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冉求:我是好官僚
作者:孔華威(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7月16日
我冉求,終究是一個“游于藝”的“具臣”。
孔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說的是要成大事,必須“四位一體”才對。但是,我只有“游于藝”。我對學校里的那些小六藝感興趣,而那些大六藝、那些大部頭的書,我有些索然。
如果說子夏是大六藝“禮、樂、詩、書、易、春秋”學的最好的,那我就是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科目成績最好的。
我與大哥冉耕、我堂兄冉雍一起入的學,后來三人都上了老師的十大好學生排行榜,他們兩個是因為德行,我是因為為政,與子路并列-----也就是說做官有成績。
所以也可以說我不重視德的修養(yǎng),所以也從來沒發(fā)表過關(guān)于仁、義、禮、孝等儒家道德觀念方面的看法,也沒向孔子請教過這方面的問題。
老師對我的評價也蠻中肯,一個字,“藝”。
在他對“成人”的定義中也拿我說事,“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p>
他也覺得我可以做官,而且可以做一個“千室之邑,百乘之家”的比縣城大一點的地方長官。我當時比較謙虛的說“假定有個六、七十里寬的地方或是小一點,五、六十里的,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禮樂教化之事,要等待賢人君子去做吧。
老師在魯國實施“墮三都”的政策,是老師最能顯示其治國理論的一項大工程,但是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就執(zhí)行不下去了。他知道其中最后一個“都”是他的貴族學生孟懿之家的,也知道這個城墻為啥拆不掉墮不平,一直很郁悶。
但是最后導致老師離開魯國的那根“最后的羽毛”,卻是幾塊祭肉:按禮,老師已經(jīng)是大司寇了,所以理應分到“祭肉”,這種“有意的疏忽”,在老師看來是一種拋棄和蔑視。
子路領(lǐng)頭子貢、我等陪同下,老師決定離開魯國,開始了十四年的列國周游。
剛到衛(wèi)國,看到衛(wèi)國人口眾多,我就問,接下去做什么?老師說,富之。然后呢?我接著問,他回答:教化之。
老師的這個邏輯,實際上是準對我以前的志向描述,提示我,不但要讓百姓富足,還要禮樂教化。
這些治國的道理,不知道我為啥沒有像子游、子夏等學弟們那樣重點去學習。這可能是我們這一批學生的一個特點,那個時候老師盡管已經(jīng)有一套禮樂治國的方法,但是完整的思想體系恰恰是在他離開魯國后,不斷思考形成的。所以子夏他們這一批后進學生,恰恰都是更多的學習“大六藝”,而且由于老師喜歡顏回,而顏回的好學、樂貧和不仕三個特點中,不想當官變得尤其突出。
“不想當官”變成了一個優(yōu)點,只要哪個學生說“我不想做官”,老師就表揚之。這一點至今讓我很奇怪:老師自己不是也老想著有那么一個千乘之國,讓他治理,在那里他可以重建周禮,恢復已經(jīng)崩壞的禮樂嗎?
在我們這批同學中,只有子路大哥、我以及子貢,是樂于做官,也做得不錯。冉耕接替孔子做過很短一段的中都宰,就生麻風病死了;冉雍也只當了三個月的私邑長官,由于與季孫氏不對付,就辭職了;后來的學生們,也都不那么喜歡當官,子游在武城當了一段,當?shù)貌诲e,但沒有繼續(xù)做官;子羔跟著子路,也當過費城的縣官,也就這樣。
要說當?shù)帽容^長的,職位比較高的,就是我。
季康子派人來請我回魯國任職的時候,老師和我們幾個剛剛經(jīng)歷了陳蔡之困,被困在那里饑寒交迫的七天沒吃的,要不是子貢巧言斡旋拿錢開路,還不知道如何呢。
我臨行赴任時,子貢悄悄的告訴我:回去以后,趕緊想辦法讓老師回國,越快越好。
我知道子貢的意思,可是這“越快越好”,卻是一拖三年。
而且要不是有齊魯大戰(zhàn),可能時間還要拖,十多年前,畢竟是季康子他爹“陰謀”把孔子逼走的,而且他季康子本人,比起他老爹來說更不愿意談及“禮樂治國”------他自己的家主位置也是謀害了他的剛出生的弟弟得來的。
齊魯大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
那段時間魯國三恒還是互相不服,孟孫氏、仲孫氏都不服季康子的專權(quán)。這次打仗,分左右兩軍:季康子負責左面,我是主將;孟孫氏負責右面,以孟孫彘做統(tǒng)帥。仗一開打,右軍主帥不想打,軍官中還有要逃的,所以大敗。我這邊,我身先士卒,帶著學弟樊遲等將士砍了齊師八十人,一時之間,齊人陣腳不穩(wěn),無法獲勝。半夜,齊師不知啥的偷偷地撤退了。我請求追擊,而季康子不讓。原來是子貢他已經(jīng)在斡旋各國,說服吳國出兵,后來吳魯一同攻打齊過,有“艾陵”大勝。
這次齊魯大戰(zhàn)我替季康子掙了面子,他很是高興,也很詫異,問:你這本事是哪里學的?我答,是孔子教的啊。季康子回想起孔子當年執(zhí)政,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而從齊國手中奪回失地。
終于,魯哀公和季康子決定重金聘回當時在衛(wèi)國的老師,成為魯國國師。
但這事一拖三年,我很是對不起老師的。所以老師回來后,我白天去朝廷上班,下了班就回到老師身邊,一是聊聊國是,二是也陪陪老師。
有一次我回去晚了,老師問:干嘛那么晚?我隨口應付:“有會,有政”老師正色說:“恐怕是季家的家事吧?如果是國家政務,我雖不參與,但也得知一二”
確實,老師回國后聲望很高,位尊國老,季氏有事沒事的請教他。不過老師看不上季康子,邏輯很簡單,國家有什么樣的問題,都是統(tǒng)治者自己問題的放大而已;因此魯國當下有這樣那樣的事情,都是不是魯君就是季康子本身的問題。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釉唬浩堊又挥?,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老是自討沒趣。
我身為季康子手下的得力“大臣”,確實沒有分清楚,什么是我主子季康子的家事,什么是事關(guān)國家的政事,一味以“季康子”的馬首是瞻。老師于是就把我“蓋棺定論”了:我(還有子路)都是具臣,而非大臣。
有一次季子然問孔子: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子路和冉有,可謂具臣矣。季子然追問:那就是聽從主子?孔子說: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我有那么幾次事情,暴露我是具臣而非大臣的局限,很讓老師生氣的。
第一次是,季康子要去拜泰山,我陪著去了。當時只有周天子和諸侯才有祭泰山的資格,季氏作為卿大夫去祭泰山,分明就是“僭禮”。老師很生氣說,你為啥不阻止?我說,我怎么阻止?。±蠋焽@氣:“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第二次是季康子要攻取顓臾。我和子路拿不準,來咨詢老師。老師不高興,說:求,這就是你的錯!顓臾是先王封的東蒙主,現(xiàn)在乃歸屬魯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我辯解說:是季康子他要做,又不是我們倆要打!
老師一聽就來氣了, “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意思是說你把大象放進瓷器店,還不是你的錯?做官,力諫,不行就自摘烏紗!
我忙解釋:“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p>
老師更生氣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老師的話越說越重,他的邏輯中,偏遠的人民為什么會來臣服,是因為自己修了好的文德,這樣他們不但來之,也安之!而我與季康子討伐顓臾所體現(xiàn)的邏輯是:自己沒做好,人家不服,反而去打人家!所以他直接得出結(jié)論,魯國季康子的問題不在遠方的顓臾,而在于眼前,在于季康子的府內(nèi)!
第三次,是我?guī)图究底訉嵤疤镔x”。季氏欲以田賦(按田畝征稅),使冉有訪之仲尼,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钡俏覜]有去問老師,我知道如果與老師討論的話,老師肯定不會同意。于是就直接實施了田賦政策,而且干的很起勁。
老師這次知道以后,極其生氣,在學校里公開說:季氏富于周氏,冉求卻努力為之聚斂而附益之,非吾徒也!你們幫我去擊鼓罵他!
第四次是事出公西華,公西華派去齊國當大使,我就為他的老母申請補助。老師說:“給她一釜(6斗4升)吧”我說太少了吧,老師說:“那就一庾(16斗)吧”而我實際上給了五秉(90斗)。
老師很不以為然:“君子周急不濟富!公西華出使齊國,乘肥馬,衣輕裘,可是肥缺??!”
老師的教導中,很多關(guān)于“君子”的??墒俏艺娴臎]有太在意這些,也難怪他要開除我的“學籍”----盡管我知道這是他老人家的氣話,但是我還是很慚愧。
我說服哀公和季康子把老師重金聘回魯國后,我就這樣白天做政府官員,下班后回到學校陪陪老師,聽聽老師的教誨,盡管有時挨罵,但比起十四年的顛簸,我蠻開行的,再說,同學中,學長子路、以及子貢、樊遲當時都是同事,無論在魯國,還是鄰國,我們都蠻吃得開。
我最佩服的是子貢,他好像什么都行,而且專干大事,干那些戰(zhàn)略上的事,而且很會賺錢-----而這一切他好像都是動動嘴皮子而已。
我蠻嫉妒子路,出身低微,但在孔子面前,卻敢于頂撞老師,對老師說NO。
現(xiàn)在我明白,子路學長為啥敢說不,是因為他基于仁義,基于君子之道。
而我為啥老是惹老師生氣,就是兩條,一是不求君子之道,二是還強辯。
我有一次辯解:“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狈g過來就是,老師啊,不是說我沒有去按照您說的去做,是因為我能力不夠啊。
老師一句話把我噎住: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如果說是能力不足,那么應該是做到一半才停住,而你呢?動都沒動!
好吧,我無語!
【冉求 子有】522~? -29
1)5.5 仁而不佞
2)5.8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3)6.4【子華】粟
4)6.12力不足也
5)3.5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3.4 【林放】問禮之本,大哉問!禮,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6)11.17【季康子】富于周氏,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非吾徒也
7)16.1【季康子】將伐顓臾 【子路】【冉有】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8)13.9適衛(wèi) 庶富 教
9)13.14有政而晏
10)7.15夫子為衛(wèi)君乎?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