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賈志剛】恥文化是儒家文化基石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2-02 21:33:10
        標簽:

         

         

        恥文化是儒家文化基石

        作者:賈志剛

        來源:原載于 《深圳晚報》

        時間:甲午年臘月十四

                   西歷2015年2月2日

         

         

         

         

         

        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知恥而后勇,后來成為漢朝的開國第一功臣。

         

        周文化是貴族文化,周禮是貴族自我約束的規(guī)則。

         

        一個人為什么會自我約束?如果不是懾于外部力量,那么一定是出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了。對于貴族來說,這種精神就是貴族精神,而貴族精神體現(xiàn)在對于榮譽的追求,這種榮譽可以是家族的榮譽,也可以是個人的榮譽。甚至,對榮譽的追求高于生命。

         

        因為有了對榮譽的追求,知恥就成為一種基本的素養(yǎng)。如果不知恥,則沒有榮譽可言。因此,恥文化也就成為儒家文化的基石。

         

        禮義廉恥

         

        禮義廉恥是我們幾千年來一直在喊的口號,諷刺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離廉恥二字越來越遠。

         

        作為儒家一個重要口號,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這是孔子提出的,其實不是,這個概念出于管仲。管仲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出于他的治國理念。而之所以把“恥”字放在最后,并非是認為“恥”的作用最小,而是把“恥”在最基礎的位置。管仲的原話是“國有四維,禮義廉恥”,管仲認為治國需要四個維度或四個步驟,首先要人們有恥,然后才能清廉。清廉之后,才能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后,才能適用周禮。而周禮是最好的層次。

         

        所以,“恥”是一切的基礎,是貴族要具備的首要的條件。如果不具備知恥,一個社會就不會有秩序,人們做事就不會有底線。

         

        孔子在《論語》中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币馑际?,用政令去引導百姓,用刑法來懲罰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沒有羞恥之心;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來引導百姓,使用周禮去規(guī)范百姓,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

         

        孔子有很多關于知恥的論述,譬如子貢曾問他如何做到“士”的要求,孔子就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p>

         

        如原憲問孔子什么是可恥,孔子回答:“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意思是,如政治昏聵,你卻當公務員,那就是恥辱了。換句話說,當官不為民服務,那就是不知羞恥。

         

        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中孔子說“知恥近乎勇”,意思是,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和夸耀的品德。

         

        知恥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勇于承認錯誤。在春秋戰(zhàn)國之前,諸侯乃至周王都沒有那種“老子永遠正確”的思想,承認錯誤對于他們來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所以,那時候的國君很容易聽進不同的意見,很容易接受批評。所以在《左傳》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寡人知過矣”這樣的記載。

         

        承認錯誤之后,自然就是承擔責任。

         

        周禮之下,卿大夫犯了過錯都是自我懲罰。道歉是最基本的,辭職是其次的,自殺則是常見的。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之間進行了三場爭霸大戰(zhàn),結果是晉國二勝一負。作為雙方的主帥,三次的失敗者均主動向本國國君請求自殺謝罪,而不是找各種借口為自己推卸責任。不同的是楚軍的兩個主帥成得臣和子重因為一時沒有得到楚王的赦免而自殺,晉軍的主帥荀林父因為得到晉國國君的及時赦免而免于一死。

         

        根據(jù)《史記》記載,在晉國,最高法院院長李離因為誤判導致一人含冤被處死,當真相大白之后,他選擇了自殺贖罪。在楚國,宰相石奢的父親殺了人而逃命,石奢追上他之后卻不忍心捉父親回去償命,因此放走了父親??墒撬J為自己瀆職,于是自殺謝罪。

         

        項羽是楚國貴族后代,還遺存著父輩們的知恥特性。戰(zhàn)敗后,他可以回江東重振旗鼓,可他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于自刎于烏江。

         

        可是到了秦漢以來,恥文化逐漸滅失,無恥戰(zhàn)勝了知恥。官場中沒有廉恥,只有官場文化。官員們不要說為了自己的過失而付出生命,就是辭職也沒有,就是道歉也做不到。

         

        到了明朝,顧炎武就這樣感慨: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

         

        知恥而后勇

         

        知恥而后勇,往往是一個知恥的人崛起的原因。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所俘虜,過了三年屈辱的奴仆生活。勾踐感到羞恥,因而反思及發(fā)奮,他并沒有整天咒罵夫差或者抱怨吳國人的暴行,而是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努力強大自己,最終反過來吞并了吳國。

         

        知恥的人往往豁達,因為他們往往發(fā)現(xiàn)受到羞辱是一種激勵。所以當吳王夫差走投無路的時候,勾踐竟然原諒了他,甚至愿意恢復他的國家。只不過,夫差也是一個知恥的人,他選擇了自殺。

         

        同樣的知恥而后勇的典型是韓信,韓信身上有春秋遺風。當他還是江湖小混混時,被一個同是小混混的家伙羞辱了,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受到羞辱的韓信知恥而后勇,后來成為漢朝的開國第一功臣,這個時候他將那個小混混找來。當大家都以為他會殺死小混混時,韓信卻獎賞了他,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成就還要多謝小混混當初的羞辱。

         

        自尊與尊重他人

         

        恥文化讓人們懂得自尊和尊重人。

         

        不自尊就是自己羞辱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會招致別人來羞辱自己。所以,周禮之下,自尊和尊重別人都是很重要的。

         

        周禮的禮儀規(guī)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禮節(jié),如果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中破壞了這些禮節(jié),則會被認為不僅不尊重對方,也不尊重自己。

         

        嗟來之食這個成語來自于莊子,這其實也是那個時代沒落貴族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

         

        到秦朝滅亡,齊國的田橫最終不得不投降劉邦,在前往長安的路上,田橫認為自己投降是一種恥辱,于是自殺身亡,而追隨他的五百人全都自殺。這樣的壯舉在此后再也難以看到。如果后來人有這樣的自尊心,明朝何以會被只有幾十萬人的后金所滅呢?

         

        自尊和尊重別人體現(xiàn)在禮節(jié)上,就是無論地位懸殊多么大,相互之間都要行禮,并不是一個人高高在上,另一個人匍匐在地。即便是周天子與一個普通的相見,大家也是平起平坐,互相行禮的。

         

        當秦漢以后人們逐漸失去自尊之后,就逐漸被奴化。以至于到了后代,人們對于奴才這個角色都可以很享受。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