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田飛龍】法治的動力來自民意的接受與維護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4-17 10:47:28
        標簽:

          

         

         

        法治的動力來自民意的接受與維護

        作者:田飛龍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法治周末》2015年4月16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廿九日癸亥

                   耶穌2015年4月17日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fā)深化司法體制與社會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其核心在于如何通過司法自身改革及司法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支撐法治中國建設,突出司法職業(yè)化、權威性與公正性。該方案全面對接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84項改革,提出了相對具體明確的時間表與路線圖,預期在三年之內搭建并初步完善相關改革制度框架與配套機制。方案被普遍認為既具有法治理想性,又具有實際操作性,更具有部門、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性,可作為指導我國司法改革的具體綜合性指南。   

         

        實施方案在此刻出臺具有顯著的必要性。第一,治理改革已成為我國改革議程的中心主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皆聚焦于此,司法改革屬于重中之重,是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全部治理改革的總評價機制與監(jiān)督矯正機制。第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司改目標以及實踐中已經開展的部分具體改革迫切需要系統(tǒng)協(xié)調,全面開展,以避免改革中的不同步之弊和短板效應,客觀上需要對全部司改議題制定大致同周期與同標準的改革指南。第三,司改涉及復雜的利益調整與制度變革,不同改革議題推行之主客觀難易程度不一,需要分類規(guī)劃指導。實施方案及時且準確地回應并滿足了上訴要求。

         

        縱觀整體方案,主要亮點在于:第一,突出要害,回應焦點,具體包括進一步完善防止干預司法制度機制、司法職業(yè)化與法律職業(yè)保障、強化司法責任制、落實立案登記制、試點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制、審執(zhí)外部分離、社區(qū)矯正、法治教育等;第二,確立正確的司改指導思想與核心目標,即整體改革圍繞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展開,突出法院終局性地位;第三,分類指導,具體規(guī)劃,可操作性強,全部84項改革均設定了具體的議程表和責任單位。在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繁多而司法改革又千頭萬緒的條件下,司改實施方案能夠做到如此具體細致,顯示出司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突出重要地位和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基礎性作用。

         

        這一系列改革將對法治中國建設帶來深刻影響,帶來司法文化與社會治理文化的重要變遷。既往傳統(tǒng)突出運動式治理和剛性維穩(wěn)邏輯,其治理技藝與成效日益不能適應改革時代的權利文化、法治觀念與社會沖突治理需求。此番聚焦于司法的治理改革,其獲得啟動和強力推進本身就包含了決策者與社會關于司法及治理文化的交疊共識。這一共識至少包括:第一,承認公民合法權利的可保護性及通過司法程序予以保護的正當性;第二,承認司法職業(yè)化與司法權威性建設的國家治理意義;第三,承認社會利益沖突及官民沖突的法律屬性及可司法化推定;第四,整體上承認依法治國是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的中心主題,以及這一路徑對保護和擴展改革成果、提升社會公平正義與實現(xiàn)更高質量穩(wěn)定秩序的價值與意義。當然,這一交疊共識只是政治決斷與社會輿論意義上的,并不代表所有社會階層和全部官僚體制已完全認可、適應并自覺接受。因此,實施方案的每一步進展都將意味著新舊司法文化與政法傳統(tǒng)的對話、博弈、整合與更新,是法治的二次啟蒙,而具體改革的動力與阻力將盡現(xiàn)其中。

         

        正是基于對司改進程之動力與阻力二重性的深刻體察,方案設計者并未提出明顯激進的改革措施,而是針對不同具體領域和改革措施分類規(guī)劃與指導,對特別艱難的體制改革議題留出了相對充分的試點與精細論證空間。這樣一種區(qū)分理性體現(xiàn)的正是我國改革事業(yè)所共享的實踐理性,本于實事求是和充分尊重司法現(xiàn)實與司法規(guī)律,不求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當然,為了逐步增加改革動力,司改需要更強的政治決斷與社會輿論合力支持,需要一種社會性的法治精神的長期性、根本性托舉。這就需要司改以及具體司法過程更加公開,司法技藝更加符合職業(yè)理性,而民眾更好地理解和共同維護以法治與司法方式處理各種矛盾沖突。司改的直接動力固然來自于實施方案之類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決斷乃至于專家理性,但其具體改革前景與可持續(xù)性,尤其是新舊司法文化的博弈更新前景,以及建立規(guī)范司法與法治中國的最終目標,其根本信心與力量還在于人民的法治自覺與行動,一種自下而上的法治民意。由此,實施方案關于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的倡議就是透徹理解了司改與社會互動法則后給出的積極規(guī)劃。歸根結底,政治決斷對法治的選擇更多偏向于法治的理性內涵與制度功能,而民意對法治的價值接受與維護才構成一國法治的永續(xù)動力。 

         

        總之,從憲法承諾到司改決定到實施方案再到具體措施,我國以司法體制為中心、以司法行政改革相配套的司法改革已全面進入法治中國的制度計時。以司改為突破口,上接政府,下連民眾,傳送法律與法意,正是一幅遠超文本宣傳的“送法下鄉(xiāng)”法治圖景。  

         

        (原載《法治周末》2015年4月16日,略有刪節(jié),作者系北航高研院講師,法學博士)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