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邵龍寶】儒學在中國崛起中如何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03-15 20:43:23
        標簽:

         

         

        儒學在中國崛起中如何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

        作者:邵龍寶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廿五日庚寅

                   耶穌2015年3月15日


         

        [摘要] 中國和平崛起的表層是經濟奇跡,中間層是制度優(yōu)勢,深層則是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動力效應和道家的平衡機制的有機統(tǒng)一在起作用。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道”的智慧、“仁義”的德性和思維模式、道德自覺的人文主義精神和人學修養(yǎng)理論今后必將對全球產生更大、更廣泛、深刻地影響。中西對話、交流和傳播的路徑:一是靠民間組成的類似“儒學世界”、“儒學時代”的網絡平臺的渠道用英語等外語向世界傳播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價值;二是要承認、引導和開掘民間信仰,以便在日常生活方式和學校、家庭、社區(qū)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進行核心價值觀與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做人信仰的培育;三是把仁愛、責任等儒學理念與民主、自由、信用等價值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使之內化為中國公民的人格建構的資源。

         

        [關鍵詞]儒學 中國和平崛起  中西對話  如何貢獻  價值觀

         

        [作者簡介] 邵龍寶,男,上海市人,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比較文化與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中西比較哲學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中國這頭已經蘇醒的雄獅正在改變世界的格局和走向。中國和平崛起即中國模式的表層是令全球矚目的“經濟奇跡”,中間層體現(xiàn)為“制度優(yōu)勢”,深層則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動力效應和平衡機制有機統(tǒng)一的文化優(yōu)勢。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視察山東專程考察孔子研究院并在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講到關于中華文化的“四個講清楚”,深刻地揭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和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模式會上的講話中他進一步說道:“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基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yǎng)中國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雹俦疚脑噲D通過揭示中國道路的制度優(yōu)勢之深層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闡述中國在和平崛起中何以能夠和怎樣向世界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

         

        一、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之前提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中國不可怕,因為中國只會輸出廉價商品,不會輸出思想、

         

        理念和價值。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也曾說過,中國除了經濟上去了,其它方面等于零。無論這兩位西方領導人的話是攻擊還是挖苦、謾罵,是錯是對,都無法否定一個事實,中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和政治大國。當下的中國人應有大國的心態(tài)和思想準備,在與西方各國經貿、科技和文化的對話、交流中向世界貢獻能與世界共享的價值、思想、文化和理念。

         

        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之首要前提是,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相統(tǒng)一的價值觀。我們反對文化帝國主義為了實現(xiàn)“西化”和“分化”的圖謀用“民主”、“自由”、“人權”等所謂的普世價值強加于我們。“民主”、“自由”、“人權”等理念既有古希臘的,又有基督教的、馬克思文本中的、蘇聯(lián)模式中的,還在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倡導的,其內涵各不相同,各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民主”、“自由”、“人權”作為一種理想的價值目標,從理論上看,思想家可以賦予其普遍主義的內涵,但一旦被某個時代、民族和某人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加以詮釋或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進行應用時,它就變成一種帶有民族特色、個性特征的政治價值觀??梢?,“民主”、“自由”、“人權”是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統(tǒng)一的價值觀?!安辉S殺人”、“不許奸淫”、“不許偷盜”是人類的普遍主義價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被世界宗教大會公認為人類行為的黃金定律,也是普遍主義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的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文字鐫刻的一句話:“戰(zhàn)爭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務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wèi)和平之屏障”,也是一句具有普遍主義價值的話語和思想理念。

         

        中西文化流來流去,在對話交融中相互學習、吸收,這種文化的共享就是因為中西方文化中包含著能夠被對方接受和吸收的普遍主義價值。比如,自東漢末年到宋朝,曾從佛教經典的漢譯傳入中國的印度古代的天文學,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天文學。蒙元鐵騎掃蕩歐亞,“為東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交流提供新的契機,由阿拉伯人消化、吸收的古希臘天文學,隨伊斯蘭教的東傳進入中土。”②明清之際,耶穌會教士為了進入北京宮廷,又一次以介紹、引進西方天文學進入中國。四百年前,西方文明第一次傳播到中國,在激烈的爭論中,中國人悻悻然以西方的數學起源于中國的《周髀算經》作為心理安慰,先是接受了數學、歷法的普遍主義價值。19世紀后期,在“中學為體”的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又接受了西洋器具的普遍主義價值。20世紀中國人接受了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普遍主義價值。改革開放后,又接受了市場經濟和管理科學的普遍主義規(guī)則。19、20世紀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地留洋學習,21世紀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出國旅行和留學,耳濡目染了西方的人文道德、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等,都飽含著令我們學習借鑒的普遍主義價值的成分。

         

        反過來看也一樣,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昌明是建立在東方尤其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普遍主義價值的基礎之上的。中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不但使來自西方的思想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和社會面貌,同樣,中國思想文化也在深刻地改變西方人的思想和社會面貌。美國西點軍校的軍事理論充分吸收《孫子兵法》的理念。有許多西方啟蒙思想家吸收了孔子儒家和老莊道家?guī)в衅毡橹髁x價值的思想。馬克思曾評價過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中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雹壑形鞣轿幕臀拿髯怨乓詠砭驮趯υ捄徒蝗谥邢嗷ソ梃b,只不過在古代,因交通阻礙進程緩慢,對話和交融表現(xiàn)得不明顯,近代以降信息溝通便捷,尤其在網絡化、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中,使得中西對話和交融的頻率和深廣度不斷擴展。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總量增加了18倍,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堪稱世界第一。中國的經濟奇跡在世界上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中國的體制和文化、文明的優(yōu)勢定然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更加強烈的影響,這就需要在中國和平崛起中回答何以能夠和怎樣為世界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這樣一個不僅對中國而且具有全球意義的重要命題。習總書記為回答這一問題曾說,“要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因而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對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xiàn)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tài)度,都應該吸納其中有益的成分,使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fā),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④提供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是為了發(fā)展壯大自身,同時是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進步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二、儒學在中國崛起的體制優(yōu)勢中之作用

         

        中國經濟奇跡的秘密在于體制優(yōu)勢和文化動力:其一,我們的政治制度的有效性的深層文化原因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高度統(tǒng)一,它不存在西方民主的多元權力導致的互相扯皮、互相掣肘,權力運行效率不高、成本昂貴等問題?!霸絹碓蕉嗟奈鞣饺丝吹搅酥袊J降木杓础畧F結就是力量’的整體主義的中國元素。它能組織和調動起八千多萬黨員和十三億人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⑤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在決策和行動的效率高,“已經發(fā)展成一個高度適應性強、獨立自主和上下一致的組織,能夠在偌大的一個國家動員所有成員”。⑥東西互補與梯度推進是中國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沿海地區(qū)的率先改革開放構成了對外的比較優(yōu)勢動力,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資本流入以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外來動力,二是國內中西部民眾向沿海地區(qū)流動以求職致富的內生動力,這兩個動力共同推進了沿海地區(qū)的迅速崛起?!雹咧袊洕孥E的深層文化因素還包含著經世致用、德法兼治、文以化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道法自然、協(xié)和萬邦等儒家文化的動力效應和道家文化平衡機制的有機統(tǒng)一。其二,它能為現(xiàn)代化目標做出長遠規(guī)劃且能在動態(tài)中加以調整,確保改革開放在和諧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逐步推進。我們的現(xiàn)代化目標絕不是歐美式的現(xiàn)代化,而是要為全人類探索一種真正幸福的生活狀態(tài),它注重精神價值的追求。中國獨特的以道德為核心的人文資源不僅是克服自身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問題的本土資源,還將成為矯正資本主義缺陷提供良藥。我們的現(xiàn)代化更加注重意義世界的構建,其最高理想是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其三,我們的政治制度有足夠的組織上的激勵去執(zhí)行和維護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各級地方政府不斷進行著發(fā)展競爭,中央政府和黨的各級組織能推動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能為包括地級市和縣在內的幾千個地方政府間互相競爭,提供一個可持續(xù)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平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互動,上有大政方針,下有廣泛試驗創(chuàng)新,中有多層次研討交流和知識擴散,從而使得改革年代的中國成了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最有活力的知識更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試驗場?!雹?/p>

         

        中國模式的深層原因在于以儒學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驅動力和道家的平衡機制的有機統(tǒng)一在發(fā)揮作用。比如我們制度的決策和行動的高效與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大一統(tǒng)有密切的關;與“整體和諧、以民為本、生和化、自強和厚德、道法自然”有關;與“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仁者愛人、知行合一、整體和諧有關。在國際政治上的“因時而變、以變求勝、縱橫辟闔、左右逢源”等又與中庸之道中的權變思想”有關。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憂患意識”、“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革故鼎新”和陰陽協(xié)調、整體和諧、直覺頓悟、有機論的思維模式即中國智慧在發(fā)揮作用。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使中國經濟模式實現(xiàn)了社會有機體的協(xié)調一致,形成了整體發(fā)展合力。中國模式越來越向世人顯現(xiàn)出它的深厚的文化實力,使西方模式走下神壇,使得西方社會產生了奇特的心態(tài),比如白宮經濟咨詢委員會前高官克里斯汀·福布斯曾說:“中國既是西方最大的希望,也是西方最大的恐懼?!庇腥松踔琳J為,“以理性為主的西方的思維模式也已走到了盡頭,而中國智慧、中國的思維模式卻可以彌補西方思維模式之不足?!痹瓉砦鞣饺艘詾橹挥袑崿F(xiàn)了民主才能發(fā)展經濟,現(xiàn)在他們意識到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某些具備一定條件的社會的民主制度會逐步成熟起來。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覺悟到:“按照我們的想法去改造中國是不可能的。我們無法把西方的標準強加給中國,不得不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因為中西方深層的觀念文化不同?!边€有人認為,中國的民主是一種特殊的民主,這種民主將考慮到這個大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點,“這種亞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文化背景是孔子的公共倫理,而不是抽象地復制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澳大利亞的漢學家李睿智早在6年前就說:“中國在超越西方,將來中國將引領世界,它的成功主要有10大原因,諸如注重教育;中國文化適應性強;包容性強;中國的道文化圓潤通達,使人有力量、能變通,西方的宗教像洗腦;科學發(fā)展觀首先注重人的身心和諧,在穩(wěn)態(tài)中求發(fā)展,在和諧中講變革;天人合一更有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上層建筑和社會組織的調動力更強,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儒道互補使中國人像毛筆既剛勁有力、鐵筆銀鉤又龍鳳飛舞,圓潤柔順、不可戰(zhàn)勝?!雹?/p>

         

        三、儒學如何在中西對話中向世界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

         

        1、歷史上我們向世界貢獻了哪些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我們中國人只記得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震懾,認為西方是中國的樣板,早就遺忘了從五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領先和超越世界一千多年的歷史事實。實際上,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是與其啟蒙思想有密切關系,而西方的啟蒙思想家當時深受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思想理念的影響同樣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我們在歷史上曾經為世界提供過許多非常有意義的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盡管黑格爾曾經諷刺中國沒有哲學,但在自己的著作中卻贊美中國是理想的國家,他不得不承認:“中國曾經是我們的樣板?!雹庠缭谙ED、羅馬時代,我們?yōu)槲鞣截暙I過絲綢、瓷器、玉石,自15世紀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的“大航?!睍r期,歐洲就流行“東方主義”。羅馬教廷向亞非各國傳播“上帝福音”之時,中國的經典就傳入了歐洲各國,如利瑪竇1591-1594首譯的朱熹《四書》,之后有金尼閣翻譯的《五經》(1626),郭納爵翻譯的《大學》,取名《中國的智慧》。18世紀后,法國神父唐尚賢著《易經注》、錢德明著《孔子傳》和柏應理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等,后者還介紹了朱熹的理學以及“太極”、“理”等新儒學概念。萊布尼茨6歲時就已讀到家藏的《易經》等中國經典,后來發(fā)明了著名的“二進制”。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許多西方學者承認,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倫理思想、政治對歐洲的影響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很多,尤其是中國人對于德行、智慧、信義、仁愛、慈惠、禮貌、威儀、謙遜均是其他民族所望塵不及的。他們用中國的智慧來審視基督教,感嘆不信基督教的中國

         

        人為什么與基督教信徒一樣快樂。他們認為孔子的思想是理性的結晶、智慧的寶庫。亞當?斯密從他的好友魁奈(被稱為歐洲的孔夫子,認為老子的“道”即是自然法)那里得到靈感,完成了《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馬弗里克認為孟子的惻隱之心的思想啟發(fā)了亞當?斯密撰寫《道德情操論》,“書中的許多觀點源于中國的儒家”⑾斯賓諾莎的“實體”,康德的“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有中國思想“道”的成分??档轮赋鏊官e諾莎的“實體”取自于老子的“道”,尼采說康德是“格尼斯堡的中國人”。朱謙之認為康德的理性直接來源于宋明理學的“理”和中國文化的“道”。馬克思則說黑格爾哲學跟中國哲學具有共同點。最近我們還從俄羅斯學者那里了解到,大文豪托爾斯泰也從儒家的倫理道德中吸取營養(yǎng),用以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靈魂洗滌。眾所周知,朱熹理學傳入東亞的朝鮮、日本和越南,隨之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在文藝復興后期至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由耶穌會教士把“天理”、“太極”和“道”等概念輸入歐洲思想界,成為近代歐洲本體論哲學的重要元素。儒家的核心概念“誠”在康德那里是“善良意志”,當我們剖析他的“純粹理性”以及他的“自在之物”時,我們發(fā)現(xiàn)他跟朱熹的“理”或“太極”更為相似。⑿儒家的人性本善不但推動了法國大革命,還對康德發(fā)起的德國哲學的‘哥白尼革命’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毛澤東也說過“吾國宋儒之學,與康德同”⒀康德曾說斯賓諾莎的“實體”源于老子的“道”。費希特的“自我意識”與王陽明的“本心”十分相似。列寧也曾指出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包含“深刻的辯證法”,而康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更是直接受益于萊布尼茨,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哲學的影響。《易經》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到了黑格爾那里發(fā)展到了頂峰。黑格爾閱讀過《易經》、《論語》、道德經》及朱熹集注的全部四書五經。在《易經》中,萊布尼茨看到了二進制,黑格爾看到了“肯定”和“否定”。賀麟早在40年代就指出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就是朱熹的“理”或“太極”,張岱年也一直持這一觀點。萊布尼茨一生都在研究中國哲學,他的學生沃爾夫繼承了他的事業(yè),黑格爾直接繼承了從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到康德所開創(chuàng)的德國古典哲學。朱熹的“理”和老子的“道”在歐洲思想家看來是“自然律”。在黑格爾時代,中國哲學在歐洲已經傳播了二百年之久。馬克思曾說:“如果黑格爾說,中國占主導地位的規(guī)定性是‘有’,印度占主導地位的規(guī)定性是‘無’等等,那么,絕對的批判就會‘十足地’附和黑格爾,并把現(xiàn)時代的特性歸結為‘非規(guī)定性’這個邏輯范疇,并且會更加十足地把‘非規(guī)定性’同‘有’和‘無’一樣列入思辨邏輯的第一章,即列入關于‘質’的第一章。”⒁黑格爾的體系當中有三個因素,一是斯賓諾莎的實體,即中國哲學的“有”,費希特的自我意識即佛學的“無”,而“絕對精神”則是“有”和“無”、“實體”與“意識”的統(tǒng)一。馬克思道出了黑格爾哲學受到中國思想文化影響的秘密。

         

        16 至18世紀文藝復興尾聲也就是法國啟蒙運動興起之時,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霍爾巴赫、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都幾乎成了中國文化迷,狄德羅贊賞中國政治與道德合一,伏爾泰評價朱熹的理性是把人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的普遍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人們學會道德理性的實踐行為。他認為歐洲的君主和商人在東方發(fā)現(xiàn)了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精神和物質的新天地”⒂他認為耶穌只是禁止人們作惡,孔子則是勸人行善,“基督教和西方的格言根本沒法與這種純粹的道德哲學相比。他贊美孔子不媚帝王,不好女色,實為世界上第一師表。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崇敬之心,他在自己住宅的墻上掛了這位中國圣人的畫像?!雹匀鍖W在啟蒙思想家的眼里是唯物主義的理性精神,是與“上帝”、“宗教王國”的對立物,從17世紀德國萊布尼茨的唯理論和18世紀英國休謨的《人性論》可以發(fā)現(xiàn)儒釋

         

        道三教合一的宋明儒學的影子。美國學者雅可布遜說:“斷定休謨的思想來源包括大量的中國、印度教和佛教的思想,這并非故作驚人之語?!雹沼懈嗟奈鞣秸軐W家認為,是朱熹的哲學一定程度上導致啟蒙時代的西方突然出現(xiàn)了偏離神學傳統(tǒng)而呈現(xiàn)出倚重“理性”的奇特現(xiàn)象。盡管笛卡爾是改變歐洲思想方向的第一人,在這之前的斯賓諾莎更有歐洲哲學轉向的特色,正如黑格爾所說的他有深刻的統(tǒng)一性,東方絕對同一觀是儒道哲學的基本原理。古希臘原本是有辯證法的,“西方恢復對辯證法的重視是16世紀東學西漸的事。歐洲人的辯證法思想隨著東方陰陽學說的傳入被激活了,于是才出現(xiàn)斯賓諾莎、愛爾維修、康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雹帧吨芤住肥侵v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是講一生二,二生三,這個二就是陰和陽,這里的三是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的和氣,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和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量變質變和物極必反等思想。中國的辯證法早于黑格爾辯證法二千多年,就像黑格爾指出斯賓諾莎把東方的絕對統(tǒng)一性納入了歐洲的思想形式一樣,正反合的中國哲學理念成為黑格爾哲學的基本命題。

         

        馬克思也是一個中國迷,他的大女兒小燕妮有兩個綽號,一個叫“中國皇帝”,一個叫“高貴的中國人”。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其實最接近于中國的陰陽辯證法,是更高一級的辯證法,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概念辯證法,馬克思將其變?yōu)槲ㄎ镛q證法。所以,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也與中國的陰陽辯證法有密切關系。李約瑟曾說過:“現(xiàn)代中國人如此熱情地接受(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很多西方人覺得不可思議。他們想不明白,為什么這樣一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會毫不猶豫、滿懷信心接受一種初看起來完全是歐洲的思想體系。但是,在我想象中,中國的學者們自己可能會這樣說:‘真是妙極了!’‘這不就像我們自己的永恒哲學和現(xiàn)代科學的結合嗎?它終于回到我們身邊了!’‘中國知識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哲學思想正是他們自己所產生的。我們也許能從這里得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內在聯(lián)系的某種消息。當然,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的基礎早在古希臘就奠定了?!雹?/p>

         

        2、儒學向世界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之可能性和必要性。向世界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在歷史上是事實,今天當然也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和哲學的對話和交融當中;這種可能性也是建立在共同面對人類的困境即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污染、能源危機和人為物役等普遍性問題的基礎之上。

         

        杜維明認為是儒學的兩個基本原則“恕”和“仁”能夠為全球倫理提供必要的和有益的智力資源。他主張與西方進行對話,需要產生一大批關心政治、參與社會、對文化有抱負、有敏感,具有人文精神的公眾知識分子。我想我們能為世界貢獻的價值觀的途徑主要是在對話中傳播。沒有廣泛和深入的對話和傳播,我們的價值觀不會被西方人所接納。歷史上西方耶穌會士之所以會傳播中國的思想理念,是因為他們?yōu)榱藢⑸竦膯⑹緜鞑ソo中國人。今天的西方人之所以會重視中國的價值觀和智慧是因為中國正在崛起,他們想了解中國強大的原因以及如何與中國做生意。我們向世界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歸根結底是為了在中西對話中讓世界了解中國,不僅是為了發(fā)展我們自己,更是為了共同應對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和為了推進世界文明和和平。

         

        3、儒學能夠貢獻與世界共享的什么樣的價值觀?有人認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必須具備三項法理要素即:組織和體制上的規(guī)范與保障,健康與健全的國民精神支撐,民主、均衡、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和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我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任何制度、體制和規(guī)范的設計,環(huán)境的營造和公民的素質、精神狀態(tài)都離不開思想、理念、價值和信仰的支撐。這種思想、理念、價值和信仰不是憑空從

         

        當下活著的人的頭腦中產生的,而是由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積淀而成的,它主要是在傳統(tǒng)文化的儒釋道中,在近代以降的馬中西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之中。

         

        就內容上而言,我們可以向世界提供經現(xiàn)代詮釋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一系列價值觀,如“仁愛”、“天下為公”、“大同理想”、“協(xié)和萬邦、親仁善鄰”、“忠恕之道”、“天人合一”、“和合”、“包容”、“中和”、“泰和”、“和而不同”、“憂患意識”、道德自覺的“內在超越”、“極高明道中庸”的“中庸之道”、“自強”“厚德”、“道法自然”、“以民為本、安民、富民、親民、樂民”、“為政以德”、“經世致用”、“清廉從政”等思想理念都具有普遍主義價值。

         

        我想強調的是在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是“道”的智慧、“仁義”的德性和中國哲學的思維模式。中國文化中的“道”意味深長,一陰一陽中的道是《易經》中所講的道,道者反之動的道是《道德經》中所講的道,天道之陰陽,地道之柔剛與人道之仁義是儒道兩家共同講的道。道是最高的智慧,是經中之王,是中國思想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這種智慧與佛祖、耶穌、神的智慧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蘇格拉底的智慧似乎更玄妙、幽深。它是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全方位的領悟。“道”可以和“無極”、“太極”、“空”并列,這種智慧與西方的邏各斯、上帝的智慧不同,是直覺頓悟的——是微妙玄虛的。道是萬物的總根源。道又是真善美的精神實體。是指導社會人生的總原則和規(guī)范。它堅信搞歪門邪道之人必敗,在日常生活中黑白顛倒的人一定身體不好;過于追逐名利的人一定會早夭。道深信大宇宙與小宇宙息息相通。無論治家、治鄉(xiāng)、治國、治天下都一樣,都是要循“道”而行,都要把常德、孔德、玄德之人格用于社會,以至德治世。道還是柔弱的智慧,它告訴人們一事物總是向相反方向轉化,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不同于西方的主客兩分,由概念、判斷、推理形成的龐大的形式邏輯體系和實證實驗以及機械論的思維模式,我們是講陰陽協(xié)調、整體和諧、直覺頓悟,有機論的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即智慧是人類最重要的智慧結晶,過去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思想家曾經非常熱衷于學習、吸取中國的智慧,今天的中國需要向西方和全人類虛心學習各種文化和文明成果,同時也要為世界貢獻我們的智慧。在與各國、各民族人們進行對話、交流中傳播我們的思想、理念、價值和智慧,以促進世界和平和繁榮。

         

        4、向世界貢獻與世界共享的價值觀之路徑設想。其一,除了主流媒體和網絡之外,靠民間組成的類似“儒學世界”、“儒學時代”的網絡平臺的渠道用英語等向世界傳播我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的效果也許更好?,F(xiàn)在有一些西方的漢學家發(fā)自內心地由衷贊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產生了許許多多有輻射力的學術成果,他們也愿意為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參與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交流,他們善于運用西方人能聽懂的語言與西方人交流,也愿意在我們民間組織的網絡中開展文化對話的工作,我們應當把他們組織起來,在我們的民間網絡團體中工作。這種民間的組織可以在網上為其確定各種主題或網名,諸如“儒學時代”、“儒學世界”、“儒學與基督教”、“儒學與伊斯蘭教”、“儒學與當代文明”等。中國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再也不能像歷史上的那種被動的局面,而是應采取主動向世界發(fā)出友好的聲音,主動向世界傳播孔子的價值觀對世界的意義和價值,主動向世人介紹中國在崛起中的文化主張和和平的人文主義、道德自覺的理念。

         

        其二,承認、引導和開掘民間信仰。民間信仰是中國社會倫理治理的“活”的傳統(tǒng)資源,它蘊藏在每一位中國公民的血脈中和言談舉止中——它需要當政者關注它,在主流導向中將其標示出來,在人性的深層進行喚醒和培育。我們應當承認它是一種人文信仰,它淵源于儒釋道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自覺意識的內在超越,淵源于儒釋道民間信仰的傳統(tǒng),是我們老祖宗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集體無意識”,對建立有序的精神秩序意義非凡。這是可以和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媲美的倫理道德的社會資本,應當引起我們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應當向世人宣示:中華民族絕不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信仰,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的信仰,更有為廣大的民眾信奉的民間信仰,這種民間信仰主要表現(xiàn)為老百姓深信的“積善余慶,積惡余殃”、“因果報應”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頭上三尺有神靈”等。這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資源,它對整合社會具有重要價值。對民間信仰要科學地加以引導,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

         

        其三,把仁愛、責任等儒學理念與民主、自由、信用等價值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儒學傳統(tǒng)中的仁愛、正義、包容、責任、和諧、禮樂、自強、厚德、誠信等理念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可以與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信用等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把仁愛普遍地灑向洲際間的所有共同體中的人。“民胞物與”、“天下一家”、“主客相容為一”等儒學理念可以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洲際之間的所有陌生人相互之間得到關愛,地球共同體中的人彼此都用善心來對待,彼此看作是同舟共濟的人。

         

        蘇格拉底、孔子、耶穌和釋迦摩尼的思想都有一個對人性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關愛,對精神和意義的追求,這些圣哲的思想雖有其差異但又有許多共同點。無論中西方學者都越來越認識到“從古老智慧中尋找現(xiàn)代靈感”的迫切需要。

         

        民主、自由、正義、仁愛、包容、責任、厚德等價值理念都贊成與人為善,與社會和諧相處,都要變“與自然為敵”為“與自然為友”人與自然“共同生存與繁榮”。人們對科技文化的偏向要轉為重視社會——人文文化;人類文明從原始文明走向游牧文明、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現(xiàn)在已經進入信息文明、網絡文明和金融文明的新時代,原始人也已經演化為傳統(tǒng)人——政治人——經濟人向現(xiàn)代——文化人轉換;知識社會的分裂狀態(tài)將會轉化為智慧的管理,人的德性再一次在新的高度上被頌揚。每一個人都在與他人相處中完善自身,人不僅僅是智能實體,更是“智慧實體”,智慧實體具有極高的情商,很高的仁心、愛心、博愛心和菩提心。人人都要回歸自然之家、精神之家和愛的家園。

         

        注釋:

         

        ①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模式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14年9月25日

        ②江曉原,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文匯報2011年8月22日,文匯學人B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頁

        ④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模式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14年9月25日

        ⑸⑥⑻邵龍寶,中國元素: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文化基因,蘭州學刊2013年第7期。

        ⑦張幼文,這是西方所沒有的發(fā)展秘訣,2011年4月14日

        ⑨邵龍寶,中國元素: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文化基因,蘭州學刊2013年第7期。

        ⑽ 張云熠,中國:歐洲的樣板,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010年7月,3頁。 

        ⑾ ⑿⒃張云熠,中國:歐洲的樣板,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010年7月,14、17、30頁。

        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頁。

        ⒂(法)伏爾泰:《風俗論》下,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6頁。

        ⒅張云熠,中國:歐洲的樣板,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010年7月,35頁。

        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0頁。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