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賀明】中國人與西方人:了解一點“老外”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1-16 15:32:15
        標簽:


        中國人與西方人:了解一點“老外”

        作者:賀明(獨立研究者、獨立撰稿人)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廿五

                 西歷2015年1月15日

         

          

        中西方的差異首先體現(xiàn)在個體上的差別,最終匯聚成兩大文明體系全方位的差別。

         

        2014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shù)已經(jīng)突破一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輸出國。同時,每年還有大量的外國游客、商人、學者來到中國。

         

        這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和西方人之間存在的差異。

         

        如果你接觸多了西方人,再和中國人進行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以下規(guī)律:

         

        ·中國人注重整體,比較感性,比較模糊,不喜歡對抗和爭論

        ·西方人注重細節(jié),注重個體,比較理性,很精確,思維比較極端

         

        我們不妨從一些具體的例子中去看看,從中,我們就大致能了解那些“老外”了:

         

        一、語言和表達方式

         

        中國人注重宏觀,注重整體,西方人注重微觀,注重個體,這在語言和表達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自我稱呼

         

        中國人把自己放在一個集體當中,喜歡矮化自己突出對方和他人,喜歡把自己謙稱為在下、鄙人、不才、小弟、小生、晚輩,連皇帝都自稱為寡人;而稱呼對方則一般用貴姓、貴方、令尊、令郎、仁兄,顯示尊重;自己的意見稱為淺見、拙作,對方的意見稱為高見、高論;

         

        西方人自我意識強,喜歡突出自己,英語中的三種人稱,只有我“I”是需要始終大寫的,其他人稱都是小寫。西方從沒有上面這些亂七八糟的謙稱。

         

        ·信封書寫

         

        中國人寫信封,是“從大到小”寫:某省某市某區(qū)某街某小區(qū),最后才是個人。這反映出中國人的世界觀:個人是整體中的一部分。

         

        西方人的信封則相反,先寫名字,再是樓門、街區(qū)、城市,是“從小到大”來寫。這是西方人的世界觀:個人是最重要的。

         

        ·主題與背景

         

        中國人描述一件事情,喜歡從大到小敘述,先交代背景,各種關系,來龍去脈,最后再敘述事情本身,有時候甚至只描述大事,不說具體。這反映出中國人的宏觀思維,整體思維,中國人喜歡把每件事情放在一個大背景中去思考。

         

        西方人描述問題是“直奔主題”,切中要害。他們關注最具體的事情。

         

        ·語氣語調

         

        中國人說話非常注意語氣、措辭、稱呼這些內(nèi)容之外的東西,西方人說話則重視事情本身,直來直去。

         

        中國人在與長輩、領導等談話時顯得很小心,在朋友之間交談時也會注意分寸,注意語氣,有些事情還要婉轉地表達,以免傷及對方“面子”。西方人不注意這些,直截了當,有什么說什么,有時容易給中國人造成“不留情面”的印象。

         

        二、精確與模糊

         

        漢字是形象化的,比較模糊,拼音文字更接近于符號,它更加精確。這一點也體現(xiàn)到了中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時間觀念

         

        中國人常常給人“不守時”的印象,因為中國人思想里“十點鐘”是個模糊的泛指,前后十幾分鐘都屬于這個范圍。

         

        西方人則比較精確,說幾點就是幾點,“十點鐘”代表一個精確的時點。

         

        ·計量

         

        中國人的計量也是模糊的。中國古代時間單位是“時辰”,再往下,就靠沙漏這種很模糊的東西了。一個時辰相當于當今的兩個小時,也是相當寬泛的一個概念。

         

        中國人炒菜做飯,放多少油多少水多少調料,全靠感覺,十個廚師可以做出十個味道,西方人則比較精確,需要準確說出“多少克油”“多少克水”。

         

        武術家陳小旺先生出國傳授太極拳,最大的不適應就是西方人的精確性,中國人的傳授方式注重“身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模糊的觀念,看著老師的動作,自己去模仿。

         

        而西方人喜歡較真“抬手到多少度、踢腿到多少度”。這個讓陳大師很不適應,因為中國人的思維里沒有這個習慣。

         

        后來,他逐漸把太極拳的招式按照西方思維的習慣,標注出每個動作的精確方向、角度、力度,才讓太極拳逐漸推廣出去。

         

        三、歸因習慣

         

        “歸因”也就是“探究原因”,這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人們通過歸因來解釋自然,改造自然。

         

        由于文字的長期作用,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歸因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2014年12月15日,悉尼發(fā)生劫持人質事件。事件平息后,澳大利亞總理出來介紹嫌犯背景,說他是個極端主義分子,前科累累,并且精神不正常。言下之意:這是個暴徒,所以才會劫持人質。

         

        這是典型的西方人歸因習慣:尋找精確的因果關系,尋找單一的“內(nèi)因”、“直接原因”。

         

        “因為這是個壞人,所以干了壞事。”這是西方人的思維習慣。為此,西方還有很多科學家在尋找“暴力基因、犯罪基因”,他們認為人犯罪是因為某種獨立的因素導致的。

         

        反觀中國,也曾發(fā)生過一些極端案件,每當發(fā)生這樣的事件,中國人總喜歡去問“他為什么會這么殘暴”,然后會從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生活狀況、感情因素、職業(yè)狀態(tài)、健康問題等等全方位去尋找原因。

         

        中國人認為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綜合因素。中國人喜歡尋找廣泛的關聯(lián),不喜歡把事情簡單歸納為某種直接的、簡單的、一對一的因果關系。

         

        這一點在中醫(yī)和西醫(yī)的差別上體現(xiàn)明顯。西醫(yī)認為疾病是某個“病毒”或者“細菌”作用的產(chǎn)物,西醫(yī)一直在尋找這些細菌和病毒,并且找到能夠殺滅它們的化學藥品。

         

        這是一種“精確打擊”的思維。它背后對應著“簡單的因果關系”。

         

        而中醫(yī)則認為疾病是某種環(huán)境造成的,是一個綜合因素,是某種“綜合平衡”被打破后的結果。治療這種疾病,也需要綜合治療,而不是“精確打擊”,需要去回復某個平衡。

         

        在國際關系上,這兩種歸因習慣也體現(xiàn)的很明顯:

         

        伊拉克、利比亞出現(xiàn)危機,西方人認為是因為“政權獨裁、殘暴,鎮(zhèn)壓反對派”造成的,解決方案很簡單:推翻政權。

         

        而中國人一直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尋找原因,比如分析他們的歷史、文化、宗教、經(jīng)濟等等因素,反對簡單的推翻政權,認為需要綜合解決。

         

        結果西方人采用“精確打擊”的模式解決了這兩個國家的政權。但后來發(fā)現(xiàn),解決了一個問題,卻引起了一大堆更復雜的問題。

         

        四、其它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差異還有很多,我們不再一一分析,我們把現(xiàn)象列舉如下,他們都體現(xiàn)出同一個規(guī)律:

         

        中國人偏重感性思維,注重宏觀,比較模糊,西方人注重理性思維,注重微觀,注重精確。

         

        中國人不大喜歡突出自己,喜歡隨大流,容易犧牲自己的利益換來集體的和諧。西方人則注重個性,不喜歡受約束,決不用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整體利益。

         

        一般來說,中國人喜歡熱鬧,喜歡群聚,在人多的地方感到安全和舒適;西方人則比較注重自我,不喜歡熱鬧,喜歡獨處,在沒有外界影響的情況下感到舒服。

         

        中國人的成功感覺很多來自于“對集體做了什么”“對他人作了什么”,西方人的成功感則完全在于自身的奮斗

         

        西方人往往認為任何事情非對即錯,非此即彼,具有明確的正確錯誤,而中國人往往會認為“兩方面都對,各自都有道理”,這種思維有時比較客觀全面,但也容易導致出現(xiàn)“老好人、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情況。

         

        中國人喜歡聯(lián)想,喜歡類比,往往以感性的方式把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西方人則注重邏輯,注重描述事物之間嚴密的邏輯關系

         

        中國人喜歡說“大事”,你常會聽到出租司機在談國家政治,世界局勢,你還會聽到路邊下棋的大爺高談三國水滸,上下幾千年侃侃道來;西方人則喜歡談小事,具體的事,小笑話,小故事什么的,這反映了中國人的宏觀思維,西方人的微觀、細節(jié)思維。

         

        中國人把溝通交流作為增進彼此了解,促進和諧的一個工具,西方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說服。因此更喜歡辯論

         

        中國人一般不會直接拒絕和否定對方,往往會很委婉的表達,留面子,留臺階,因此,當中國人說:“我再考慮考慮”“哦,還可以”“等我有空給你打電話”等等模凌兩可的話的時候,往往就代表著拒絕。西方人則是直接拒絕,直接否定,直接說NO。

         

        中國人不喜歡爭論,更不希望辯論出個結果,因為那樣必然有一方“錯了”,直接指出對方“錯了”會讓對方?jīng)]面子,因此他們往往會“求同存異”,或者干脆說:“我們雙方都有道理”。西方人則完全不是這樣,必須爭論出個結果,只有一個對,非此即彼。

         

        中國人不喜歡矛盾,盡量回避矛盾,一旦有了矛盾,也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自退一退,忍一忍,糊里糊涂就過去了;西方人比較“較真”,動不動就法庭上見。

         

        西方世界訴訟成災,律師行業(yè)無比興旺;中國則是“托關系找門路”的生意比較興旺,因為關系才是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最佳方式。

         

        中國人往往有不同的人際交往圈子,中國人喜歡在熟悉的關系圈子里活動,對于交往陌生人比較謹慎。對于商業(yè)活動也是如此,往往大量通過熟人開展活動。

        西方人也注重人際交往,但并沒有過多的約束,不太在意刻意維護自己的面子,也不拒絕交往陌生人,在商業(yè)往來上也不排斥與陌生人進行生意往來。

         

        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不守規(guī)矩,覺得違反規(guī)則無所謂:遲到、違反交通規(guī)則、山寨現(xiàn)象等等,都讓西方人覺得難以接受而又無可奈何。

         

        而在中國人眼里,西方人過于死板,缺乏變通:西方社會往往存在大量莫名其妙的規(guī)則,法律體系也如汪洋大海一般,西方人只知道遵守而不愿意改變,不愿意因地制宜地使用規(guī)則,有時他們自己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制訂這樣的規(guī)則,即使對于他們自己也覺得不合理的規(guī)則,也會選擇嚴格遵守。

         

        這些都是中國人和西方人的顯著差別,其背后是不同的思維方式。 

         

        五、結論

         

        以上現(xiàn)象,大致描繪了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差別。導致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字的作用。

         

        我們在前面幾篇中已經(jīng)介紹過,漢字的長期使用讓中國人具有感性化、宏觀化、模糊化的特點,西方人在拼音文字的作用下,具有精確化、理性化、微觀化的特點。

         

        這兩種特征代表了兩種大腦偏向,中國人偏向于右腦思維,西方人偏向于左腦思維。

         

        那么,那種人更正確、更先進呢?

         

        這樣的問題依然是毫無意義的。

         

        中西方兩種思維、兩種人各有特點,各有利弊,它代表著人類的兩種思維模式,沒有正確錯誤、先進落后的差別。

         

        今后,隨著雙方交流的不斷加深,隨著網(wǎng)絡時代大家溝通的頻繁,大家一定會互相理解,互相學習,最終逐步接近,互相融合。

         

        有些人盲目認為“西方一切都是對的”“西方人永遠是正確的”,這種論調不僅在科學上站不住腳,在人格上也是卑下的。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