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古徽州連出19位狀元的奧秘
作者:安征 王曉峰
來源:《合肥晚報》
時間:西歷2024年12月3日
古徽州是一個崇尚讀書的地方?!笆畱糁?,不廢誦讀”,是徽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讀書科舉是當時不少人的夢想。通過安徽省檔案館“千年‘徽’煌——徽州歷史檔案聯(lián)展”上的一份份珍貴檔案文書,揭開徽州在明清時期成為“科舉興盛之地”的奧秘。
想當秀才,需先童試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自隋代開始,至宋代逐漸趨于完善。宋代時期徽州的教育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因徽州大族大多源自中原名門望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讀書人的共同愿望,科舉隊伍的規(guī)模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據(jù)史料記載,南宋初年,整個徽州每次應(yīng)試鄉(xiāng)貢者“勿慮二千人云”,休寧縣應(yīng)試鄉(xiāng)貢者“常過八百人”。
明清時期,隨著徽商的崛起,為徽州的教育及科舉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徽州教育達到了鼎盛,當然也促進了科舉的繁盛。在古代,讀書人要想?yún)⒓涌婆e考試,除監(jiān)生以外,必須通過州、府、縣學組織的童試,取得生員資格(通稱秀才)。據(jù)《清稗類鈔》中“童試”條目記述:“直省士子之試于郡縣及提學,為童子試,俗謂為小考,或小試。應(yīng)試者曰童生,雖壯丁老叟,但與試,皆得以童稱之,未冠者曰幼童”。
由此可見,參加童試的考試者統(tǒng)稱為童生,童生并不是小孩子來考,也有七八十歲的童生。在古徽州地區(qū),常常笑稱那些讀書不給力、年年考不中的人叫老童生。童試要經(jīng)過三場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h試通常在農(nóng)歷二月,由知縣主持;府試在農(nóng)歷四月,由知府主持;院試由省里主管教育的“學政”主持。童生院試合格,取得“生員”資格,成為一名秀才,才可以進入府縣官學讀書。
據(jù)安徽省檔案館館藏《清光緒元年(1875年)徽州府為齊集文武童生赴郡候考事札》中記載,“儒學教官督率文武生童定限于三月初五日齊聚府城……其余需用什物悉照向例備辦毋缺,不得臨時參差不齊,仍將府取文武童生花名冊及府縣考題目呈送,查核如人冊不齊各事怠玩定提經(jīng)承重處……”通過這份檔案不難看出,盡管只是童試,但對考生的報名資格審查以及考試制度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確保了考試的公平公正。
《清光緒元年(1875年)徽州府為齊集文武童生赴郡候考事札》。(安徽省檔案館館藏)
狀元頻出,名揚四海
如果此時你成為一名秀才,恭喜你有機會參加正式科舉考試了,共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在此次聯(lián)展的眾多徽州文書中,明清時期的各種科舉試卷,如同現(xiàn)今的高考試卷一般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這次展出的歙縣檔案館館藏《硃卷集錦》就見證了古代的考官閱卷制度。明清時期,為防考官徇私舞弊,鄉(xiāng)試、會試及殿試場內(nèi),應(yīng)試人的原卷(即墨卷)須彌封糊名,由謄錄人用硃筆謄寫一遍,送交考官批閱,稱為硃卷(也稱朱卷)。通過這份檔案可以看到,硃卷所載內(nèi)容豐富詳細,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考生履歷,二是科份頁,載有本科科份、考生中式名次、各類考官的姓氏、官階和批語以及房官原薦批語等;三是考生文章,有三場全刊者,也有選刊自認為得意之作者。
其中一份江南鄉(xiāng)試硃卷(乾隆甲午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同考試官徐州府蕭縣知縣孫閱薦”字樣,以及兩位大主考官的姓名、職務(wù)以及批語。此外在每份硃卷的最后,還留有本房總批,也就是考官總評。由此可見,硃卷很好地杜絕了考官因熟悉考生字跡或者考生在試卷做標記等而產(chǎn)生徇私舞弊的行為,從而保證了對人才選拔的公正性,也保證了科舉制度的延續(xù)性,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此次聯(lián)展中展出的《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大金榜》中,赫然寫著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為徽州府休寧人吳錫齡。據(jù)現(xiàn)存于上海圖書館的《休寧大斐吳氏族譜》和《休寧縣志》記載,吳錫齡的父親吳思英是康熙年間的休寧縣學生員,病逝的時候,吳錫齡才3歲。吳錫齡是靠同父異母的哥哥吳長齡撫養(yǎng)成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江南鄉(xiāng)試,吳錫齡中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很快又進入軍機處任職。3年后,奪得狀元桂冠。聞訊,鄉(xiāng)民在村里吳氏祠堂“尊德堂”懸掛“文魁武威”金匾。然而,翰林沒做滿一年,吳錫齡驟然病逝,乾隆帝聞知后嘆道:“可惜徽州武狀元”。據(jù)統(tǒng)計,明清時期徽州地區(qū)共出過19位狀元,可謂名揚四海。
徽州書院,星羅棋布
很多人一定會好奇,為何徽州地區(qū)能在科舉考試中“狀元”頻出?其實從宋代起,徽州“俗益向文雅”,特別是宋室南渡后,“新安比之鄒魯,博雅之儒,彬彬如也”,從此徽州“文風昌盛”“名臣輩出”,開始躋身于中國文化教育發(fā)達區(qū)域行列。到明清時期,徽州各種教育機構(gòu)星羅棋布,形成了教育高度繁榮的局面,被譽為“文獻之邦”“東南鄒魯”。
書院是明清時期徽州教育繁榮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在徽州教育繁榮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明清時期,徽州知名的書院有府屬紫陽書院、古紫陽書院,歙縣的斗山書院、問政書院,休寧縣的還古書院、海陽書院,婺源縣的紫陽書院、福山書院,祁門縣的東山書院、神交精舍,黟縣的碧陽書院、中天書院,績溪縣的潁濱書院等。書院的發(fā)達,成為明清徽州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位于歙縣的古紫陽書院舊址。(資料圖片)
明清時期絕大多數(shù)書院把課藝、應(yīng)舉列為主要的教學活動。安徽省檔案館館藏的《清咸豐三年(1853年)海陽書院會課卷》是一份書院內(nèi)的日常測試卷,通過檔案不難看出,當時書院圍繞科舉考試制定了嚴格的課藝制度。海陽書院是知縣王佐于崇禎八年(1635年)創(chuàng)建,可以說海陽書院是休寧眾多狀元的搖籃,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也是休寧縣最早的教育學府。
此外,歙縣檔案館館藏《清光緒三年(1877年)紫陽書院課藝》也印證了當時徽州書院的教學方向。通過這份檔案不難看到,當時紫陽書院的教學方式是主講與自學相結(jié)合。而另一份檔案《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問政書院甄別童生汪孔祁試卷》,則是國畫大師汪孔祁的童生試卷,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試卷記載,童生姓名汪孔祁,考試成績?yōu)椤吧先?,第三名”。這份試卷還保留了原主考官的批語,內(nèi)容為:“大含細入,高挹群言,非有火候者莫辦”。足見主考官對少年汪孔祁評價之高。當時的徽州書院成為眾多落選童生就學應(yīng)舉的場所,這一點與這份試卷的性質(zhì)相吻合。
徽州書院是培育人才的地方,通過“講會與課藝并行、學術(shù)與功利并舉”,既提高了徽州學子的學術(shù)水平,又滿足了他們應(yīng)舉入仕的現(xiàn)實需要,為明清時期的徽州培養(yǎng)出大量人才,見證了古徽州600余年的社會變遷和文化傳承。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