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顏回:我是好學生
作者:孔華威(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中國》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7月16日
我只活過不惑之年,40歲。29歲就白頭了,同學們都以為我早生華發(fā)是少年白,實際上我是真老了------當然,好聽點說是早慧或者早熟。
我的死,讓我違約于我那位視我如兒的孔老師,我對他說過“子在,吾未敢死!”
我的死,不單單給老師帶來了不少悲傷,還因為我家的貧困困擾到了他老人家。
我老爸顏路是老師的第一批學生,我家一直很清貧。我死的時候,他居然去向老師要馬車用來做我的棺材外面的??!這事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我活得清貧,死時倒講究上了?
我老爸的這一意外之問,讓老師有些不知如何拒絕,所以老師說了二個拒絕的原因,一是我那剛剛?cè)ナ赖膬鹤涌柞?,也只用棺材入土,沒有套上槨;二是我70歲了,現(xiàn)在魯國盡管沒正式官位,但也被事以大夫之禮,所以哪能沒有車子?
莫名一問,引來牽強一答。
我最后還是被厚葬了:肯定是子貢出的錢,為我做了很好的棺材。老師看在眼里,直搖頭:這幫小子啊……
我這個“死亡事件”,搞得大家很不爽-----倒也好,這些事兒一來,多少就會沖淡一些哀傷的情緒。
我這短短的40年,因為我們顏姓是老師外婆家,與老師有點沾親帶故的,還因為我老爸早早的成了老師的第一批學生,所以也說不清什么時候入的門,我基本上是在老師的身邊長大,從小就學習生活都在一起。
我后來被老師列為孔門“十哲”的第一名,是有些慚愧的。也有那么些不明白。
我甚至想,也許是我死得早?是我還來不及犯錯誤,就死了,所以稱為德行第一?
再進一步推測,也許是我堅持沒有去做官,就死了,就來不及犯錯誤?比如,冉有回魯國當官,因為太為主子著想,就被老師罵的不行。
但是我自己總結(jié),我除了生性清貧、好學不倦以外,別無所長。
實際上我家也不算太窮,我也沒有啃老,但是因為沒有去當官,沒有讓老爸過上富裕的日子,還讓他為我的葬禮借東借西的,總是不孝。因為,我盡管沒有子貢學長一樣有做生意的天分而已,但是我去做個官也是有機會的,而且也有“平天下”的些許愿望。
老師看到我家清貧,看到我“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還樂呵呵的。老師特意問我,“家貧居卑,胡不仕乎?”
我想也沒想,就回答:“不愿仕?;赜泄庵镂迨€,足以給飦粥;郭內(nèi)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夭辉甘??!?/p>
這個回答顯然過于直接了,對四處謀求實施“仁義治國之道”的老師來說,我這個回答顯然是冒昧的。當時老師愀然變?nèi)?,給我的“不愿做官”來了一通表揚:“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nèi)者無位而不怍?!鹫b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p>
老師的這種表揚,我很惶恐,實際上我也有問過老師什么是“為邦之道”,老師回答說的“禮樂治國”-----說明我也是動過從政的念頭的。
老師把我與閔損、冉耕、冉雍列為德行最好的四個人之首,我受之有愧,還有些惶恐------我也不知道為啥老師這樣夸我。老師的很多思想不好把握,“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因此我基本上是勤于記錄,很少像子貢、宰我這樣與老師進行“腦袋激蕩”,老師也因此在別的同學面前批評過我:與顏回聊天沒意思,不會激發(fā)我的靈感。
是啊,現(xiàn)在看來,我是有些過于謹慎,過于克己了。
克己復禮,老師說是“仁的核心”,仁這個概念,我覺得是老師的思想的核心。冉雍學長也很關(guān)注這個概念。
因此我特意問老師:如何做到克己復禮?
老師給我的答案是四個排比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如此理解孔老師的思想邏輯,是不是太機械了?按照這樣的要求去生活,是不是也顯得很拘謹?我的同學們看來,也是不是很另類呢?
老師常常用我為榜樣,來批評其他同學,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說其他同學是一日之中,一月之中偶爾能夠“不違仁”,而我顏回可以連續(xù)三個月不違背仁。這一點,對學長學弟不公平。
還有幾次,老師老拿我去“刺激”子貢,實際上子貢是我們這一撥里面最能干、最聰明的------他輕輕松松的就可以能掙很多錢,他能夠問A得B。
老師還有一次當著子路學長的面說夸我“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而且居然說在同學中只有我與他老人家能夠做到這八個字。
哈,這種刺激法,我覺得這是老師的一種教學方法而已,所以請子貢和子路學長不要見怪我就是。
按照老師三十而立來規(guī)劃人生的話,我剛剛成家立業(yè)而已,人生的很多很多我沒有經(jīng)歷,或者說我的天性還未收到外界的雕琢,沒有失去我自己的本性而已。
假如讓我自己說優(yōu)點的話,我比較好學,喜歡鉆研。老師在我死后幾次夸我是所有學生中最好學的。實際上,我的學習方法很簡單:認真聽課,不惰;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十。
老師上課時候說希望我們從君子做起,說過君子三達德,智仁勇;又說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那么,除了好學意外,我很難企及君子的稱謂。
也許我確實還太年輕,所以就連我的志向也沒有完全成型,有一次與子路學長參與理想討論課上------這種理想討論課,是我們這個學校里時不時舉行的“課外活動”-----子路學長一派江湖義氣,他的志向是“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與他比起來,我只是“無伐善,無施勞”而已,實際上就是兩個字“謙虛”。
這兩個字,我不是故意做的,是生性如此而已。
子貢對我的評介,比較實在,他說我的優(yōu)點是“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
比較遺憾的還是老天收我太早!
那次在匡城,老師被誤認為是在這個地方干過壞事的陽虎,子路學長帶著我們真刀真槍的與匡人打了起來,我打仗不行,但是二十六歲的我已下了“與老師同生死”的決心,當時對老師說:“子在,回何敢死!”
老師卻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我看來,老師確實是“天降大任于他”,小小的匡國之人,怎能奈何他?
老師這句浩然之語中,依稀透著一絲安慰我的意思:我不會死,所以你也不會死!
因此當我早早的死在他老人家前面的時候,老師大哭“天喪予!天喪予!”-----我的老師啊,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老師??!我拿什么安慰您呢?
唉,天這個事,真不好說,五十才能知天命,不是嗎?
【顏淵】回 521-481 -30 終身未仕
1) 5.26 侍,各言其志,【子路】“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回】“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2)6.7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3)6.11賢者,回也
4)9.11 謂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5)11.4 回也非助我者也
6)11.7【季康子】有顏回者好學
7)11.8 【顏無繇(you2),字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guo3)【伯魚】
8)11.9 死,天喪予,天喪予
9)11.10 死,子哭之慟
10)11.11 死,厚葬
11)11.19 回也庶,【子貢】不受命
12)11.23 畏與匡,“子在,回何敢死”
■【文王】既沒,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3)12.1 問仁,克己復禮;追問“請問其目”:非禮勿視、聽、言、動
14)15.11 問為邦 夏之時,殷之輅(Lu4),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佞)人
15)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16)7.11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是夫?!咀勇贰孔有腥?,則誰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上一篇】【張晚林】敬畏圣賢與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