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伊格納西奧·莫亞】超驗性悲觀主義

        欄目:他山之石
        發(fā)布時間:2025-03-03 08:23:48
        標簽:

        超驗性悲觀主義

        作者:伊格納西奧·莫亞 著 吳萬偉 譯

        來源:譯者授權儒家網發(fā)布

         

         

         

        悲觀主義這個概念的使用往往是相互沖突的。哲學家們對此沒有達成清晰的定義共識,更多時候是由使用術語的個人來決定合適與否,并將其用在眾多議題上面,雖然共同點可能很少。面對這個困境,人們通常有兩種主要選擇。一是簡單地接受悲觀主義是個多面體的概念,可以獨特地應用在社會學、性別研究、心理學、政治學和哲學上(甚至在哲學內部,它也被用來描述范圍廣泛的哲學派別)。換句話說,讓人們覺得合適的方式自由使用悲觀主義來描述他們渴望突出顯示的任何人生特征。第二個選擇是哲學家們維持超驗性悲觀主義這個概念(首先由丹尼斯·達諾伊(Dennis Darnoi)在1967年使用),具體指純粹哲學意義上的悲觀主義(與其他使用區(qū)分開來。)我認為,這后一種選擇更合適,因為它尊重了豐富的哲學傳統(tǒng),有助于維持哲學話語的整體清晰性。

         

        接下來,我將首先描述當今人們使用悲觀主義的若干不同方式,把焦點特別集中在對悲觀主義的心理學描述上。其次,我將詳細闡述悲觀主義的歷史以便顯示該歷史如何幫助我們獲得這一概念的清晰性。

         

        最后,我將提供一種扎根于歷史的悲觀主義定義。作為該定義的一部分,我將為如下觀點辯護,即超驗性悲觀主義的描述可能比哲學悲觀主義更為準確。在我解釋為什么超驗性悲觀主義是我們更應該喜歡的術語之前,我將在本文中繼續(xù)可隨意替換地方式使用哲學悲觀主義或者簡單的悲觀主義。

         

        我的主張是,人們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使用悲觀主義,大部分用法都始于基本觀察的模糊性。我們大部分人在生活的某個時候遇到過一些人,他們在獲得機會(工作、假期、課題等等)時往往給出一個否定態(tài)度的回答。比如,我們今天想到海邊去玩一下,但我們的朋友不想去。他們可能說“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去,你知道有可能下雨,我們會被淋濕,會被凍感冒,我們在海灘上肯定會丟失東西---這種事不是經常發(fā)生嗎---總體上說我們會過得很不愉快”諸如此類的話。我們的朋友想象的是最糟糕的結果。我們可能贊同,他們是悲觀主義者---或者他們對待我們的邀請持一種悲觀主義態(tài)度。事實上存在一種常見的(或許壓倒性的)悲觀主義理解,指一種糟糕的態(tài)度和對人或事采取通常負面的立場。但是,這不是哲學術語的悲觀主義表示的意思。但在學術圈之外,有時甚至在學術界內部,針對悲觀主義的這種心理學視角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將悲觀主義定義為:

         

        一種態(tài)度,認定情況會出問題和人們的愿望和目標不大可能實現(xiàn)。悲觀主義者是期待自己或他人身上會發(fā)生糟糕事情的人,或者對積極的結果產生懷疑或者憂郁不決的人。大部分個人位于純粹的樂觀主義和純粹的悲觀主義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某個位置,但是,往往表現(xiàn)出朝向這個方向或那個方向的相對穩(wěn)定的情景趨勢。

         

        換句話說,心理學悲觀主義是一種態(tài)度。但是,正如我將本文中即將顯示的那樣,哲學悲觀主義是旨在回答有關生存價值問題,并解釋為什么痛苦無所不在的一種哲學體系。但是,這種差別的重要些通常被低估了。將悲觀主義視為一種心理脾性可以說并沒有錯---牢記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真的存在悲觀主義習性這回事。我的主張是將其與作為思想體系的悲觀主義混合起來是錯誤的。

         

        在其1877年的著作《悲觀主義:歷史與批判》中,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薩利(James Sully)寫到:

         

        對于大部分英國人來說,悲觀主義這個詞或許根本并非暗示哲學教義或者猜測性體系之類。作為大眾文學中熟悉的詞語,它似乎意味著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伴隨著思想立場的一種心態(tài)。在日常生活語言中,說一個人是悲觀主義者是指他習慣性地強調生活中黑暗的一面、糟糕的一面。我們并不認為他們屬于采取某個同樣的要原則的學派,而是一種特別的性格特征,有一種比較凄慘地看待世界及其事物的習性特征。

         

        非常準確的是,薩利指出對大部分人來說,悲觀主義與某種性格特征有關,而非嚴謹展開的有著首要原則和基于原則的完整思想體系的思想流派。19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悲觀主義者尤里烏斯·班森(Julius Bahnsen)注意到悲觀主義非常遺憾地“被用來為任何消極的情緒和種種疑難病癥辯護?!弊罱?,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政治學教授喬書亞·福亞·迪恩斯塔(Joshua Dienstag著有《悲觀主義:哲學倫理學與精神》---譯注)提出了謹慎的觀點,“正如進步力量與對待生活的快樂態(tài)度不是一回事一樣,悲觀主義也不等同于惡劣的立場?!?o:p>

         

        與迪恩斯塔的謹慎觀點一致,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著名觀點是,確認悲觀主義根本不是一種哲學體系而是一種習性特征。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相信悲觀主義或者樂觀主義是一種習性問題,而不是理性。但是,樂觀主義習性特征在西方哲學家中一直是常見特征。相反立場的代表在吸引人們關注到本來可能忽略的考慮方面可能很有用?!焙唵蔚卣f,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并非真正的哲學。

         

        這種心理學批判路線也被布萊恩·麥基(Bryan Magee)撿了起來,他像羅素一樣否認悲觀主義在哲學中的地位。在他看來,悲觀主義不是哲學。在提到亞瑟叔本華的哲學時,麥基認為,如果將其心理學方面受到誤導的悲觀主義思考放在一邊,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作品中擁有好得多的哲學體系---一種無需悲觀主義的哲學體系。換句話說,麥基愿意通過消除其悲觀主義觀點中的心理學動機而拯救叔本華的哲學體系。正如麥基所言,“他的悲觀主義與其哲學的確是吻合的,但是這僅僅因為從必要性上說,兩者從邏輯上說是并沒有聯(lián)系。非悲觀主義同樣與其哲學很吻合。對于認真考慮其作為哲學家的立場來說,傳統(tǒng)上將其等同于悲觀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相關的?!毕喾矗溁J為,叔本華對形而上學(比如,通過論證終極現(xiàn)實的唯一性)和倫理學(比如他論證說對比總是適當的道德態(tài)度)都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都無需求助于悲觀主義。因此,麥基得出結論說,叔本華身上沒有哲學悲觀主義。麥基將悲觀主義簡化為心理學,拒絕承認其作為哲學體系的相關性意義。

         

        ***

         

        但是,如果哲學悲觀主義被視為“簡單的”習性特征或態(tài)度,僅此而已,那這可能是什么呢?它是說人生充滿了痛苦嗎?它是在否認進步嗎?或許簡單地說人生很糟糕?果真如此,悲觀主義可能就非常淺薄的和可塑性概念,承認幾乎所有強調生活中負面因素的哲學或主張。但是,正如我現(xiàn)在要論證的那樣,除此之外,哲學悲觀主義還有很多東西。事實上那是一個豐富的哲學領域,提出過一系列具體主張和承諾。關鍵在于,它擁有富有成效的歷史,它演變成為可適當稱為傳統(tǒng)的東西?,F(xiàn)在讓我們來看一看。

         

        如果哲學悲觀主義被視為“簡單的”習性特征或者態(tài)度,僅此而已,那這可能是什么呢?

         

        首先,悲觀主義這個術語18世紀首次出現(xiàn),提及伏爾泰對《憨第德》(Candide)的美洲之行的悲劇性描述。伏爾泰的悲觀主義被呈現(xiàn)為對萊布尼茨樂觀主義的回應---該觀點認為,這是當今所能實現(xiàn)的最好世界。換句話說,它有一個哲學根源故事,其中解釋了為什么哲學在此話題上有很多話要說。在伏爾泰看來,我們的疼痛和痛苦沒有任何終極目的---這個信念處于哲學悲觀主義的核心。

         

        但是,如果悲觀主義被視為完全成熟的哲學傳統(tǒng),那它就必須具有廣泛性,即它如果只有一兩個哲學家就此話題撰寫文章就不夠了。其次,它必須具有前后一致性,即必須有某種持續(xù)不斷的焦點,隨著時間的變化仍然長盛不衰。最后,提出的這些議題和問題應該擁有足夠多的共同點,使得辯論和分歧從哲學上說富有成效,即它們承認其他人也在做工作,并非只是相互取暖而已。

         

        如果我們考察19世紀的德國,這些條件都得到了滿足。在此階段,有一系列哲學家---叔本華、愛德華·馮·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菲利普·邁蘭德(Philipp Mainl?nder)、尤里烏斯·班森(Julius Bahnsen)、奧爾加·普呂馬赫(Olga Plümacher)、阿格尼斯·陶伯特(Agnes Taubert)等人---他們撰寫人生價值、痛苦、存在本質和活著是否比死掉更好。這是厭世悲觀世界之痛的(the Weltschmerz)傳統(tǒng),這些是厭世悲觀的哲學家(這個德語單詞的意思就是厭世,悲觀)。他們是第一批系統(tǒng)性地討論這些問題的哲學家,也是第一批稱其哲學為悲觀主義的人。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代表了悲觀主義作為哲學體系的真正起點。這些早期的悲觀主義者不僅集中談論存在就是痛苦的觀點,我們的痛苦沒有終極目的,不存在比存在更好,他們還接受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存在本質的某些特征。換句話說,他們接受了一種形而上學立場---該立場由叔本華明確指出來。

         

        悲觀主義的這個共同哲學基礎的關鍵是形而上學概念---意志。叔本華是第一個給我們充分展開論述的觀點:意志作為物自體,被賦予一種難以逃避的角色,給存在一種本質上悲慘的悲觀特征。在其形而上學中,這個物自體指的是現(xiàn)實,即獨立于我們對其認識的東西。而且,那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現(xiàn)實,它統(tǒng)一了存在于表象世界的一切。在最根本層面上,一切都是同一個東西:意志。在叔本華的著作中,這個意志作為一種根本力量出現(xiàn)---它超越空間、時間和因果關系---存在于無休止的缺乏和欲望這唯一目的之中。結果,滿足和快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或者至少從長遠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為欲望難以滿足是其本質特征。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切都源于缺失,源于不足,因此源于痛苦。滿足將這個痛苦終結;但是,當一個愿望得到滿足之后,至少還有十個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我們永遠不可能獲得持久的幸福與寧靜?!?o:p>

         

        所有的德國悲觀主義者都贊同,我們疑慮的根本性源頭在于存在本質本身---意志---而非我們生活的這個或那個具體環(huán)境。

         

        終極而言,所有的德國悲觀主義者都贊同,我們疑慮的根本性源頭在于存在本質本身---意志---而非我們的生活的這個或那個具體環(huán)境。存在的本質是我們存在困境的源頭,這個信念是哲學悲觀主義的核心特征。對于德國悲觀主義者來說,我們的存在疑慮可在意志中找到,這個意志永遠存在于我們夠不著之地,因此,仍然是抓不住的,不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的影響,無論我們嘗試做什么來改變它如鼓吹革命。奧爾加·普呂馬赫非常清晰地說明了這一點:

         

        毫無疑問,未來將治愈很多在現(xiàn)在看來難以治愈的傷痛。甚至社會問題將來有一天會找到解決辦法,雖然沒有人敢于說它究竟是通過溫和的還是暴力的手段。但是,痛苦的主要來源在未來將持續(xù)存在,因為它們源于生活條件本身。

         

        悲觀主義者牢牢抓住這個要點:在改變這個存在本質---意志方面,我們根本無能為力。為此,人們能夠合理地說意志將所有悲觀主義者綁在一起。但是,同樣真實的是,每個悲觀主義哲學家設想的意志是不同的,各自引入重要的修改意見。請回顧叔本華的現(xiàn)實,在本質上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相反,邁蘭德和班森則否認意志的單一性,他們認為存在意志的多樣性。換句話說,在他們看來,現(xiàn)實的根本性本質是由數不清的個別意志所組成,這些意志相互爭斗不休,這反過來解釋了為什么每個生物體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生活的糾纏和痛苦之中。哈特曼贊同叔本華的意志單一性,但是,補充說意志被理性統(tǒng)一起來,為了構成統(tǒng)一的力量,即他說的無意識(普呂馬赫贊同這個觀點)。這種無意識力量將世界變成一個戰(zhàn)場,在那里,理性試圖命名和控制意志,但最終毫無用途。這是賦予人生悲慘特征的理由。終極來說,這些悲觀主義者都是在叔本華確立的形而上學和悲觀主義框架下工作,雖然在某些地方存在某些重要的輕微調整。

         

        ***

         

        既然我已經對這個議題和德國哲學家提出的關切做了歷史掃描,現(xiàn)在到了觀察我提出的悲觀主義的正式定義的時候。讓我們稱這種悲觀主義為超驗性悲觀主義,以便將其與該術語的其他用法區(qū)分開來。之所以是超驗性的是因為它將我們的存在困境之源置于表象和對象世界之外。在此提出的定義有四個要點,都根源于19世紀原始悲觀主義哲學家們的哲學。

         

        ? 存在的本質能夠被充分認識或者部分認識,那是意志。這是形而上學主張。

         

        ? 這個意志是人生的特征,由需要、缺失和痛苦構成的體驗。終極而言,痛苦是難以避免的。

         

        ? 我們的痛苦沒有任何終極性理由。這意味著我們的痛苦沒有宇宙規(guī)劃或目的。

         

        ? 不存在比存在更好。

         

        從最終來說,悲觀主義可能仍然是引起爭議的概念。心理學視角可能持續(xù)占據支配地位,很多人可能排斥哲學悲觀主義者提出的論證,理由是他們不過是憂郁的、感覺糟糕之人。而且,任何哲學如若指出存在是多么糟糕(無論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很可能都將繼續(xù)被貼上悲觀主義者的標簽。

         

        雖然人口限制擁護論的哲學家的確宣稱存在整體上是糟糕的,不存在可能比存在更好,但他們回避了所有關于意志、物自體、或者終極目的等形而上學議題的討論。

         

        這就是當今人口限制擁護者的作為,我們不妨拿一個當代著名案例。人口限制擁護論常常被貼上悲觀主義哲學的標簽。但是,雖然人口限制論哲學家的確宣稱存在整體上是糟糕的,不存在可能比存在更好,但他們回避了所有關于意志、物自體、或者終極目的等形而上學議題的討論。相反,將焦點集中在為如下觀點提供最好的理由,即為世界帶來更多新人總是一種危害(鑒于人生是如此充滿痛苦和麻煩)。雖然悲觀主義者和人口限制者都贊同不存在比存在更好的偏向,但原始悲觀主義者也常常持有對更大哲學問題的看法,為我們提供了有關存在整體的全面觀點。

         

        其實,對于原始悲觀主義者來說,是否生育的問題不是核心問題。在應對我們的存在痛苦時,不生育是他們考慮的眾多可能性之一。比如,哈特曼在此問題上的觀點并不清晰。他論證說,未來的人將在某個時候決定他們將如何終結人類的存在,我們尚不清楚,他們會選擇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哈特曼顯然是悲觀主義者,但他并不是堅定的人口限制擁護者。另一方面,叔本華更接近人口限制論的觀點,因為他贊同一種禁欲的生活方式,包括生育欲望在內的所有欲望都將被馴服和戰(zhàn)勝。

         

        通過不承認悲觀主義傳統(tǒng)和不參與議題的討論(尤其是這些原始悲觀主義者接受的形而上學的和超驗性框架體系),人口限制擁護者將自己置身于這個重要的傳統(tǒng)之外。這無論如何并不錯誤,牢記這一點十分重要。它是一種不同的哲學途徑,擁有自己的優(yōu)點。雖然有可能人們繼續(xù)將人口限制擁護者稱為悲觀主義者,鑒于我在此提出的論證,人們能夠說他們是人口限制論悲觀主義者而不是超驗性悲觀主義者。我認為這是需要牢記的重要差別,因為它促成了哲學的清晰性。

         

        終極而言,超驗性悲觀主義是精心定義的哲學傳統(tǒng),擁有豐富的歷史和主題連貫性。它和心理學悲觀主義不同,也與應對存在悲慘性的其他哲學不同。雖然有些人繼續(xù)使用總體性的“悲觀主義”這個說法來指代所有這些視角,但是,如果我們渴望清晰性,超驗性悲觀主義的框架當然能夠提供有些幫助。

         

        作者簡介:

         

        伊格納西奧·莫亞(Ignacio L. Moya),加拿大西部大學哲學博士。他主要思靠和撰寫哲學悲觀主義,焦點集中在18世紀和19世紀哲學。他研究的其他話題包括廣義的哲學史、動物權利和社會公平等。

         

        譯自:"Transcendental Pessimism": An Essay by Ignacio L. Moya (Keywords: Metaphysics; Anti-natalism; Psychology; Schopenhauer; German Philosophy; History of Philosophy) by Ignacio L. Moya

         

        From The Philosopher, vol. 112, no. 1 ("Punishment").

         

        "Transcendental Pessimism": An Essay by Ignacio L. Moya (Keywords: Metaphysics; Anti-natalism; Psychology; Schopenhauer; German Philosophy; History of Philosophy)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相關文章:

         

        1. 叔本華與尼采論痛苦的意義《儒家網》2021-12-07

         

        【喬書亞·福亞·迪恩斯塔】叔本華與尼采論痛苦的意義 - 儒家網 (rujiazg.com)

         

        2. "悲觀主義與存在主義"《光芒觀察》2007-1-26 7:56:29 http://guancha.gmw.cn 或

         

        《豆瓣》轉載 2012-05-04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393194/?author=1#7884373naFdLtE

         

        3. "為悲觀主義辯護"《儒家網》2022-03-03

         

        【馬拉·范·德·盧特】為悲觀主義辯護 - 儒家網 (rujiazg.com)

         

        4. 叔本華對黑格爾:進步還是悲觀主義?抱有希望還是放棄所有希望?《愛思想》2023-03-27 叔本華對黑格爾:進步還是悲觀主義?抱有希望還是放棄所有希望?_愛思想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