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推薦】儒教入門問答[征求意見稿]

        欄目:教規(guī)義訓(xùn)
        發(fā)布時間:2012-10-28 08:00:00
        標(biāo)簽:

         

        儒教入門問答



        前 言



            經(jīng)過三年多艱辛而細致的工作,“中國儒教網(wǎng)”通過廣泛征集學(xué)者以及同道網(wǎng)友的意見和文獻,最終初步完成了《儒教入門問答》的整理編輯,以供社會各界與儒教信徒參考使用。

            本問答在編輯整理過程中,始終堅持幾大基本原則,分別是:

            一、該入門問答只是儒教的扼要普及資料,不會也不可能對其要求學(xué)術(shù)意義上的精確性與全面性;

            二、該資料的理論基礎(chǔ)和來源主要是兩方面:1、“四書五經(jīng)”以及后世大儒的論述;2、中國長期以來的民間實際傳統(tǒng);

            三、該資料并不受現(xiàn)實或?qū)淼那闆r而做假設(shè)變通,是一份嚴(yán)肅認(rèn)真的儒教資料。

            希望該問答資料能為廣大朋友打開一扇對儒教的既感熟悉又覺陌生的認(rèn)知大門,從單純好奇到認(rèn)真思考,乃至產(chǎn)生對儒教的信仰和實踐。從而樹立正知正見,獲得人生的真諦和幸福。并最終實現(xiàn)“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的圣賢理想!

            愿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認(rèn)可,并提出寶貴的指導(dǎo)意見!
            
            惟天佑德 惟德動天


                                                中 國 儒 教 網(wǎng)

                                            孔元二五六三年夏歷閏五月
                                                  西歷2012年6月



        儒 教 圣 訓(xùn)



            夫先王治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如徒恃法令而不行教化,是舍本而逐末也。方今之世,西風(fēng)日盛,民俗凋敗,人心工詐,獄訟不已。惟興圣教,尚德緩刑,方能化民成俗,以致人心醇良。謹(jǐn)依圣教教義,輯《圣訓(xùn)》凡一十六條,垂為世法,以為民守。蓋合于時中者,即為至善。易簡之善,以配至德。凡我天子圣徒,銘記于心,謹(jǐn)遵恪守,篤信力行。

            欽哉!
            
            
            敬天地以定民志   崇正學(xué)以安人心
            尊先祖以明根本   敦教化以厚風(fēng)俗
            懷家國以親萬民   行孝道以重人倫
            講辭讓以隆禮儀   睦鄰里以息爭訟
            訓(xùn)子弟以成忠良   務(wù)本業(yè)以足衣食
            尚節(jié)儉以戒奢華   滅貪欲以遠腐敗
            倡公廉以正吏習(xí)   篤誠信以守商道
            體萬物以惜環(huán)境   守法律以全秩序



        目  錄



        1、 什么是儒教?
        2、 儒教是誰創(chuàng)立的?
        3、 儒教的經(jīng)典是什么?
        4、 儒教信仰哪些神靈?
        5、 為什么有人認(rèn)為儒教不是宗教,只是哲學(xué)、教育 或倫理、史學(xué)等等?
        6、 儒教的基本教義是什么?
        7、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里來的?
        8、 儒教如何看待生死,并解釋鬼神?
        9、 什么是天道與天命?
        10、善惡有沒有報應(yīng)?如果有,是怎樣報應(yīng)的?
        11、儒教有“彼岸世界”嗎?
        12、人能夠獲得永生嗎?
        13、為什么儒教也有“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樣嗎?
        14、儒教有哪些道德條目?
        15、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16、孔子有多少門徒和弟子,他們都達到了什么境界?
        17、儒教有哪些廟宇和宗教場所?
        18、儒教有什么常有的儀式、和哪些節(jié)日?
        19、儒教徒祈禱嗎?
        20、儒教有沒有神職人員?
        21、傳統(tǒng)家庭為什么要立“天地君親師”神位?
        22、中國人和儒教徒為什么崇拜祖先?
        23、孔子為什么稱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24、孔子是神嗎?
        25、儒教與中國的民間信仰是什么關(guān)系?
        26、儒教提倡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27、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儒教徒?
        28、信仰儒教對我有什么好處?或者,佛教講脫離苦海,道教講長生和成仙,基督教講信主得救,儒教究竟講什么呢?
        29、我今天想皈依儒教,有辦法嗎?
        30、儒教信徒的言行要點是什么?
        31、儒教有什么戒律和禁忌?
        32、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儒教信徒?
        33、“天地君親師”神位中的“君”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應(yīng)有所調(diào)整?
        34、什么是“三不朽”?
        35、什么是“孝道”?儒教為什么推崇“孝道”?
        36、信仰儒教為什么不用“出家”?
        37、儒教徒認(rèn)為怎么樣我們才能達到最好的社會?
        38、儒教是由康有為等在近代倡導(dǎo)建立的嗎?
        39、儒教的影響力相比其他宗教怎么樣?
        40、儒教有多少分支或派別?
        41、現(xiàn)在有多少儒教組織或儒教教會?
        42、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43、儒教信徒應(yīng)該怎樣對待“欲望”?
        44、儒教信徒應(yīng)該怎樣對待物質(zhì)利益?
        45、儒教是否重男輕女,儒教徒一定要生男孩嗎?
        46、儒教對離婚和婚前性行為持什么看法?
        47、儒教對同性戀持什么看法?
        48、儒教對墮胎持什么看法?
        49、儒教是否重視環(huán)境保護,以及如何看待動物福利?
        50、佛教徒說儒教只是天人道,不能達至菩薩佛陀。你們怎么看?
        51、基督教反對偶像崇拜,你們怎么看?或者,儒教認(rèn)為人和神是什么關(guān)系?
        52、基督教說人皆有原罪,需要基督的祭奠才能得救,你們怎么看?
        53、有人說孔子只講做人的倫理道德,而沒有講生死、鬼神等宗教性質(zhì)的終極追問。是這樣的嗎?
        54、儒教符合科學(xué)嗎?或儒教和科學(xué)是什么關(guān)系?
        55、我可以在信儒教的同時,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嗎?
        56、儒教徒可以和異教徒結(jié)婚嗎?
        57、儒教相信天堂與地獄嗎?
        58、儒教有講“除魔降妖、驅(qū)鬼辟邪、扶乩附身、法術(shù)神通..”等一類的事情嗎?
        59、什么是“三綱”?
        60、什么是“五常”?
        61、什么是“四端”、“三達德”和“五倫”?
        62、什么是儒商?
        63、儒教為什么要講“尊卑貴賤”?
        64、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1、什么是儒教?


            答:儒教是中國的民族宗教,是中華民族的主導(dǎo)性信仰體系,是中華民族絕大多數(shù)成員數(shù)千年來共同信仰的宗教。


            與其他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不同,儒教是屬于原生性宗教,其他三教則屬于創(chuàng)生性宗教。原生性宗教沒有明確的創(chuàng)教人,是無數(shù)先圣先賢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是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集體創(chuàng)造的成果。


            儒教有自己的神靈系統(tǒng)、神人交通方式;有完善的宗教場所和設(shè)施;有自己的宗教禮儀和制度規(guī)范;有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和教義,以及獨特的組織形態(tài)。數(shù)千年來,是儒教而不是別的任何宗教安頓著中國人的身心性命,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生命,是儒教建構(gòu)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自孔子以后,儒教逐漸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各國,影響巨大,在東亞形成了龐大的儒教文化圈。直到今天,儒教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立的教會組織和廣大信眾,并對其民族和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儒教是誰創(chuàng)立的?


            答:儒教并不是某一個人創(chuàng)立的,而是無數(shù)先圣先賢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集體創(chuàng)造的成果。


            儒教屬于原生性宗教,不是創(chuàng)生性宗教,沒有明確的創(chuàng)教人。起始于伏羲劃卦,至今已有約6500年的歷史。經(jīng)由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董子、文中子、朱子、陽明子等先圣先王的一脈相承。其神靈系統(tǒng)、宗教儀式、組織形態(tài)、制度規(guī)范等等,都是在歷史中自發(fā)產(chǎn)生并逐步完善的。其中以孔子的創(chuàng)造最為重要??鬃邮侨褰痰募蟪烧撸侨褰痰闹潦ノ耐?。


            值得特別強調(diào)的是:儒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更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和集體記憶!


        3、儒教的經(jīng)典是什么?


            答:儒教的經(jīng)典主要有“五經(jīng)”、“四書”、以及《孝經(jīng)》等。


            “五經(jīng)”即《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五部經(jīng)典;


            “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其中,《大學(xué)》、《中庸》是選自《禮記》的兩篇文章,因其對儒教教義闡發(fā)具有特別的重要性,故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


            《孝經(jīng)》也系孔子所作,雖在五經(jīng)之外,但也是儒教的重要經(jīng)典??鬃釉小爸驹凇洞呵铩?,行在《孝經(jīng)》”之說,可見《孝經(jīng)》之重要。


        4、儒教信仰哪些神靈?


            答:儒教的神靈簡稱為“天地君親師”。


            儒教是多神教,不是一神教,儒教信仰的神靈不止一個,儒教有一個龐大的神靈體系。具體可分為如下幾類:


            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為主,日月星辰諸神為輔。
            第二、以社稷為代表的諸物百神。山川河海,井路門灶都各有主管之神。
            第三、以先師孔子為代表的儒教圣賢神靈。
            第四、以黃帝為代表的民族始祖與民族先王神靈。
            第五、百家姓氏的家族祖先神靈。
            第六、歷史上殉國殉道的忠烈之士和節(jié)義之士也列入祀典,成為儒教神靈。


            其中,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萬物和人間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圣王孔子與祖先神靈(包括民族祖先與家族祖先)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僅次于昊天上帝。


        5、為什么有人認(rèn)為儒教不是宗教,只是哲學(xué)、教育 或倫理、史學(xué)等等?


            答:“儒教”一詞古已有之,其既是“宗教”,又不止于“宗教”;儒學(xué)、儒家與儒教三者實為一體,含蓋了哲學(xué)、政治、教育、歷史、文學(xué)、經(jīng)濟...當(dāng)然更包括宗教、神(玄)學(xué)等。


            中國人把人類文明以及所有的思想知識體系歸納總結(jié)后,按層次分類成“經(jīng)、史、子、集”四部,儒家的經(jīng)典恰恰就是充當(dāng)總綱的“經(jīng)”部,是指導(dǎo)一切事物的大經(jīng)大本;而西方的思想知識體系是按“哲學(xué)、宗教、政治、法律、教育、文學(xué)、歷史、經(jīng)濟...”等功能門類來分科。


            近代以來很多人不清楚這一點,習(xí)慣于把西方的一切看成“標(biāo)準(zhǔn)”,造成對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產(chǎn)生了嚴(yán)重的誤會、甚至妄自菲薄。


            即便現(xiàn)在的大學(xué),院系專業(yè)也是照搬西學(xué)的分科體系。但有些學(xué)術(shù)常識的人都知道:儒學(xué)屬于國學(xué)分類中的“經(jīng)”部,實際上是“文史哲”不分家。除此以外,儒學(xué)更是“宗教、倫理、政治”不分家!


            故此:說儒教是宗教,這是肯定的;但儒學(xué)儒教儒家合在一起就遠不止宗教的范疇!


        6、儒教的基本教義是什么?


            答:儒教的基本教義是“天人合一”,即通過“敬天、尊祖、崇圣”來認(rèn)識天命,完善人格,最終通達天道。


            簡單地說,儒教就是教人們學(xué)做君子,學(xué)做圣賢。學(xué)做君子,學(xué)做圣賢,就是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在提升自己生命境界,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時,積極投入到社會生活當(dāng)中,為國家民族的利益,為天下百姓的利益作出自己應(yīng)有的貢獻,從而實現(xiàn)完善社會的使命。這就是《大學(xué)》所講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的教義。


            “三綱領(lǐng)”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懊髅鞯隆钡囊馑?,是要讓自己生命中的光明德性和善性良知彰顯出來?!坝H民”,就是親親而仁民,推己及人把天下人都視為自己的親人,要為天下人謀福利。能做到“明明德”與“親民”,就能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理想,這就是“至善”,即通達天道。


            “八條目”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內(nèi)圣外王人格得以落實和實現(xiàn)的具體途徑。


        7、宇宙和生命是從哪里來的?


            答:根據(jù)《易經(jīng)》中的相關(guān)闡述,宇宙是先由無極狀態(tài)而到混沌的太極,由太極然后產(chǎn)生兩儀,即陰陽、乾坤、幽明等等,進而通過四象、八卦產(chǎn)生宇宙的萬事萬物以及化育而來的各種生命和人類。


            儒教認(rèn)為宇宙和生命既不是由某個人格神全盤直接創(chuàng)造,也并非偶然或孤立的幾率發(fā)生。而是由萬事萬物的相互感應(yīng)、化育以及遵行《易經(jīng)》所揭示的天人規(guī)律來運行產(chǎn)生,這種規(guī)律即是天人合一。


            這種天人規(guī)律和天道是昊天上帝(乾元,太一)的意志,即《易經(jīng)》中所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因為上帝有生生之心,所以才有宇宙萬物。生生之心,是仁。生生之行,是義。所以上帝是一大仁義。昊天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源頭,而祖先是一切生命的源頭。所以儒教重視敬拜天地和祖先。


        8、儒教如何看待生死,并解釋鬼神?


            答:儒教非常重視“生死”問題,參通幽明,究明生死,是儒教的重大教義。儒教的生死觀其實也就是自古以來中國絕大多數(shù)老百姓的生死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


            首先,在儒教看來,生死只是氣的聚散。太虛之氣,陰陽交感,聚而有形有象,生人生物。人死,則形潰氣散,返歸太虛。肉身雖亡,而靈魂不滅;生死,只是存在的形態(tài)不同,存在的空間不同。死并不意味著徹底的寂滅和消亡?;隁鈿w于天,形魄歸于地,死而不滅,死而不亡。生死,聚散而已,變易而已。生,則自天而降;死,則歸天而去。生,自幽至明;死,自明返幽。生死往來,聚散屈伸,都是上帝的造化。


            其次,在儒教看來,君子之死與小人、惡人之死是有區(qū)別的,其死后的歸宿與命運是不同的。君子之死,稱為“息”,只是喘口氣,暫時歇息,等待天命,死后清氣上揚,升伸為神,就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獲得永生。小人、惡人之死稱為“休”,其或者喪人倫、背天道,甚至傷天理、失人性、禽獸不如,死后濁氣下沉,屈附而為鬼,上帝絕其天恩,不予再造,更不能獲得永生。


            第三,在儒教看來,人道與神鬼之道是相通的,明界之道與幽界之道是相通的,都統(tǒng)于天道。即所謂“幽明相通,生死不貳”---身前有什么樣的道德與修為,死后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與歸宿。君子成神,就能沐上天再造之恩獲得永生,重新參與宇宙大化。小人變鬼,成為棄魂,上帝行天罰,不予再造。所以,要想死后獲得上天再造,獲得永生,就必須于身前修身修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只有“與天地合德”才能“與鬼神合吉兇“。善其生者,善其死;善其始者,善其終。


            了解了生死之道,就能破除困惑和恐懼心理,從此知曉善惡,分辨是非,徹底明白為人處世之道。


            儒教乃中庸之教:儒教徒一方面要虔誠地信仰以“天地、圣賢、祖先”為代表的神靈;另一方面應(yīng)該保持“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絕不妄談鬼神與靈魂,或所謂它們的具體表現(xiàn)。堅持“生死一理”、“幽明相通”、 “夭壽不貳”以及 “修人道即修天道”的總原則。


        9、什么是天道與天命?


            答:天道就是天意,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命是昊天上帝的安排與命令。昊天上帝是宇宙萬物與人間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昊天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化生萬物,創(chuàng)造世界和安排宇宙秩序的。萬物都是承天意而生,循天命而序。所以,天道與天命就是天地萬物的化生之道和養(yǎng)長之道,是宇宙世界的創(chuàng)造之道和有序運行之道,是宇宙間萬世不變千古不易的根本法則。


            天意本“仁”,昊天上帝的意志就是無窮無盡的“仁”。昊天上帝以仁愛之心化生萬物,以仁愛之心創(chuàng)造世界,以仁愛之心安排宇宙秩序?!叭省本褪秦炌ㄓ钪嫒f物與人間世界的常理常道。


            人是昊天上帝的杰作,也是昊天上帝特別眷顧的對象。人稟天性而生,人性就天性,人都具有上天賦予的神圣的善的本性。這就是良知,是“明德”,是光明的德性。天道、天命落實于人間世界就是“人道”,即人間世界及人類社會賴以形成和維系的根本之道。身心性命之道,綱常人倫之道,治世為政之道都統(tǒng)稱“人道”。


            天意本“仁”,天道天命發(fā)于人心,就是良知;發(fā)于人際就是“五倫”;發(fā)于政事就是仁政、德治和美好的制度。


        10、善惡有沒有報應(yīng)?如果有,是怎樣報應(yīng)的?


            答:善惡肯定是有報應(yīng)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昊天上帝大仁大義,至善至德,至公至正,罰無道而賞有德。為善的人,上帝報之以天賜;為惡的人,上帝報之以天罰。為善者,有德者,上帝賜其福;為惡者,害德者,上帝致其災(zāi)禍。“福善禍淫”,“善惡報應(yīng)”,這是天則。昊天上帝仁愛有加,為善積德者,受天恩天德,福澤延及子孫;為惡敗德者,則天罰禍及本身,且無福于子孫。


            善惡報應(yīng),或報于本身,或報于子孫;或報于身前,或報于身后。為善積德者,上天賜其福祿,賜其健康長壽,家庭和睦,子孫興旺。為惡者,上天絕其天祿,致其災(zāi)禍,折其陽壽。這是身前的報應(yīng)。


            為善積德者,清氣上揚,死后其氣散歸太虛,升伸而為神,“在帝左右”,可沐天恩“再造”,重新參與宇宙大化,獲得永生。為惡者,濁氣下沉,死后其氣散歸太虛,屈附而為鬼。為惡者,逆天命,背天道,棄人道,害天理,上天絕而棄之,淪為“棄魂”,不能重新參與宇宙大化,萬劫不復(fù)“再造”,不能得到永生。這是昊天上帝對善惡的最大賞罰,也是善惡的最大報應(yīng)。這是身后的報應(yīng)。


        11、儒教有“彼岸世界”嗎?


            答:儒教有“彼岸世界”。依儒教,宇宙世界分為“明界”與“幽界”。明界就是人的耳目可以聞見的世界,是人身前可以感知的世界,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世界;幽界則是人的耳目不能聞見的世界,儒教也稱之為“太虛之境”。幽界,或曰太虛之境,是無形而實有的世界,就是儒教的“彼岸世界”。


            明界是人間世界,幽界是神鬼的世界。依儒教,人之生是自幽至明,從幽界來到明界;人之死,是自明返幽,從明界返回幽界。我們來自幽界,來自太虛之境,死后“形潰返原”,返回幽界,返回太虛之境。太虛之境是昊天上帝化生萬物,創(chuàng)造人類的源頭,也是人類及萬物散歸之所和最終歸宿。人死后,或成神,或變鬼。肉體雖亡,而靈魂不滅。所以,儒教把死亡稱為“歸天”。歸天,就是返回太虛,返回幽界。


        12、人能夠獲得永生嗎?


            答:人是能夠獲得永生的。所謂永生,就是指生命的永恒。


            依儒教,人的生死只是氣的聚散。生則氣聚,成形成象;死則氣散,形潰返原。死亡,對人而言,只是改變了存的形態(tài),并非寂滅和消亡。人死氣散,返歸太虛,氣清者升伸上揚而成神,氣濁者下沉屈附而為鬼。成神者,“在帝左右”,可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重新參與宇宙大化。成鬼者,被上帝所絕,淪為“棄魂”,不得重新參與宇宙大化,不能得再造。重新參與宇宙大化,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就是獲得永生。


            要獲得永生,就須死后返太虛成神,成鬼則不能獲得永生。而要死后成神,則必須于身前修身成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成為君子與圣賢。生,有君子小人之別;死,也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死曰“息”,即暫時歇息,以俟天命再造,重新參與宇宙大化;小人之死曰“休”,即永遠停息,永遠停止,天恩斷,天命絕,不能獲上帝再造而重新參與宇宙大化。所以,君子死后成神,能獲得永生;小人死后成鬼,不能獲得永生。


        13、為什么儒教也有“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樣嗎?


            答:“上帝”是“昊天上帝”的簡稱。自古以來民間多稱“上天”、“蒼天”、“皇天”、“老天”或“天帝”、“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明朝末年,利馬竇等傳教士來華傳教,為了讓中國人容易了解基督教,在翻譯的時候大量借用儒教的名詞,如把基督教的神(耶和華)GOD直接翻譯為儒教的至上神“上帝”,把《新舊約全書》(BIBLE)稱為“圣經(jīng)”,把基督教稱為“圣教”。 其實,“上帝”、“圣經(jīng)”、“圣教”都是儒教的專用名詞和概念,被借用后的意思和內(nèi)涵也大為不同。


            早在幾千年前,儒教經(jīng)典《書經(jīng)·堯典》中就有了關(guān)于“上帝”的記載:“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這是儒教經(jīng)典關(guān)于“上帝”的最早記載。而此后兩千多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創(chuàng)教。


            其他被基督教所借用的名詞有:圣誕、圣母、圣物、圣跡、天父、天主、天使、圣父、圣子、圣靈、圣徒、祈禱、禱告、保佑、天譴、懺悔、贖罪、博愛、創(chuàng)世、靈魂、天堂、地獄、禮拜、祭司、福音、修道... 


        14、儒教有哪些道德條目?


            答:儒教有著強烈的道德關(guān)懷,非常重視和推崇道德。所以,儒教是道德之教。在儒教看來,理想的人格是道德完善的人格,理想的社會是道德的社會,美好的政治是道德的政治。


            儒教對道德有獨特的理解,依儒教教義,“德”就是“得”,是“得天道”、“得天理”的意思。得之于“道”,所以,“德”才稱為“道德”。儒教的道德有一個神圣的價值源頭,那就是天道天理。天道天理就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本于“仁”,所以儒教的道德也本于“仁”。


            儒教的道德條目有:仁、義、禮、智、信、忠、孝、恕、悌、慈、溫、良、恭、儉、讓、誠、勇、寬、敏、惠等等。其中,“仁”是最重要的德目,其他德目都統(tǒng)于“仁”,都是“仁”德的具體表現(xiàn)。


        15、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答: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儒教道德教化的目標(biāo)。儒教非常重視人格問題,所以儒教又是人格之教。


            在儒教看來,人的品格是有等差之分的,是有貴賤之別的。人的貴賤等級劃分主要是以道德人格為標(biāo)準(zhǔn),有德者貴,無德者賤;德高者貴,德不及者賤。按照道德品格的高低,儒教把人分成若干等級,由低至高分別為:惡人、小人、常人、君子、賢人、圣人。常人以下為小人、惡人;常人以上為君子,為圣賢。


            圣賢人格是儒教的理想人格,普通人難以達到。君子人格是理想型的現(xiàn)實人格,是常人可以成就的美好人格。使常人進德為君子,這是儒教教化的主要目標(biāo)。君子積善崇德,好學(xué)上進,虔信上帝,篤信力行,自覺接受圣人教化,修身向道,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格典范。


            儒教的最高人格是圣人,賢人次之。成圣成賢,是儒教修身的最高目標(biāo)。圣賢也稱“大人”。所謂“大人”,就是大德之人,至善之人。大人與天地合德,以萬物為一體,視天下猶一家,無人我之異,無物我之別。涵融萬物,吞吐宇宙。圣人,仁智合一,參通天人,無方無體,至于神化的境界,周萬物而知,知無不盡,德無不全。


        16、孔子有多少門徒和弟子,他們都達到了什么境界?


            答:孔子在世之時,門徒和弟子遍及天下,先后達三千多人。無論貧賤富貴、聰明愚鈍,或所長與志向不同,孔子皆有教無類、并因材施教,孔門弟子皆達君子境界。其中更有七十二賢人因好學(xué)篤行,而參通天人、萬古流芳。


            后世公認(rèn)達到圣人境界的又有五人,分別是“復(fù)圣”顏回、“行圣”子貢、“宗圣”曾參,以及“傳圣”子夏、“述圣”子思。他們超凡入圣、通達至善和天道,皆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永受世人的尊崇與膜拜。


        17、儒教有哪些廟宇和宗教場所?


            答:儒教的廟宇眾多,遍及各地。


            具體包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nóng)壇、土地神廟、山川海神廟、五岳神廟、伏曦廟、黃帝廟、神農(nóng)廟、大禹廟、周公廟以及各地的文廟(孔廟)、書院、忠烈祠、鄉(xiāng)賢祠、城隍廟、關(guān)帝廟、岳王廟、媽祖廟、武侯祠、包公祠、錢王祠…


            另外有:(皇家)太廟、(百姓)祠堂、家廟等。


            最特別的是:傳統(tǒng)中國人每家每戶的堂屋正廳都有供奉“天地君親師”神位與祖先牌位,這實際上就是儒教的宗教場所??梢娙褰绦叛雠c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高度融為了一體!


        18、儒教有什么常有的儀式、和哪些節(jié)日?


            答:儒教是最注重禮儀的宗教,禮儀復(fù)雜繁多,涉及到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與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無所不包。


            現(xiàn)代儒教針對民間百姓保留下的宗教禮儀大致有:(祭神的)告拜禮、周禮(滿月或百日)、成人禮、婚禮、壽禮、喪禮、祭禮..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就是儒教的節(jié)日,包括:元旦(現(xiàn)稱春節(jié))、上元(現(xiàn)稱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圣誕(孔子誕辰)、中秋、重陽、祭祖日(十月初一)、冬至、除夕。


        19、儒教徒祈禱嗎?


            答:祈禱、禱告這些名詞本來就出自《書經(jīng)》、《論語》等儒教經(jīng)典。


            儒教徒在祭天、祭孔、祭祖的時候就是在向這些神靈祈禱?!凹郎袢缟裨凇?--意思是:儒教徒必須重在以自己的人格和德行,而不是僅僅靠語言和形式來實現(xiàn)祭神祈禱的目的。否則就會如孔子所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中國人都習(xí)慣于說:上天護佑、祖宗保佑、皇天在上..、愧對列祖列宗..、老天爺開眼啊..、請關(guān)老爺在天之靈...等等,都是典型的儒教祈禱形式!


        20、儒教有沒有神職人員?


            答:數(shù)千年以來,全體中國人都篤信儒教。儒教屬于典型的國教。因此,在傳統(tǒng)社會,儒教沒有獨立的宗教教團組織。國家組織就是儒教的組織,家庭組織、宗族組織也是儒教的組織。傳統(tǒng)中國,一切社會政治生活都涵融于宗教活動之中,一切宗教活動也都滲透到社會政治生活之中。


            家庭組織、宗族組織及國家組織的管理人員,上自帝王國君、朝庭官員,下至家族長老,都是儒教的神職人員。在傳統(tǒng)國家組織中,歷朝歷代都設(shè)有專門的儒教事務(wù)管理機構(gòu),如“禮部”。儒教事務(wù)管理機構(gòu)始終是國家組織中重要的職能部門;宗教教化,也始終是國家管理人員重要的社會職責(zé)。


        21、傳統(tǒng)家庭為什么要立“天地君親師”神位?


            答:傳統(tǒng)中國,家家戶戶都要立“天地君親師”牌位。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就是儒教社會,全體國民都是儒教信徒,都信仰天地祖先神靈,都要接受圣人的教化。家庭,是儒教社會基本的構(gòu)成單元,也是儒教的基本組織形態(tài),每個家庭都是儒教的道場。儒教信仰普及到每一個家庭及其成員。


            所以,有條件的大家庭就修建家廟、家祠;小家庭就以正房中的“堂屋”作為家庭宗教活動的場所。在家庭的宗教場所家廟、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親師”神位,并按照儒教禮制規(guī)范進行祭祀、告拜等宗教活動。這是儒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依儒教,天地為“生之本”,親為“類之本”,君師為“治教之本”。天為父,地為母,天地于我們有化生之恩和養(yǎng)長之德。“親”就是血親先祖,祖先于我們有生身之恩。君師,就是圣王,是昊天上帝為天下生民所立的圣王,代上帝治教天下。所以儒教敬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師。這就是儒教“禮三本”的教義。故此,作為儒教組織基本構(gòu)成單元的家庭,必須在家庭宗教場所家廟、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親師”神位,并虔誠供奉。


        22、中國人和儒教徒為什么崇拜祖先?


            答:祖先崇拜,是儒教文明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只要是中國人,無論是何種信仰,誰都不敢不認(rèn)祖宗,不敬祖宗。害怕在世時如果不孝敗德,死后靈魂被祖先拒棄,而淪為孤魂野鬼!祖先神靈是所有中國人心中共有的神靈,祖先崇拜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信仰。


            祖先,包括民族祖先與家族祖先。民族祖先是以黃帝為代表的民族始祖與民族先王;家族祖先是指百家姓氏的家族先祖。


            祖先神靈是儒教大神,位格僅次于昊天上帝,與社稷和圣王同格,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抖Y記》說:“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梢姡褰虒ψ嫦壬竦闹匾?。祖先與我們有血緣關(guān)系,有生身之恩,有身體發(fā)膚的創(chuàng)造之恩。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和一切。正因為人本乎祖,所以依儒教教義,人人都應(yīng)該尊祖、敬祖、崇祖。


            祖先的生命結(jié)束后,肉身雖亡,靈魂永存,他們只是以另一種形態(tài)在一個更高維度的空間里存在,他們?nèi)允俏覀兗覈械囊粏T。祖先神是一種人格化的神秘靈體,具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與盛德。只要我們虔心所至,先圣先王及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就會與我們同在,就會以他們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保佑我們平安、幸福,得遂所愿。


        23、孔子為什么稱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答: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就是說孔子“知無不盡,德無不全”。在儒教的歷史上,孔子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是最大的。后世贊嘆:“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正因為如此,孔子被稱為“至圣”。至圣,就是最高的圣人,是無法超越的高峰。


            圣者盡倫,王者盡制??鬃哟炝⒀?,布天恩,施天德,承天命行教化,是盡倫;制禮樂,作《春秋》,垂法萬世,是“盡制”??鬃颖M倫盡制,既是至圣,也是文王,集圣與王為一體,故稱圣王。所以,后世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24、孔子是神嗎?


            答:儒教認(rèn)為“人神不二”、“生死一理”,有德行的人在世為君子、圣賢,死后清氣上升為神;
            孔子刪述六經(jīng)、德牟天地,是儒教的先知,也是中華民族的至圣,在世時即被公認(rèn)為圣人。因此孔子去世后被后人奉為代天立言、為萬世立法的神靈圣王。中國人一直堅信孔子由人超凡入圣再成神,死而不滅、息而不休、英靈永存。


            據(jù)《闕里志》記載:“靈帝二年,詔祀孔子,依社稷”。這就是說,在國家級的祀典中,孔子神靈與社稷神同格。“依社稷”,就是按照社稷神的規(guī)格等級來祭祀孔子。自東漢以后,孔子永享國家祀典和民間的膜拜,從未間斷。


        25、儒教與中國的民間信仰是什么關(guān)系?


            答:中國的民間信仰絕大多數(shù)都屬于儒教體系。


            一方面,漢代以后儒教被確立為國教地位,歷朝歷代逐步建立了與政府機構(gòu)配套,并由官方或地方管理的天壇、地壇、社稷壇、土地神廟、山川海神廟、五岳神廟、孔廟、書院、城隍廟、忠烈祠、鄉(xiāng)賢祠等“敬天地、法先祖、崇圣賢”的信仰體系;


            另一方面,經(jīng)過士大夫階層與知識分子的長期引導(dǎo)和儒化,民間也自發(fā)為忠烈節(jié)義、立功立德以及造福百姓之士建廟立祠,形成了各種民間信仰,如:神農(nóng)廟、后稷廟、關(guān)帝廟、岳王廟、媽祖廟、魯班廟、華佗廟、武侯祠、包公祠、屈原祠、五公祠、韓文公祠、錢王祠等等。


            這些遍及各地、深入人心的民間信仰構(gòu)成了龐大的儒教信仰體系!


        26、儒教提倡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答:儒教不主張出離世間,棄絕塵世。儒教之道是天道,也是人道;儒教之理是天理,也是事理。儒教圣徒修身修德,成已成德,都必須在世俗生活中進行。


            儒教提倡的生活方式包括十大方面:崇德、積善、節(jié)欲、守節(jié)、勤儉、敦孝、奉公、尚中、貴和、慎獨。


            儒教信徒堅守這種生活方式,不斷完善提高,就能在世間生命中感受人道從而體會天道。最終貫通天人,達到至善境界。


        27、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儒教徒?


            答:可以自問一些問題,如: 


            1、是否信仰“天地君親師”神靈,相信祖先、圣賢的靈魂不滅;
            2、是否相信孔子為代天立言的至圣先師,以及信仰孔子的思想和教誨;
            3、是否認(rèn)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教的基本理念和教義;
            如果以上幾條答案為“是”,那么你就可以說是一名儒教信徒。


        28、信仰儒教對我有什么好處?或者,佛教講脫離苦海,道教講長生和成仙,基督教講信主得救,儒教究竟講什么呢? 


            答:自古到今,全體中國人都是儒教信徒;但大致分為兩個層面:對知識分子、社會精英(以前的鄉(xiāng)紳學(xué)子、士大夫、將相官員、諸侯君主)來說,信仰儒教可“成圣成賢、永生不朽”;


            對一般普通民眾來說,信仰儒教可得“上天護佑、祖先賜?!?。


            這兩者的實質(zhì)一致,經(jīng)常會共存或者互為轉(zhuǎn)化。


            值得強調(diào)的是:我們必須通過虔誠信仰儒教,并進德修業(yè)成為君子,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顧而死后成神,靈魂與父母祖先相聚同在。


        29、我今天想皈依儒教,有辦法嗎?


            答:皈依儒教可有兩種方法:


            1、尋求儒教機構(gòu)或其他儒教信徒的見證,以一定的儀式禮節(jié)正式入教;


            2、可根據(jù)實際條件,或者去儒教廟宇(最好是孔廟),或者在家里懸掛圣人畫像(或立“天地君親師”神位)設(shè)案上香行禮自行皈依。


            不管何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虔誠信仰“天地君親師”神靈,信奉圣人教誨,力所能及地身體力行儒教的各項教義!


        30、儒教信徒的言行要點是什么?


            答:有以下五點:
            1、立“天地君親師”神位,與“歷代祖先”牌位,虔誠供奉祭祀;
            2、念圣、頌經(jīng)、祈福、禱告;
            3、守仁、尚中、致和、戒妄;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志在大同;
            5、孝悌為本、忠信禮義廉恥兼之,愛惜名節(jié)以成永生不朽。


        31、儒教有什么戒律和禁忌? 

            答:儒教信徒必須恪守“三畏”,即:不悖天道天理,不毀先圣先賢,不違祖德祖訓(xùn)。


        32、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儒教信徒?


            答: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虔誠地信仰“天地君親師”神靈。
            2、力所能及學(xué)習(xí)儒教經(jīng)典。
            3、按照儒教的禮儀及道德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4、自覺履行圣徒的義務(wù),如:資助教會教友、做義工、施財聚德等等。
            5、矢志傳教與弘道。


        33、“天地君親師”神位中的“君”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應(yīng)有所調(diào)整?


            答:“君”不必更換調(diào)整,應(yīng)該保持如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定有領(lǐng)袖,不管是古代的“天子”“圣王”還是“皇帝”“國君”,或者現(xiàn)代的“總統(tǒng)”“主席”,其實都是廣義的“君”。 


            而且神位上的“君”不是代表所有或者在位的領(lǐng)袖人物,而是“伏曦、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王。他們功高德厚,死后成神,毫無爭議的是“君”神(靈)的代表。


            當(dāng)然后世的“皇帝”或者“主席”、“總統(tǒng)”也有成為“君”位的機會,這是一種對領(lǐng)導(dǎo)人莫大的鼓勵和鞭策:既是一種極致的榮譽追求,更是一種無可比擬的責(zé)任和壓力!


        34、什么是“三不朽”?


            答:在儒教看來,人世間有三件事是流芳千古,萬世不朽的偉業(yè)。這三件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精神生命,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垂范社會,為后世所景仰效法。


            立功,就是做出宏大的事功偉業(yè),兼善天下。為全社會的利益,為國家民族的利益作出貢獻,為天下人謀福利。實現(xiàn)儒者“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立言,并非指普通意義上的著書立說,而有其特殊內(nèi)涵。那就是通過著書立說,把自己在修身的生命實踐及家國天下的事功實踐中對天道天理,對圣德王心的體悟和所得,行諸筆端,訴諸文字,傳播于后世,弘道于千古。所以儒教的“立言”特指通過著書立說方式弘圣道于后世。


            這三件不朽的盛事,人一生能實現(xiàn)其一,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孔子以降,能身兼三不朽的典范有王陽明先生。陽明先生成就大德,優(yōu)入圣域,成為儒教史上的圣人;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治邊平叛,卓有軍功;龍場悟道,創(chuàng)立心學(xué),流芳百世,廣播海外。陽明先生兼三件不朽之盛事于一身,堪稱完人。


        35、什么是“孝道”?儒教為什么推崇“孝道”?


            答:孝,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孝道,就是行孝之道,即侍奉父母親人應(yīng)盡之道。重視孝道,推崇孝道,是儒教的基本教義。


            孝,是德之本,是“民用和睦”的至德要道,是人倫大道,是儒教的重大道德原則和立教之本。所以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缎⒔?jīng)》說:“人之行,莫大于孝”。依儒教,孝,不僅僅是贍養(yǎng)父母,而有其特殊內(nèi)涵。


            其一,以孝事親,必須做到五個方面:“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 


            其二,以自珍自愛為孝?!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愛惜自己是行孝的開端。對父母而言,子女的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其三,以“立身行道”、“顯親揚名”為孝。要成就自己完善的道德人格,弘揚圣道,并在這個過程中做出偉大的功業(yè),揚名后世,使自己的父母得以顯耀。“望子成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其四,家國一體,忠孝不二。孝,不僅是人倫之道,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傳統(tǒng)中國,歷代都倡導(dǎo)“以孝治天下”,孝道也是治世經(jīng)國的大原則。孝道施于天下就是忠義之道,“以孝事君則忠”,“孝慈則忠”,求忠義之士必于孝子之門。


            在儒教看來,家國一體,國是家的放大。孝道既是人倫之道,也是經(jīng)國之道;是齊家之道,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所以儒教重視和推崇孝道。


        36、信仰儒教為什么不用“出家”?


            答:儒教是“入世間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教的基本教義。儒教不僅不主張出離世間的修行,反而極為強調(diào)“事上磨煉”。在儒教看來,天道不離倫常日用,修人道就是修天道,明事理就是循天理。人道事理就是天道天理在人間世界的具體落實和安排。良知之道,性命之道,人倫之道,為政之道,齊家之道都與天道相貫通,明人道則知天道,知事理則明天理。


            儒教非常重視“家”,“家”對于儒教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依儒教,家是社會結(jié)構(gòu)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單元,國是家的放大,家國本為一體,家國不分。儒教的人倫大道既是齊家之道,也是治世經(jīng)國之道。儒教的宗教生活也是以家為基本單位的,家庭同時也是儒教最基本的道場。普通人對“天地君親師”的告拜與祭祀等宗教活動,都是在家中進行和完成的。因此,信仰儒教不能“出家”,而應(yīng)該“齊家”。要努力治家,在家國天下的“日用常行”與“事上磨練”中來修身成德。


        37、儒教徒認(rèn)為怎么樣我們才能達到最好的社會?


            答:根據(jù)儒教經(jīng)典《禮記》和《春秋》,圣賢認(rèn)為人類社會有三種狀況:1、衰亂世(禮崩樂壞、殺人盈野、天下無道之極);2、升平世(霸道制度、小康社會);3、太平世(王道制度、大同社會)。


            這三種社會狀態(tài)并不是按照歷史邏輯演進的,即,并不是說衰亂世一定會演進到升平世,升平世一定會演進到太平世,或者說,要達到太平世,必然要經(jīng)過衰亂世或升平世。


            圣賢認(rèn)為在“衰亂世”時代,通過霸道方式能達到“升平世”固然好,但圣賢最推崇的是第3種社會狀態(tài)--太平世(《禮記》中稱之為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社會的理想正是儒教信徒向往與追求的目標(biāo)!


            如何達到這一目標(biāo),儒教認(rèn)為有兩種途徑:一是出現(xiàn)象堯舜那樣的圣王;二是每一個人,通過明其明德而至于至善。


        38、儒教是由康有為等在近代倡導(dǎo)建立的嗎?


            答:這種說法不十分準(zhǔn)確,應(yīng)該說儒教的現(xiàn)代改制是由康有為先生首先倡導(dǎo)的。


            儒教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不需要獨立的組織機構(gòu),上到朝廷、軍隊,下到商號、家族,都是自發(fā)天然的儒教組織。然而近代以來受西方?jīng)_擊,中國的各宗教都開始嘗試建立受政府和法律承認(rèn)、有宗教法人地位的獨立教會組織。


            辛亥革命前后,儒教和佛教、道教一樣先后成立了全國性以及地方性的宗教聯(lián)合機構(gòu),摸索并積累有關(guān)章程、人事、財務(wù)等各項事務(wù)的運作與管理經(jīng)驗。各類儒教會和孔教會在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以及海外紛紛成立并一直發(fā)展延續(xù)。民國前期,儒教也明確被中央政府和憲法確定為國教。由于三教之中的儒教相對和政治有較密切關(guān)系,康有為等多次受動蕩政局的影響,儒教建設(shè)在中國內(nèi)地一直多有變故。以至到現(xiàn)在,大陸地區(qū)仍然沒有儒教的獨立教會,該未竟事業(yè)有待我們?nèi)褰绦磐降牟恍概Γ?


        39、儒教的影響力相比其他宗教怎么樣?


            答:儒教在中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其他本土或外來的各種宗教。


            首先儒教的廟宇眾多,遍及各地。具體包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nóng)壇、土地神廟、山川海神廟、五岳神廟、伏曦廟、黃帝廟、神農(nóng)廟、周公廟、大禹廟以及各地的文廟(孔廟)、書院、忠烈祠、鄉(xiāng)賢祠、城隍廟、關(guān)帝廟、岳王廟、媽祖廟、武侯祠、包公祠、錢王祠...另外有:(皇家)太廟、(百姓)祠堂、家廟.. 


            最特別的是:傳統(tǒng)中國人每家每戶的堂屋正廳都有供奉“天地君親師”神位與祖先牌位,這實際上就是儒教的宗教場所??梢娙褰绦叛雠c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高度融為了一體!


            其次傳統(tǒng)社會全體中國人都是儒教信徒,帝王將相、士大夫、鄉(xiāng)紳、族長、家庭長輩就是儒教的神職人員,整個國家機器、家族,以及商號、軍隊、甚至于綠林、幫會莫不都是儒教的組織機構(gòu)。完完全全達到了無所不在、天經(jīng)地義、百姓熟視無睹、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儒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最為成功的信仰和宗教!


        40、儒教有多少分支或派別?


            答:儒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沒有所謂分支或派別的說法,而是“一統(tǒng)多元”的概念。


            天道以及天人合一是儒教的最高信仰,這是“一統(tǒng)”。而對于具體的實踐方法則可以有“多元”存在。


            在學(xué)理上,儒教的義理分為“經(jīng)學(xué)”、“理學(xué)”、“心學(xué)”和“氣學(xué)”等。其中直接闡發(fā)圣人經(jīng)典教義的“經(jīng)學(xué)”是一統(tǒng),而其他則是圍繞“經(jīng)學(xué)”的多元?!耙唤y(tǒng)”與“多元”兩者并非彼此對立或排斥關(guān)系,而是“道并行而不相?!钡闹鞔闻c互補關(guān)系。


            在信仰上,昊天上帝與祖先神靈是所有人虔誠信仰的“一統(tǒng)”,而其他神靈則是各有側(cè)重的“多元”。例如:士大夫尊崇孔子孟子等圣賢神靈,軍人尊崇岳飛文天祥,官員尊崇包公海瑞,而儒商則尊崇子貢關(guān)公,儒醫(yī)尊崇華佗張仲景等等。凡天下生民,即便不同族群、地區(qū)或行業(yè),都皆有所宗。可謂和而不同、各居其所、殊途同歸。


            由上可見:儒教真正實現(xiàn)天下咸寧、萬物和諧,是最圓融與完美的信仰體系。正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41、現(xiàn)在有多少儒教組織或儒教教會?


            答:從本質(zhì)上講,古今凡是信仰儒教的家庭、家族、企業(yè)、學(xué)校、機關(guān)、以及社團、軍隊等,本身就是自發(fā)天然的儒教組織。


            此外,近代社會出現(xiàn)了需要注冊為宗教法人形式的宗教教會,儒教也是如此。


            目前海外有數(shù)量眾多注冊的儒教組織和教會機構(gòu),其名稱、性質(zhì)與教義、規(guī)模各不相同,互有千秋。其中包括: 香港孔教學(xué)院(特區(qū)基本法承認(rèn)的六大宗教之一)、 澳門孔教會(一百多年歷史);印尼孔教會(200多個分會,600萬以上信徒)、 印尼三教會(以儒教為主,兼融佛道);臺灣中國儒教會、 一貫道(全島和海外各地都有分會)、 大易教、 軒轅教、 天德教;新加坡南洋孔教會、 馬來西亞儒教會、 新馬德教會(以儒教為主,兼容佛道耶回);韓國儒教學(xué)會、 成均館(韓國的儒教總部)、 日本儒教會、 越南儒教會;此外,在歐洲北美澳洲都有以華人為主體的各類儒教組織和教會機構(gòu)。


            在中國大陸,近年來眾多儒教學(xué)者和民間信徒也在積極呼吁政府和法律承認(rèn)儒教的宗教地位,并準(zhǔn)許成立民間的儒教組織。


        42、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答:儒教的圣地就是圣王孔子誕生的地方,在山東省曲阜市,尼山。曲阜是儒教的圣城,那里有孔廟、孔府和孔林。尼山是孔子誕生的地方,孔子誕生在尼山的一個小山洞里,這個山洞叫夫子洞。


            到曲阜朝圣,是千百年來儒教的一個傳統(tǒng),也是儒教信徒的心愿。歷史上有許多帝王、將相、社會名流,甚至外國元首都曾到曲阜朝圣。清代乾隆皇帝弘歷九次到曲阜朝圣,是歷代帝王到曲阜朝圣次數(shù)最多的一位。


            儒教信徒,在有生之年都應(yīng)該到曲阜朝圣。


        43、儒教信徒應(yīng)該怎樣對待“欲望”?


             答:在儒教看來,人,生而有欲望,這是人性本然。“飲食男女,喜怒哀樂,皆其性之自然”。但同時,人欲也是萬惡之源,人若為私欲所蔽,良知就不能呈現(xiàn),善的本性就不能彰顯。所以,儒教主張以理制欲,用天理來制約人欲,不讓人欲無限膨脹,以至于害德傷道。如果讓人欲橫流猖獗,主宰人的生命,主宰人類社會,那么,人就會惟利是圖,窮奢極欲,犯上作亂,無所不為。人的行止就無異于禽獸。如此,則天理不存,人道盡廢。故此,儒教倡導(dǎo)明“理欲之辯”,反對物欲刺激、拜金主義與消費文化。


            人欲是自然之性,純粹滅而絕之,是不可能的。但寡欲、節(jié)欲是可以的。人要通過“克已”的修身功夫,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讓欲望主宰心靈、精神和生命。否則,人倫盡廢,父子無親,君臣無義,夫婦無情,兄弟無愛,朋友無信。這樣就會人心紊亂,社會無序。只有克制欲望,克除私欲之蔽,成已成德,才能明理入道,社會才能寧靜和諧,秩序井然。


        44、儒教信徒應(yīng)該怎樣對待物質(zhì)利益?


            答:儒教的社會理想就是要建構(gòu)天下為公,共同富裕,人人衣食不愁,百姓安居樂業(yè),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長,壯有所用的美好社會。而基本的經(jīng)濟條件和物質(zhì)利益是必須的。因此,儒教主張勵民致富,鼓勵大家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來改變貧困狀況。認(rèn)為在一個有道的社會里,貧窮是一種恥辱??鬃诱f:“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這是一種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


            儒教肯定人們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合理性,同時也強調(diào)追求物質(zhì)利益過程中,手段的正當(dāng)性。儒教倡導(dǎo)明“義利之辯”??鬃诱f:“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用不道德的手段,用不義的行為去追求物質(zhì)利益,這不是君子所為。利益,要取之有道,合于大義則取之,不合于大義則不取。所以,在謀取利益時,絕不能損公肥私,損人利已,更不能傷天害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以財發(fā)身,小人以身發(fā)財。小人為了物質(zhì)利益,不擇手段,損人害公,背信棄義,甚至于鋌而走險,亡身貨利。君子則散財于民,把物質(zhì)財富用于社會,用于民族國家的公益事業(yè),用于天下蒼生,以實現(xiàn)自己道德生命的完善。


        45、儒教是否重男輕女,儒教徒一定要生男孩嗎?


            答:儒教并不重男輕女,而是認(rèn)為男女應(yīng)各正其性、各行其位、各盡其職,并且相互扶持以達和諧交融。這是一種實質(zhì)上的平等與尊重。


            儒教重視祭祀,尤其是對祖先神靈的虔誠祭祀,因此看重薪火相傳與后嗣繼承。有部分人對此狹隘地理解為一定要有自己的親生后代和男孩,這是一種并不十分準(zhǔn)確的誤解。


            首先,儒教主張通過男女的結(jié)合以及婚姻家庭來體悟與實踐君子之道,而不贊成獨身或有能力故意不生育。這有違天道和人倫;


            其次,我們所生育的無論男女皆是上天的神圣安排,都是自己祖先的血氣相傳,而《中庸》說“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充分說明男女都可以尊親承嗣;


            再者,儒教是道德之教,只有通過進德修業(yè)成為君子乃至圣賢,才能通達天道并死后成神,得到后人的祭祀,這其中就包括家族的后代,神位中的“歷代祖先” 就包括沒有直接后嗣的家族先人。反之,如果一個人不孝敗德,即便留有后代,也不能享受祭祀。 

            民間百姓也一直知道:有德之人死后英名就能進入祠堂,并載入族譜,從而享受全體家族后代的祭祀和香火;敗德蒙羞之人死后會被祠堂和族譜除名,則是真正絕后,永斷香火。


        46、儒教對離婚和婚前性行為持什么看法?


            答:儒教最重視男女的結(jié)合與婚姻家庭關(guān)系!


            正常、和諧的男女結(jié)合與婚姻非常神圣,是秉承天道的陰陽乾坤之合,是萌生萬物的開端。儒教非常注重正名和禮節(jié),而男女結(jié)合與婚姻又是天地間的大事,應(yīng)該做到名實相符,故儒教不主張婚前性行為;


            儒教經(jīng)典認(rèn)為男女婚姻與夫婦關(guān)系是秉承天倫的人倫之始,并強調(diào)“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即人應(yīng)該通過婚姻家庭來培養(yǎng)德行、實現(xiàn)君子人格,才能通達天道。對于離婚雖然不完全反對,但需要慎之再慎。另一方面明確反對違背天倫天理的性開放、性泛濫以及輕率、不負責(zé)任的婚姻關(guān)系!


        47、儒教對同性戀持什么看法?


            答:儒教經(jīng)典與圣賢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同性戀,但以儒教的天人合一、萬物陰陽和諧、關(guān)雎發(fā)乎情止乎禮等等理念來看,可以肯定是不贊成同性戀的;


            但儒教乃中庸之教,同性戀者如果不吹噓美化、妨礙他人,則不應(yīng)該予以歧視、攻擊,反而應(yīng)寬容關(guān)愛,并協(xié)助其自愿改正;


            對于那些標(biāo)新立異,違背天道、自然和人倫,甚至以丑為美,鼓吹同性戀從而誤導(dǎo)輿論與人心之徒,則應(yīng)直言不諱表明儒家的信仰和立場,以正視聽! 


        48、儒教對墮胎持什么看法?


            答:儒教認(rèn)為萬物一體,昊天上帝有好生之德。人的生命是秉承天命而降,非常神圣和高貴。因此儒教原則上反對人為墮胎。


            有特別原因如強奸或嚴(yán)重亂倫等情況的懷孕,其本身就違反了天道和禮義,則可以考慮墮胎。如果由于懷孕會對母親和胎兒自身健康有嚴(yán)重威脅,就不能以生害生,也可以在充分聽取并尊重醫(yī)生意見的情況下選擇墮胎,但一定要慎重!


            儒教反對那些隨意、自私、沒有敬畏之心的墮胎行為。這種違背天理天道的做法是對進德修業(yè)的嚴(yán)重障礙!


        49、儒教是否重視環(huán)境保護,以及如何看待動物福利?


            答:儒教信奉“天人合一”、“天地萬物一體為仁”。即人類與自然,包括動物、植物、乃至礦物、器物的和諧相處、甚至心存敬畏;而不是凌駕于萬物之上,對自然和環(huán)境進行過度與貪得無厭地索取、攻伐或破壞。


            儒教認(rèn)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要適當(dāng)和適時,并有所節(jié)制。否則就是違背天意、并傷害自身。儒教經(jīng)典中就多次提到例如:在春天萬物復(fù)蘇生長,幼小生命孕育的時候,不應(yīng)該伐木與打獵,這既是遵從上天的好生之德,同時也保證動植物的生生不息?!墩撜Z》中也記載孔子釣魚而不用網(wǎng),不射獵歸巢棲息的鳥。這些都充分說明儒教特別重視環(huán)境保護與動物福利!


        50、佛教徒說儒教只是天人道,不能達至菩薩佛陀。你們怎么看?


            答:儒教認(rèn)為宇宙萬物的最高品性和真理為天道,而孔子等圣賢的教化就代表著天道。所以人必須虔誠信仰并按照圣賢的教化去進德修業(yè),在世間修人道、才能成為君子,進而通達天道(至善)。

            每個民族、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圣人和教主,他們都是指引方向、勸人修道為善的先賢,但并非直接代表天道,更不能自言超越天道。


        51、基督教反對偶像崇拜,你們怎么看?或者,儒教認(rèn)為人和神是什么關(guān)系?


            答:基督教是一種排他的“一神論”宗教,并認(rèn)為“人神兩異”。即“神永遠是神,人永遠是人”(人死后雖有靈魂,但只是神的奴仆),故而基督教認(rèn)為不能有所謂偶像崇拜(因為偶像是人形,不是神)云云..這僅屬一家之言。


            而東方的宗教尤其儒教認(rèn)為“人神不二”、“生死一理”、“幽明相通”、“修人道即修天道”。有德行的人在世為君子,死后清氣上升為神;相反無德行的人在世為小人,死后濁氣下屈成鬼。


            故而儒教的神靈包括炎黃、堯舜等古代圣王,各人家族中有德行的祖先,以及如孔子、孟子、關(guān)公、岳飛等圣賢先烈。中國人一直堅信他們由人到圣再成神,死而不滅、息而不休、英靈永存。所以我們?nèi)褰掏津\信仰這些神靈,發(fā)愿在世時進德修業(yè)、追比圣賢,死后才能被圣賢、祖先的在天之靈所接納、相聚,并“在帝(昊天上帝)左右”,獲得永生。這是一種堅定而崇高的信仰,并非所謂“偶像崇拜”! 


        52、基督教說人皆有原罪,需要基督的祭奠才能得救,你們怎么看?


            答:這只是基督教的一家之言,我們并不評論,只是談儒教對人性的看法。


            儒教認(rèn)為人的本性既有善也有惡,并非絕對。例如:人生來就有趨利避害的自私之心,也有對他人的惻隱同情之心。故《論語》里面孔子說:“性相近,習(xí)相遠”。


            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先天所生,應(yīng)該遵循天道、不斷通過后天的修為,接受圣賢的教化,才能去惡揚善,達到至善的君子(儒教的理想人格)境界,最終通達天道!


        53、有人說孔子只講做人的倫理道德,而沒有講生死、鬼神等宗教性質(zhì)的終極追問。是這樣的嗎?


            答: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包括宗教定義的強勢影響。很多人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或一知半解,甚至把西方當(dāng)成所謂標(biāo)準(zhǔn)而削足適履,將民族文化斷章取義、以致似是而非。現(xiàn)簡略澄清該問:


            首先,孔子對儒教的最大創(chuàng)造是刪述整理了“六經(jīng)”(后留下“五經(jīng)”),使之成為最權(quán)威的儒教經(jīng)典。在“五經(jīng)”以及《孝經(jīng)》當(dāng)中,就有大量內(nèi)容涉及天道、天命、上帝、幽明、鬼神、生死等終極追問。這些內(nèi)容毫無疑問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誨。


            其次,儒教的生死觀和其他宗教確實大有不同。儒教根據(jù)《易經(jīng)》的太極、陰陽與八卦思想,信奉“天人合一”、“生死一理”,認(rèn)為人道和鬼神之道統(tǒng)歸于天道。君子通過積極入世、體修人道,即可參通天道,達于鬼神。


            孔子在《論語》中雖然直接談天道內(nèi)容不多,但并沒有回避。而是反復(fù)教誨弟子下學(xué)而上達、先修人道以達天道,并闡述生死一理,幽明相通,鬼神之道不假外求的真理。


            這種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獨特天人觀,正是由孔子所開創(chuàng)奠定的儒教教義,歷來被中國人嚴(yán)格繼承。它既有虔誠的超越信仰,更立足現(xiàn)實、不離人間,重視日常和人倫的修行之道。這是宇宙間以及人類最深邃的睿智和永恒的光輝!


        54、儒教符合科學(xué)嗎?或儒教和科學(xué)是什么關(guān)系?


            答:科學(xué)尤其是自然科學(xué),是人類的偉大成就。是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如假設(shè)時間空間不變等),通過實證手段,對自然事物的分析與總結(jié),并在不斷的否定和探索過程中尋找真理。這種性質(zhì)屬于“三綱八條目”中“格物、致知、誠意”的形式之一。


            現(xiàn)代自然科學(xué),尤其是通過量子物理、微觀粒子和宇宙探索的發(fā)展,認(rèn)識到空間、物質(zhì)乃至能量、時間的非絕對性與多維可轉(zhuǎn)換性,微觀粒子的無限可分,以及宇宙從“無”到“有”的產(chǎn)生過程,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些和儒教的有關(guān)宇宙產(chǎn)生、天人合一、幽明相通、中和并育的教義以及《易經(jīng)》的太極陰陽等思想并不矛盾,反而高度暗合。


            我們相信:自然科學(xué)是符合儒教教義的“格物致知”方法,但僅僅是一種簡單和有限的認(rèn)知手段,并非萬能或獨尊。儒教包含科學(xué)精神,并肯定其價值,但強調(diào)君子要在更加錯綜復(fù)雜的五倫、人事與家國天下當(dāng)中“格物致知”,追求真理和天道!


        55、我可以在信儒教的同時,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嗎? 


            答:儒教是一種最包容、中庸的信仰,奉行“道并行而不相?!钡睦砟?。


            儒教的神靈體系“天地君親師”中既有最高的昊天上帝信仰,又包括每個民族自己的先圣、先王和先祖,完全可以適用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


            所以,各種宗教信徒在不排斥其他信仰和神靈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信仰儒教的。反之,一名儒教信徒也應(yīng)該尊重每個民族不同的先圣、先王和先祖神靈,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信仰。


        56、儒教徒可以和異教徒結(jié)婚嗎?


            答:應(yīng)視不同情況而定。


            首先,儒教是全體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的根本信仰和價值體系,即使對方有其他的宗教信仰,只要同時也相信昊天上帝和祖先神靈,都可以看作是事實上的儒教徒,是可以結(jié)婚的;


            其次,如果對方?jīng)]有明確的宗教信仰,或是無神論者。只要認(rèn)同儒教的基本道德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及修身齊家的價值觀,也是可以結(jié)婚的。對于這兩種情況,相信通過日常和人倫的浸潤,是能夠讓對方逐漸認(rèn)同并明確皈依儒教的;


            假如對方信奉有強烈排他性的宗教,或者反對敬畏天地、祖先,或謗圣反孔,則不適合在對方改變其觀點之前結(jié)婚。


        57、儒教相信天堂與地獄嗎?


            答:天堂、地獄在儒教經(jīng)書里并沒提到,是后人由儒教的天地、幽明、生死、魂魄等理念引申出來的名詞,但只有抽象概念,并無具體描繪。即便是普通的中國人都始終堅信:只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最終就會有好的歸宿。


            這兩個名詞后來被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等借用和引申,各描繪出形形色色、具體而紛雜的概念。


            根據(jù)“子不語怪力亂神”,以及“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等圣賢教誨,儒教信徒雖然可以相信“天堂”和“地獄”的概念,但并非主流教義,更不應(yīng)具體去探討描繪,甚至于沉溺小道、則有礙于進德修業(yè)!


        58、儒教有講“除魔降妖、驅(qū)鬼辟邪、扶乩附身、法術(shù)神通..”等一類的事情嗎?


            答:《論語》等經(jīng)典中明確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等教誨。儒教歷來主張:每個人應(yīng)通過內(nèi)在的修身、明德、行善、建功來獲得正知正見,自然即可趨利避害、逢兇化吉,最終通達天人和至善境界。日常當(dāng)中重視通過虔誠的祭祀、祈福、禱告、懺悔等方式來與神靈溝通,獲得天地、祖先以及圣賢神靈的感應(yīng)和護佑。


            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儒教反對企圖通過外道外力、甚至邪僻怪異、損人敗德的方式去求吉避禍,謀取非分利益。這樣不但毫無益處,甚至被蠱惑受騙、導(dǎo)致神魂顛倒、損福折壽、事與愿違!


        59、什么是“三綱?


            答:“三綱”是指三種最重要最主要的人倫之道,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綱”是指網(wǎng)的總繩,綱舉而目張,抓住“三綱”總繩,其他的人倫之道就能順其自然地在世間落實。


            在儒教看來,“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是天道在人世間的具體落實和安排?!疤斓乐笳咴陉庩枴?,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就是一陰一陽的天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而陽為主,陰為從。陰陽相生相合,相從相扶,并非是簡單的主宰與順從關(guān)系。只有陰陽各循其性,各正其位,而又交感和合,萬事萬物才能和諧相生,宇宙世界才有天秩天序。否則,就會無秩無序,天下大亂。


            在儒教看來,“三綱”之道為人道之本,是永恒不變的常理常道?!叭唔槃t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


            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對“三綱”之道多有誤解,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認(rèn)為君臣之道在現(xiàn)代社會不適用。其實,儒教的“君”并不專指帝王國君,“君”泛指社會組織中居上位、尊位的人。“臣”是指社會組織中居下位的人。一個單位,一個公司,一個企業(yè),一個團體都有“上級”、“下級”。上級就是“君”,下級就是“臣”。君以仁,以禮待臣,臣以忠事君。當(dāng)君不仁或者無禮,臣才會“從道不從君”。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君臣各守其道,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社會組織才能有秩序,才能有效和諧地運轉(zhuǎn)。


            其二,認(rèn)為“夫為妻綱”之道損害人人平等的觀念。這也是一種誤解。儒教倡導(dǎo)的是實質(zhì)性的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平等,倡導(dǎo)精神人格的平等而不是社會角色和位格的平等。儒教看來,陰陽男女各有其“性”,各有其道,各有其義,各有其德。不能混淆,要區(qū)別對待。男女各安其位,各守其德,才能達至真正的平等。如果男女不分,陰陽倒錯,社會違背天道天理,就會導(dǎo)致混亂和失序。在一個家庭中,就應(yīng)該夫義而婦貞,夫守夫道,婦守婦德。


            依儒教教義,“妻”,就是“齊”的意思,即夫妻是相互平等的。但這種平等是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各自的性別差異和家庭角色以及各自的責(zé)任義務(wù)基礎(chǔ)上的平等。這才是實質(zhì)性的平等。強調(diào)性別差和各自的責(zé)任義務(wù),這恰恰是對女性真正的尊重、關(guān)愛和珍惜。


        60、什么是“五?!??


            答:“五?!笔侵溉省⒘x、禮、智、信五種常理常道,也是儒教的五個重要德目。“五?!敝允侨说谋拘裕弧拔宄!敝拢侨酥蟮?;“五常”之道是人倫大道?!拔宄!敝允巧咸旎祟悤r賦予人的神圣的“人性”,是人所固有的、天賦的本性。


            “仁”,就是仁慈、仁愛之心,是惻隱之心,是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情大愛。是對親人,對天下人以及對天地萬物的愛。


            “義”,即是“宜”,就是“應(yīng)該”的意思。義,有正義和符合公益之意。強調(diào)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天理,符合家國天下的長遠利益。義,要求我們在進行決策前多思考一下“應(yīng)不應(yīng)該”的問題。合于義,則為之;不合于義,則不為??鬃诱f“行義以達其道”,孟子則視義為“人之正路”。


            “禮”,其本質(zhì)是“理”,即天理。禮是天道天理在人間世界得以具體落實和安排的制度規(guī)范,是一種天秩天序,也是人間秩序。遵禮,循禮,就是守人倫大道,循天道天理。禮,就是儒教的禮儀規(guī)范。只要按照禮儀規(guī)范立身處事,就能明人道事理,就能循天道天理。


            “智”,就是對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智則不惑,智則能窮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惡。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視為“智之端”。只有明是非,才能為善去惡,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趨完善。


            “信”,就是誠實無欺,無妄無偽。守信用,重信譽,不背言,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就是信??鬃诱f:“信近于義”、“民無信不立”。守信就能合于大義,不守信,就無以立身做人。


        61、什么是“四端”、“三達德”和“五倫”?


            答:依儒教,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心”,正是仁義禮智四德的發(fā)端。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比柿x禮智是人所固有的天賦之性,是不學(xué)而知,不慮而能的良知、良能。


            “三達德”,即是指“仁、智、勇”三個德目。達德,就是至德,是最高的道德。儒教把“仁、智、勇”視為最高的德行。仁者無憂,智者不惑,勇者無畏。仁者有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視天下如一家,大情大愛流行于宇宙萬物。智者不迷不惑,明辨是非,能知善知惡,知性知天。勇者無畏,為循天道大義視死如歸,不循私利,不計得失,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故此,仁、智、勇均為至德,是最高的道德。


             “五倫”,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五種關(guān)系,分別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教認(rèn)為:無論是家庭、社會還是國家,這五種關(guān)系處理得當(dāng),才能達到美好和諧。具體來講就是: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君的,要有仁義和禮數(shù),為臣的,要忠于職責(zé);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nèi);年長的,要照顧年幼,年幼的,要尊敬年長;為友的,要講信義。


        62、什么是儒商?


            答:儒商是儒教人格的一種特殊類型。儒商出現(xiàn)于明清兩朝。這時期,由于社會工商業(yè)的繁榮,商業(yè)由“末”變“本”,傳統(tǒng)士農(nóng)工商的等級被打破,四民異業(yè)同道。儒教士大夫階層多有棄仕入商者。儒商階層脫穎而出,并形成了分布各地的大型儒士商幫團體,如:徽商、晉商、粵商、臨清商等等。


            作為儒教人格類型之一的儒商,有其自身的本質(zhì)特征和內(nèi)涵。儒商是一種復(fù)合型人格,即亦儒亦商,既是儒者,又是商人。儒商特指信仰儒教的商人。成為儒商的首先條件是,必須信仰儒教,堅守儒教教義,遵循儒教道德規(guī)范。


            所以,儒商并不是指那些“好學(xué)上進”、“有知識文化”、“氣質(zhì)儒雅”的知識分子商人,或“文化型商人”。而是特指信仰儒教,有儒教的價值關(guān)懷和生命人格,守儒教行為規(guī)范的商界人士。儒商,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笆炕晟滩拧?,既有儒者士大夫的精神與靈魂,又有商界人士的精明才干。身在商海,卻不為私欲瘴蔽,不被財富腐蝕,有商界君子之風(fēng)。明“義利之辯”,守誠信之德,崇圣人之道,以家國天下為已任。熱心公益,散財于民,以商弘道。這樣的人才能稱儒商。


        63、儒教為什么要講“尊卑貴賤”?


            答:儒教重禮、隆禮、崇禮。禮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同時也是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力量。禮的根本精神是“和”,即追求社會秩序的和諧。


            在儒教看來,要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和諧,首先就要“別異”,即按照人的道德品格的高低,性別的差異,社會角色與位格的等級,來定位各自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名份。并在此基礎(chǔ)上制訂相應(yīng)的禮儀制度和規(guī)范,不同等級和位格中的人都能夠各正其位,各安其分,各循其禮。這樣,有著等差的社會才能達至和諧,形成良性的秩序。


            依儒教教義,等差社會中的人是有尊卑貴賤之分的。有德者貴,無德者賤;德高者貴,德不及者賤;智者貴,愚者賤。居上位者尊,居下位者卑;年長者尊,年輕者卑。以無德事有德,以愚事智,以不肖事賢,以下位尊上位,以年幼尊年長,這是天理所在。尊尊親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這是人倫大道,是永恒不變的常理常理。人有智愚之分,賢不肖之異,有長幼之差,有上下職份之別,就必然有“尊卑貴賤”,以及相應(yīng)的禮儀制度規(guī)范。如此,社會才能和諧有序。


        64、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答:在傳統(tǒng)君主制社會,只有帝王才能稱“天子”,行祭天大典是帝王的特權(quán)。這一制度規(guī)范是傳統(tǒng)君主制政體下的產(chǎn)物。


            其實,依儒教教義,“乾稱父,坤稱母”,昊天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化生之源,猶人與萬物之父,大地猶人與萬物之母。所以,天下生民都是上天的子女,是上帝所化生,都是“天子”。人祭祀其天父是理所當(dāng)然的。天下生民都可以祭天,都有祭天的權(quán)利,都應(yīng)該祭天。


            在現(xiàn)代社會,君主制政體現(xiàn)已不存在,應(yīng)該還“天子”的名號與身份于民,還“天子”的權(quán)利于民。應(yīng)由儒教教會組織祭天大典,普通信眾與天下生民都有參與祭天的權(quán)利。關(guān)于祭天大典的現(xiàn)代禮儀規(guī)范的制訂,是儒教現(xiàn)代改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國際儒教大會.推薦)








        儒教聖歌.選
            


            
        1、同心禱告歌

        皇天陛下無限高啊無限大,
        孔聖引導(dǎo)使我們崇高,
        祈禱!齋明盛服而非禮不動,
        乃天人合一之不二妙法。
        格知誠正,下學(xué)而上達,
        迎修齊治平之盛世光華,
        先知先覺,至理名言發(fā),
        志士仁人,芳跡遍天涯。
        繼往開來,同建明德塔,
        殊途人生終歸天家,
        誠信皇天無限高明懷下察,
        固吾正氣聿修厥德弘大道。


        2、八誠箴軌

        誠信皇天
        誠尊厥德
        誠立明命
        誠知鬼神
        誠養(yǎng)孝思
        誠順木鐸
        誠欽經(jīng)書
        誠行大道

        3、我的父親

        父親啊,尊嚴(yán)的父親,
        孩兒向您奉獻忠信,
        接受吧,孩兒的孝敬,
        賴孔聖智慧的明性,
        允孩兒禱告與誦經(jīng),
        祝願父親,光昌榮慶,
        孩兒承志,日月並明,
        光耀親訓(xùn),永言配命。


        4、我的母親

        母親啊,仁慈的母親,
        孩兒向您奉獻誠敬,
        接受吧,孩兒的孝心,
        賴孔聖智慧的明性,
        孩兒禱告與誦經(jīng),
        祝願母親,幸福安寧,
        孩兒孝順,日月並明,
        光輝親訓(xùn),永言配命。



        5、尼山獻敬

        徵在聖母黎明即起程
        心向地靈尼山往上登
        敬禱皇天降福到凡塵
        喜得仲尼被派醒世人
        萬眾感恩歡呼著至聖


        6、孔聖誕生

        看那北斗星光真燦爛,
        點綴大地自然奇觀,
        雅樂蕩漾祝??渍Q,
        頌此大事高貴至善。
        天將夫子為木鐸治亂,
        給我們心靈溫暖,
        至聖呼喚仁者同贊,
        此日好景象徵永安。
        來吧,大家歡樂歌唱,
        人生幸福美滿;
        來吧,大家敬謝天恩,
        賜予國泰民安。
        伏禱皇天之命降靈感,
        積善行德立典範(fàn),
        祈願您教化人心寬,
        博學(xué)弘道成好漢。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