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窗青年教師獎”暨“王蘊聰紀念獎學金”第六屆頒獎儀式在武漢大學舉行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初七日己巳
耶穌2015年6月22日
由著名學者、現(xiàn)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劉述先先生以其私人積蓄在武漢大學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設立的“劉靜窗青年教師獎”暨“王蘊聰紀念獎學金”第六屆頒獎儀式,于2015年5月21日下午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舉行,評獎委員會成員、中國哲學學科點教師和部分在讀的博碩士生出席了頒獎儀式。
遵照評獎規(guī)程,經(jīng)過合乎程序的申報、遴選、評審、復審,并報請劉先生最終批準,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講師周浩翔以論文《“理一分殊”與儒家倫理重建——兼談劉述先先生儒學詮釋學的啟示意義》(載《鵝湖月刊》第四十卷第一期,2014年7月)榮獲“劉靜窗青年教師獎”;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肖雄以論文《牟宗三論證道德的形上學之結構》(載《哲學評論》2014年第13輯)榮獲“王蘊聰紀念獎學金”。
頒獎儀式由評委會委員田文軍教授主持。評委會主任郭齊勇教授首先介紹了周浩翔、肖雄兩位獲獎者的情況。評委會秘書王林偉講師接著報告了本屆評獎工作的過程和結果。在郭齊勇教授向周浩翔、肖雄頒發(fā)獲獎證書之后,兩位獲獎人先后發(fā)表感言,向劉述先先生、評獎委員會以及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點的老師們表達深切謝意,他們感到此次獲獎其實是一種鞭策,將激勵自己繼續(xù)前輩的事業(yè),在現(xiàn)代新儒學研究領域取得新的成就。兩位獲獎人還報告了各自獲獎論文的內容。
周浩翔指出,劉述先先生通過對“理一分殊”進行現(xiàn)代詮釋,構建了一個會通古今中西的學術平臺,在客觀上為儒家倫理與世界倫理對話以及儒家倫理在當代的復興奠定了理論基礎。肖雄通過梳理牟宗三先生中后期代表作《心體與性體》和《現(xiàn)象與物自身》,認為牟先生區(qū)分了道德領域與思辨領域,主要圍繞自由意志和智的直覺兩個核心概念進行分析,并進一步從現(xiàn)實體驗上予以證成,還以“圣證”作為擔保,故其對道德的形上學所作的論證是嚴謹?shù)摹?/p>
與會師生對兩位獲獎人的報告進行了討論,同時表達了感想。郭齊勇教授說,身處高等學府的當代儒者在當下要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修己,儒者的修身是什么情況下都不可或缺的;其次是教書育人,做好學問,盡自己的本分;最后是在盡可能的條件下推廣儒學,擴大儒學在民間的影響力。他還希望能繼續(xù)擴大本獎項的影響力,發(fā)動更多的青年教師與博士生參評,加入現(xiàn)代新儒學的研究隊伍。
胡治洪教授憶述去年在臺北拜望劉先生的情景,劉先生繼左眼失明后,又患上帕金森癥,即使如此還是每天到中研院辦公室工作,雖然身體療養(yǎng)費用不菲,卻仍然堅持頒發(fā)獎學金,這種熱愛學術、扶掖后學的精神令人感佩,堪為楷模。劉樂恒副教授基于親身感受,對劉述先先生以及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點各位老師的儒者風范深表服膺。
會后,評獎委員會老師與獲獎者合影,為此次頒獎會留下永久紀念。
責任編輯:葛燦燦