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家談第一期:駱承烈談孔子文化
作者 受訪人 駱承烈
采訪人 新華網
來源:原載于 新華網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初二
西歷2014年12月23日
12月23日下午,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駱承烈做客新華網,與廣大網友進行交流。
駱承烈談孔子形象及四個圈的觀點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經過一段時間緊鑼密鼓的籌備,新華網國學大家談欄目今天終于和大家見面了。國學大家談欄目立足的是一個新的平臺、一個新的起點,我們的背景是在復興中國文化、重振國學當代開設此欄目,意在對國民思想進行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啟蒙,引領國民重新閱讀國學經典,充分審視舊有的國學思想,并啟迪對當代的引領作用。國學大家談以大文化、大歷史、大社會的背景暢談當代國學,誠邀社會各界有志于國學的有識之士踴躍參加。我們的口號是復興國學,傳承文脈。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著名的孔學專家駱承烈先生,還有一位特邀嘉賓是青年學者朱中原先生,歡迎二位作客新華網。我們知道駱老是著名的孔學專家,先由駱老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研究孔學的經歷和過程。
駱承烈:我是山東濟寧人,我6歲上學,孔子什么樣不知道。我父親告訴我是個大學問家。過了不久,學校門口貼了一個大孔子像,我一看孔子是這樣的,很好。不能往家拿啊,過了兩天一陣大風刮下去了。晚上我路過學校門口一看掉地上了可以撿回去吧,就拿回家了,我六歲的第一個孔子像,現(xiàn)在還在家里放著。
一個孔子像還不夠。那天我喝粥的時候發(fā)現(xiàn)硬幣上印著孔子相,于是十天不吃不喝換了一張孔子像,這兩張孔子像現(xiàn)在還在家里存著。這就是我最開始和孔子接觸。 我初中畢業(yè)以后想更多和孔子接觸,于是到曲阜上學去了。家里很窮,14歲背著行李步行90里到曲阜上學。上了兩年后保送到山東師大上學,曲阜書院一成立我又回去了。我一直搞孔子研究,直到現(xiàn)在我走了全國20個省,出了100來本書,發(fā)了將近1000篇文章,海外跑遍了,到處宣傳孔子。在對孔子的學習和研究中,我認為孔子思想確實是博大精深。中國人的思想靈魂都在這里,而孔子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光是每個人都知道他,歷朝歷代都追封他,這就不簡單了。研究孔子思想是多少年也研究不完的,是一個大學問。
主持人:您講的讓我們很感動,從少年時期、青年時期一直到您60歲一直在研究孔子思想。那您能否給我們概括地講講在您心目中孔子形象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駱承烈:我認為孔子是一個道高德尚、仁義禮讓的老先生,就是吳道子畫的孔子像的形象,和孟子不一樣,孟子是趾高氣昂的人物。他和孔子不同,戰(zhàn)國的時候不爭不行,孔子創(chuàng)儒家學說的時候講仁、講禮、尤其講和,他主要思想是和。他的形象也就和了,所以論語里面有“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很恭敬、很安詳,這就是孔子的形象,我們中華民族仁愛友善就是這種精神。
朱中原:孔子恰恰是平民的精神,既是圣人又是平民,他的平民形象和我們普通人表現(xiàn)出來時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但正是因為沒有任何區(qū)別,正好體現(xiàn)了孔子的這種思想的博大和精深。
駱承烈:扎根于民眾之中。
主持人:駱老,您剛才講孔子思想讓我們覺得自己可以和圣人很親近。您在山東曲阜孔子的故鄉(xiāng)研究了60年孔子思想,能否給我們概括一下,您覺得孔學經歷了幾個階段?
駱承烈:在宏觀上我有三大觀點。第一個,多年以來孔子代表什么階級呢?有時候代表地主階級,有時候代表奴隸階級。第二個,孔子為什么永遠不倒?孔子思想中有些永恒的范疇。我把這永恒范疇分成三大學說、九大方面。一是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的學說。二是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三是繼承和傳遞文化的學說。第三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仁、是禮、是中庸?爭論得不可開交各人有各人的一套,我原來主張仁。后來發(fā)了一篇文章《孔子的中心思想——和》,我1988年提出了和,90年代以后學術界都講和了。仁、禮、中庸都是手段、都是方式,目的就是和。
主持人:我們知道駱老師在演講時多次提到四個圈的觀點,在這里也跟我們分享一下。
駱承烈:這四個圈也是很有說法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是一個大圈,從天安門到三峽,從具體文學到藝術,這個大圈怎么形成的呢?傳統(tǒng)思想形成的,中國古代儒家、墨家、道家,后來傳過來的宗教,這些思想決定了傳統(tǒng)文化,這是里面的第二個圈。這第二個圈里面儒家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和基礎,儒家是第三個圈。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代表人孔子是第四個圈。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華傳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孔子。我說這四個圈的目的就一句話。
朱中原:就是以孔子為核心,以孔子和孔子思想為核心。
駱承烈:對,孔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逐漸擴大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朱中原:當年梁啟超也提出來過,他把幾大文明分成幾個體系,這幾大文明里面又以中華文明作為核心,在整個大的體系下又劃分成駱老說到的幾大核心體系。所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追求的是不同而和,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同的文明體系、不同的種族體系,這些所有的體系用我們的孔學思想凝聚成一個核心的體系,這樣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體現(xiàn),就是剛才駱老講的。
主持人:相當于他是這個脈絡當中的倡導者和引領者。
孔學思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體現(xiàn)
朱中原:當年梁啟超也提出來過,他把幾大文明分成幾個體系,這幾大文明里面又以中華文明作為核心,在整個大的體系下又劃分成駱老說到的幾大核心體系。所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追求的是不同而和,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同的文明體系、不同的種族體系,這些所有的體系用我們的孔學思想凝聚成一個核心的體系,這樣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體現(xiàn),就是剛才駱老講的。
駱承烈:最近臺灣有一位老先生說三家店的問題,道教是藥店,有了病想長生不了了找藥店;佛家是雜貨店;儒家是什么呢?儒家是糧店,糧店的掌柜就是孔子。一個是精神食糧,一個是物質食糧,精神食糧如果沒有的話不知道怎么活著了。什么叫人?知道使用工具,有思維,精神食糧沒有了那就不是個人了。
主持人:駱老給我們舉幾個儒家思想對現(xiàn)實生活有影響的例子。
駱承烈:儒家思想從來不是天上的東西,是民間的東西、人間的東西。所有宗教都是面向未來,前生、后世是泛概念,而儒家最大的特點是面對現(xiàn)實,面對今生、面對現(xiàn)實,非宗教化,我講的今天的事,今天是什么呢?就是讓老百姓過得好點。 為什么和諧以后社會才能發(fā)展?通過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社會才能更好,主要就是為了老百姓過得更好。所以親民思想、愛民思想十分現(xiàn)實,和一切的宗教不一樣。實際上是一種人本思想、民本思想。
主持人:駱老,我們知道儒學經歷了發(fā)展很長的歷史時期后當代又提出了新儒學的概念,您能否給我們講一下新儒學和傳統(tǒng)儒學的關系呢?
駱承烈:我對這方面不是太熟,新儒學概念和咱們現(xiàn)在重視的儒學不完全一樣。
朱中原:我贊同,新儒學是現(xiàn)在所謂的一些學人提出來的新儒學的思想,他作為一種學術思想來講,或者作為學術概念來講無可厚非。但是很多人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也這么認為,儒學思想本身來講從三千年的發(fā)展歷史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發(fā)展、不斷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的,所以我覺得不存在所謂的刻意求所謂的新和舊之分。就像我們國家現(xiàn)在提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也可以講是儒家思想的一種傳承和創(chuàng)新,但是我們不可以要把它一定用一個新儒學或者區(qū)別過去儒學的方式來劃分。
駱承烈:就是說咱們現(xiàn)在重視儒學不是新儒學的繼承,不是拿過來用的概念。以儒學為中心整個管理全世界,這個說法不對,世界文明寶庫中儒學只是其中一種。
主持人:駱老,我們知道您在儒學方面研究了多年,在您的研究領域里,您覺得儒家文化在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里起到哪些指導作用?
駱承烈:不能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治國安邦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光有他也不行。就拿山東來說,三個大圣都在山東,克敵致勝的有孫子,勝利以后治國安邦有孔子,光治國安邦不行還要發(fā)財致富,發(fā)財致富有管子。這三個就各有各的優(yōu)勢。 光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太多了就會研究呆了,就得沖沖闖闖。所以學習研究孔子這么多年后我想這樣不行,我要開始研究孫子了,我現(xiàn)在是孫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光研究孔子不行。
主持人:那駱老您既然研究孫子,又給我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請跟我們廣大網友概括一下孫子的核心和精華。
駱承烈:孫子有幾個主要的,第一是妙算,一切按計劃來辦事;二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知道別人才能來干;然后是綜合地來考慮,天、地、道、將、法等幾個方面都綜合考慮,不能光考慮一點;最王牌、最高檔的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用打仗消滅你。
主持人:事實上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是一步步的回歸,是一步步的提升。您剛才說的儒家文化的研究,在普通老百姓平常生活中也是有所應用的,像您剛才說的有很多照抄國外的案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說下一代的教育,比如孩子每天看電視、玩游戲,從小不再背三字經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國學大家談的欄目,呼吁大家再次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美感,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存在的非常美好的作用。
駱承烈:學傳統(tǒng)文化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孩子,一個是公務員,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公務員是執(zhí)行政策的。這些年來我在這方面做了些工作。2006年我就聯(lián)合北京兩個教授、上海兩個教授做了《精益求精》,當年我們都是30多年教齡,平均71歲。后來還出了一個幼兒規(guī),一句20句,一共七段,前六段中小學生大人都適用。
論語是研究孔子的重中之重。論語一共20篇,每篇之間都不聯(lián)系,每篇里面的話也不聯(lián)系,本身就是一個語錄,沒法辦,怎么學呢?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硬記沒意思,全部打亂。分成四大部分,修身、治國等等,四個部分弄一塊編故事,正好那年我母親102歲,我搞了一個102集的演說論語,由演員來演。論語的每句話都出現(xiàn),每句話都有解釋,每句話都編成故事,20多個國內儒學大家、國內的孔學大人物人都認可。
主持人:駱老做這個事情更有意義的是真的是國學的啟蒙,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者在殿堂里在講。
朱中原:對,啟蒙這個東西一定要落到具體的事情上去,一定要有針對性,一定要腳踏實地。駱老,有一個問題我想請教您,您對現(xiàn)在有些學者提倡在懵懂時期就應該讀經您是什么樣的看法?
駱承烈:所謂“讀經”,什么叫經?能夠站得住多少年的真正的東西叫做經。有人把《弟子規(guī)》當做經,其實那根本不是經。首先是對經的定義,弟子規(guī)、三字經都不叫經,只有四書五經才行,但是讀經過程中不結合現(xiàn)實就讀成孔乙己了。
主持人:您做得更多的可能是在原典的經文里找到最經典的,讀經也是一個袒露的過程,沒有指導可能也會很迷茫,走了很多彎路,您找到了更多經典的東西。那駱老,我們知道在學術方面儒商的定義是您最先倡導和提出的,那您在這里也給我們網友講講您倡導的儒商是什么樣的定義?
駱承烈:我定義的儒商基本上就是:具有較高素質、取得一定成果、擺正義利關系,對社會做出貢獻的經濟人。主要就是義利觀,對廣大百姓、對社會有好處的事叫義,在義里面取利。至于怎么取利,有六個方面:一是講和諧、重仁義這個思想是儒家的,它符合現(xiàn)在經濟倫理精神。二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做買賣就是為了掙錢,但是取之有道,這是符合取利原則。三是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符合現(xiàn)代精神,這才能站得住腳。四是精打細算、勤儉辦廠符合現(xiàn)代企業(yè)精神。五是競爭精神,只有競爭才能生存,只有競爭才能前進。六是天人合一,注意環(huán)保。這六點都符合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今世界成為地球村的情況下,加強橫向聯(lián)系方面特別重要,所以儒家絕對不是空的,很具體,在經濟上來說這六點都能用,缺一不可。
孔子不僅是中國的 更是世界的
主持人:您這六點的提出也都是對儒家思想在實際應用中的一個升華。那么我們進入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知道孔子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目前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都有發(fā)展,而且儒家思想也在剛才我們談的過程中講到在世界各地各個國家都會吸取其中最優(yōu)秀的部分。那您認為孔子智慧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出來?哪些優(yōu)點值得我們世界各國去學習?
駱承烈:我頭些年在國際儒學大會上提了一個新詞叫萬邦師表。萬邦師表怎么講呢?就是世界各國的老師。為什么是萬邦師表呢?孔子思想對世界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孔子最基本的東西: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異,求大同存小異。21世紀世界政治多極化,總統(tǒng)制、國會制、國王制各家都不一樣,活得都不錯。中國認為和而不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是咱的和和同。你用這個方法,我用那個方法,方法不一樣不要緊。所以目前孔子思想對世界上最大的影響就是和而不同,推行的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八個字或者“和平發(fā)展”四個字,再加幾個字是“合作共贏”。這就是孔子對世界上最大的貢獻。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駱承烈老師給我們進行了精彩的關于國學的分享,也非常感謝本期學術主持朱中原先生,本期國學大家談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