為西人所用”。應(yīng)當說,“西學中源”論在當時無疑成壓倒之勢,戴震到京師時,曾極力推崇江永《翼梅》,無奈不但不為學界接受,而且還受到錢大昕等人的強烈批評。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戴震對待西學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即便如此,戴震在四庫館作《幾何原本提要》時,還能本著嚴謹求是的精神肯定西方天算學:“其于三角、方圓、邊線、面積、體積比例變化相生之義,無不曲折盡顯,纖微畢露。(徐)光啟序稱其窮方圓平直之情,盡規(guī)矩準繩之用,非虛語也?!蓖瑯?,戴震在《翼梅提要》中也努力推崇其師的成就:“(梅)文鼎歷算,推為絕技,此更因所已具,得所未詳,踵事而增,愈推愈密,其于測驗,亦可謂深有發(fā)明矣。”因此可以認為,戴震只是部分地放棄其師的觀點,其目的是要在當時的歷史潮流下,尋找人們認識西學的理想途徑。

         

        要之,戴震之于江永,既是學問最能得其全的弟子,也是學術(shù)知己與忘年交;江永之于戴震,則既是其崇拜的學長與砥礪其精進的良師,更是可以共同探研問道的諍友。戴震在尊師的同時,堅持“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解蔽原則,矢志追求十分之見,既繼承先師,更注重求是,能在諸多方面發(fā)展與超越先師,這或許正是戴震從江永那里得到的學問精髓,也是他理解的尊師的真正含義,而“掊擊前人以自襮”或“依傍昔儒以附驥尾”都是他所鄙棄不取的。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