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黃曉林】《論語》就在每個人心中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3-05-05 08:00:00
        標(biāo)簽:論語、錢遜
        黃曉林

        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xué)社會學(xué)系畢業(yè)。曾用名惠林、復(fù)齋、一復(fù)。出版有《日用常行》。

        ?????
        ?????
        ?????
        ????《論語》就在每個人心中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西歷2013年5月5日
        ????
        ????
        ????
        ????在北京香山腳下,有一座四??鬃訒?。前段時間有機(jī)會在那里參加了一個讀書會,會上很榮幸的聆聽了錢遜老先生的的演講:如何讀《論語》。錢遜老先生是清華大學(xué)教授,對《論語》有很深的造詣,家學(xué)淵源深厚,父親為國學(xué)大師錢穆。
        ????
        ????錢遜老先生把讀《論語》歸結(jié)為兩點,一是學(xué)做人;二是不定論。很是精辟。當(dāng)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解釋,尤其是對二程、朱熹的說法都解釋的很好,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邊聽一邊想,《論語》講心性講修持涵養(yǎng),二程曾經(jīng)說,別人讀《論語》是從口中流過,我讀《論語》是從脊髓中流過。這是一個怎樣的境界??!錢老還特別的強(qiáng)調(diào),看過《論語》之后的人,如果氣質(zhì)上沒有改變,等于沒看。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讓我感到震撼,更是令我汗顏。
        ????
        ????演講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人士紛紛發(fā)言,大家都說的很好,錢老也都一一做了精彩的回答。最后大家把讀《論語》歸結(jié)為要無限的接近《論語》的本意,也就是要在《論語》這本書里體會出它到底講的是什么。
        ????
        ????這時我突然感到了一種不安,以上發(fā)言的人大都是國內(nèi)知名大學(xué)、研究機(jī)構(gòu)的教授、研究員,他們的話我不敢不信,可是這樣的結(jié)論又和我平時的想法不一樣,我?guī)е环N誠恐誠惶的心情,舉起手要求發(fā)言了。
        ????
        ????錢老您好,非常榮幸有機(jī)會聆聽您的教誨,剛才幾位教授、專家都談了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對我也都有諸多啟發(fā)。大家討論發(fā)言時最后一致的看法,就是說讀《論語》要無限的接近《論語》的本義,也就是說,要在《論語》的字里行間中,去理解、去體會、去無限的接近《論語》的本義。
        ????
        ????能不能這樣理解,《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是孔子秉承堯舜禹文王周公歷代圣人的思想,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然后通過自己對宇宙人生社會的感悟,同時也是在體悟到天下眾生之心的情況下得到的,雖然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的文字記錄,其實是每個人人心本來具足的,《論語》之跡是文字,《論語》之本是心性,照馬一浮的說法,“此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按佛家的說法,就是一切眾生清凈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非生死之能羈,非涅槃之能寂,染凈俱泯,湛若太虛。
        ????
        ????我個人的理解,也是一己之見,《論語》的本義其實并不在《論語》這本書里,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所以搞明白自己的內(nèi)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錢老聽完我的發(fā)言后,停頓了一下,他老人家說:“其實,你說的是兩回事?!比缓笥侄笠忉屃艘幌?。
        ????
        ????會后不久,我看錢穆的《朱子學(xué)提綱》,才明白,大家所說的無限接近《論語》的本義和我提出的《論語》的本義在每個人的心里,就像錢老說的那樣是“兩回事”,也是個老問題,說到底也就是朱熹與陸九淵的“道問學(xué)”與“尊德性”的問題。從一個側(cè)面也說明了我前一段讀書,過多的接受了陸王心學(xué),而對朱熹關(guān)注的不夠,尤其是對朱子“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思想理解的不夠。其實每個人的向道之心是一樣的,只是稟賦不同,所選擇的途徑不一樣而已。
        ????
        ????通過這次對話與思考,我對《論語》又有了更進(jìn)一步的理解。真的要感謝錢老,感謝這次讀書會。
        ????
        ????另外,還要感謝的是參加讀書會期間我接觸到的三個人。
        ????
        ????一位是我的同事,蘇捷女士,她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她聊天,常常受到啟發(fā)和鼓勵。在講座之前,我們在一起閑聊,記不清什么原因了,我們一起聊到了馬一浮的一句話“君詩皆喻道,吾道寓于詩”,這是一句很了不起的話,對這句話的理解,至今我也不敢妄加揣測。但是,此時此刻能想到馬一浮的這句話,也只有在這樣的場景下,在和蘇捷女士這樣有文化品位的人交流中,才能有機(jī)會聊到這些。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我對這句話有了更多的理解。
        ????
        ????說起來也很奇妙,“君詩皆喻道,吾道寓于詩”這句話其實也暗合了在以后發(fā)言中提到的觀點,“《論語》的本義在每個人的心中”。
        ????
        ????另一位也是女士,我們萍水相逢,她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也在會場。她說的一句話挺好“人生苦短,只做自己了解的,親身感受到的身邊的事情?!边@讓我想到了《易經(jīng)》復(fù)卦中的三個字“不遠(yuǎn)復(fù)”。最近兩年,我一直在體會這三個字,去年一后輩晚生到美國讀大學(xué),我送給他一枚印章,就是“不遠(yuǎn)復(fù)”,他問什么意思,我沒有正面回答,就問他美國最好的大學(xué)是哪所?他回答說:哈佛大學(xué)。我對他說:哈佛大學(xué)的所有智慧不會超出這三個字。
        ????
        ????這位女士在車上還說,她以前對中國文化沒有什么感覺,尤其是對儒家思想,一直感到離自己的生活很遠(yuǎn),通過這次座談交流,還真有了一點不一樣的感覺。這也讓我想起來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宗教所的一位大學(xué)者,名字叫徐凡澄,他在晚年常念叨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中國文化真好,儒家真好。
        ????
        ????在回城的車上,大家的交流甚歡。
        ????
        ????還有一位是主持四海書院的馮先生。馮先生個頭不高,說起話來慢條斯理,有點儒者的風(fēng)范。在四海書院的一樓大廳懸掛著“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畫像,畫像上面有一橫匾,上面用正楷寫下了遒勁有力的四個大字——“尊德問學(xué)”。說起來很奇妙,這四個字和我們在講座上討論的問題也不謀而合。
        ????
        ????四海書院的學(xué)生不僅要讀“四書五經(jīng)”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籍,這一點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的教育有點不一樣了,但更讓我感興趣的是,馮先生還要求他的學(xué)生每周有兩個下午的時間下地干農(nóng)活,目的可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學(xué)生熱愛勞動的習(xí)慣,而是讓學(xué)生們“感受大地的厚德”,我一聽就特別有感覺,感到了一縷文化的氣息。
        ????
        ????順著馮先生思路我也提出了“耕讀傳家”的說法,“耕者,耕田種地也”,除了馮先生說的“感受大地的厚德”外,同樣也能夠“體會大地的勃勃生機(jī),領(lǐng)略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獨特魅力”?!白x者,讀圣賢之書也”,可以理解為“承續(xù)上天的恩賜,領(lǐng)會上天的懿旨,傳繼圣賢的絕學(xué),參與宇宙的大化流行”?!对娊?jīng)》有言:“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孔子在《論語》中也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感嘆。只有讀圣賢書,而且是用心去讀,才能領(lǐng)悟到上天的神圣和無處不在。
        ????
        ????人在天地之間,即“耕”且“讀”,方能“與天地參”。
        ????
        ????所以,“耕讀”才能“傳家”,才能談得上“治國平天下”,也才能做到長治久安。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幾年前,和一哥們散步,他突然問我如何理解“為天地立心”這句話,當(dāng)時我想用重離卦解釋,但很勉強(qiáng),和馮先生交流“耕讀傳家”四個字,倒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
        ????讀書會過去幾個月了,對我的啟發(fā)和幫助還在延續(xù)。當(dāng)然,不僅要感謝讀書會,也同樣要感謝在讀書會上接觸到的每一個人、每件事?!墩撜Z》就在我心中,也在每個人的心中。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而其旨要,“總在《孝經(jīng)》,散在《論語》”,同樣也“散”在每一個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
        ????(2013年4月16日星期二于北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