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仁者、勇者
作者:李榮榮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十三日丁丑
耶穌2015年5月1日
弘法寺上下樓梯的走廊上,會畫一些小故事,其中有一個講的是“仁者壽”,本出《論語》,是儒家的東西,也被他借了用了。
他是這么解釋的,仁者愛人,胸懷寬廣,無不必要之思慮,處之泰然,故曰仁者壽。這個解釋也算妥當,不過用大家熟悉的四個字解釋起來更加清楚:仁者無憂。
“知者不惑、仁者無憂、勇者不懼”
這三句話對于生活在塵世中的俗人來說,是渴望不可求的,事情不清楚、道理不明白,總是存疑,為惑;擔心沒能升官、沒能發(fā)財、股票沒漲、股票漲了,為憂;害怕失去、害怕疾病、害怕神鬼,為懼。只要活著,惑、憂、懼都將如影隨形。
如何能超脫、去除此三魅,各有各的辦法,儒道釋三家不同,釋講無相,凡有所相、必是虛妄,講了脫生死;道講無為,“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他選擇后者;儒家講:“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相對而言,儒家更加勇猛精進些,換句話說“正能量”更多些。以積極有為的態(tài)度,通過做智者、仁者、勇者來進行自我修煉,自我提升。
“修、齊、治、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基礎(chǔ)都是自我修煉,這跟周星星看《論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沒什么兩樣。儒者相信通過持續(xù)、長期、嚴苛的自我修煉,以圣人行為準則要求自己,以知者、仁者、勇者的標準身體力行,必能夠達到上述境界。其中的佼佼者是王陽明、曾國潘,另,蔣介石其實做的也不錯。
自我修煉的法門在哪里,如何具備“知、仁、勇”,想從教育中得來,我看夠嗆,目前的教育包括大學教育都只是販賣知識的雜貨鋪(梁啟超語),受完多年的教育之后,往往“三觀”更為迷惑,更沒有方向,以致出現(xiàn)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不信就經(jīng)常逛逛新浪新聞。凡此種種,都是“人”的教育的失敗。對于自我而言,則是自身修煉的失敗。
排除了現(xiàn)今教育,那么法門到底在哪?我看一個是多學習一個是多實踐,并在生活中、工作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不斷去體驗,不斷去提煉。據(jù)說六組慧能得道后,還是跟以前一樣,該砍柴砍柴,該吃飯吃飯、該念經(jīng)念經(jīng)、該搗米搗米,一切如常,但我想此如常與得道之前的如常,底子還是不一樣的。
道理簡單,做起來難。摘一段話“澄(人名)在鴻臚寺倉居,忽家信至,言兒病,澄心甚憂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練?!保ā秱髁曚洝罚?。平時夸夸奇談有何用,一遇事情就現(xiàn)出原形。
如前,所謂的修煉是無時無刻的?!盁o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fù)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曾國潘、蔣介石記日記堅持幾十年不變,狠斗靈魂深處一閃念,絲毫不給自己留情面,蔣逛了幾次窯子,看了一眼路上美女,都要在日記里記著,然后痛罵自己。有個學者研究蔣日記,得出蔣有多疑、好色、易怒等五大缺點,我倒覺得誰沒毛病,能將自己的毛病坦誠出來,實為難能可貴。
以自己一生來踐行修煉的儒者王陽明、曾國藩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王陽明臨終前,有弟子請問遺言,陽明先生回答“吾心光明,夫復(fù)何言”。曾國藩死前口不能言,以手指桌上他的遺囑,也是他給子孫后輩的家訓“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當真是智者、仁者、勇者!
李榮榮
2015.4.29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