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大明作者簡介:戴大明,男,1967年12月出生,山東臨沂人,大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哲學、國學教育研究。 |
《論語·學而篇》編排的內(nèi)在邏輯
作者:戴大明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9月14日
【摘要】《論語·學而篇》的編排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全篇可平均分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據(jù)春、夏、秋、冬的四時順序進行編排的。春部講“學”,暗示孔學即“仁”學,并且指出了治仁學的基本方法;夏部講“習”,本著“禮”的要求,具體列舉了的“時習”之道;秋部講“義”,闡釋了以什么原則對待孔子方為適宜;冬部講“智”,啟迪人們?nèi)绾握J知孔子。這種內(nèi)在邏輯體現(xiàn)了編者遵從的是“與四時合其序”的儒家哲學主張。
【關(guān)鍵詞】論語;學而篇;內(nèi)在邏輯
《論語》是一部重要的漢語經(jīng)典名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它并非如一些人認為的那樣編排散亂無序,而是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可循。抓住其中的內(nèi)在邏輯,把握其中的文脈,是讀懂該經(jīng)典的方便法門?!秾W而篇》是《論語》的首篇,在全書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弄清其中的內(nèi)在邏輯,不僅對于該篇有直接意義,而且對于閱讀整部《論語》也講具有方法論的啟示。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論語·學而篇》具有獨特的內(nèi)在邏輯。
所謂內(nèi)在邏輯,在此特指文章的編排順序和編者的用意。研究發(fā)現(xiàn),《學而篇》存在一定的邏輯順序,蘊藏著編者的特殊用意。那么,該篇十六章編排的邏輯順序如何?作者的用意何在?
《學而篇》編排順序的“秘密”就是:全篇可平均分為四部分,是根據(jù)儒家“與四時合其序”(《周易·乾·文言》)的哲學主張,遵從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進行編排的。具體講,該篇的四個部分都是由四章組成,每一部分又分別在一章中點出“學”、“時習”、“追遠”和“知人”等文眼,其余三章則是對文眼進行的有順序的“解釋”和“說明”。
“春”部包括前四章。首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全篇的中心句。其中“學”字是該部的文眼。接下來的三章則是依次對孔子所謂的“學”所作的說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章是從正面論述“學”的基本內(nèi)容,意在指出孔學是仁學;治仁學要先立本;孝悌是仁學之本。其道理在于,一個人能夠從身邊開始,立足于親情,主動設(shè)身處地為親人著想,體諒父母和兄長,盡孝悌之本分,才容易得到父母和兄長的愛護,有利于親情溝通、家庭和睦。進一步,將孝悌精神向外擴展,“移情”到更大的社會生活場域,能體諒、同情、尊重、愛護他人,則會得到別人相同甚至更多的回報,也必將有利于生生不息,社會和諧。所以從孝悌之道開始學習,不失為一條根本可行的為學之路。緊接著的“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句,則是從反面說明為學不要將本末顛倒,忽視內(nèi)在的充實、心靈的成長,專為取悅于人。因為取悅別人往往需要作偽行詐,而作偽行詐從根本上講違背仁道。繼而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段話。此章相當于黑格爾正——反——合邏輯中的“合題”——如果說前面的“孝悌”是建立在感性基礎(chǔ)上自在仁行的開端(正),那么“三省”則是理性的自為仁行的終結(jié)(合)。為人謀為何要“忠”?理性思考可知,倘若自己為人謀而不忠,就別指望、也難以得到下屬、別人的忠心。為人謀而忠,是通達事理、立己立人的仁道表現(xiàn),也是自覺自為的仁學進修方法。其余兩條“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可順此思路理解??傊摬糠种饕獓@“學”而展開,首先點出“學”之文眼,繼而“指出”孔子所謂“學”的根本實質(zhì),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為學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通過話語素材的有序排列,編者匠心獨運地將有關(guān)務(wù)本、舍末、修仁等孔學理念“散珠”用一根內(nèi)在的邏輯“紅線”貫穿在了一起,積章成文,文以載道,以內(nèi)隱的邏輯傳達出對于孔子所謂“學”——仁學的闡釋和理解。
“夏”部包括本篇的第五至八章。如果說“春”部的主旨在于闡釋“學”,那么該部則集中論述“習”,即具體“闡釋”孔子的“時習”之道。其中開始一章“子曰:‘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文眼為一“時”字。此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編排邏輯為:上文闡釋了什么是“學”以后,下文自然應(yīng)當說明如何習、如何行了。同時,儒家既然講究“學而優(yōu)則仕”,那么在“講解”了孔門主張的“學”之后,那么接下來也應(yīng)當順理成章地推出孔子的“仕”的習行觀了。而在孔學之中,“行”的準則就是“時習”。因此,“導千乘之國”一章便一一說明了“仕”(政府官員)應(yīng)當如何進行“時習”。隨后三章則分別列舉了其他社會階層的成員應(yīng)該遵循的非常具體的“時習”之道?!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講的是年齡方小的后生小子們的“時習”原則——應(yīng)當首先做到使日常言行合于倫常,待到一定的時機——比如說能“自行束脩”,即生活能夠完全自理了,方可以跟從老師學習文獻知識?!百t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的是普通成人在為人處世時如何才算恰到好處地“時習”。“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談的是有一定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地位的君子應(yīng)當注意什么問題,如何“時習”:行為應(yīng)當穩(wěn)重一點,品德應(yīng)當以忠信為主,多和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有了錯誤應(yīng)當勇于改正。綜合以觀,會發(fā)現(xiàn)該部四章分別講述了統(tǒng)治者、少年兒童、普通成人以及社會賢達的“時習”之方法?;谏鲜龇治?,我們也可以認定孔子的“時習”與“時行”、“時中”的意思基本相同,就是隨時讓自己的行為符合本分、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這正如清人焦循在《論語補疏》中所歸納的:“當其可之謂‘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時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時也;‘求也退,故進;由也兼人,故退’,時也。”足見孔子“時習”的涵義,不局限于“適時行動”,更不是有些教科書所翻譯的所謂“經(jīng)常溫習”的意思。
“秋”部以“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開始。其編排邏輯在于:前兩部分闡明了孔子高明的“學”、“習”之道以后,接下來于是指出應(yīng)當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先哲孔子。最適宜的態(tài)度就是慎終追遠,即喪盡其禮,祭盡其誠,長久追念。該部的文眼是“追遠”二字,部內(nèi)各章都圍繞此文眼有次序地編排。接下來是“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對話,作者的用意在于點出,什么是最適宜的追念、學習孔子的原則,即應(yīng)當像孔子那樣“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所謂溫良恭儉讓,具體分析起來,溫,就是不過熱也不過冷的狀態(tài);良,就是既不吹捧也不苛責;恭,是不卑不亢;儉是不奢亦不嗇;讓是不爭亦不懼。因此可以說溫良恭儉讓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就是中用,是恰到好處地行動。孔子能夠以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的溫良恭儉讓之道待人接物,所以才能所到之處“必聞其政”、必聞其情。以此類推,后生學子們要想游于圣門,得聞其道,應(yīng)當遵循最合宜的處世待人原則——溫良恭儉讓地對待孔子。再往下一章“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里的三年,是泛指較長的時間,意即多年的意思。作者在此的用意在于強調(diào),先師孔子已經(jīng)故去,那么后學弟子應(yīng)當如何行動?最好便是繼續(xù)奉行其道,永遠不改道易行。該章末尾安排的是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編者在此的用意在于提醒對待孔子應(yīng)當采用什么策略:親和、應(yīng)和先師孔子固然可貴,但是不可絕對化,而應(yīng)當“以禮節(jié)之”,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對待他。一句話,該部分闡述的主旨乃是如何“追遠”,即如何以適宜的態(tài)度、適宜的原則、合宜的行動、適宜的策略來追念先哲、永祀孔子。
“冬”部共四章,以“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一章開頭,意在提醒讀者,孔子是可信任、可恭奉、可親近和可宗仰的。第二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謂學習孔子之道,就不要貪求安逸,而應(yīng)當慎言敏求,接近正道。隨后是子貢與孔子的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迂曉唬骸娫疲喝缜腥绱瑁缱寥缒?。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此處編者的用意在于告訴讀者:閱讀《論語》、學習孔子,應(yīng)當善于思考與發(fā)現(xiàn),力求做到如子貢那般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知類通達,舉一反三,聞一知多。從編排順序的角度看,上述三章分別是從情感、意志和認知等三個層面,層層推進地“論述”了如何才可能認知孔子。本部結(jié)尾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如空谷回響,余音裊裊,發(fā)人深思。編者在此之意是要提醒讀者要知道一代圣哲孔子的為人。在行文方式上,這一部分一改前轍,以末句中的“知人”作為文眼,將文眼作了后置。先用三章鋪陳,后以一句做結(jié)。這樣的編排,不僅使篇尾的“知人”與篇首“學而”遙相呼應(yīng),而且常中有變,體現(xiàn)了儒家哲學的守經(jīng)達權(quán)的精髓。
歸納可見,《論語·學而篇》內(nèi)在邏輯整然,“四季”分明。春部首先講明孔學的實質(zhì)是“仁”學,隨后闡述了治“仁”學的基本方法。夏部闡述的是“時中”之術(shù)——在取象比類思維中“時中”的就是中午,也指萬物紛呈、色彩瑰麗的夏天,對應(yīng)的是“禮”。禮者,履也,履行、踐履也,所以這一部分專門介紹如何習性、如何實踐仁道,內(nèi)容也格外豐富、明細。秋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開始,文風陡轉(zhuǎn),字句簡約,似肅殺的秋氣襲來,令人凝筋縮骨;又似孤雁哀鳴,啟人遐思;細觀此部,仿佛可以聽出其中的“秋聲”。秋主“義”。義者,宜也。所以該部分的主旨是如何適宜地對待已故之先人,所講全在一“義”字。冬部四章則重點講如何“知人”,核心落腳在一“知”字?!爸闭?,智也,古義相通?!秾W而篇》的這種內(nèi)在邏輯的理論淵源在于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尤其是易學。在易學中,春主仁,夏主禮,秋主義,冬主智。天有四季,人有孟子所謂的“四端”。這種關(guān)系,用圖表表示則如下:
《學而篇》四部分之順序相遞,猶如一年四季之順時交替??梢娋幷吣耸且灾袊鴤鹘y(tǒng)哲學思維作指導來組織“教材”內(nèi)容,選擇編排順序的。這種思維方式與《易經(jīng)》“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以及《內(nèi)經(jīng)》“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之論相一致,體現(xiàn)了“道法自然”的中國哲學主張。
注:該文曾在《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03期發(fā)表。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