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居首201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5-05-01 10:50:30
        標簽: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居首201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原標題:201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揭曉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十三日丁丑

                   耶穌2015年5月1日

         

         

         

        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熱加速升溫,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各界引發(fā)強烈震動,北大簡清華簡龍泉檔案等新材料的整理與研究收獲累累……2014年的中國人文學術,涌現出諸多新進展、新現象、新問題、新趨向,反映了人文學術的進一步繁榮和深刻變遷,這一切都需要及時地予以總結。為此,《文史哲》雜志和《中華讀書報》聯(lián)手,首度開展了“201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活動。與在濟南召開的發(fā)布會同時,本號現揭曉評選結果。

         

        1.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系引起空前關注

         

        20世紀的中國是在反傳統(tǒng)中度過的,反孔批儒是這個時代的基調,“文革”中的“評法批儒”將此一基調推向極端。近三十年來,部分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儒學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來源之一。對此,主流意識形態(tài)始終態(tài)度曖昧。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表長篇講話(以及他的系列講話),終結了這一局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儒學認識的歷史性轉折。

         

        中國已經走出劇烈動蕩的激進年代,和平崛起的歷史任務,內在地要求主流意識形態(tài)向更具包容性與建設性的方向演進。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國的世道人心,乃是重塑精神世界與道德秩序的基礎性資源。2014年,儒學復興呈星火燎原之勢,以往的思想藩籬得以突破。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系問題遂引起空前關注。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表講話 黃敬文/攝

         

        2.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中譯本出版,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重回學界視野

         

        資本是一把“雙刃劍”:在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并推動全球化進程的同時,又造成了世界范圍的不平等格局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等問題。政治“利維坦”被解構之后,經濟“利維坦”來臨,即資本及其邏輯的擴張與宰制。

         

        馬克思所揭示的勞動同資本之間、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內在矛盾并沒有真正解決。馬克思終生從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工作并未過時,他所開辟的資本批判傳統(tǒng)必須后繼有人。面對占領華爾街運動、反全球化運動、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等背景,轉型中的中國如何既充分利用資本,同時又規(guī)避資本邏輯的基因缺陷?——2014年9月,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中譯本問世,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重回學界視野。


         

        3.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文學藝術發(fā)展出現方向性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研究擺脫了過去那種庸俗社會學的束縛,使審美創(chuàng)造及其反思實現了向自身的回歸,涌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作品,適應了時代的需要,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訴求。與此同時,若干消極傾向也在滋長,甚至在逐步主流化,庸俗、媚俗和低俗,是其中的一種傾向,另一種傾向的表現是,迎合西方讀者的審美趣味,滿足“他者”的獵奇需求,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變成對異域風情的展示。這兩種傾向的根源,是拒斥價值負荷,放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遠離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強調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要引領時代、彰顯崇高之美。講話之后,反響強烈,群起呼應。文學藝術遂逐步在新的語境中發(fā)生方向性轉折,經典現實主義正在重新成為眾多文藝工作者的選擇。

         

        4. 從“燕京學堂”事件到“新清史”論爭:西方學術話語體系能否準確呈現中國?

         

        2014年5月,北京大學啟動“燕京學堂”計劃,引發(fā)了廣泛的質疑和異議聲浪。質疑的核心在于“中國學”這一歐美漢學界研究中國學問的特定概念,是否適用于本土學者對自身歷史文化的研究。西方學術話語能否準確呈現中國,以及如何確立民族文化主體性,是這一事件的本質。學界圍繞孫康宜、宇文所安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和以歐立德的《乾隆帝》為代表的“新清史”研究所展開的熱烈討論,其關注焦點依然是能否把西方話語體系套用于中國歷史與文學研究之中。基于同樣的學術沖動,張江提出“強制闡釋”這一概念,對當代西方文論的正當性進行了有力質疑。針對確立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熱議,一些人對其背后可能潛藏的文化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進行了反思。

         

        5. 民國學術評價問題引發(fā)熱議

         

        2014年,一部關于1930年代“文學洛神”蕭紅的電影《黃金時代》,讓持續(xù)多年的“民國熱”再度放大為公共輿論焦點。民國是否為近百年中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長久以來,民國學術史研究的基本動機在于為當下尋找某種“偉岸”學統(tǒng),“今不如昔”的價值判斷主導了對民國學術的估量。針對這種“回到民國去”的傾向,葛劍雄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民國學術既未在整體上超越清代,其總體水平也不及當下。此言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爭議。

         

        6. 簡帛文獻等新材料的整理與研究進一步深入

         

        從20世紀90年代郭店戰(zhàn)國楚墓竹簡的發(fā)現和研究開始,簡帛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熱點。2014年持續(xù)了這一熱潮并有標志性成果出現,主要集中于清華簡、北大簡的相關研究,以及馬王堆漢墓帛書的重新整理。2013年末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第四冊中,所刊布的《筮法》、《別卦》及《算表》等文獻得到充分討論,同時前三冊內容也獲深入研究,由《說命》等篇反思偽古文《尚書》,促進了《尚書》學的發(fā)展;北大簡彌補了以往發(fā)現的漢代簡牘在時間序列上的缺環(huán),有助于加深學界對古書體例和流傳問題的認識;經過六年的努力,《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于2014年11月出版,引發(fā)了新一輪的帛書研究熱潮。簡帛之外,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龍泉檔案”的研究,成為2014檔案學研究的熱點,并為社會所關注。

         


        《筮法》清華簡

         

        7. 政治儒學與陸臺新儒家之爭

         

        2014年“康有為與現代中國的建構”(4月26~27日,江蘇太倉)、“康有為與制度化儒學”(6月26~27日,廣東南海)等學術會議相繼召開,中國大陸“政治儒學”漸成氣候,“回到康有為”成為一時焦點??涤袨樗枷氲膯l(fā)性在于,古典時代的制度資源,有必要作為“政治準則方面的考量”加以援引。

         

        臺灣學者李明輝則表示不認同“大陸新儒家”。作為港臺師輩新儒家直接擁抱自由民主制度的調整方案,李明輝從儒家具有社群主義因素、民主制度需要與原來文化相調適的角度,繼續(xù)主張儒學與自由主義聯(lián)盟。相形之下,大陸新儒家似乎野心更大。在抽象地析出“現代化”問題之后,他們試圖直接回歸儒家政教傳統(tǒng)而另起爐灶。“公羊學”而非“自由主義”,成為最值得借鑒的儒家制度理論之大宗。

         

        8. 明清釣魚島文獻與甲午戰(zhàn)爭詩歌研究

         

        釣魚島的歸屬問題與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具有內在聯(lián)系。甲午之年,中國學術界的研究目光必然對此形成一定聚焦。這一聚焦性研究既有正本清源,確證領土主權歸屬的現實意義,也有在近世文學史和歷史發(fā)展大脈絡中進行反思、鑒而戒之的深遠意義。

         

        2014年釣魚島問題研究的論文有百余篇,不少學者注重發(fā)掘新的文獻史料,頗有收獲。這一年,中國古代文學學者也參與了該討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對清宮甲午戰(zhàn)爭檔案進行了系列性發(fā)掘與出版。古代文學研究界將甲午戰(zhàn)爭作為“不能回避的重要領域”,《文學遺產》2014年第4期發(fā)表了關愛和與左鵬軍的兩篇論文,展現出民族詩史的研究視角。相信甲午之年這種“以史為鑒”表達“現實關懷”的研究指向,會在未來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產生重要影響。

         

        9. “歷史虛無主義”概念引發(fā)普遍關切

         

        在中國大陸學界,以“歷史虛無主義”來指稱一種研究取向由來已久,被批評的這種取向被認為主要集中于中國近現代史領域。2014年,相關討論更趨激烈和密集,尤為引人矚目的是被批評的一方開始發(fā)聲,起而作自我辯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圍繞著《炎黃春秋》2014年第5期所刊發(fā)的三篇有關“歷史虛無主義”的筆談,以及楊天石之蔣介石研究與評價展開的論辯。上述討論的焦點在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問題,即何為“歷史虛無主義”,評價標準何在等等?!皻v史虛無主義”源自哲學上的“虛無主義”概念,多為馬克思主義學派所使用。批評者將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中國近現代革命史、社會主義方向及其成就等的質疑和解構視為“歷史虛無主義”;被批評的一方則堅持,只要有文獻依據或事實依據,學術研究便沒有“虛無”可言。相關論戰(zhàn)迄今仍未止息。

         

        10. 湯一介、龐樸、田余慶等著名學者辭世,古典學術傳承問題備受矚目

         

        2014年前后,隨著湯一介、龐樸、田余慶等多位著名學者的辭世,古典學術傳承潛在的危機,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包括姚奠中、寧可、來新夏、吳小如、方立天、湯一介、田余慶、龐樸在內的這一代學人,不僅是各自研究領域的泰斗級和國寶級學者,更是古典與現代學術轉折中的關鍵人物:他們既有很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又有深厚的古典學術造詣,因而可以集文化傳承與時代創(chuàng)新于一身;他們前承古典時代的學統(tǒng),后啟現代學術研究范式,因而成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一代。正是經由這一代學人,中華民族的文化慧命得以存續(xù),民族根基也因此更加堅實。人們感到危機的是,隨著這一代學人的陸續(xù)離世,學界很難再看到可與他們比肩的學術大師,也罕見能夠完整地傳承他們的學問路數,將他們的學統(tǒng)延續(xù)下去的新一代學者。

         


        龐樸、湯一介、田余慶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