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孔華威】那些與孔子在一起的日子——子張:過猶不及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13-08-04 21:57:22
        標(biāo)簽:


         

         

        那些與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子張:過猶不及

        作者:孔華威(中科院計(jì)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中國》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7月16日

         

         

         

        我與老師都屬雞,差了四輪------四十八年。我是老師中最年輕的學(xué)生之一。

         

        我是陳國人,犯過罪。有教無類的他老人家第二次南下時收下了我。老師去世后,我們同學(xué)都守靈三年,之后不久,我回到故鄉(xiāng)設(shè)教收徒,可是那時的“陳國”以為楚所滅……

         

        他第一次南下到陳國,正在因?yàn)槲覈c楚國交好,惹得吳國不開心,所以派兵打我們,奪走了三個縣,以示教訓(xùn),所以孔子呆了沒多久就回衛(wèi)國了。

         

        第二次他老人家直接從衛(wèi)國到了陳國,而且一直就在陳蔡之間,一呆三年,要不是那次七天絕糧的事,要不是楚昭王死在戰(zhàn)場,說不定孔子就在淮河邊呆下了。

         

        陳蔡之厄,是孔子的一生三次生死之難中最危險(xiǎn)的。但是誘發(fā)這個事情的,卻不是出于惡意。

         

        當(dāng)時的蔡國已經(jīng)是楚國的屬地,分成上蔡和下蔡。陳蔡一家,因此我們的陳緡公當(dāng)時是親吳遠(yuǎn)楚的。當(dāng)聽說在陳國呆了三年的孔子以及學(xué)生要去見楚昭王,陳蔡兩家都就有些擔(dān)心,所以就把孔子一行圍住,不讓西去,搞得子路、顏回、子貢等人差點(diǎn)動搖孔子的仁德之學(xué)。

         

        陳、蔡,小國,飄搖于吳、楚、晉國幾個大國之間,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實(shí)屬時運(yùn)不濟(jì)。

         

        小國之人,格局難免有些小。

         

        論語中記錄,我國的陳司敗有一次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陳司敗為啥問?實(shí)際他早有答案。聽到孔子問答后,心里嘀咕,但是沒直說,等到孔子離開了,就與當(dāng)時一起在陳國的學(xué)生巫馬期說開了:“我聽說君子是不互相包庇的,難道我聽岔了?你們國君娶了吳國的公主吳孟子,是同姓,這不符合周禮啊。但是你們老師說你們國君知禮,那么哪樣才算不知禮?”巫馬期把這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了一句:“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p>

         

        在另外一個國家的大夫面前說自己國君犯錯,不太體面,因此孔子的這句話說的非常巧妙:沒有直接承認(rèn)自己錯了,也沒有怨陳司敗故意刁難,只是說,我很榮幸啊,一旦有錯,就有人知道------后面沒說的半句的是“我就會有機(jī)會改正錯誤”。

         

        確實(shí)有錯必改,不文過,不貳過,是很難做到的,而如果其他人知道自己的這個過錯,他們常常提醒自己改正的話,那么自己改起來就容易多了。而能夠交到這樣的朋友才是一種榮幸!

         

        后世評介我時,有人說“子張才過人,失在邪僻文過”。我不知道具體指什么,但是我對老師給我的教誨,是牢記的,甚至有一次怕自己記不住,就把兩個字寫在自己的腰帶上!

         

        這兩個字是“忠信”!

         

        有一次,我向老師問“行”。老師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p>

         

        我那個時候沒有車,沒法刻在車梁上,于是我就寫在腰帶上。

         

        老師教導(dǎo)以忠和信,不止一次。

         

        我問政,他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我問“崇德辨惑”。老師也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而當(dāng)樊遲同學(xué)問“崇德和辨惑”的問題時,老師的回答卻是“先事后得,非崇德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你們可以看到,老師認(rèn)為我子張的修德之道是:以忠信為核心,向義靠攏!

         

        我問仁,老師說的也是“信”,他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我問是那五項(xiàng)”老師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p>

         

        無論我問行、問崇德辯惑、問仁,老師都以忠信回答我,我的理解要不是“缺啥補(bǔ)啥”,要不就是“這是我的強(qiáng)項(xiàng)”。不過我對“寬以得眾”這四個字印象深刻,而且我覺得仁者行天下,這個說法,也很有氣勢!

         

        在老師的最后一批學(xué)生中,我和曾參,算是很好學(xué)的,老師也很耐心。

         

        我一開始進(jìn)孔子學(xué)院,當(dāng)然對學(xué)長如子路、子貢、冉有等很是仰望。所以我也想當(dāng)官為政!

         

        于是我問的比較直接:“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老師說:“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我追問:“何謂五美?”

         

        老師說:“君子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p>

         

        我問:“何謂惠而不費(fèi)?”

         

        老師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也就是說,以民為本,施惠于民,就不會浪費(fèi)。然后,他不待我接著問,就直接把后面的“四美”也解釋了:“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那么什么是四惡?

         

        老師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里核心的意思是,對于百姓,不知者不罪。延伸之,實(shí)際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個四惡可以理解,但是五美就有點(diǎn)奇怪,我明明問為政,老師直接說“君子如何如何的”,我知道老師在課堂里,說了很多君子三達(dá)德,君子九思,甚至也與子貢學(xué)長說君子有四惡,等等,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難道只有君子才能為政嗎?

         

        我自己的理解中,為政與“學(xué)干祿”是對等的。

         

        我問老師如何“學(xué)干祿”。老師的回答,似乎是在矯正我:“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看來所謂為政,學(xué)干祿,都是如何做人,也許老師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也是這個意思,他說過“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所以君子憂道不憂貧。

         

        對于君子,我沒敢把他作為自己的理想,畢竟我有罪在先,我覺得自己能夠成為“善人”就不錯了,老師說要做善人,就要“踐跡”,否則不入于室。

         

        那么我以誰為我的榜樣?

         

        最好是曾參說的“慎終追遠(yuǎn)”才好,不是嗎?

         

        有一次我問孔子,如何預(yù)見十世以后的未來?

         

        老師是按照“禮”來判斷的,他分析殷朝繼承了夏禮,有所損益,但依然可知;周朝繼承殷禮,有所損益,但依然可知;按照這個推理,如果后世繼承周禮,那么不是十世,就是百世也可知。

         

        那么我何不直接對接夏朝圣人、以他們?yōu)榘駱幽兀扣`跡于“禹、舜”圣人?即使是亦步亦趨,但又何妨?

         

        后來的荀子,以這個為由,說我們以及我的學(xué)生們“容儀盛,而于仁道薄也”甚至于說我的這個儒家分支是“賤儒”,我覺得有點(diǎn)過了!

         

        如果說我的缺點(diǎn),我倒是愿意聽老師的判斷,他說我“辟”。就是比較偏激,說話比較容易劍走偏鋒,這樣就很容易傷人--------尤其是同學(xué)。

         

        我可能是和其他弟子關(guān)系處得最差的一位。

         

        子游說子張難能而未仁,其意思是說子張自視甚高,不把同門放在眼里。

         

        子夏與我也常抬扛,這個事都鬧到老師那里。子貢有一次從交友的角度,想老師問“師與商也孰賢?”孔子評價(jià)是:“師也過,商也不及?!辈⑦M(jìn)而指出:“過猶不及。”

         

        哈,各人五十大板!

         

        我與子夏的抬扛,還涉及他的學(xué)生。有一次他的學(xué)生來向我問「交友」,我先問“你老師子夏怎么教你的?”他說:“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蔽覍ψ酉牡膶W(xué)生說:好像我聽孔子說的是“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蔽易约喝绻谴筚t人,那么對別人有什么不能容的?如果我自己不夠賢人資格,那么應(yīng)該是別人拒絕我交往,哪有我去拒絕別人的機(jī)會?

         

        我的這個交友之道,實(shí)際上來自于子貢學(xué)長,或許我走的更遠(yuǎn)!因?yàn)槲摇安槐装傩铡薄?/p>

         

        我“自吾得師也,前有輝,后有光”,講究“徐言闇闇,威儀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讓,巍巍乎,蕩蕩乎”,有俠氣。不計(jì)較恩怨,就是受到別人的攻擊、欺侮也不計(jì)較,后人稱我是“古之善交者”。

         

        這在當(dāng)時孔門的弟子中,如此行為不多------這方面有點(diǎn)子貢學(xué)長的意思。

         

        曾參說的比較中肯:“‘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他比我大兩歲,他以“孝經(jīng)”著稱,在言行舉止上,不會像我一樣,但是他對我還是最好的。所以我死的時候,他還在他為他媽媽守喪,但是他還是趕到宛丘為我哭喪!

         

        陳國小國,我死的時候商丘已是楚國一邑。在孔門弟子中,陳國弟子不多,不知道當(dāng)時比我早入孔門的老鄉(xiāng)公良孺去了哪里?

         

        我雖學(xué)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人稱“古是善交之人” 子貢學(xué)長有一次評價(jià)我說:美功不伐,貴信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悌的意思是平易近人,這與我喜歡“寬以得眾”的趨向一致的;當(dāng)然我是不夠格“君子”的。

         

        我與子夏在交友上有所不同,但是得到“過猶不及”的一致評價(jià),但是以“教學(xué)”比的話,我比不過他:子夏,在晉之魏,為王者師,執(zhí)教五十五年,把老師的幾部書都完整的傳承下去。確實(shí)不及!

         

        而善交,我哪能有子貢學(xué)長的本事?

         

        曾參把我的一句話寫進(jìn)了論語:如果一個人“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那么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就是說白活了!

         

        這句話說是我自己!

         

        【子張】 503~?-48 陳國人,鄙家,顓孫師 寬沖勃接 同是陳國【公良孺】【巫馬期】

         

        1)2.18學(xué)干祿;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信寡尤,行寡悔

         

        2)2.23 十世可知,殷,夏,周

         

        ■16.2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16.3

         

        3)11.20問善人,不踐跡,也不入于室

         

        4)12.6問明

         

        5)12.14問政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2.10問崇德、辯惑

         

        6)12.21【樊遲】同問

         

        7)17.6問仁恭寬信敏惠

         

        8)15.6問行言忠信、行篤敬

         

        9)19.2執(zhí)道弘、信道篤

         

        10)19.1士,見危致命,(三思)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

         

        11)20.2從政尊五美、屏四惡

         

        12)14.40 子張?jiān)唬骸皶疲骸咦谡応?,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zé)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