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國民性:梁啟超開啟的歧路
作者:走刀口
來源:騰訊文化
時間:甲午年七月廿六
西歷2014年8月21日
【摘要】既然中國直到清朝都是由“一小撮有文化的統(tǒng)治階級”和“一大批貧困而無知的‘農民’”組成,那么,國家衰落憑什么先怨這些無知的“農民”?
導語
梁啟超被譽為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式人物,也堪稱最早的“公知”,他率先用“東亞病夫”描述中國人,提出改造國民性的理論,即“新民說”。
梁啟超認為中國人自私沒有公德
梁啟超,字卓如,1873年2月3日生于廣東新會一個殷實的耕讀家庭,梁啟超從小聰慧,五歲識字六歲便讀完《五經》,被譽為神童。1890年,梁啟超拜康有為為師,隨后踏上維新變革的道路,與康有為并稱“康梁”。
作為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不可避免地受到康有為影響,他也認同對人進行改造。不同的是,康有為要改造的是黑人,而梁啟超要改造的是中國人。梁啟超發(fā)揮了美國傳教士A。H。史密斯和嚴復關于中國人國民性的論述,提出中國衰弱的根源在于全體國民孱弱,歸根結底是“國民劣根性”太重。
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一文中,梁啟超列舉了“國民劣根性”的六大要點:一曰奴性,二曰愚昧,三曰為我,四曰好偽,五曰怯懦,六曰無動。①這六種“劣根性”換成今天的話,意思就是中國人奴性十足,愚昧不堪,自私自利,極好面子,膽小怕事,喜歡圍觀。梁啟超認為這些“劣根性”根深蒂固,而中國人又好“徒責人,而不知自責,徒望人而不知自勉?!币虼吮仨殞裥赃M行改造,國家才能有希望。
在發(fā)表《中國積弱溯源論》一文后,梁啟超又發(fā)表《新民說》,他在書中進一步痛斥國人的“國民劣根性”,在他筆下,中國人缺乏公德觀念,沒有國家思想,沒有冒險精神,不懂得自尊,更沒有權利與義務的觀念。
盡管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說,“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薄拔彝軘登炅趤喼薮箨懀仄渌咛刭|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異于群族者?!雹诘簡⒊€是總結說“吾觀我祖國國民性之缺點,不下十百。”③總之,中國人在精神上問題太大了。
精神孱弱身體上還是“東亞病夫”
梁啟超總結了中國人國民性的諸多弱點,如果這些精神氣質還可以用“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來解釋,不足以刺痛人心,那么身體上的孱弱就太直觀了,梁啟超直指中國人是“東亞病夫”。
“東亞病夫”一詞本來是英國人批評中國政治改革不思進取,政府麻木不仁的用語,但梁啟超為適應自己對中國人的批評,強行將它的意思變?yōu)橹钢袊松眢w孱弱,在《新民說》中,梁啟超完成了對“東亞病夫”一詞內涵的扭轉。
在《論尚武》一文中,梁啟超首先駁斥了“野蠻人尚力,文明人尚智”一說,隨后提出中國人因享太平太久,遂“重文輕武,民氣柔靡”,“兩千年之腐氣敗習,深入國民之腦,遂使群國之人,奄奄如病夫……戢戢如馴羊?!雹?/p>
在后文中,梁啟超進一步解釋了他認為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原因:“中(國)人不講衛(wèi)生,婚期太早,以是傳種,種已孱弱……以文弱為美稱,以羸怯為嬌貴,翩翩年少,弱不禁風,名曰丈夫,弱于少女;弱冠而后,則又纏綿床笫以耗其精力,吸食鴉片以戕其身體,鬼躁鬼幽,躂步欹跌,血不華色,面有死容,病體奄奄,氣息才屬:合四萬萬人,而不能得一完備之體格,嗚呼!其人皆為病夫,其國安得不為病國也!”⑤
至此,梁啟超完成了對當時中國人的畫像素描,即:精神上集自私自利、膽小怕事等諸多劣根性于一體,身體上孱弱不堪,以“東亞病夫”示人的群體,這樣的國民顯然不能在“適者生存”的世界自立,因此必須對國民性進行改造,制造“新民”。
要適應社會達爾文主義必須改造國人
梁啟超通過《中國積弱溯源論》論述了國民劣根性,在《新民說》一開篇便提出“新民”的目的:“自世界初有人類以迄今日,國于環(huán)球上者何啻千萬?問其巋然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圖占一顏色者幾何乎?曰百十而已。此百十國中,其能屹然強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將來可以戰(zhàn)勝天演(即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者幾何?曰四、五而已矣?!雹?/p>
這段話的意思是,自有人類以來,世界上的國家不斷滅亡,遵循“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原則,以后只能有四五個國家存在于世,于是梁啟超發(fā)問,中國何以戰(zhàn)勝“天演”?
梁啟超對此的回答是進行國民性改造,只有如此方能在未來世界生存,梁啟超說“故欲其身之長生久視,則攝生之術不可不明,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薄靶旅瘛敝f不但要講,而且已經是“今日中國第一急務”。⑦
從梁啟超的描述中,不難見其受“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之深,他鼓吹“新民說”,是寄希望于改造國民,使中國人也能成為“優(yōu)勝種族”,淘汰那些劣等種族,這種思想同康有為的改造黑人論如出一轍。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鼓吹的種族論,發(fā)展到極致便是納粹主義,因此本身就極具危害。
除此之外,梁啟超還忽視了中西社會和歷史的根本性差異,正如麥克法蘭在《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樣,英格蘭具有自己的獨特社會結構,而“在歐洲大部分地區(qū)以及印度和中國,歷史上都存在一小撮有文化的統(tǒng)治階級——或憑借天賦權利,或因教育擢升;他們與一大批貧困而無知的鄉(xiāng)村生產者之間界限分明,后者常被稱為‘農民’?!雹?/p>
既然中國直到清朝都是由“一小撮有文化的統(tǒng)治階級”和“一大批貧困而無知的‘農民’”組成,那么,國家衰落憑什么先怨這些無知的“農民”?
從梁啟超的描述中,不難見其受“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之深,他鼓吹“新民說”,是寄希望于改造國民,使中國人也能成為“優(yōu)勝種族”,淘汰那些劣等種族,這種思想同康有為的改造黑人論如出一轍。需要指出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鼓吹的種族論,發(fā)展到極致便是納粹主義,因此本身就極具危害。
梁啟超并沒有看到中西方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性差異,正如麥克法蘭在《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中所說,“在歐洲大部分地區(qū)以及印度和中國,歷史上都存在一小撮有文化的統(tǒng)治階級——或憑借天賦權利,或因教育擢升;他們與一大批貧困而無知的鄉(xiāng)村生產者之間界限分明,后者常被稱為‘農民’。”⑧
中國直到清朝都是由“一小撮有文化的統(tǒng)治階級”和“一大批貧困而無知的‘農民’”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落后顯然不能怪“農民”。實際上,所謂的國民性問題,本身就是西方的殖民話語體系,是站在殖民者角度解釋被征服者,為殖民尋找“道義”依據。近代歷史上,美國傳教士A.H.史密斯最先描述中國人的國民性,因為對外戰(zhàn)爭屢次失敗,中國的知識精英便接受了這套話語體系。
基于這種認識的國民性改造,實際上割裂了社會的歷史傳承,五四反傳統(tǒng),推翻了舊道德卻沒能建立新道德;文化大革命中,為對人進行徹底改造,傳統(tǒng)文化道德被完全打翻,結果“新人”也沒見到影子。
其實,歷史已經否定了梁啟超的國民性決定論,已故學者蔡定劍2002年發(fā)表《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一書,他通過研究證明,所謂的中國人膽小怕事根本是無稽之談,“農民在為了自己的選舉權利不顧阻擾、四處奔走,冒著被打擊報復的危險”,最后他得出結論:“公民的文化素質并不能決定他的政治參與能力?!雹?/p>
因此,所謂的國民劣根性太重,先改造國民才能強國的“新民說”只能是緣木求魚。
結語
梁啟超通過將中國人描述成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病夫”,從而提出“新民”之說,魯迅、胡適、毛澤東等都受其影響,至他之后,對人進行改造一直縈繞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直到“文化大革命”時終于達到頂點。
【注釋】
①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五·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二節(jié),中華書局1989年版。
②梁啟超著,宋志明選注《新民說》,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頁。
③梁啟超著,宋志明選注《新民說》,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頁。
④梁啟超著,宋志明選注《新民說》,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頁。
⑤梁啟超著,宋志明選注《新民說》,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頁。
⑥梁啟超著,宋志明選注《新民說》,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
⑦梁啟超著,宋志明選注《新民說》,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頁。
⑧〔英〕艾倫·麥克法蘭,《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4頁。
⑨林楚方,《官方學者提交中國選舉狀況報告》,原載于《南方周末》2003年2月20日刊。
責任編輯:李泗榕
【上一篇】【陳文亮】從“文化”到“文物”
【下一篇】【唐文明】康有為與當下中國的思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