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哲生】五四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3-05-05 08:00:00
五四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
作者:歐陽哲生、光明日報記者杜羽
來源:《光明日報》(2013年05月05日05版)
“以原始材料為依據(jù),回到歷史現(xiàn)場,力圖對五四運動做出符合歷史原貌的客觀解釋。”執(zhí)著于五四運動歷史研究的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歐陽哲生,在《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的自序中,對自己20多年的研究做了這樣的小結。談起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理解,歐陽哲生用了四個詞:傳承、融合、創(chuàng)造、復興。
記者: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性人物胡適、魯迅等人都深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并花費很大精力整理國故。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與傳統(tǒng)文化的這種關系?
歐陽哲生: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是反傳統(tǒng),這并不錯。但新文化運動并不是空穴來風,除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這一外部條件以外,還有中國人文傳統(tǒng)內(nèi)部演變所提供的土壤。我們可以看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都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教育背景或國學素養(yǎng)。蔡元培曾是翰林院的編修,陳獨秀中過秀才,他們有傳統(tǒng)的功名;魯迅、錢玄同曾問學于經(jīng)學大師章太炎的門下;胡適早年也有自修《十三經(jīng)注疏》的經(jīng)歷,對清代樸學尤為欣賞。新文化運動提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看起來是接過西方思想家尼采的口號,實際上與自明末清初以來所開啟的“復古解放”一脈相承。
新文化運動在“整理國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中國古典小說考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討論,陳獨秀、錢玄同的文字學研究,都堪稱“整理國故”的實績。他們的工作方法是科學的、近代的,受西方學術影響較大,因而所做“整理國故”,在方法、視野、擇題等方面往往有許多舊式學者所不及之處。
五四時期雖有批判傳統(tǒng)的風氣,甚至很盛,但我們不能說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斷裂”。蔡元培、胡適理想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批評、揚棄了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東西,他們又選擇了清代樸學方法、白話文、古典小說、戲曲,他們研究先秦諸子,發(fā)掘墨子的思想價值。這些不僅表現(xiàn)了他們置身于傳統(tǒng)之中,而且對中國人文傳統(tǒng)有新的發(fā)揚和光大。
記者:為什么說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但并沒有一筆抹殺孔子和儒學?
歐陽哲生:新文化運動興起的一個歷史緣由是出自對民國初年孔教運動的反抗??涤袨榧捌涞茏雨悷ㄕ碌瓤捉膛芍鲝埩⒖捉虨閲蹋瑢戇M憲法,這一主張激起了與革命黨人有著歷史淵源的新文化派的激烈反對。在《新青年》上最早提出并探討孔子問題的是易白沙的《孔子平議》,但將這一問題與現(xiàn)實政治聯(lián)系起來,并對現(xiàn)實社會和政壇產(chǎn)生震撼作用的是陳獨秀,他在《新青年》先后發(fā)表《駁康有為致總統(tǒng)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再論孔教問題》、《復辟與尊孔》等文,實為新文化陣營中反對孔教的旗手。除了陳獨秀以外,新文化陣營中投入批判儒家倫理和孔教勢力的還有魯迅、吳虞、李大釗等人,反對孔教是新文化陣營的共識。
《新青年》之所以反對孔教派,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尊孔與思想自由原則不合,將孔教寫入憲法與民國政治體制不宜,所以在政治文化層面或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他們反對建立或強化儒學意識形態(tài),更反對立孔教為國教。
在倫理層面,新文化陣營對儒家倫理的批判主要是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批判儒家倫理為君主專制服務的“階級尊卑制度”;二是批判儒家倫理束縛個性,壓抑人性的“禮教”,魯迅形象地稱之為“吃人的禮教”;三是批判儒家倫理重義輕利、講究虛文的價值觀。從當時的情況看,新文化運動對儒家倫理的沖擊主要是在批判舊的“禮教”方面形成了聲勢,并產(chǎn)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新青年》雖然拒斥孔教,批判儒家倫理,但他們對孔子本人的歷史評價并未一筆抹殺。在學術上,蔡元培在《中國倫理學史》中,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和《說儒》中,對孔子本人都有很中肯的評價。即使對孔儒持激烈批評態(tài)度的陳獨秀、魯迅,也肯定了孔子非宗教迷信的態(tài)度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精神。新文化運動健將們對待孔儒在政治文化層面和在歷史研究層面,其態(tài)度是有區(qū)別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當然,在五四時期,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政治文化層面批判孔教和儒學,這與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
記者:梁啟超、梁漱溟等人對新文化運動的反省有何價值?
歐陽哲生:梁啟超、梁漱溟是在新文化運動進入高潮時期,才介入到新文化運動中去的。雖然此前,梁漱溟已經(jīng)進入北大任教,講授印度哲學。梁啟超在清末做過相當多的啟蒙工作,但民初的前幾年他陷身政壇。梁啟超是一戰(zhàn)后從歐洲訪問歸來,發(fā)表《歐游心影錄》,引起知識界的極大關注。梁漱溟則是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吸引大家對他的注意。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批評西方近世文化中的個人主義,這對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傾向有著某種制衡作用。他們對新文化運動的批評,與此前康有為、林紓的對抗態(tài)度有本質區(qū)別。他們并不想自外于新文化運動,相反,他們是想介入到這場運動中來,在這一運動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盡管當時他們相對邊緣化。梁啟超當時在宣傳社會主義、從事清代學術史研究等方面還做了一些富有影響力的工作。學術界現(xiàn)在對五四時期梁啟超、梁漱溟的評價,一般將他倆定位于新文化運動的一翼,或某一方面的代表,這實際肯定或承認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所發(fā)揮的建設性作用,承認他們的思想和中西文化觀有某些合理的因素。
記者:當時,是否有人為創(chuàng)造一種中西文化平衡的新模式做出過嘗試或提出過建設性的意見?
歐陽哲生:五四時期,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這實際上是對思想爭鳴、文化革新的保護,是對現(xiàn)實的文化多元狀況的認可,是對平衡中西文化所做的新的努力。但這一舉措并不是一種文化模式,它并不像19世紀后半期出現(xiàn)的“中體西用”模式,對中西文化關系做了一次處理,對中西文化的地位、中西文化的結合,給予了說明。雖然這一模式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是中西結合、中西文化各安其位,一種可能的方式或途徑。新文化運動健將們的著力點在創(chuàng)造新文化,為此,胡適提出過“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創(chuàng)文明”的方針。他主張一方面輸入外來的新思潮、新主義,一方面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清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采取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途徑,解決中國現(xiàn)存的各種問題,創(chuàng)造一種適應中華民族生存的現(xiàn)代文明。但胡適的看法尚未定型,更說不上成熟。對待“整理國故”,新文化陣營內(nèi)部存有各種爭議,很多人甚至反對;對于輸入外來的主義,大家也是各取其好,各有所偏,因此當時存在各種新的主義之爭。
蔡元培推崇中國文化的中和性,認定中庸之道是儒家精神的精髓,這是他自由主義哲學的傳統(tǒng)來源。他對處理中西文化關系提出過一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觀點:他認為,“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貢獻于世界者,必具有兩條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為基礎;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為滋養(yǎng)料”;吸收外來文化是文化消化之預備;選擇外來文化,最要緊的是擇善,擇善的標準并無中外之別;融合中西文化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歐化”,也非保存“國粹”;中西文化接觸是為了達到相互理解,消除沖突。蔡元培的這些意見值得我們嚼味,他是以包容、開放、超越的心態(tài)來處理現(xiàn)實的中西文化關系,具有某種折中的傾向,實際上也是謀求對中西文化的均衡處理。從他的意見中,我們可以看到,處理好中西文化關系,主要是解決傳承和輸入之間的關系,這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基礎,也是文化復興的關鍵。
來源:《光明日報》(2013年05月05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