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羅仁和】游學廣州“雅藏琴舍”小記

        欄目:依仁游藝
        發(fā)布時間:2015-04-03 13:49:20
        標簽:



        游學廣州“雅藏琴舍”小記

        ——儒士社深圳學區(qū)首次游學活動

         

        作者:羅仁和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布

                     原載于儒士社新浪長微博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十五日己酉

                     耶穌2015年4月3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庇螌W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認知拓展,也是精神世界的開疆拓土,不僅在于看了什么風景結識了哪些朋友,更在于優(yōu)游于山水友朋之間的涵泳體味,游學,是接通更廣大時空的一種嘗試,致廣大才能盡精微。

         

        儒士結社,首要之事就在培養(yǎng)儒士,游學是我們促進同道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深圳學區(qū)也將游學納入了本年度的規(guī)劃中,首次游學選擇了廣州“雅藏琴舍”,一所藏于鬧市中的琴舍,以下就是我們的游學小記,以此分享友朋,留下記憶。

         

        二零一五年四月二日,晴,雖然還在春季,南國卻早已溫熱可口、夏意盎然了。十二點半從深圳北坐高鐵,半個小時后抵達廣州南站,再轉乘地鐵、公交,時間不長,就到了廣州“麗江花園”小區(qū),這個小區(qū)位于廣州南浦島南部,大石水道與三支香水道交叉口西南方向,占地81萬平方米,規(guī)劃建筑面積150.03萬平方米,規(guī)劃居住人口4.3萬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島上小城。來接我們的是陳芷泠女士,她在站臺邊上,一襲白色連衣裙,隨風飄曳,很遠就能一眼認出(雖然我們并未見過),今天能喚起大家對“白衣飄飄”時代的記憶的已不多見,這就是我們對“雅藏”的第一印象——“白衣飄飄”。

         

        隨芷泠去往琴舍的路上,芷泠簡要介紹了自己的經歷,她從一位設計師轉變?yōu)橐晃磺賻?,幾年的學琴才發(fā)現自己原來可以這樣自如地生活,學琴教琴,現在就是她的生活,詩意而又實在的生活,她說話的語氣溫婉平和,我們聽的人忍不住生出許多向往,詩意的棲居原來真有!琴舍是在一個綜合商場的二樓,周圍有許多教育機構,環(huán)境稍顯雜亂,琴舍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略顯孤獨,它的燈光溫和、玻璃幕墻上沒有太多花枝招展的廣告,明黃的明式桌椅簡單卻醒目,一面墻上掛著一排古琴,他們安靜地立在那,關注著來往的人。琴舍的主人是陳國鷹先生,師從嶺南琴師謝導秀老先生,他四歲開蒙接觸琴棋書畫,幾十年不曾中斷,過了知天命的年紀還在開此琴舍,不為成功,只為過一種想要的生活。今天他穿的是中式對襟布衫,頗有些閑云野鶴的味道,陳先生溫和風趣,好讀書,儒釋道均有涉獵,交談中他反復強調,琴棋書畫只是古時候士人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在這里,也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其他的意義和價值都是從這個“本”上生發(fā)出來的,是一種自然的生發(fā),沒有這個“本”,其他的再美好再宏大,都會透著一股“假”氣,所以,來這里首先是來過生活,而不是來學什么“高大上”的古琴的。這種生活是什么樣的呢?陳先生沒有點明,而是走到琴臺,為我們講解起古琴造型中的講究:

         

        兩塊木板合成主體結構,一塊較軟、一塊較硬,取像陰陽之道;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征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征、羽。后來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同時,陳先生還強調,古琴之音以靜為主,古琴三音:散音、泛音、按音,均以靜為要。泛音如天籟,清冷入仙;散音松沉而曠遠,有大地之形;按音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散音成地,按音如人,是為天地人三籟。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可以達天地之情。

         

        也就是說,無論琴形或是琴音,古琴均有法天為則的格局和氣韻,古琴代表的生活,就是將自己融入天地之間,和天地精神往來不息的生活,這才是一個人本來該有的生活。


         隨后,陳先生讓大家調息入定,他焚香撫琴,一曲關山月,將秋風的遒勁與離人的綿長思念融為一爐,哀而不傷,余韻繞梁,又一曲陽關三疊,點滴扣心,寫盡同道惺惺。只可惜我們晚上還得參加一個研討會,無奈未能多聽幾首三籟之音,向陳先生致謝后起身告辭,遂與芷泠一同離開琴舍,芷泠送我們去站臺,選了一條江邊之路,樹影婆娑、江風習習、風景無限,芷泠選擇這條路不僅是給我們一個福利,也是在表達她作為“麗江小區(qū)”“江民”的一份自豪。這個小區(qū)2003年開盤,由于不錯的自然條件和相對低廉的房價及租金,小區(qū)的第一批“江民”大多是大學畢業(yè)生,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和小區(qū)一起成長,有些已經為人父母,孩子就在小區(qū)的學校就讀,老家的爹媽也接到了小區(qū)居住,這里漸漸成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島上之城,“江民”們往往有著很強的身份認同,芷泠這個“江民”自然也不例外。從“麗江花園”的地理位置來看,它由于處在一個“島”上,與外界有著明晰的劃分界限,這對小區(qū)居民內心深處的身份認同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又由于一開始的“江民”大多年輕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使得他們有著更強烈的共同體建設需要,機緣之下形成了一個有著鮮明特點的“江民”群體,也成就了社區(qū)擁有強文化的事實,這幾點值得有志于社區(qū)建設的朋友關注。

         

        來到公交車站,我們與芷泠告別,她卻一定要和我們一起等公交車到站,還是那一襲白裙,還是那樣的溫婉平和,這樣美好的女子也只有在這個人文之島,在藏雅于市的雅藏琴舍里才能養(yǎng)成吧。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后記:


        聽芷泠說,琴舍經常會組織雅集,大家騎著電驢,背著古琴,車筐里放著啤酒和燒烤,到江邊,對江撫琴,喝酒吃肉,她說,她們不是在“高大上”地教古琴,她們只是在生活,而古琴,就是她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附上雅藏琴舍的介紹和地址,有興趣的同道不妨去拜訪學藝,也許會成為你過上“詩意生活”的一個契機。

         

         

        【雅藏琴舍】是一家植根于小區(qū)的,以學習傳統(tǒng)國藝為特色的琴、箏、棋、書、畫為主的藝術培訓機構。每月不定期、不定點舉辦雅集,除了增強學員間的技藝、學習心得交流,共同進步之外;也希望將傳統(tǒng)雅致的生活方式傳播于小區(qū)。

         

        我們不希翼著成就輝煌的大事業(yè),也沒想過成名成家。只希望為國藝的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和在與琴茶書畫相伴時,所享受的那份平淡的喜悅與有緣人共享。

         

        一曲琴音撫人生

        一段相遇醉天涯


         

        再附上一段芷泠的文字,給我們的這篇小記一個美好的結尾:

         

        每個人的生活所需不同

        各自追尋的目標也就不同

        也因此才成就了塵世的精彩

        其實我們也并沒有刻意脫離俗世

        琴棋書畫花酒茶

        相對于我們來說

        只是一種最是平凡不過的生活方式

        正如每人每日皆需吃飯充饑

        飲水解渴一樣

        并沒有被放到那個高不可攀的位置來讓人仰望

        若非說她們之于我們的意義

        我想

        便是與之相伴時得以享受的那份平靜  清凈 與簡單純粹吧

         

        ————————————————————————

         

        圖片

         




        雅藏琴舍主人:陳國鷹先生

         

         

         


        陳國鷹先生和他的恩師嶺南琴師謝導秀老先生

         

         

         


        琴舍一景(時間的光)

         

         

         

        琴舍一景(將軍和士兵)

         

         

         


        琴舍一景(靜候)

         

         

         以友輔仁

         




        江邊小路




         

         


        責任編輯:梁金瑞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